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齐安早秋 赵 嘏 流年堪惜又堪惊,砧杵风来满郡城。...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齐安早秋

流年堪惜又堪惊,砧杵风来满郡城。高鸟过时秋色动,征帆落处暮云平。

思家正叹江南景,听角仍含塞北情。此日沾襟念歧路,不知何处是前程。

注:此诗作于赴长安科考过齐安时,作者早年曾数去塞北。

1.诗中哪些内容写出了“早秋”的特点?

2.前人认为“流年堪惜又堪惊”一句“发语挺拔,力振全篇”,请简要分析。

3.这首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秋风乍起,候鸟高飞。 2.“堪惜”“堪惊”:直抒胸臆,凸现主观感受;奠定全诗感情基调。 3.对时光流逝的哀伤,对家乡的思念,对塞北行迹的追怀感慨,对前程的迷惘。 【解析】 试题分析: 1.题干要求“诗中哪些内容写出了‘早秋’的特点”,这是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先把诗歌中的景物找出来,然后分析哪些属于早秋这个时节的。“砧杵风来满郡城”,砧杵:捣衣石和棒槌。亦指捣衣。如“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一般来说秋天到来,是准备寒衣的季节,妇人们多在秋天制成衣服寄往边地。所以诗句中的“风”当然指的是秋风。“高鸟过时秋色动”。诗句中的“高鸟”也是秋天典型的意象。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类题目的审题方法:仔细读题,确定答题的方向,比如本题,问的是“诗中哪些内容写出了‘早秋’的特点”,考生就需要到诗歌中找出景物或人物的活动,然后分析哪些属于“早秋”时的景象。本题比较简单。 2.题干问的是“前人认为‘流年堪惜又堪惊’一句“发语挺拔,力振全篇”,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炼句技巧。:“流年堪惜又堪惊”让人想到似水流年,想到“流光容易把人抛”,一个“惜”一个“惊”确实“发语挺拔”,把自己对时光的感慨表现得淋漓尽致;“力振全篇”就类似于现在说的“奠定全诗感情基调”。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高考诗歌鉴赏炼句题着眼于诗歌描景、抒情、情景交融、推陈出新、创意出奇等几个方面出题。答题的步骤如下:(1)解释该句的意思。(2)点明手法,展开联想分析句子描述的景象。(3)点出该句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比如本题,可以从抒情的角度来鉴赏该句。 3.题干问的是“这首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从“流年堪惜又堪惊”可知对时光流逝的哀伤;从“思家正叹江南景”可知思乡;“听角仍含塞北情”可知对当年塞北行的追怀;“不知何处是前程”可知对前程的迷惘。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类题目要注意结合诗歌具体诗句分析。作诗歌题,一是要注意结合诗歌分析,二是要明确答题思路,三是要注意诗歌注释的提示作用。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比如本题,可以抓住诗句的内容和注释来分析情感。注释“此诗作于赴长安科考过齐安时,作者早年曾数去塞北”给出了诗歌的创作背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高巍,辽州人,尚气节,能文章。母萧氏有痼疾,巍左右侍奉,至老无少懈。母死,蔬食庐墓三年。洪武中,旌孝行,由太学生试前军都督府左断事。疏垦河南、山东、北平荒田。又条上抑末技、慎选举、惜名器数事。太祖嘉纳之。寻以决事不称旨,当罪。减死,戍贵州关索岭。特许弟侄代役,曰:“旌孝子也。”

及惠帝即位,上疏乞归田里。未几,辽州知州王钦应诏辟巍。巍因赴吏部,上书论时政。用事者方议削诸王,独巍与御史韩郁先后请加恩。曰:“贾谊曰:‘欲天下治安,莫如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今盍师其意?勿行晁错削夺之谋,而效主父偃推恩之策。在北诸王,子弟分封于南;在南,子弟分封于北。如此,则藩王之权,不削而自削矣。”书奏,帝颔之。

已而燕兵起,命从李景隆出师,参赞军务。巍复上书,言:“臣愿使燕。披忠胆,陈义礼,晓以祸福,感以亲亲之谊。令休兵归藩。”帝壮其言,许之。

巍至燕,自称:太祖上宾,天子嗣位,布维新之政,天下爱戴。不谓大王显与朝廷绝,张三军,抗六师,臣不知大王何意也。今在朝诸臣,文者智辏,武者勇奋,执言仗义,以顺讨逆。胜败之机明于指掌。且大王所统将士,计不过三十万。以一国有限之众应天下之师,亦易罢矣。大王与天子义则君臣,亲则骨肉,尚生离间。况三十万异姓之士能保其同心协力,效死于殿下乎?巍每念至此,未始不为大王洒泣流涕也。愿大王信巍言,上表谢罪,再修亲好。朝廷鉴大王无他,必蒙宽宥。太祖在天之灵亦安矣。

书数上,皆不报。已而景隆兵败,巍自拔南归。至临邑,遇参政铁铉,相持痛哭。奔济南,誓死拒守,屡败燕兵。及京城破,巍自经死驿舍。

(选自《明史》,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行                          旌:表彰

B.辽州知州王钦应诏            辟:征召

C.亦易                        罢:停止

D.必蒙宽                        宥:宽恕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巍悉心照料身患痼疾的母亲,母亲去世后,他在墓旁筑室居住,粗茶淡饭,守孝三年。

B.高巍上疏建议抑制工商业,慎重选拔举用贤能,重视名号封赐和车服仪制,得到太祖的赞许和采纳。

C.在削藩一事上,高巍主张仿效主父偃的策略,反对采用贾谊和晁错的办法,这一建议得到惠帝的首肯。

D.李景隆兵败,高巍脱身南归,拒守济南,等到京城失守,他就在驿站中自缢殉国。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寻以决事不称旨,当罪。

(2)欲天下治安,莫如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3)晓以祸福,感以亲亲之谊。

4.概括第四段中高巍是从哪些方面为燕王分析胜败之机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

中国文艺评论史上有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评点”。“评点”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明。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李卓吾评点《西游记》、张竹坡评点《金瓶梅》、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等,都是“评点体”文艺评论的代表作品。综合、直观、凝练,是“评点体”的主要特征。无论是金圣叹评水浒,还是脂砚斋评红楼,时而把目光聚焦于作品本身,剖析其艺术特色,时而论及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揭示作品背后的社会文化环境,所使用的语言自成特色,三言两语、简短犀利、睿智幽默,常令人掩卷深思或会心一笑。而且,“评点体”紧贴文本展开,既是对原作的再创造又和原作融为一体,为作品经典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评点”既提升阅读快感,又促进对作品的理解,具有独特的价值。不过,传统意义上的“评点”其外在形态是用笔写下的语句,必须依存予以文字为载体的原作。随着历史进入近现代,视听艺术蓬勃发展,“评点”也似乎已失去了用武之地。

现在,“弹幕”又来了,评论者对作品的评点可以借助网络工具,以字幕的形式如子弹般密集、快速地呈现在屏幕上,这也是“弹幕”得名的由来。于是,评论的互动性和即时性进一步增强,评论和作品文本的融合度也进一步提高,对此,舆论反应喜忧参半。喜的是“弹幕”的出现,提高了欣赏者和消费者在艺术中的主体性;忧的是不受控制以及低水平的“吐槽”,破坏了作品本身的美感以及艺术欣赏的完整性。

“弹幕”是从互联网的母体中诞生的,弹幕时代的“金圣叹”同样也将在互联网中孕育。作为互联网时代的“金圣叹”,有的时候,他们一条微博,寥寥一百四十字,就能对文艺创作者和欣赏者产生巨大的影响。此外,不少弹幕时代的“金圣叹”还承担着“文化搬运工”的使命,把学院派、理论化的文艺评论转化为大众愿意听、听得懂的格言警句,让评论者与创作者的对话更加直接,评论者对欣赏者的引导更加有效,进而使评论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介入到文艺创作生产、欣赏消费、传播反馈的全链条之中。

可以预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其与艺术的进一步融合,“弹幕”还会得到更深远的发展,而其发展路径大体上有两大走向。一是“弹幕”介入的领域进一步拓展,也就是说,“弹幕”的使用或许会逐渐从影视扩展到戏剧、曲艺等艺术门类,尤其是相声、二人转这些本身就具有强烈互动性的艺术门类,可能会较早地与“弹幕”结缘。二是“弹幕”向“平台”的回归。“弹幕”说到底是一种技术,真正有价值的是技术承载的内容。最后,弹幕也许就会成为文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阶。经过时间的积淀,那些耐人品味的评论将沉淀下来,与原作一起成为网络时代的艺术新经典,将作品的社会意义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

  (摘自《中国艺术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文艺评论史上的“评点”这一评论样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评点”是中国文艺评论史上的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综合、直观、凝练是它的主要特征,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明。

B.“评点”的语言自成特色,大多较为简短,往往三言两语却切中肯綮,犀利又独到,睿智幽默,发人深省或引人会心一笑。

C.“评点”关注的是作品本身,剖析作品的艺术特色,有时也通过分析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以及文化环境来辅助剖析作品。

D.“评点”以原著为载体,是对原著的一种再创造,又与原著融为一体,如金圣叹评点《水浒传》、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弹幕”是网络时代的一种评论方式,评论者以上传字幕的方式发表自己对作品的评点,因字幕快速、密集而得名。

B.“弹幕”可以加强评论的互动性和评论的即时性,提高评论和作品文本的融合度,提高观赏者在艺术中的主体性。

C.“弹幕”与传统的“评点”颇为相似,“弹幕”的流行使传统的“评点体”有可能在视听化、网络化条件下得到复活。

D.“弹幕”有利有弊,一些低劣的评论容易破坏作品本身的美感,更大的弊端是大量的弹幕会影响艺术观赏的完整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时代的“金圣叹”,也就是适应文艺视听化、网络化和评论互动化、即时化这一新格局的文艺批评家。

B.弹幕时代的“金圣叹”们也是“文化搬运工”,负责将作品化难为易,使得欣赏者能更有效地欣赏作品。

C.“弹幕”与互联网技术联系紧密,它介入的领域将更宽泛,最终或许会成为文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阶。

D.文艺评论的作用重大,经过时间的沉淀,那些耐人品味的评论也可能与原作一起成为网络时代的新经典。

 

查看答案

《论语》: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反映古代士大夫对于“出仕”或“退隐”的态度,下列文意和这种态度最不相关的选项是(  

A.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B.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C.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D.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查看答案

下列诗句与“胭脂洗出秋阶影”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A.环佩空归月夜魂

B.浅笔终留倩女魂

C.冰雪招来露彻魂

D.笛咽高亭断魂客

 

查看答案

阅读下边这幅漫画,对其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A.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B.胸怀大志,不应计较鸡毛蒜皮的小事。

C.机会是均等的,但只青睐有准备的人。

D.脚踏实地方能成功,空谈只能误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