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左二老爷 青 铜 桥镇是水陆码头,商铺林立,旗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左二老爷

桥镇是水陆码头,商铺林立,旗幌蔽日,每逢集日,卖狗皮膏药的、打把式卖艺的、撂地儿说书的、打竹板唱莲花落的……哭的笑的喊的叫的说的唱的,样样俱全。

这正是热闹的时辰,热闹的场合,平地里忽然钻出一个细小的声音:“左二老爷来了!”你再看,书不说了,戏不唱了,做买卖的也不讨价还价了,齐刷刷地闪到街边。打人缝开处,走来一个矮小精瘦的老者,病秧秧的一副气色,倒比不上他身后跟着的那两杆快枪来得气派。

左二老爷似一阵小风吹过长街,两旁的人便像倒伏的麦浪,齐刷刷地鞠躬致意。左二老爷只微微颔首,眼皮也不抬地走过去。直到那老迈佝偻的身影走出很远,人们才醒过神来,该干啥的还干啥。

左二老爷何许人也?非耕非读、不官不商,手上却有丁当哗啦花不完的银钱,眼前有跑前跑后使不完的跟班,外头有甩得开叫得响抖不完的威风和脸面,用桥镇人的话说:“手不捉笔,脚不踩耙,头不戴纱,不耽误吃香喝辣。”

他凭什么?!

这三教九流之地、鱼龙杂处之所,免不了生出些事端,骗钱昧货伤人打脸,闹得风波汹涌天昏地暗,只要找到左二老爷,就风平浪静云住雨歇了。也因此,不管是江浙大贾,还是沧州豪客,乃至各家店铺,街头摆摊炸果子、卖菜的小贩,只要踩着桥镇的地面,都要孝敬左二老爷一些日用钱,桥镇人管它叫“地皮税”。

这一日,左二老爷照例转完了街,正在富春楼喝茶,突然来了个推独轮车的少年人,一头拜倒在左二老爷身前。

原来,这是个打北乡过来卖馍的,头一回来桥镇,刚交了“地皮税”,车子还没扎稳,馍就被哄抢一空。这满街的人,问谁要钱去?

左二老爷细细地抿着茶,眼皮也不抬。末了,把茶碗往桌上一顿,说:“去吧,少不了你馍钱。”

少年人前脚走,管家后脚上街,提一面响铜锣往十字街口一站,“咣咣咣”三声响过,说:“谁吃了人家的馍,把钱送到富春楼柜上。一个馍,一个铜板。”

一个馍一个铜板?忒贵了些吧!可左二老爷说了,天底下没有白吃的馍!

富春楼一时挤破了脑袋。这边,卖馍的少年人抹着眼泪一路走,忽听身后马蹄声疾雨般撵上来,马上人抬手扔过个手巾包儿,说:“左二老爷说了,您一个外乡人来俺桥镇做买卖,照顾多有不周。这多出的馍钱,就当跟您赔不是了。”

日子快如马蹄,转眼五年过去。县里忽然来了个18岁的新县长,新官上任三把火,剿土匪、惩恶霸、治青皮,砍砍杀杀。桥镇却依然故我。

这一日,左二老爷闷得慌,就去了戏园子里。唱的是豫剧《包文正二下陈州》。演包文正的是光州城来的名角儿赛金锣,一条嗓子盖过了铜锣家伙:

私访走上陈州道

不戴乌纱不穿袍

不骑快马不坐轿……

水影里庄稼佬

有谁知乔装改扮的开封府尹黑老包……

听到要紧处,左二老爷忍不住喊声“好”!这时候,邻座来了个长袍客,二十上下的年纪,却吸着一杆两尺半长的旱烟袋,一个劲儿喷云吐雾。那长袍客落座时,偏巧坐歪了条凳,身一斜,通红的烟袋锅子猛地蹭在了左二老爷脸上,“滋”的一道白烟过后,空气中顿时弥漫起一股子肉焦味儿。

左二老爷疼得浑身一哆嗦,差点没蹦起来。身后的跟班还没撩起衣襟,左二老爷的手早已伸过来,摁住了。

长袍客似笑非笑地望一眼,问:“这位老爷,没烫着您吧?”

左二老爷笑笑,顺手端起茶碗抿一口,眼皮也不抬地说:“不碍事儿,听戏,听戏。”

戏台上,锣鼓一紧,赛金锣抖开一条铁打的嗓子唱:

小衙内杨金吾火上浇油真可恼

俺倒要细查细访细盘细问细推敲

查明了真赃实据定斩不饶……

长袍客起身走了。管家说:“咦,这不……”

“你那眼色!五年前推车卖馍娃,今日个坐衙县大人。” 左二老爷抿口茶,幽幽地道:“包文正下陈州,是要血溅狗头铡的……”

次日,左二老爷将枪械、钱粮封了,差管家送往县里,自己却关了宅门,去了镇外一处小院,闭门谢客。数日后,打县城快马递来一封素笺,没有称呼和落款:

识时务方为俊杰,知深浅才是达人。

你赠我馍钱一吊,我还你性命一条。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桥镇集市,用排比的手法,简练而形象地描写了集市热闹喧哗的场景,目的是为了体现桥镇的繁华,交待社会背景。

B.小说描写了左二老爷的外貌气色,与后文他在众人前的气势与派头形成对比,尤其是“微微颔首”“眼皮也不抬”的细节表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身份。

C.小说不仅直接描写了左二老爷的神态、语言和心理,而且通过描写集市上众人的态度和管家的表现从侧面来烘托左二老爷,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D.那位18岁县长就是五年前卖馍被抢的少年人,他雷厉风行,铁腕整治强权恶霸,且知恩图报,经过警告、暗示放过了左二老爷。

E.叱咤一时的左二老爷因为一次随手的救助,居然保全了性命,小说通过这个故事揭示了好人有好报的主题。

2.听戏这一情节中,作者引用的两段戏文有何作用?

3.左二老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作简要分析。

4.这篇微型小说在构思上有何精妙之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1.BD (B3分,D2分,A给1分。A 描写环境的主要目的,是为下文主要人物的出场作铺垫;C 小说没有对左二老爷的“心理”进行直接描写;E “好人有好报”错,左二老爷欺行霸市,算不上好人) 2.戏文表现了包拯乔装改扮微服私访和明察秋毫铁面无私,暗示了人物的身份和此行的目的,长袍客即是县长,专为提醒左二爷而来;推动了下文左二老爷收山情节的发展。 3.①其貌不扬,却呼风唤雨,八面威风:他长得矮小精瘦,却在桥镇能摆平一切事务,人人对他尊敬畏惧;②为人仗义,扶危济困:他帮少年要回了馍钱;③聪明敏锐,能识时务:他通过听戏文和长袍客的警示辨识出县长的身份,主动金盆洗手,保全自己。 4.①欲扬先抑,跌宕起伏;先写左二老爷其貌不扬,病秧秧的,为“抑”,再写他在桥镇叱咤风云,欺行霸市,为“扬”。②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听戏时面对长袍客的失手伤害,左二老爷却隐忍不发,这异常的表现引起了读者的兴趣。③伏笔和照应,环环相扣;五年前左二老爷对少年的仗义相助为伏笔,五年后县长的放他一马是照应;县长铁腕惩治恶霸,桥镇却依然如故是伏笔,结尾的信笺是照应。④意外与巧合,波澜起伏。五年前软弱无依的卖馍少年,如今居然为一县之长,为意外;恰好管辖桥镇,专治左二老爷这样的恶霸,为巧合:正是这样安排,才使故事跌宕起伏,精彩动人。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A项描写环境的主要目的,是为下文主要人物的出场作铺垫;C项小说没有对左二老爷的“心理”进行直接描写;E项“好人有好报”错,左二老爷欺行霸市,算不上好人。故选DB。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此题的选项A.E就是文本内容表述不当,选项C则为文章特色概括不当。因为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的人可能会读出不同的的内容,因此在命制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引用和故事情节在文中的作用。解答此类题,应结合着引用的一般性作用,从引用的内容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及故事情节的发展角度分析作答。从戏的内容来看,包拯微服私访与明察秋毫的铁面无私,与本文左二爷的人物形象及故事内容相关,从下文的内容来看,正好起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分析作用也首先概括语段所写的内容,分析作用要注意明确小说的文体特征,联系问题特征进行分析,首先从情节本身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联系,然后分析对人物的塑造方面的作用,最后分析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方面的作用。分析时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开头主要是引起下文、铺垫,中间主要是推动情节发展,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深化或升华主旨。如本题从戏的内容来看,包拯微服私访与明察秋毫的铁面无私,与本文左二爷的人物形象及故事内容相关,从下文的内容来看,正好起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3. 试题分析: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例如,“次日,左二老爷将枪械、钱粮封了,差管家送往县里,自己却关了宅门,去了镇外一处小院,闭门谢客。”表现出了聪明敏锐,能识时务的形象。以此类推即可。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做法即通读全文,把握与人物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人物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把握人物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与评价;把握人物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筛选归纳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特质、与众不同之处等)。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的要先概括然后结合文章的列举出能表现该种性格的事例。如本题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例如,“次日,左二老爷将枪械、钱粮封了,差管家送往县里,自己却关了宅门,去了镇外一处小院,闭门谢客。”表现出了聪明敏锐,能识时务的形象。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作者安排故事情节所采用的表现手法的能力。分析此类题,应根据小说故事情节内容,着眼于全篇,联系小说常见的写作手法及技巧,结合着具体内容分析作答,本题可分别从欲扬先抑、设置悬念、伏笔和照应、意外与巧合等几个方面分析概括即可。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对语句内涵的挖掘。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本题主要考查结构布局的特色,先回答特色,然后结合文本分析。欲扬先抑,跌宕起伏;先写左二老爷其貌不扬,病秧秧的,为“抑”,再写他在桥镇叱咤风云,欺行霸市,为“扬”。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听戏时面对长袍客的失手伤害,左二老爷却隐忍不发,这异常的表现引起了读者的兴趣。伏笔和照应,环环相扣;五年前左二老爷对少年的仗义相助为伏笔,五年后县长的放他一马是照应;县长铁腕惩治恶霸,桥镇却依然如故是伏笔,结尾的信笺是照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               。”两句,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缅怀。

(3) 李白的《蜀道难》中,写蜀道青泥岭弯路极多,山路盘旋曲折的句子是“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文后题。

晚归山居

刘沧

寥落霜空木叶稀,初行郊野思依依。深秋频忆故乡事,日暮独寻荒径归。

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娟娟唯有西林月,不惜清光照竹扉。

1.刘沧诗歌的尾联与王维《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意境上有何不同,各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赏析刘沧《晚归山居》的写景艺术,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题。

虞延少为户牖亭长。时王莽贵人魏氏宾客放从,延率吏卒突入其家捕之,以此见怨,故位不升。性敦朴,不拘小节,又无乡曲之誉。王莽末,天下大乱,延常婴甲胄,拥卫亲族,扞御抄盗,赖其全者甚众。建武初,细阳令。每至岁时伏腊辄休遣徒系各使归家并感其恩德应期而还有囚于家被病自载诣狱既至而死延率掾史殡于门外百姓感悦之。后去官还乡里,太守富宗闻延名,署功曹。宗性奢靡,车服器物,多不中节。延谏曰:“昔晏婴辅齐,鹿裘不完;季文子相鲁,妾不衣帛。以约失之者鲜矣。”宗不悦,延即辞退。居有顷,宗果以侈从被诛,临当伏刑,揽涕而叹曰:“恨不用功曹虞延之谏!”光武闻而奇之。是时阴氏有客马成者,常为奸盗,延收考之。阴氏屡请,获一书辄加篣二百,信阳侯乃诉帝,谮延多所冤枉。帝乃临御道之馆,亲录囚徒。延陈其狱状可论者在东,无理者居西。成乃回欲趋东,延前执之,谓曰:“尔人之巨蠹,久依城社,不畏熏烧。今考实未竟,宜当尽法!”成大呼称枉,陛戟郎以戟刺延,叱使置之。帝知延不私,谓成曰:“汝犯王法,身自取之!”呵使速去。后数日伏诛,于是外戚敛手,莫敢干法。南阳太守。永平初,有新野功曹邓衍,以外戚小侯每豫朝会,而容姿趋步有出于众,显宗目之,顾左右曰:“朕之仪貌,岂若此人!”特赐舆马衣服。延以衍虽有容仪而无实行,未尝加礼。帝既异之,乃诏衍令自称南阳功曹诣阙。既到,郎中,迁玄武司马。衍在职不服父丧帝闻之,乃叹曰:“‘知人则哲,惟帝难之’。信哉斯言!”衍惭而退,由是以延为明。      

(节选自《后汉书·虞延传》)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每至岁时伏腊/辄休遣徒系/各使归家/并感其恩德/应期而还/有囚于家被病/自载诣狱/既至而死/延率掾史/殡于门外/百姓感悦之

B.每至岁时伏腊/辄休遣徒系/各使归家/并感其恩德/应期而还/有囚于家/被病自载/诣狱既至而死/延率掾史/殡于门外/百姓感悦之

C.每至岁时/伏腊辄休/遣徒系各使归家/并感其恩德/应期而还/有囚于家/被病自载/诣狱既至而死/延率掾史/殡于门外/百姓感悦之

D.每至岁时/伏腊辄休/遣徒系各使归家/并感其恩德/应期而还/有囚于家被病/自载诣狱/既至而死/延率掾史/殡于门外/百姓感悦之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亭长,属于低于县一级的行政建制长官。秦、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亭有亭长,掌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多以服兵役已满期之人充任。

B.除、召、拜、迁,是古代官员官职升降任免的称谓。除、拜属于授职荐举。除、拜,任命,授职。召,征召,特指君召臣。迁,属于调动职务,一般指降职。

C.外戚,指帝王的母族、妻族。小侯,旧时称功臣子孙或外戚子孙之封侯者。以其非列侯,故称。外戚小侯,指承继侯爵的外戚子弟。

D.服丧,指丧事办完后,死者亲属还要在一定时间内在衣着、饮食、起居以及日常生活某些方面遵守一些特殊的仪节,以示哀悼,叫做“服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延身处乱世, 勇敢有为。他年少时逢王莽末年大乱,他身披甲胄,护卫亲族,防御劫掠抄盗,依靠他而得以保全的乡民很多。

B.虞延为官尽心。他回乡后到太守富宗手下为官,见到富宗的车服器物有很多不符合礼义法度的,便以历史人物为例劝说他。

C.虞延不畏权贵,执法严正。他惩处阴氏作恶的门客时,在皇帝面前不惧威胁,坚持严正执法,最终让阴氏门客得到惩罚。

D.虞延能明辨忠邪。邓衍因仪表出众受到皇帝赏识,虞延认为他只有外貌没有德行,向皇帝报告邓衍的不当行为,皇帝最初不听,后来知道虞延是对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阴氏屡请,获一书辄加篣二百,信阳侯乃诉帝,谮延多所冤枉。

(2) 帝闻之,乃叹曰:“‘知人则哲,惟帝难之’。信哉斯言!”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书法的当代文化功能

艺术观点是不断变化的,但中国文字的传承是恒久的,它涉及到我们文明的存废。尤其在今天,因为书法已经失去普及性和实用性,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对书法产生误解。这种误解,首先就体现在对“书法”的理解上,过去古人学习书法是“认”、“念”、“写”三位一体,现在这三个部分在书法教育中被完全割裂:认,对汉字的研究,交给了中文系;念,交给了表演系;写,则交给了美术系。中国书法首先是文字,然后才是艺术,如果把文字的内涵都剥掉了,就剩下一个艺术的壳,那就实之不存了。

文化是民族的根,对于中华文化,汉字是它的根。没有文字,哪来的诗歌、历史和哲学?中国书法向来不缺少审美依据,博大精深的书法史论,有延续两千年的完整、缜密的评判标准。如果汉字的书写内涵都被剥离出去了,成了纯艺术,那就必然导致已延续了数千年至今依然在使用的汉字的消亡,中华文明的繁衍就会遇到问题。由此而言,对传统书法的传承,是一个非常严肃的文化安全问题。

当代书法是建立在当代美术基础之上的一种尝试,也是东西方艺术相互碰撞的结果。现代社会大不一样,随着时代发展,科学进步,在短短的几十年中,人们对字的要求大大降低。真正认真写字的人越来越少。眼下人们基本上连硬笔字都很少写了,更不用说练书法,我们通过键盘,就可以“敲”出文字。在当代究竟应该如何处理现代的“艺术”和古老的“文字”两者间的关系呢?显然,既不能以中国传统文字的观念完全覆盖纯艺术的观念,也不能完全用艺术的观念来覆盖我们文字的传承。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不应该一直背着传统的包袱,而要大胆创新”,这观点没错,但当下的现实恰恰在于我们还没有继承到传统,反而徒然背上创新的包袱。书法界有一种怪象:如果你跟古人写得相似,似乎就不叫创新。其实古人早就讲过:“如将不尽,与古为新”。这很有道理。

就当下社会而言,我们必须重新认识书法的位置,我们不应把书法仅仅视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的瑰宝,这其实是对书法的低估。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是中华文化最古老、最有标志性的符号。弘扬“中国精神”,为中华民族铸魂,首先要做的,就是把中国的汉字写好。就中华文明而言,汉字对于我们民族性格塑造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我们常说“字如其人”,西汉杨雄也曾说“书,心画也”,意思是说,一个人平时的为人,最后都能通过字体现出来。在古代,书法是衡量一个人学识、才气、风度、品行的重要标准,从来没有一个时代放弃过对书法的要求,这种标准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

我们现在可以做的,就是与时俱进,有效提炼出书法与文化的时代精神和活力。书法的教育,书法的传播,要接地气,要深入到社会每一个空间,要结合当下的文化和社会现实。如果我们现在还仅仅只是局限在一个小范围内聊书法,仅仅是局限在一种所谓的书法“界”,局限在文人趣味、展厅效应,那是狭隘的。

                                                                        (节选自《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书法失去普及性和实用性的今天,很多人对书法产生了误解,把它理解成了脱离书写内涵的纯艺术。

B.博大精深的中国书法史论中有完整、缜密的审美评判标准。今天,中文系继承了对这些审美评判标准的研究。

C.人们对书法产生误解的原因之一是“认”、“念”、“写”三位一体的方式在今天的书法教育中被完全割裂。

D.延续了数千年的文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它对弘扬“中国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字是诗歌、历史、哲学的载体,从这个角度说,在文化的传承中,汉字的书写内涵比其书写艺术更重要。

B.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通过键盘就可以“敲”出文字,认真写字的人越来越少,这阻碍了当今的书法教学。

C.古人说“如将不尽,与古为新”,意思就是在书法上我们如果跟古人写得太相似,就不是创新了。作者觉得这很有道理。

D.把书法仅仅视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对书法的低估,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书法的位置,要认识到书法是民族文化的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中国书法,我们可以形象地说,文字为“皮”,艺术为“毛”,如果丢掉了文字的内涵,那就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B.传统书法的传承不仅关系到审美艺术,而且关系到中华文明的繁衍,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文化安全问题。

C.为了塑造民族的性格,古人常把书法作为衡量一个人的学识、风度和品行的标准,这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

D.当下,书法教育存在着局限在书法“界”、局限在展厅效应的现象,这样的书法教育没能结合当下的文化社会现实,是狭隘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

最近,读到新华社一则题为《专家称食物快速测毒试纸有望成家庭必备品》的报道,说“目前,科学界正着手研究一种快速测毒试纸,用这种高科技试纸往食物上一碰,便能知道食物是否安全。该试纸一旦面世,有望成为家庭日用品。”读过以后,我的第一个想法是,测毒试纸可以测出食品的伪劣,这东西好是好,但如果它自己就是伪劣产品,那该怎么办?正如一位网友对这则新闻的评论,问“有没有发明测试这个试纸的试纸?”科学界承诺提供防备有害食品的方法,但做科学的人却得不到公众的信任,这向我们发出一个警讯:我们社会的承诺和信任机制是不是出了问题?

人的社会交往有不可避免的不确定性,承诺和信任为应对不确定性提供了经久、稳定而且得到普遍认可的秩序和个人心理结构。食品安全是建立在人生活中最基本的承诺和信任关系之上的。信任的对象是人,不是代替人的科学或规章。食品有毒,不是因为缺乏科学,而是因为有人在滥用科学。同样,有毒食品之所以能畅行于市,不是因为没有规章,而是有人在破坏和利用规章。规章可以由法规管理,但法规最终得由人管理。尽管我们可以将人放置在监督制度之中,但我们最终还是得信任运作监督制度的人能公正无私,不损害公众的利益。我们不可能只依靠一层层的规章,因为一层层的规章最终还需要落实到一个个有道德、有责任心的个人身上。架空了人的道德和责任作用,“监督”机构和程序叠床架屋,难免成为“试纸的试纸的试纸”

据报道说,能检测单一毒性的食物试纸早已面世,由于毒物花样翻新,现在“攻克”的目标是发明“能检测所有毒性”的试纸。这种试纸一旦上市,“市民外出买菜只需带上一包,非常方便”。且不说天下到底是不是有真能包测“一切”毒性的试纸,就算有,难道要把维护食品安全的责任,就此从厂商和国家转移到居民自己身上?如果这样,岂不模糊了食品事故责任的归属?

“以人为本”的社会应该对任何“去人化”的社会问题解决方案保持应有的怀疑和警觉。

(节选自徐贲《食物快速测毒试纸不是好主意》)

1.解释文中划线句子“试纸的试纸的试纸”的含义。

2.作者认为食物快速测毒试纸不是好主意的原因是什么?

3.如果食物快速测毒试纸不是解决食品安全的好主意,那么你觉得怎么才能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