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最近,读到新华社一则题为《专家称食物快速测毒试纸有望...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

最近,读到新华社一则题为《专家称食物快速测毒试纸有望成家庭必备品》的报道,说“目前,科学界正着手研究一种快速测毒试纸,用这种高科技试纸往食物上一碰,便能知道食物是否安全。该试纸一旦面世,有望成为家庭日用品。”读过以后,我的第一个想法是,测毒试纸可以测出食品的伪劣,这东西好是好,但如果它自己就是伪劣产品,那该怎么办?正如一位网友对这则新闻的评论,问“有没有发明测试这个试纸的试纸?”科学界承诺提供防备有害食品的方法,但做科学的人却得不到公众的信任,这向我们发出一个警讯:我们社会的承诺和信任机制是不是出了问题?

人的社会交往有不可避免的不确定性,承诺和信任为应对不确定性提供了经久、稳定而且得到普遍认可的秩序和个人心理结构。食品安全是建立在人生活中最基本的承诺和信任关系之上的。信任的对象是人,不是代替人的科学或规章。食品有毒,不是因为缺乏科学,而是因为有人在滥用科学。同样,有毒食品之所以能畅行于市,不是因为没有规章,而是有人在破坏和利用规章。规章可以由法规管理,但法规最终得由人管理。尽管我们可以将人放置在监督制度之中,但我们最终还是得信任运作监督制度的人能公正无私,不损害公众的利益。我们不可能只依靠一层层的规章,因为一层层的规章最终还需要落实到一个个有道德、有责任心的个人身上。架空了人的道德和责任作用,“监督”机构和程序叠床架屋,难免成为“试纸的试纸的试纸”

据报道说,能检测单一毒性的食物试纸早已面世,由于毒物花样翻新,现在“攻克”的目标是发明“能检测所有毒性”的试纸。这种试纸一旦上市,“市民外出买菜只需带上一包,非常方便”。且不说天下到底是不是有真能包测“一切”毒性的试纸,就算有,难道要把维护食品安全的责任,就此从厂商和国家转移到居民自己身上?如果这样,岂不模糊了食品事故责任的归属?

“以人为本”的社会应该对任何“去人化”的社会问题解决方案保持应有的怀疑和警觉。

(节选自徐贲《食物快速测毒试纸不是好主意》)

1.解释文中划线句子“试纸的试纸的试纸”的含义。

2.作者认为食物快速测毒试纸不是好主意的原因是什么?

3.如果食物快速测毒试纸不是解决食品安全的好主意,那么你觉得怎么才能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1.不断要有对测试本身是否合理的测试;或者不断对试纸的测试。指缺失了人的道德和责任作用后,“监督”机构和程序叠床架屋。 2.试纸本身的可靠性不能得到保证;模糊了食品事故责任的归属;试纸的反映了我们社会的承诺和信任机制出了问题的,科学界提供的防备有害食品的方法治标不治本。 3.建立被信赖的社会承诺机制;加强人的道德和责任建设;对“去人化”的社会问题解决方案,保持应有的怀疑和警觉;科技建设;法律条规落实到位; 【解析】 1. 试题分析:由第1段可知,“试纸”指快速测毒手段。“试纸的试纸”指导监督测试的机构。“试纸的试纸的试纸”即又一系列的监督检测。结合第2段内容可知,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道德心和责任心的缺失。因此,应从句意及产生原因两方面总结本句的意义。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看清概念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其次,如果概念是一个短语,就要注意对概念进行语法分析,抓住中心词。第三要注意概念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本题所给概念是一个短语,含有多层定语,这就需要层层剥笋,先分析“试纸”的含义,然后分析“试纸的试纸”的含义,再分析“试纸的试纸的试纸”的含义,最后归纳总结得出答案。 2. 试题分析:首先研读文本,确定答案区间,应在第1段和第3段中作者对测毒试纸的思考部分,然后筛选关键句,如“如果它自己就是伪劣产品,那该怎么办”“我们社会的承诺和信任机制是不是出了问题”“岂不模糊了食品事故责任的归属”,再把握关键词句分条概括。注意联系题干要求“不是好主意的原因”,语言应简明有条理。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锁定答题范围,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3. 试题分析:结合文本中作者对测毒试纸的思考和议论,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办法。可以从社会环境、民众责任感、技术、人力、管理、制度等方面回答。解决方法应客观可行,表达要严谨。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这是一探究题,就文章中的环节提出问题,然后让考生结合现实或联系全文谈自己的看法,考生答题时首先要读清题干,明白命题人让探究的问题是什么,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接下来要明确要求是联系全文还是联系现实,按要求答题。本题要求答出“怎么才能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答题时要从原文出发,对作者否定的观点,可提出解决办法,对作者肯定的观点,可据此提出相应措施。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简答题

(1)《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回中有评述诗 “长坂当年独拒曹,子龙从此显英豪。乐嘉城内争锋处,又见文鸯胆气高”, 这首诗主要评述的对象是哪一个?并简述这首诗中所涉及到事件的相关情节。(4分)

(2)“那是什么?”她问一名侍者,指着那条大鱼的长长的脊骨,它如今仅仅是垃圾,只等潮水来把它带走了。

“Tiburon,”侍者说,“Eshark。”他打算解释这事情的经过。

“我不知道鲨鱼有这样漂亮的尾巴,形状这样美观。”

“我也不知道,”她的男伴说。

《老人与海》

有着“长长的脊骨”和“漂亮尾巴”的大鱼是什么鱼?归航途中遇到的“鲨鱼”在桑迪亚哥眼里是什么样的形象?这段文字出现在小说结尾,有什么意蕴?

 

查看答案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红楼梦》秦可卿死后,贾珍因尤氏犯了旧疾,不能料理事务,请王熙凤帮助丧事。王熙凤安排妥当,恩威并施,威重令行,将两府的事情安排得停停当当。

B.《凤凰涅磐》中的“群鸟歌”写得相当精彩,其中岩鹰象征旁观的过客,家鸽象征鼓噪的文痞。“群鸟歌”勾勒出了庸俗大众幸灾乐祸的卑劣心理,作为凤凰的反衬,突出了凤凰的高尚。

C.《茶馆》中刘麻子、唐铁嘴、宋恩子等人在裕泰茶馆中上演着一幕幕说媒拉纤、拐卖人口、算命骗人、敲诈勒索的丑事。这些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畸形和病态。 

D《头发的故事》从纪念双十节联想到辛亥革命的成果——剪去了辫子,从而理性地总结了辫子在中国的历史及其在人们精神上造成的弊病。在艺术形式上,这篇文章几乎是一个人的独白,夹叙夹议,声情并茂。

E.《哈姆雷特》中克劳狄斯是书中刻画比较丰满的形象,他既权欲熏心,又对乔特鲁德充满真诚的爱意。在乔特鲁德误喝毒药后,充满了不能自禁的悲伤,但为了阴谋得逞,他还是编造谎言隐瞒王后倒下的真相。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题。

凡思绪初发,辞采苦杂,心非权衡,势必轻重。是以草创鸿笔,先标三准:履端于始,则设情以位体;举正于中,则酌事以取类;归余于终,则撮辞以举要。然后舒华布实,献替节文,绳墨以外,美材既斫,故能首尾圆合条贯统序若术不素定而委心逐辞异端丛至骈赘必多。

《文心雕龙·熔裁》

1.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故能首尾圆合条贯统序若术不素定而委心逐辞异端丛至骈赘必多。

2. 《文心雕龙》的作者是      朝的    

3.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文章中“三准”的具体内容。

 

查看答案

根据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这些年我一直提醒自己一件事情,千万不要自己感动自己。人难免天生有自怜的情绪,唯有时刻保持清醒,才能看清真正的价值在哪里。” ——卡尔维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

校训:大学的文化符号

孙邦华

校训,如同现代大学一样,是近代从西方引入中国的,有研究者认为上海教会学校圣约翰大学为近代中国最早明定校训 “光与真理”的大学,民国时期诞生的各类大学大都仿而效之,确立校训。

中国大学的校训既然受西方校训的影响而产生,因而存有一些共同的特质和属性,且不说民国时期的新教大学燕京大学、齐鲁大学、圣约翰大学等,要么直接借鉴了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校训的内容与形式,要么思想源于《圣经》,更重要的是中西方大学的校训都具有为了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性、导向性,把校训悬于校门、礼堂等重要位置,甚至标识在校徽之中。从内容上看,中西大学校训可划分为“为学”、“为人”、“为人”与“为学”相结合等三大类。

以“为学”为主旨,是指大学强调学生对知识、真理的不懈追求为办学的主要目的。对于这类大学的校训,比较有代表性的西方大学有:英国剑桥大学的校训为 “此乃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这类有代表性的中国大学校训有:民国时期的新教大学齐鲁大学的校训是“尔将识真理,真理必释尔”。

所谓以“为人”为主旨,是指大学主要强调对学生的塑造以道德为本,培养具有高尚品格、勇敢气质和服务精神的人。这类大学校训,比较有代表性的西方大学有: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校训是“法无德不立”,美国著名军事院校西点军校的校训是为“职责,荣誉,国家”。中国大学的这类校训以清末民国时期的大学较为普遍,如上海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校长唐文治于1910年确定“勤、俭、敬、信”为校训,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曾经确立一个字的校训“诚”,后来发展成为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后,把校训相继改为“止于至善”与“诚、朴、雄、伟”。

所谓“为学”与“为人”相结合,是指大学强调求知求真与人格完善兼顾,培养德才兼备的人。相比而言,西方的大学和民国时期的中国大学大多从“为学”或“为人”中一个方面确立校训,个别大学校训是“为学”与“为人”的结合型,譬如: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校训为 “知识,智慧,人性”,清华大学自1914年起确立“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近年来中国的大学在确立校训的大潮中,绝大多数校训都是“为学”与“为人”的结合型。譬如:北京师范大学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南京大学校训“诚朴雄伟,励学敦行”。

中西方大学的校训,尽管在内容上大致都可划分三种类型,但是也还是有一些本质差异。西方历史名校的校训思想内容大都来源于基督宗教的经典《圣经》,如美国的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一部分出自古希腊罗马先贤、诗人的话语或诗句,如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中国的大学校训,在民国时期,一般来自《大学》《中庸》等儒学经典和史书。同样在讲“为人”,西方的大学非常强调博爱、自由、服务,如斯坦福大学的校训为 “愿自由之风劲吹”,中国的大学主要强调诚朴勇爱等道德修养。同样在讲“为学”,西方的大学强调在上帝的灵光中去探索真理,牛津大学的校训为“上帝乃知识之神”,中国的大学则强调勤笃、敬业等儒学传统。

大学校训是大学理念、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中西方大学在大学理念、大学精神上是共性与个性(特色)兼具的,共性与个性都植根于赖以生存的文化之中。现代大学在造就具有高深知识和高尚人格的高素质人才之时,离不开超越东西方的人类共同的知识、思想,也不能忽视民族文化资源和传统。一定的文化形成一定的校训,大学校训则是体现人类共性和民族特性的文化符号,这种文化符号必然渗透到每一所大学的办学宗旨、办学传统、管理制度、学科建设、师生群体等各个方面,并转化为对育人的整个活动之中。

1.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2.文章的第六小节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3.请概括中西方大学校训的差异性,并说明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