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开 荒 陈来峰 几个月不下地,花婶咯吱窝都憋得难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陈来峰

几个月不下地,花婶咯吱窝都憋得难受。她逛到村十字口,迎面撞见闹闹娘风风火火地往孬蛋家赶。一起去玩两把儿?闲着也是闲着!闹闹娘伸手扯花婶的衣襟。花婶躲瘟疫似得躲开了,叫,俺可不会!脑子不够使唤哩。

躲开闹闹娘,又三三两两走来几个汉子,也直奔孬蛋家而去。柳叶不知从哪里杀出来,眼神和花婶一对,嘴一撇鄙夷地说,啧啧,看看咱村的人都成啥了!地都让政府征走盖高楼了,闲得慌啊!要是能有几分地伺候伺候该多好啊!我一定让它长得旺旺的,一根毛草都没有。

柳叶这么一说,花婶眼睛忽地一亮,说,哎,柳叶,我发现一片荒地,可肥了,咱要不去瞅瞅?我看种点儿菜儿不错。

两人志同道合,手挽手直奔村头而去。

一个废弃的旧厂房外边,一片黑乎乎的空地,在太阳下闪着光。柳叶弯腰抓一把土惊叫道,我的娘啊!这么肥的地,种点菜一定收他一大堆。

花婶一巴掌拍在柳叶的背上,走!回家取锄头去,说干就干!

不一会儿的功夫,花婶和柳叶折回来,甩开膀子就干起来,汗水从身上密密地冒出,舒服极了。

柳叶耸耸肩,嗔怪道,有这么好的宝贝地,你咋不早说呢,干点活多舒服啊!

花婶委屈地说,村里人玩牌的玩牌,出去做工的做工,我自己来开荒总觉得闷得慌。

这下子好了,咱俩做个伴。

说笑间,一片毛茸茸的地给整了出来,粉嘟嘟的,像初生的婴儿。

这时,工厂看门的老头走了过来,背着手说,你们这是做什么呢?有力气没处使了。

花婶笑脸相迎,说,大哥,我们种点菜,你给我们看着啊!收菜了给你一起吃!

老头笑出了一脸的核桃纹,咂着嘴说,好说好说!这是俺儿的厂,我天天都在。说着嘴一撅一撅的,好像已经吃上了鲜淋淋的菜似的。

花婶和柳叶天天来回忙活着,施肥浇水,哒哒哒地跑来跑去。闹闹娘看见了,惊叫道,你们俩弄啥哩!开荒去了?咋地,种地还没有种烦吗?说着扭着那如水桶般的粗腰走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那片地就是肥,菜叶绿油油的,小黄瓜水嫩水嫩,浑身挂着刺鲜淋淋的;西红柿仰着圆溜溜的小脸,羞红着脸;豆角齐刷刷地垂下,似少女的长发……

花婶跟柳叶啧啧地称赞着,美得合不拢嘴。

村里不知啥时哗啦啦围上来一群人,都啧啧称奇。牛叔说,柳叶啊,你们也不吭声,有好事也不想着大家!

柳叶笑说,想吃就来薅!谁吃不是吃啊!那边还有空地呢,下季咱一起种点别的。

好多人闻听都跃跃欲试。闹闹娘也在中间,眼馋地说,难怪啊花婶,不玩牌净干些私活啊!娘的,明儿我也不玩牌了,净输钱了!腰间盘也突突了。

众人笑翻,牛叔乐得直不起腰,咳嗽着说,娘啊!还突突呢,你腰间盘是拖拉机啊!

春去秋来,又该是播种的季节了。花婶和柳叶带领大伙在空地上审视,牛叔说,种麦子吧地太少,种点儿啥好呢?柳叶脑子快,说,种大棚蔬菜吧!冬天菜鲜,吃不完卖钱!

大伙心里一亮,牛叔点头,又摇头说,可惜地块太小,施展不开拳脚。

花婶去厂里上厕所,一眼看见一大片空地,杂草众生的。花婶心一紧,快步找到看门老头,笑眯眯说,大哥!这菜吃着可鲜?

老头乐了,说,鲜得很!还放心,绿色蔬菜啊!

花婶指着那片空地说,要不你跟你儿商量下,那片地咱种大棚,有你一份。

老头脸一沉,随即一挥手说,问啥问!我就当家,儿住监了!厂子倒闭,欠人不少钱呢!

花婶陪着抹了会儿泪,道别。

众人拾柴火焰高。大棚很快告成,冬天来了,蔬菜暖暖的在大棚里伸着腰,长势喜人。

大伙吃不完的菜就拿去集市上卖掉,还有不少菜贩专门赶来买的,厂区整个冬天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第二年开春,厂房轰然倒塌,夷为平地,土地露出了头,大伙纷纷拎起锄头又开始挥汗如雨,霎时,一片片整齐的耕田呈现,工厂的牌子已经换掉,“绿色环保有机蔬菜园”的牌子闪闪发亮。

园长是老头的儿子,这是花婶他们推举的。

(《天池》2014年12期)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的故事虽然无多少波澜,但线索清晰,叙事不枝不蔓,重点突出,全文以“开荒”为中心,详细叙述了花婶与柳叶开荒的过程与影响。

B.本文善于运用衬托的表现手法来刻画主人公,如用性格浮躁,成天玩牌的闹闹娘来反衬,用志同道合的柳叶来正衬,从而使形象鲜明饱满。

C.柳叶快言快语,是一个性格开朗很能干的人,而且头脑灵活,反应快,她提议大家在厂里厕所旁那块空地种大棚蔬菜,这主意可谓金点子。

D.本文夹杂着不少的生活口语和地方方言,如“还突突呢,你腰间盘是拖拉机啊”“有几分地伺候伺候该多好啊”等,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E.作者把众人齐心协力,变废弃的工厂为“绿色环保有机蔬菜园”的故事作为小说的结局,既顺理成章,又突出开荒的意义,深化了主题。

2.花婶这一形象有哪些主要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3.下面两段文字在表达上分别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赏析。

①老头笑出了一脸的核桃纹,咂着嘴说,好说好说!这是俺儿的厂,我天天都在。说着嘴一撅一撅的,好像已经吃上了鲜淋淋的菜似的。

②那片地就是肥,菜叶绿油油的,小黄瓜水嫩水嫩,浑身挂着刺鲜淋淋的;西红柿仰着圆溜溜的小脸,羞红着脸;豆角齐刷刷地垂下,似少女的长发……

4.在现代文明不断冲击、耕地日益减少的今天,农民们何去何从?这篇小说给人很多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1.选E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答CD不给分。 2.①勤劳踏实。开荒种地,天天来回忙活。②仁善大度。两次笑,一次泪,可见她的仁善;与大家分享收获的喜悦,带领大家开荒致富不居功,可见其胸襟。③心思缜密,是生活的有心人。她多次发现被人忽略的荒地的价值。④坚守本色,不盲目趋众。众人无所事事整日玩牌,她则如躲瘟疫一般,坚守本色。 3.①运用细节描写(或神态、语言描写),传神地写出了老头内心的喜悦与憧憬,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②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和一些准确生动的叠词,色彩鲜明,写出了土地上的无限生机与活力,散发着浓郁的田园气息。 4.①守住土地的根。土地是农民们的精神寄托,也是走出困境、生活致富的主要途径。②守住美好传统的根。淳朴的民风,勤劳善良的品质,无论何时都不能丢。③变废为宝,开创新生活。开荒种地,转换经营方式,利用闲置资源,闯出一片新天地。④关注精神生活,营造良好风气。花婶们同时开垦了一片精神的荒地,用正能量影响并改变了村里的风气。 【解析】 1. 试题分析:B“性格浮躁”欠准确,小说中并没有体现人物的这一特点。C.“她提议大家在厂里厕所旁那块空地种大棚蔬菜”错,这片地中大棚是花婶提议的。D“地方方言”错,前一句体现了说话人语言诙谐,后一句是口语化。 【考点定位】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小说中语言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小说中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事件理清小说情节。(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全文思想主旨。(3)找出描写人物的段落和语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征及心理。(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揣摩挖掘内涵。(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 2. 试题分析:“甩开膀子就干起来,汗水从身上密密地冒出”“天天来回忙活着,施肥浇水,哒哒哒地跑来跑去”表现出她勤劳踏实。“花婶陪着抹了会儿泪”与大家分享收获的喜悦,带领大家开荒致富不居功,表现出她的仁善大度。“花婶眼睛忽地一亮,说,哎,柳叶,我发现一片荒地……”表明她心思缜密,是生活的有心人。“花婶躲瘟疫似得躲开了,叫,俺可不会!脑子不够使唤哩”,不玩牌,坚守本色,不盲目趋众。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鉴赏人物形象是高考小说阅读常考题目,解答时要注意把人物放在情节发展中,抓住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来分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借助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借助环境描写烘托人物),阅读时要注意从文本中进行筛选。另外,还要考虑作者的感情倾向,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①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②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③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④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本题在解答时,首先要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梳理,找出小说中关于花婶其人的相关描述,然后进行概括。 3. 试题分析:①句中“一脸的核桃纹”,是神态描写;“咂着嘴说”“嘴一撅一撅的”,是动作描写也是细节描写;“好说好说!这是俺儿的厂,我天天都在”是语言描写;“笑”写出了老头内心的喜悦;“好像已经吃上了鲜淋淋的菜似的” 写出了老头内心憧憬。②句中,“绿油油”“黄瓜”“西红柿……红着脸”,色彩鲜明;“浑身”;“仰着圆溜溜的小脸”“羞红着脸”,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似少女的长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而“油油”“水嫩水嫩”“淋淋”“溜溜”“刷刷”则运用准确生动的叠词,写出了土地上的无限生机与活力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对句中表现手法的分析,分析时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语言表达上,是否运用手法(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有无特殊句式,精妙词语运用等;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主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例如,总领下文、承上启下、为后文作铺垫、前后呼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或升华中心等。本题考生只需按照上述方法分析即可得到答案。 4. 试题分析:首先,从文中柳叶的话“地都让政府征走盖高楼了,闲得慌啊!要是能有几分地伺候伺候该多好啊”可分析出小说的主人公是失去土地的农民,他们渴望回归土地,而“开荒”使他们振作起来;再以老人儿子办厂失败成为“园长”的经历告诫人们,要守住土地,守住土地才能真正使农民走出困境、生活致富。第二,小说写到失去土地农民的无所事事,打牌度日,反映出他们精神的荒芜,而花婶柳叶开荒种地,使大家放弃了牌桌,精神风气为之一变,提示读者关注精神生活。第三,以花婶等人开荒种地的故事启示读者,淳朴的民风,勤劳善良的品质,无论何时都不能丢,要守住美好传统的根。第四,文中交代花婶等人开垦的土地其实是倒闭工厂的荒地,并最终将倒闭的工厂转变为“绿色环保有机蔬菜园”启示读者生活中要能够变废为宝,即便失败了也可以开创新生活。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探究题。这类题目看似很自由,可以任意谈论自己的观点,“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其实这是设题者给考生设置的一个“温柔的陷阱”。在答题的时候一定要结合文本,选好角度,如果文本主题是颂扬真善美的事物,考生可一并赞同并提倡颂扬;如果文本主题是否定假丑恶,考生则可从相反的角度倡导真善美即可。本文谈的是失去土地的农民回归土地的故事,对回归土地的态度和回归土地后带来的各种良好的社会影响是持褒扬态度的,因而“启示”也要从这一角度入手来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陆游的《游山西村》中,形容似至穷途而突见佳境的名句是“                ”。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提及民众对异族统治已经麻木的现象,描述该现象的句子是“                  ”。

(3)《离骚》中,“                ”表明屈原希望以古贤为榜样,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

   

 

烟深水阔,音信无由达。唯有碧天云外月,偏照悬悬离别。

尽日感事伤怀,愁眉似锁难开。夜夜长留半被,待君魂梦归来。

悬悬遥远。   尽日整天。

1.上阕与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在表情达意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2.下阕表达了词中主人公怎样的情感?是如何表达的?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陆梦龙,字君启,会稽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进员外郎。张差狱起,引凡向宫殿射箭、放弹、投砖石等律当以斩。狱具,提牢主事王之寀奏差口词甚悉,乞敕会问。时梦龙以典试广东杜门主事邢台傅梅过之日人情庇奸而甘心储皇吾虽恤刑山右当上疏极论君能共事乎梦龙曰:“张公遇我厚,遽上疏,若张公何?当力争之耳。”乃偕见问达。时郎中胡士相等不欲再鞫,趣问达具疏请旨,以疏入必留中,其事可遂寝。梦龙得其情,止勿复请。曰:“堂堂法司,捕一编氓,何须天子诏耶?差所供,必当讯实。”问达以为然。明日,会讯,众咸嗫嚅。梦龙呼刑具三,无应者,击案大呼,始具。问:“汝何由识路?”差言:“我蓟州人,非有导者,安得入?”于是士相立推坐起曰:“此不可问矣。”遂罢讯。梦龙必欲得内竖名。越数日,问达再令十三司会审,差供逆谋及庞保、刘成名,一无所隐。士相主笔,踌躇不敢下,梦龙咈然曰:“陆员外不肯匿,谁敢匿?”狱乃具。帝于是毙保、成于内,而弃差

天启四年,贵州贼未靖,总督蔡复一荐梦龙知兵,改右参政,监军讨贼。安邦彦犯普定,梦龙偕总兵黄钺以三千人御之。晓行大雾中,直前薄贼,贼大败。寻改湖广监军,迁广东按察使。上官建忠贤祠,列梦龙名,亟遣使铲去之。梦龙慷慨好谈兵,以廓清群盗自负。闰八月,贼陷隆德,杀知县费彦芳。梦龙率游击贺奇勋、都司石崇德御之,抵老虎沟。贼初不满千,已而大至。

梦龙所将止三百余人,被围数重,贼矢石如雨,突围不得出。二将抱梦龙泣,梦龙挥之曰:“何作

此妇孺态!”大呼奋击,手馘数人,与二将俱战死。事闻,赠太仆卿,追谥忠烈。

节选自《明史·陆梦龙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梦龙以典试广东/杜门主事邢台傅梅过之曰/人情庇奸/而甘心储皇/吾虽恤刑山右/当上疏极论/君能共事乎/

B.时梦龙以典试广东杜门/主事邢台傅梅过之曰/人情庇奸/而甘心储皇/吾虽恤刑/山右当上疏极论/君能共事乎/

C.时梦龙以典试广东/杜门主事邢台傅梅过之曰/人情庇奸/而甘心储皇/吾虽恤刑/山右当上疏极论/君能共事乎/

D.时梦龙以典试广东杜门/主事邢台傅梅过之曰/人情庇奸/而甘心储皇/吾虽恤刑山右/当上疏极论/君能共事乎/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分为三甲,均赐进士及第。

B.刑部:明清两代,作为主管全国刑法的机构,与都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复核,共为“三法司制”。

C.弃市:死刑的一种,自商周时即有,一直延续到南北朝时期。文中“弃差市”就是处死张差并暴尸街头。

D.闰月:是阴历中为使历年平均长度接近回归年而增设的月。文中“闰八月”是指一年中的第二个八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梦龙不负厚遇,知恩图报。他因张问达对自己有厚遇,就与任主事的傅梅一起去见张问达,从而阻止了上疏极论张差案情之举。

B.陆梦龙办案果断,不留悬疑。在审讯张差案时,他排除重重阻力,执意查出幕后主使的名字,致使皇帝最终将两名内侍绳之以法。

C.陆梦龙熟悉军事,平叛有勇有谋。他到贵州平定地方叛乱,亲自带兵,趁着大雾弥漫叛军不及防备而发起突然袭击,最终取得胜利。

D.陆梦龙临危不惧,慷慨为国赴难。他在镇压叛乱的过程中被重重包围,奋力突围却没有成功,于是只得全力厮杀,直至战死沙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张公遇我厚,遽上疏,若张公何?当力争之耳。

(2)堂堂法司,捕一编氓,何须天子诏耶?差所供,必当讯实。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祭祖是一个极为重要且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

中国人祭祖的历史十分悠久。最初,人们对于梦和死亡现象非常困惑,试图给予合理的解释,于是人类发明了灵魂的概念,并认为,灵魂是独立的,会在人睡觉或出神时离开身体,当人死了就会永远离开身体。亡人的肉身会腐烂消失,但灵魂一直存在。应如何对待这些神秘且不死的灵魂呢?人们的选择是举行祭祀。

到目前为止,可以追溯到最早的祭祀行为是甲骨文中有关祖先祭祀的记载,如“报”“又”“岁”等。这些祭祀性文字表明祭祀是商王朝为了祈福求吉而举行的。在殷人的头脑中,祖先是令人恐惧的死者,这些人经常制造各种灾祸。为了防止祖先作祟,他们定期举行祭祀活动,通过奉献栖牲的方式取悦祖先等神灵,祈求祝福。这和《说文解字》对“祭”的解释相符合“祭,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

商时期的祭祖行为具有浓厚的祖先崇拜的宗教信仰色彩,到了周代,祭祖礼仪增加了巩固国家统治的政治含义。从社会结构上看,周代是典型的宗法社会。周王自称天子,是“大宗”,同姓诸侯尊其为大宗子。这种宗法关系直接体现在宗庙设置上。《礼记·王制》谓“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通过礼制严格限定不同身份群体的庙数差异,彰显了他们的社会等级差异。周代创制的宗庙体制没有被后世延续,但祭祖的文化传统却经久不衰,成为维系家族人伦关系、巩固国家统治的重要凭据。

到了汉代,汉儒将孝道思想和祭祖礼仪结合了起来。汉儒找到了中国人祭祖的本源—孝,并进行了深度的理论阐发。自“罢默百家,独尊儒术”后,孝成为汉王朝治国的重要思想根基。汉朝通过优待孝子、不孝之罪入刑律、诵读《孝经》等方式,将孝文化提升为稳固国家政治统治的高度。同时,汉代统治者将孝道推广到政治、经济、教育等社会各个层面,并形成了以家族伦理为核心,逐步向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扩展的孝文化。

汉代以后,祭祖礼仪追寻着以孝为核心的价值取向,长期活跃在人们的节日礼仪生活中。但在传统社会,礼被认为是区分社会等级身份的工具。根据“礼不下庶人”的古礼规定,庶民长期被排斥在国家礼仪制度之外。在祭祖礼仪方面,先秦至隋唐时期,祭祖礼仪长期是贵族的特权,庶民祭祖行为被排斥在国家礼制范畴之外,只能以民间习俗的方式延续着。这种两分的局面在宋代出现了转机,当时受科举制度推行引起了社会阶层结构的调整,士庶阶层的界限被打破,祭祖礼仪变成不同阶层共享的文化权利。

中国祭祖礼仪发展过程中的一件大事是朱熹《家礼》的出现,它深刻改变了祭祖礼仪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形态面貌。《家礼》是朱熹编写的冠、婚、丧、祭四礼指南。朱熹考虑到人们举行祭礼时可能遇到的诸多难处,认为不用构泥于繁琐的礼仪要求。为了保证可操作性,朱熹对传统祭礼进行了提炼,按照祭祀时间、地点、人物、器物、仪节五个主要方面制定了祭礼基本模式。这个模式成为宋明以来中国人举行祭祖礼仪的标准范式。

自《祭祖礼仪的文化传统》,作者邵凤丽

1.下列关于中国祭祖礼仪发展过程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梦和死亡现象的困惑促使人们去思考,于是发明了灵魂的概念出于对灵魂的敬畏,人们举行了祭祀活动,这是祭祖的源头。

B商王朝祭祖的口的是祈福求吉,其祭祖行为具有浓厚的祖先崇拜的宗教信仰色彩而周代的祭祖则含有巩固国家统治的政治含义。

C到了汉代,祭祖礼仪和孝道思想结合了起来。汉儒找到了中国人祭祖的本源—孝,并完善了相关理论,对祭祖的价值取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D宋代是祭祖仪式发展的重要阶段一是不同阶层的人们都享有祭祖的权利,二是形成了祭礼的基本模式。这两者和朱熹的贡献密切相关。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说文解字》对“祭”的解释是用手持肉,献给神灵。商朝人举行祭祀活动时的“祭”的含义和这个解释一致。

B在周代,宗庙设置体现了周天子和同姓诸侯之间的宗法关系,因为就社会结构而言,周代是典型的宗法社会。

C汉朝通过优待孝子、不孝之罪入刑律、诵读《孝经》等多种方式弘扬孝文化,其口的是巩固国家政治统治。

D朱熹《家礼》的出现对中国祭祖礼仪的发展意义深远,它深刻改变了祭祖礼仪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形态面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祭祖已经成为我国一个极为重要而且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举行祭祖礼仪可以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B据现有的文献资料,我国最早的祭祀行为是甲骨文中有关祖先祭祀的记载,“报”“又”“岁”等是当时的祭祀性文字。

C在周代,人们的社会等级不同,其所拥有的庙数也不相同,如天子有七庙,诸侯有五庙,大夫有三庙,士有一庙。

D很长一段时间,祭祖礼仪是贵族的特权,庶民不能进行祭祖,这是因为礼在当时被认为是区分社会等级身份的工具。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晚清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理学名家曾国藩被誉为“中兴名臣”、“官场楷模’, “官场楷模”和“理学大师”。他一生修身齐家治国.他的“修身十二款”至今为世人称道和效法,其中第一款是“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慎。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第三款是“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第四款是“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不看他书”。

这三款中,你认为哪一款最值得称道和效法?

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和选择。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