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文化常识正确的一项( ) A.古人云:“日之所照曰阳。”“阳”的方位是水之南...

下列文化常识正确的一项(   

A古人云:“日之所照曰阳。”“阳”的方位是水之南、山之北。

B《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斜阳草树,寻常巷陌”典故出自刘禹锡的《乌衣巷》。

C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天干是“甲、乙、丙、丁、午、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干支纪年法,2009年是己丑年,由此推断中国成立于戊子年。

D史书有不同的体裁,不同的体裁又有不同的特征。纪传体史书的特征是以事件为中心。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学常识。A项,“‘阳’的方位是水之南、山之北”说法错误,古代地名中阴阳实际上是一种方位指示,向日为阳,背日为阴,所以山南水北是阳,山北水南是阴。B项,“典故出自刘禹锡的《乌衣巷》”说法错误,“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事情。C项,“由此推断中国成立于戊子年”说法错误。应该是“己丑年”。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点面结合记忆法。不管是在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还是高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我们都要做到突出重点;同时,还要注重全方位的复习(就是注意相关联的知识点)。在做高考复习题时,有些知识点往往关键节点就在一处,只要把握住了,一切就可以迎刃而解。举例:如教材所选鲁迅的若干篇小说,要记每篇出自何处,很难,若记住除《祝福》出自《彷徨》外,其余均出自《呐喊》,便省时易记、事半功倍。其次:再来了解一下,纵横结合记忆法。因为每个时代不同,所以每一位作家的写作背景也就不相同,从而又形成了横的联系;同一时期不同作品也有各自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横的联系。所以我们要把这些纵横交错的知识点组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网,达到快速而牢固的记忆。举例:如我国古代戏剧史有三个高峰,一是元杂剧四大家加上王实甫,二是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三是清代的“南洪北孔”。这样纵横结合加以记忆,中国古代戏剧史又何愁记不住呢? 最后:重点了解门别类记忆法。在记忆一些文学常识时,我们可以把所关联的知识点进行分类,然后在按照相同的知识按一定顺序集中在一起强化记忆。可以成:考点分类、风格分类、地位评价分类、文章体裁分类、题材人物分类、等等。举例:风格流派,如“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婉约派”“豪放派”等。文章体裁,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上述记忆方法并非只能单独使用,在实际记忆过程中,它们往往是综合运用的。既是对文学常识的多角度记忆,又是变化了的反复记忆,其效果自然会更好。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句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1)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2)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3)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

(4)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5)盖余之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6)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7)室仅方丈,可容一人

(8)墙往往而是

(9)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10)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11)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12)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13)千古风流人物

(14)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15)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A(1)(5)(7)(11)(13)

B.(2)(6)(8)(11)(15)

C(2)(8)10)(12)(15

D.(1)(9)(10(11)(14)

 

查看答案

下列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

(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2)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3)刘素婴疾病

(4)仰观宇宙之大

(5)如今人方为刀俎

(6)否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7)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8)何为其然也

(9)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10)而今安在哉

(11)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

(12)将庸何归

(13)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

(1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15)非汝,谁与成之

(16)婴所不为忠于君利社稷者是与

A.(1)(7)(14/2)(9)(11/3)(6/8)(10)(12)(15)(16/4)(5)(13

B.(1)(9)(14/(2)(5(7)(11)/(3)(6)/(8)(10)(12)(15)(16)/(4)(13)

C(1)(9)(14)/(2)(5)(11)/(3)(6)(7)/(8)(12)(15)(16)/(4)(1013

D(7)(9)(14)/(1)(2)(5)(11)/(3)(6)/(8)(12)(15)(16)/(4)(10)(13)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粗体字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  

(1)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

(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3)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4)莫能名者

(5)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6)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7)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8)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9)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

(10)险以远,则至者少

(11)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2)入之甚寒,问其深

(13)火足以明也

(14)舞幽壑之潜蛟

(15)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6)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17)侣鱼虾而友麋鹿

(18)后世之谬其传

(19)见棠姜而美之

(20)陛下厌苦安乐

A(1)(3)(4)(5)(6)/(2)(7)(8)/(9)(11)(12)/(13)(14)(17)(10)/(16)(18)(15)(19)(20)

B(1)(4)(6)/(2)(11)/(3)(16)/(5)(10)(12)/(7)(3)15)(19/(14)(18)/(8)(17)(20)

C(1)(4)(6)/(2)(8)/(3)(16)/(5)(10)(11)(12)/(7)(9)(13)(15)/(14)(18)/(17)(19)(20)

D(1)(2)(4)/(6)(11)/(3)(16)/(5)(7)(12)/(9)(10)(13)(15)/(14)(18)(19)/(8)(17)(20)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按王国维的观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高峰,唐诗、宋词、元曲各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学高峰。到了明代,找不出这个文学高峰了,但“清言”可以说是一个被 人忽视的明代的文学现象。清言是一种语录体抒情言志,它是在唐诗、宋词、元曲的意境高峰之后的蹊径。文学的表达形式必须嬗变,因为后人再也达不到唐诗、宋 词那样的高峰了,他们必须寻求另一条路子。明代的文人,对清言的写作曾风行一时,留下了大量的作品,《菜根谭》就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部。

时至明代,诗之所以衰退了,因为前代诗人们创造的意境高峰后人再难以企及,尽管还有很多人写诗,但再也写不出好像前人那样的好诗来了。明代的文人把这种诗歌的审美意境用清言来表现,反而达到了另一审美高度,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学的奇迹。《菜根谭》的意境审美很大程度上可以与唐诗媲美。唐诗的题材风格多样,构 成唐诗绚丽的景观,但真正能够获得意境审美价值的只有一部分诗。如果我们注意到《菜根谭》的意境,在大自然的取材中,它完全可以涵盖唐诗意境,所不同的 是,唐诗意境多为自然画面的呈现,而《菜根谭》的意境在于一种心灵的设计,是为尘世疲惫之人勘测的一个心灵憩园,像一个深山里的禅境,让人洗净尘焰。这种 意境比唐诗意境更接近人的心灵。“机息心清,月到风来”是《菜根谭》最有味的句子,“机”就是“心机”,一个人把心机抛却,心灵自然澄澈。

《菜根谭》是一本爱书和善书,中国有书,教育人的书多,关怀人的书少,《菜根谭》是一部关怀人的书。它告诉你在一个物欲纷扰的世界如何以自己的心志去生活。它 给生命设计了一种美好境界。唐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人在精神上没有禁锢,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最开明的时代,唐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人的精 神。唐诗的意境是天然的,代表那个时代文人们的心境,他们自身很容易被生活和大自然的美丽融入和陶醉。而明代是一个专制统治最黑暗的时代,没有汉代的人才 规则,没有唐代的开明,又没有宋代的品味。沉闷压抑,所以社会特别浮躁。我们从《菜根谭》里可以发现,那个时代对名利的炽热使其他人性全部泯灭,功名利 禄,把人全部物质化和铜臭化了。处在这样一个时代,那种渴望解脱、寻求生命和生活真谛的愿望可想而知。所以《菜根谭》的意境,不像唐诗意境那种天然,而是 一种追求和设计,也可以说是对功名利禄的现实社会的一种解脱,作者特别追求“物我两忘”的境界,他设计的就是这样的意境,山谷、白云、清风、月色,都带有 一种脱离尘嚣的禅境,所以这种意境比唐诗中的那种自然境界更有魅力,更令人向往。读《菜根谭》让人不能释卷,一草一木,一山一谷,一鸟一林,都能把人带入 一种空谷般的意境,这种意境超凡脱俗,这样的意境诞生在《菜根谭》,诞生在这一时代,都是必然的。

1.下列关于“清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言是一种语录体抒情言志,其审美意境长期以来为人们所忽视。

B.清言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其出现是文学表达形式必须嬗变的选择。

C.清言的写作在明代盛行一时,作品众多,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菜根谭》。

D.明代文人用清言来表现诗歌的审美意境,所以创造了文学的奇迹。

2.下列关于《菜根谭》的意境和唐诗的意境的比较,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菜根谭》的意境审美在于明代文人的独具匠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与唐诗的意境媲美。

B.《菜根谭》的意境超凡脱俗,心灵和自然完全融入,唐诗是用自然去澄澈人心。

C.《菜根谭》的意境,虽然取材于大自然,但不像唐诗意境那样天然,有追求和设计之美。

D.《菜根谭》的意境是对现实社会的超越,比唐诗中的那种自然境界更富魅力。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代诗歌衰退清言风行,是因为前代诗人们创造的意境高峰后人再难以企及。

B.唐诗真正能获得意境审美价值的只有部分诗歌,这是因为唐诗题材追求风格多样。

C.《菜根谭》是一本爱书和善书,是一部关怀人的书,也是对中国书籍的补充和丰富。

D.《菜根谭》的意境超凡脱俗,这样的意境诞生在一个物欲纷扰的时代是必然的。

 

查看答案

课外戏剧阅读

茶馆(节选)

王利发 别再瞎扯,干活儿去!嘿!

王淑芬 早晚不是累死,就得叫炮轰死,我看透了!

(慢慢地往后边走)

王利发 (温和了些)拴子的妈,甭害怕,开过多少回炮,一回也没打死咱们,北京城是宝地!

王淑芬 心哪,老跳到嗓子眼里,宝地!我给三爷拿菜钱去。(下)

[一群男女难民在门外央告。]

掌柜的,行行好,可怜可怜吧!

王利发 走吧,我这儿不打发,还没开张!

可怜可怜吧!我们都是逃难的!

王利发 别耽误工夫!我自己还顾不了自己呢!

[巡警上。]

走!滚!快着!

[难民散去。]

王利发 怎么样啊?六爷!又打得紧吗?

紧!紧得厉害!仗打得不紧,怎能够有这么多难民呢!上面交派下来,你出八十斤大饼,十二点交齐!城里的兵带着干粮,才能出去打仗啊!

王利发 您圣明,我这儿现在光包后面的伙食,不再卖饭,也还没开张,别说八十斤大饼,一斤也交不出啊!

你有你的理由,我有我的命令,你瞧着办吧!(要走)

王利发 您等等!我这儿千真万确还没开张,这您知道!开张以后,还得多麻烦您呢!得啦,您买包茶叶喝吧!(递钞票)您多给美言几句,我感恩不尽!

(接票子)我给你说说看,行不行可不保准!

[三五个大兵,军装破烂,都背着枪,闯进门口。]

老总们,我这儿正查户口呢,这儿还没开张!

他妈的!

王掌柜,孝敬老总们点茶钱,请他们到别处喝去吧!

王利发 老总们,实在对不起,还没开张,要不然,诸位住在这儿,一定欢迎!(递钞票给巡警)

(转递给兵们)得啦,老总们多原谅,他实在没法招待诸位!

他妈的!谁要钞票?要现大洋!

王利发 老总们,让我哪儿找现洋去呢?

他妈的!揍他个小舅子!

快!再添点!

王利发 (掏)老总们,我要是还有一块,请把房子烧了!(递钞票)

他妈的!(接钱下,顺手拿走两块新桌布)

得,我给你挡住了一场大祸!他们不走呀,你就全完,连一个茶碗也剩不下!

王利发 我永远忘不了您这点好处!

可是为这点功劳,你不得另有份意思吗?

王利发 对!您圣明,我糊涂!可是,您搜我吧,真一个铜子儿也没有啦!(掀起褂子,让他搜)您搜!您搜!

我干不过你!明天见,明天还不定是风是雨呢!(下)

王利发 您慢走!(看巡警走去,跺脚)他妈的!打仗,打仗!今天打,明天打,老打,打他妈的什么呢?

1.下列对文段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剧本通过难民、穿着破军装的大兵,反映当时人们生活在兵荒马乱的年代。

B.剧本运用对比的手法,如巡警与大兵的对比、难民与王利发的对比,反映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

C.巡警为王利发打发走了难民和大兵,说明巡带对当地的社会治安有着重要作用。

D.王利发“不打发”难民,却把钞票递给巡警、大兵,说明他有欺软怕硬之嫌,也是存动荡社会巾无可奈何的举动,作者用批评的笔调表现了他。

E.大兵的行讨和强要,既揭示他们蛮横无理的本性,同时又揭露战乱给人们带来无限的灾难。

2.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巡警这个人物形象。

3.分别从难民、巡警、大兵三个方面概括故事内容并指出社会状况。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