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材料拟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30字)。 北京市公安机关在追...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材料拟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30字

北京市公安机关在追逃专项斗争中,采取“网上作战”等高科技手段和对在逃人员的分级督捕,自7月1日8月1日,将211名在京作案后逃跑的犯罪嫌疑人缉拿归案。

据介绍,按照中央政法委和公安部的部署,北京市公安局自5月份开始对全市1990年以来的负案、批捕、扣留在逃犯罪嫌疑人和从监管等场所逃脱的犯罪嫌疑人和罪犯,进行了全面调查,将查出的1000余名在逃人员的情况全部输入计算机上网,并与公安部联网。

 

7月份北京公安采取“网上作战”分级督捕等措施缉拿逃犯211名。(或:“网上作战”分级督捕,北京公安7月份缉捕逃犯211名。)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压缩语段的题目,压缩语段有拟写新闻标题(或一句话新闻)、提取关键词、概括并评价材料的内容、下定义等几种类型。概括材料的内容要区分材料的文体特征,注意有新闻类、叙述类、说明类、议论类和寓言类,新闻类注意提取新闻的要素时间、地点、事件、原因、结果,然后根据材料的性质确定重点,重点注意新闻中的导语;叙述类注意事件的过程;说明类注意提取物件的组成、作用,议论类注意提取论点,寓言类注意虚构的内容对应的生活中的真实现象。此题属于拟写一句话新闻,注意新闻的要素。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面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贾谊《过秦论》)

(4)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                   (苏轼《念奴·赤壁怀古》)

(5)实迷途其未远,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6)臣无祖母,                                ,无以终余年。(《李密《陈情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

文段一

1)但是我总觉得不安,过了一夜,也仍然时时记忆起来,仿佛怀着什么不祥的豫感,在阴沉的雪天里,在无聊的书房里,这不安愈加强烈了。不如走罢,明天进城去。福兴楼的墩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现在不知增价了否?往日同游的朋友,虽然已经云散,然而鱼翅是不可不吃的,即使只有我一个……。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2)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毕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果然,特别的情形开始了。傍晚,我竟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

(3)“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4)我先是诧异,接着是很不安,似乎这话于我有关系。试望门外,谁也没有。好容易待到晚饭前他们的短工来冲茶,我才得了打听消息的机会。

(5)“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

(6)“还不是和样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

(7)“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8)“老了。”

(9)“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 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

(10)“什么时候死的?”

(11)“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

(12) “怎么死的?”

(13)“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节选自鲁迅《祝福》)

文段二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选自鲁迅《祝福》)

1.对文段一第9段 划线的句子所表现的“我”的心理状态,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失望   B.吃惊      C 、震动           D.不安

2.对文段一的描写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刻画祥林嫂,运用了侧面描写。

B. 刻画“我”,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

C 、刻画四叔,主要用语言描写

D. 刻画短工,主要用心理描写。

3.段二划线句子,回答以下问题:① “无聊生者”是什么意思?文中具体指什么人?“厌见者”是什么意思?文中具体指什么人?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4.写出文段二自然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

1.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四句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误入尘网的懊悔。

B.诗的五六句总领第二层,概括出作者对旧林、故渊的思恋。

C.诗的七至十八句选取了一些平平常常的农村生活景象,构成了一幅恬静幽美的田园图景。

D.全诗写出了诗人从少年进入官场到多年后退出官场的全过程。

2.这首诗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请指出其中两种,并且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说明:这题不要答对偶,因为对偶太容易找了,答对偶不给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张衡传

范晔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乌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已,皆共目之。衡乃诡对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张衡传)

1. 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孝廉不行       不行:不同意

B.公车特征拜郎中      特征:特地征召

C下车,治威严      下车:官吏初到任

D视事三年             视事:官员到职工作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入京师,观太学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相如驽,独畏廉将军哉

C衡乃诡对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天下诸侯已困矣

D乃作《思玄赋》宣寄情志      所谓华山洞者,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衡谦虚稳重,超尘拔俗,不慕世俗的虚荣,才高于世,善于属文,后来因“善术学”,被征召到朝廷做官。

B张衡在政治方面眼光敏锐,头脑清醒,手腕高明,但总得不到升迁,在离开太史令职位五年后,就回了原籍。

C本文介绍了张衡文学、科学、政治三方面的才能和成就,其中,以科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作为重点进行详写。

D本文突出的特点是语言凝练平实,作者写作时绝少用形容词,尽量抓住史实,描绘时惜墨如金,无一句赘言。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

中国建筑中的塔

梁思成

现在说到砖石建筑物,这里面最主要的是塔。也许同志们就要这样想了:“你谈了半天,总是谈些封建和迷信的东西。”但是,事实上,在一个阶级社会里,一切艺术和技术主要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过去的社会既然是封建和迷信的社会,当时的建筑物当然是为封建和迷信的社会服务的;因此,中国的建筑遗产中,最豪华的、最庄严美丽的、最智慧的创造,总是宫殿和庙宇。欧洲建筑遗产的精华也全是些宫殿和教堂。

在一个城市中,宫殿的美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而庙宇寺院的美,人民大众都可以欣赏和享受。在寺院建筑中,佛塔是给人民群众以深刻的印象的。它是多层的高耸云霄的建筑物。全城的人在遥远的地方就可以看见它。它是最能引起人们对家乡和祖国的情感的。佛教进入中国以后,这种新的建筑形式在中国固有的建筑形式的基础上产生而且发展。

在佛教未到中国之前,我们的国土上已经有过一种高耸的多层建筑物,就是汉代的“重楼”。秦汉的封建主常常有追求长生不老和会见神仙的思想;幻想仙人总在云雾缥缈的高处,有“仙人好楼居”的说法,因此,建造高楼,企图引诱仙人下降。佛教初来的时候,带来了印度“窣堵坡”的概念和形象——-- 一个座上覆放着半圆形的塔身,上立一根“刹”竿,穿着几层“金盘”。后来这个名称首先失去了“窣”字,“堵坡”变成“塔婆”,最后省去“婆”字而简称为“塔”。中国后来的塔,就是在重楼的顶上安上一个“窣堵坡”而形成的。

1.下列对塔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佛塔应该是寺院建筑的一种,是为封建和迷信服务的。

B.塔往往是多层建筑,人们在遥远的地方就能看见。

C.塔是中国固有的建筑形式,只是在佛教传入中国后有一些发展罢了。

D.中国后来的塔,就是在重楼的顶上安上一个“窣堵坡”而形成的。

2.下列对原文第一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的建筑物中,最主要的是塔。

B.在一个阶级社会里,一切艺术和技术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C.塔的价值,完全表现在封建迷信的宗教信仰上。

D.中国和欧洲的建筑遗产的精华全是些宫殿、庙宇或教堂。

3.下列不属于“塔”的成因的一项是      

A.秦汉的封建主常常幻想成仙、遇仙和长生不老。

B.佛教带来了“窣堵坡”这一概念和具体形象。

C.由于口语传承中概念和语音的变化,使“窣堵坡”变成了“塔”。

D.佛教的信仰和追求,使人们想有一种高耸入云、引人注目、令人产生丰富想象和联想的建筑。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