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

1.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四句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误入尘网的懊悔。

B.诗的五六句总领第二层,概括出作者对旧林、故渊的思恋。

C.诗的七至十八句选取了一些平平常常的农村生活景象,构成了一幅恬静幽美的田园图景。

D.全诗写出了诗人从少年进入官场到多年后退出官场的全过程。

2.这首诗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请指出其中两种,并且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说明:这题不要答对偶,因为对偶太容易找了,答对偶不给分)

 

1.D 2.(1)比喻。“尘网”, “樊笼”,比喻官场生活。“羁鸟“、“池鱼”以关在笼中的鸟和在池子中的鱼比喻诗人自己受到束缚。(2)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抒发了诗人厌恶官场、回归自然的感情。(3)动静结合(或者 以动衬静)。如: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诗歌中的鸡鸣狗吠,不但不会让人感到喧嚣和烦躁,反倒使人感受到环境的恬静,平和。(4)情景交融,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些诗句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生活情景,这是实境-----也许的确是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渊明内心追求的那种恬静生活情趣的物化,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 【解析】 1. 试题分析:全诗是写诗人辞官归隐、重返自然后的生活情景,并非从“进入官场”到“退出官场”的全过程。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张衡传

范晔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乌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已,皆共目之。衡乃诡对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张衡传)

1. 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孝廉不行       不行:不同意

B.公车特征拜郎中      特征:特地征召

C下车,治威严      下车:官吏初到任

D视事三年             视事:官员到职工作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入京师,观太学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相如驽,独畏廉将军哉

C衡乃诡对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天下诸侯已困矣

D乃作《思玄赋》宣寄情志      所谓华山洞者,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衡谦虚稳重,超尘拔俗,不慕世俗的虚荣,才高于世,善于属文,后来因“善术学”,被征召到朝廷做官。

B张衡在政治方面眼光敏锐,头脑清醒,手腕高明,但总得不到升迁,在离开太史令职位五年后,就回了原籍。

C本文介绍了张衡文学、科学、政治三方面的才能和成就,其中,以科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作为重点进行详写。

D本文突出的特点是语言凝练平实,作者写作时绝少用形容词,尽量抓住史实,描绘时惜墨如金,无一句赘言。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

中国建筑中的塔

梁思成

现在说到砖石建筑物,这里面最主要的是塔。也许同志们就要这样想了:“你谈了半天,总是谈些封建和迷信的东西。”但是,事实上,在一个阶级社会里,一切艺术和技术主要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过去的社会既然是封建和迷信的社会,当时的建筑物当然是为封建和迷信的社会服务的;因此,中国的建筑遗产中,最豪华的、最庄严美丽的、最智慧的创造,总是宫殿和庙宇。欧洲建筑遗产的精华也全是些宫殿和教堂。

在一个城市中,宫殿的美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而庙宇寺院的美,人民大众都可以欣赏和享受。在寺院建筑中,佛塔是给人民群众以深刻的印象的。它是多层的高耸云霄的建筑物。全城的人在遥远的地方就可以看见它。它是最能引起人们对家乡和祖国的情感的。佛教进入中国以后,这种新的建筑形式在中国固有的建筑形式的基础上产生而且发展。

在佛教未到中国之前,我们的国土上已经有过一种高耸的多层建筑物,就是汉代的“重楼”。秦汉的封建主常常有追求长生不老和会见神仙的思想;幻想仙人总在云雾缥缈的高处,有“仙人好楼居”的说法,因此,建造高楼,企图引诱仙人下降。佛教初来的时候,带来了印度“窣堵坡”的概念和形象——-- 一个座上覆放着半圆形的塔身,上立一根“刹”竿,穿着几层“金盘”。后来这个名称首先失去了“窣”字,“堵坡”变成“塔婆”,最后省去“婆”字而简称为“塔”。中国后来的塔,就是在重楼的顶上安上一个“窣堵坡”而形成的。

1.下列对塔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佛塔应该是寺院建筑的一种,是为封建和迷信服务的。

B.塔往往是多层建筑,人们在遥远的地方就能看见。

C.塔是中国固有的建筑形式,只是在佛教传入中国后有一些发展罢了。

D.中国后来的塔,就是在重楼的顶上安上一个“窣堵坡”而形成的。

2.下列对原文第一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的建筑物中,最主要的是塔。

B.在一个阶级社会里,一切艺术和技术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C.塔的价值,完全表现在封建迷信的宗教信仰上。

D.中国和欧洲的建筑遗产的精华全是些宫殿、庙宇或教堂。

3.下列不属于“塔”的成因的一项是      

A.秦汉的封建主常常幻想成仙、遇仙和长生不老。

B.佛教带来了“窣堵坡”这一概念和具体形象。

C.由于口语传承中概念和语音的变化,使“窣堵坡”变成了“塔”。

D.佛教的信仰和追求,使人们想有一种高耸入云、引人注目、令人产生丰富想象和联想的建筑。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报告文学,是一种以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为题材,经过适当艺术加工的新闻体裁,既具有新闻性,又具有文学性,如夏衍的《包身工》。

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白居易,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著有《白氏长庆集》。

D.海明威,美国现代作家,代表作有《老人与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印象中,成熟的向日葵,花盘都是低垂的,                                               

一阵晨风拂过

可我家的这几株向日葵初出茅庐

所以有诗人赞叹,愈是成熟,愈是谦虚

在绿叶一片低沉而嘈杂的合唱中,传出他们清亮而高亢的欢叫

依然高昂着头,开心而单纯地笑着,就像稚气未脱的乡野小妹子

尚不懂得伟大的谦虚,也不懂得虚伪的世故

A.③②⑥⑤①④

B④②①⑤⑥③

C②⑥⑤①④③

D.③①⑤②⑥④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青年旅行社的导游详细地给我们介绍了阿坝州的风景名胜,羌、藏民族的历史变迁,民风民俗,饮食习惯和服饰特点等。

B.“英语广播讲座”之所以能给我很大帮助,我认为把讲课和练习结合起来是它突出的优点。

C.艺人们过去一贯遭白眼,如今却受到人们的热切的青睐,就在这白眼和青睐之间,他们体味着人间的温暖。

D.班主任王老师把我们班的几个班干部召集到办公室开会,研究校运会上我班的宣传鼓动工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