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衡传 范晔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张衡传

范晔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乌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已,皆共目之。衡乃诡对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张衡传)

1. 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孝廉不行       不行:不同意

B.公车特征拜郎中      特征:特地征召

C下车,治威严      下车:官吏初到任

D视事三年             视事:官员到职工作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入京师,观太学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相如驽,独畏廉将军哉

C衡乃诡对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天下诸侯已困矣

D乃作《思玄赋》宣寄情志      所谓华山洞者,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衡谦虚稳重,超尘拔俗,不慕世俗的虚荣,才高于世,善于属文,后来因“善术学”,被征召到朝廷做官。

B张衡在政治方面眼光敏锐,头脑清醒,手腕高明,但总得不到升迁,在离开太史令职位五年后,就回了原籍。

C本文介绍了张衡文学、科学、政治三方面的才能和成就,其中,以科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作为重点进行详写。

D本文突出的特点是语言凝练平实,作者写作时绝少用形容词,尽量抓住史实,描绘时惜墨如金,无一句赘言。

 

1.A 2.B 3.B 【解析】 1. 试题分析:不行:没有去(应荐)。这是一道理解文言实词中的双音节古今异义的词语的题目,双音节古今异义的词语大致有几种情况,一般的是古汉语的一个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而古汉语的一个词语就对应一个现代汉语的词组,还有是此意的转移,词义范围的变化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B虽然,连词。A.于是,就;副词/通过,经由;连词C.顺承关系,连词/转折关系,连词D.来,连词,表目的/因为,介词。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的此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依据文本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五载复还”理解成“五年后,就回了原籍”有误。第3段“自去史职,五载复还”意思是经过五年才重新回来担任原来职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

中国建筑中的塔

梁思成

现在说到砖石建筑物,这里面最主要的是塔。也许同志们就要这样想了:“你谈了半天,总是谈些封建和迷信的东西。”但是,事实上,在一个阶级社会里,一切艺术和技术主要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过去的社会既然是封建和迷信的社会,当时的建筑物当然是为封建和迷信的社会服务的;因此,中国的建筑遗产中,最豪华的、最庄严美丽的、最智慧的创造,总是宫殿和庙宇。欧洲建筑遗产的精华也全是些宫殿和教堂。

在一个城市中,宫殿的美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而庙宇寺院的美,人民大众都可以欣赏和享受。在寺院建筑中,佛塔是给人民群众以深刻的印象的。它是多层的高耸云霄的建筑物。全城的人在遥远的地方就可以看见它。它是最能引起人们对家乡和祖国的情感的。佛教进入中国以后,这种新的建筑形式在中国固有的建筑形式的基础上产生而且发展。

在佛教未到中国之前,我们的国土上已经有过一种高耸的多层建筑物,就是汉代的“重楼”。秦汉的封建主常常有追求长生不老和会见神仙的思想;幻想仙人总在云雾缥缈的高处,有“仙人好楼居”的说法,因此,建造高楼,企图引诱仙人下降。佛教初来的时候,带来了印度“窣堵坡”的概念和形象——-- 一个座上覆放着半圆形的塔身,上立一根“刹”竿,穿着几层“金盘”。后来这个名称首先失去了“窣”字,“堵坡”变成“塔婆”,最后省去“婆”字而简称为“塔”。中国后来的塔,就是在重楼的顶上安上一个“窣堵坡”而形成的。

1.下列对塔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佛塔应该是寺院建筑的一种,是为封建和迷信服务的。

B.塔往往是多层建筑,人们在遥远的地方就能看见。

C.塔是中国固有的建筑形式,只是在佛教传入中国后有一些发展罢了。

D.中国后来的塔,就是在重楼的顶上安上一个“窣堵坡”而形成的。

2.下列对原文第一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的建筑物中,最主要的是塔。

B.在一个阶级社会里,一切艺术和技术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C.塔的价值,完全表现在封建迷信的宗教信仰上。

D.中国和欧洲的建筑遗产的精华全是些宫殿、庙宇或教堂。

3.下列不属于“塔”的成因的一项是      

A.秦汉的封建主常常幻想成仙、遇仙和长生不老。

B.佛教带来了“窣堵坡”这一概念和具体形象。

C.由于口语传承中概念和语音的变化,使“窣堵坡”变成了“塔”。

D.佛教的信仰和追求,使人们想有一种高耸入云、引人注目、令人产生丰富想象和联想的建筑。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报告文学,是一种以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为题材,经过适当艺术加工的新闻体裁,既具有新闻性,又具有文学性,如夏衍的《包身工》。

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白居易,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著有《白氏长庆集》。

D.海明威,美国现代作家,代表作有《老人与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印象中,成熟的向日葵,花盘都是低垂的,                                               

一阵晨风拂过

可我家的这几株向日葵初出茅庐

所以有诗人赞叹,愈是成熟,愈是谦虚

在绿叶一片低沉而嘈杂的合唱中,传出他们清亮而高亢的欢叫

依然高昂着头,开心而单纯地笑着,就像稚气未脱的乡野小妹子

尚不懂得伟大的谦虚,也不懂得虚伪的世故

A.③②⑥⑤①④

B④②①⑤⑥③

C②⑥⑤①④③

D.③①⑤②⑥④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青年旅行社的导游详细地给我们介绍了阿坝州的风景名胜,羌、藏民族的历史变迁,民风民俗,饮食习惯和服饰特点等。

B.“英语广播讲座”之所以能给我很大帮助,我认为把讲课和练习结合起来是它突出的优点。

C.艺人们过去一贯遭白眼,如今却受到人们的热切的青睐,就在这白眼和青睐之间,他们体味着人间的温暖。

D.班主任王老师把我们班的几个班干部召集到办公室开会,研究校运会上我班的宣传鼓动工作。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各部门都要有全局观念,那种目无全牛而忽视整体利益的做法是不对的。

B.沛公不胜杯杓,不能亲自向项王告辞,特让张良留谢。

C.三月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草长莺飞,春光迷人。

D.如果行人与司机都能够礼让三分,相敬如宾,那么城市交通就会顺畅得多。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