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庙堂与山林之间 晋宋时期,无论是当代和后世褒贬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庙堂与山林之间

晋宋时期,无论是当代和后世褒贬不一的谢灵运,还是身前身后均有盛名的王羲之,抑或死后方逐渐赢得“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大名的陶渊明,他们都曾在山林和庙堂之间徘徊过。

王羲之曾经在给谢万的信中,自得于他异于古之辞世者的“坐而获逸”之乐:“古之辞世者,或被发佯狂,或污身秽迹,可谓艰矣。今仆坐而获逸,遂其宿心。”王羲之欣喜于自己的“坐而获逸”是“遂其宿心”,似乎退隐山林是他一直向往的生活。但据史载,他的退隐始末大概是这样的:在王羲之出仕前,本也是一再推辞,但殷浩用“足下出处,正与隆替对”等语极力敦劝他,与谢安出仕前朝野上下所谓的“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如出一辙,足令王羲之对自己的出山充满期待。不过事与愿违,王羲之的庙堂经历显然没有谢安那样顺利。他在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后,与王述不和,后王述升为扬州刺史,会稽隶属扬州,王羲之不甘心成为王述辖下的地方官,派遣使者向朝廷提出将会稽从扬州分出来,独立为越州,结果“行人失辞,大为时贤所笑。既而内怀愧叹”。后来王述巡察会稽郡,“辩其刑政,主者疲于简对。羲之深耻之,遂称病去郡,于父母墓前自誓”。王羲之在辞官退隐前,我们无法否定他曾产生过立身庙堂,甚至如谢安般在庙堂里干出一番事业的念头,他之所以毅然在父母墓前发誓辞官,是因为耻做王述下辖的地方官,而并非是向慕山林,希求高远。

曾放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呢,也并非彻头彻尾的“羲皇上人”,这是自鲁迅以来的不少研究者已经指出的事实。从陶渊明的文字作品来看,他不但少壮时有过“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猛志”,盛年也时有庙堂之念的流露,只不过他对难以把握的庙堂有所顾虑而已,其《拟古》其六所写的“装束既有日,已与家人辞。行行停出门,还坐更自思。不畏道里长,但畏人我欺。万一不合意,永为世笑嗤”,正是这种顾虑重重的复杂心理的描画。虽然陶渊明也有“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的诗句,但正如谢灵运实际上终未能以山林熄灭庙堂之念一样,陶渊明也不时受到曾经的“猛志”的侵扰。

其实无论是谢灵运,还是王羲之和陶渊明,他们在面临生命价值自我拷问时的这种徘徊矛盾的心理,几乎可以说是大多数个体生命寄托模式单一的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士的宿命,只不过他们在这种情境中自我排解的方式和效果存在差异而已。王羲之比较决绝,他在父母墓前立誓辞官归隐的特别方式,不但断绝了庙堂中人再次征他出仕的可能——“朝廷以其誓苦,亦不复征之”,也保全了自己的晚节,没有因“去而复还”而遭人讥笑。陶渊明虽然难免为自己的“有志不获骋”而彷徨不安过,但终究慑于“人我欺”的复杂局面,没有再踏入庙堂,避免了“万一不合意,永为世笑嗤”的窘状。

与王羲之、陶渊明相比,谢灵运的心理斗争要激烈得多,代价也就格外的大。如同陶渊明表示自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一样,谢灵运留下的文字中也有过不止一次类似的表述,如他《游名山志》所说:“山水,性分之所适。”但他所谓的“性分之所适”的山水并未能战胜他的庙堂心,当元嘉三年宋文帝征他出山做官,且派他的旧交范泰写信敦奖他时,他便复还庙堂了。而且从他复出后被重用的期望破灭后“意不平”的表现来看,他所谓的“性分之所适”恐怕只是刹那的感喟。比起王羲之的“坐而获逸”和陶渊明的“羲皇上人”来,谢灵运这种瞬间的感悟对于庙堂之念的遏止更缺乏持久的疗效,他一直是“欲希心高远”。这个“欲”字,点出了谢灵运虽然一直是在期望、向往高远的境界,但因为无法摆脱那时时晃动的曲盖身影,所以也就永远只是“欲”,而难以最终获致。

(选自2013年第3期《清华大学学报》,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以来的不少研究者认为陶渊明并不是彻头彻尾的“羲皇上人”,所以陶渊明并不能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B.王羲之的“坐而获逸”、陶渊明的“羲皇上人”和谢灵运的“性分之所适”,这些文字都表现出对山林隐逸的向往。

C.王羲之立誓辞官归隐断绝了庙堂之念,陶渊明在彷徨不安中回归田园,虽然方式不同,但都避免了遭人讥笑的窘状。

D.王羲之、陶渊明、谢灵运都在山林和庙堂、隐与仕之间徘徊过。其中,谢灵运对于庙堂之念的遏止更缺乏持久性。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从王羲之给谢万的信中可以看出王羲之对自己“坐而获逸,遂其宿心”的欣喜,退隐山林是他一直向往的生活。

B.陶渊明的诗中也常流露出庙堂之念,只不过他对难以把握的庙堂有所顾虑,担心万一出仕后不如意会被世人耻笑。

C.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士在面临生命价值自我拷问时,都有在山林和庙堂之间徘徊矛盾的心理。这是他们的宿命。

D.“欲希心高远”中的“欲”字,点出了谢灵运一直是在向往高远的境界,出仕做官只是被逼无奈,不是出于本心。

3.下列对“他们都曾在山林和庙堂之间徘徊过”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王羲之出仕前虽一再推辞,但也曾想如谢安般干出一番事业,后来只因与王述不和,又耻于做王述下辖的地方官,才在父母墓前发誓辞官。

B.陶渊明虽曾放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但从其作品可以看出他仍不时受到曾经的“猛志”的侵扰。

C.谢灵运多次说过“山水,性分之所适”之类的话,但山水并未能战胜他的庙堂心,元嘉三年他又复还庙堂。

D.王羲之、陶渊明和谢灵运都曾在山林和庙堂之间徘徊过,只是隐逸山林之念从未战胜过建功立业的理想。

 

1.A 2.B 3.D 【解析】 1. 试题分析:A项强加因果,陶渊明心中的庙堂之念不影响陶渊明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在通读全文、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精读选项涉及到的段落语句,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并运用所学的说明文知识去衡量辨析,得出正确答案。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易错警示】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注意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A是对原文第3段内容的概括,原文“曾放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呢,也并非彻头彻尾的‘羲皇上人’,这是自鲁迅以来的不少研究者已经指出的事实……但正如谢灵运实际上终未能以山林熄灭庙堂之念一样,陶渊明也不时受到曾经的“猛志”的侵扰。”可知陶渊明心中的庙堂之念不影响陶渊明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选项强加了因果。 2. 试题分析:A项,原文“似乎”表示可能,后文对这种可能进行了否定。C项,绝对化,原文中说的是“几乎可以说是大多数”。D项,谢灵运其实无法摆脱心中强烈的庙堂之念。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原文和题干可知,此题中A项,原文“似乎”表示可能,后文对这种可能进行了否定。C项,绝对化,原文中说的是“几乎可以说是大多数”。D项,谢灵运其实无法摆脱心中强烈的庙堂之念。对于说明文语句的理解,一定要精读选项涉及到的段落语句,并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否则就可能改变原意,造成曲解。 3. 试题分析:选项D无中生有,如陶渊明最终回归了田园。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在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基本内容的基础上,精读选项涉及到的段落,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并运用所学的说明文知识去衡量辨析,得出正确答案。当然,运用排除法选择或验证也是必要的。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易错警示】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注意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D无中生有,如陶渊明最终回归了田园。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在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基本内容的基础上,精读选项涉及到的段落,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并运用所学的说明文知识去衡量辨析,得出正确答案。当然,运用排除法选择或验证也是必要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演员贾玲在一个电视节目中表演小品《木兰从军》,将花木兰恶搞成贪吃不孝、胸无大志、 怕死的傻大妞形象。

节目播出后,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刊发公开信,要求贾玲及剧组公开道歉。文史专家说: “这出闹剧,令人作呕,又为之愤慨。其技艺低劣,内容庸俗,不仅歪曲了木兰的形象,也 玷污了民族文化,可恶至极。”而广大网民反应不一。

贾玲最终进行了公开道歉。而在贾玲道歉后,部分网民发起“贾玲保卫战”,反对道歉,认 为文化艺术不能只发出一个声音。这又在广大网民中引起了新的争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概括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不超过20个字)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公布的最新报告中指出,全球变暖速度近来有所放缓。尽管全球温度在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期间每十年上升约0.2华氏度(约合011摄氏度),但在1998年气温达到创纪录的高度之后,变暖速度下降了一半.该委员会的科学家认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通过温室气体排放向大气层输送的部分热量已被海洋吸收。权威的《科学》杂志也刊文称,从更长时间范围看,海洋消化人类碳排放产生的热量的能力可能比目前科学家所认为的还要强,该文首席作者、拉特格斯大学气候学家亚伊尔·罗森塔尔说:“我们可能低估了海洋储藏热量的效率,它可能为我们应对全球变暖这个难题争取了一些时间。”

 

查看答案

下列对文学常识的判断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辞》收集了屈原、宋玉等人作品,这些诗歌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加上“兮”字,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B“花间派”词人以温庭筠、周邦彦为代表,在填词时往往取当前情事,表现艳遇怨慕与离愁别绪,藻丽浓艳,细美婉约,构成“香而软”的风格。

C近体诗又称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近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著名的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

D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他的诗歌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被称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意精湛,被称为“诗圣”。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福建南靖土楼气势非凡,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夯土技术登峰造极之作,也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杰出代表。福建土楼既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的特点,又是一种自成体系、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模式。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土楼聚族而居,较典型地反映了土楼人家的传统宗族观念,是地方传统宗法伦理、民俗文化的实物载体。

①它利用山间狭小的平地,依山就势,布局合理

②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要求

③它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圆”思想

④福建土楼的建筑材料甚为奇特,它巧妙地利用了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糯米、红糖、竹片等材料

⑤是世界上少见的、极具文化内涵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

⑥建成的土楼冬暖夏凉,具有很强的抗台风、抗地震能力

A①⑥③⑤④②

B.③②⑤⑥①④

C.④⑤②⑥①③

D.④⑥①②③⑤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一代代艺术家对中华民族优秀艺术传统的继承、提高、升华,才有了艺术新形式、审美新形态的诞生和发展。

B2014年初,著名学者汪晖发表了《二十一世纪中国历史视野下的抗美援朝战争》一文,随后便引来了一位近代史研究者的不满,甚至写道“文学训练出身的汪晖近年一直在跨界游走”这样的雷人之语。

C.长征6号一次性将20颗卫星送入距地球524公里轨道,创亚洲之最。当前能够进行一箭多星发射的国家无一是弹道技术领先的国家。

D.互联网增加了青少年参与公共事务的机会,为“网络公民”的成长与诞生提供了可能性。目前,国外已经针对这一现象及其趋势展开研究和讨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