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宁静淡泊是一种人生境界,有些人以此为借口,最终有可能就成了平庸的废物。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花儿,不是因为懈怠了枝头的喧闹而枯萎,放弃了化作春泥的使命;鹰儿,不是因为厌倦了凌霄的惬意而返巢,舍弃了九天揽月的信念。 人儿,不是因为敬畏了错误的羁绊而俯首,摒弃了拨云见日的气魄。 在跌跌撞撞的人生道路上,并非时时处处一帆风顺、一马平川。面对着层出不穷的错误,有人望而却步,甘拜下风,错过了战胜错误——铸造另一片天地的机会。有人知难而上,永不言败,不断品尝成功带来的喜悦。 真正的智者,不会惊艳于一时的繁花,而是把眼光定格于前方。拥有一双慧眼,你会发现,其实,希望并没有可望而不可及,而是虔诚地蛰伏于我们生活中的每一角落。陶渊明,这位真正的脱俗者,面对灰暗的政治和错误的世俗,没有感叹生不逢时,毅然选择了田园生活,浩然活出了“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人格尊严。是的,他拥有一双明智的眼,看破红尘,终究活出诗意的人生。 真正的强者,不会困顿于一时的无奈,而会把内心的热情凝结成不倒的信念之树。具有不挠的信念,你就会感慨,梦想并没有被困难所打破,而是涌动在人生旅途没有停滞的脚步里。越王勾践,在自己受到屈辱时,当自己的帝王尊严践踏在吴王马蹄下,当自己的国家在风雨中岌岌可危时,他掷下马鞭,在历史的浮尘中隐藏了倔强和狂傲的微笑,他卧薪尝胆,嚼尽了吴王的狞笑和困难的讥讽,终究留下了“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千古绝唱。是的,他有不屈的信念,忍辱负重,再次迎来了辉煌的尊严。 朋友,踌躇行走时,不要凝眸于自己的困境,行走于淡泊宁静中,你会拥有“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心境,回眸走过的路,你会发现,其实并不是像你一开始时看到的那样,错误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符号,有时,它能成为你进步的阶梯,成功的垫脚石。 是的——如果没有笑对冰天雪地,傲视冰雪的红梅,哪能赢得“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赞叹。 如果没有直面污泥浊塘,婷婷玉立的荷花,哪能赢得“出淤泥而不染”的赏识。 如果没有立足陡崖岩缝,青翠苍劲的青竹,哪能赢得“千磨万击还坚韧”的美誉。 我们,还等什么?!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只给出材料,不给话题,让学生从中找出立意。对于这类作文,学生首先要学会怎么确定文章的立意。立意解读:这是材料作文,格式是材料+要求。立意的前提是论证宁静1.淡泊之于人生境界的重要性。真正的淡泊宁静只在内心,而不是外在的。内心可以清宁不执,但外在该自我实现还是要自我实现的。内在的清宁只会为外在的成就加分,而非是有些人所想的“非此即彼”。2.淡泊的情怀,是一种格调,当下社会尤其需要。但真正的淡泊宁静可谓是无为而为,只看到无为二字,而为二字在他们那里自动屏蔽。于是,淡泊在有些人那里就成为了幌子和借口。内外兼顾,不偏不倚。出入之间,生气和高致共存。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第文后各题。

上王兵部书

【宋】苏轼

①荆州南北之交,而士大夫往来之冲也。执事以高才盛名,作牧于此,盖亦尝有以相马之说告于左右者□?闻之曰:“骐骥之马,一日行千里而不殆,其脊如不动,其足如无所著,升高而不轾,走下而不轩。其技艺卓绝,而效见明著,至于如此;而天下莫有识者,何也?不知其相而责其技也。

②夫马者,有昂目而丰臆,方蹄而密睫;捷乎若深山之虎,旷乎若秋后之兔;                     。是故古之善相者立于五达之衢,一目而眄之,闻其一鸣,顾而循其色,马之技尽矣。何者?其相溢于外而不可蔽也。士之贤不肖,见于面颜,而发泄于辞气,卓然其有以存乎耳目之间,而必曰久居而后察,则亦名相士者之过矣。

③夫轼,西州之鄙人,而荆之过客也。其足迹偶然而至于执事之门,其平生之所治以求闻于后世者,又无所挟持以至于左右,盖亦易疏而难合也。然自蜀至于楚,舟行六十日,过郡十一,县三十有六,取所见郡县之吏数十百人,莫不孜孜论执事之贤,而教之以求通于下吏。且执事何修而得此称也?轼非敢以求知,而望其所以先后于仕进之门者,亦徒以为执事立于五达之衢,而庶几乎一目之眄,或有以信其平生尔。

④夫今之世,岂惟王公择士,士亦有所择。轼将自楚游魏,自魏无所不游,恐他日以不见执事为恨也,是以不敢不进。不宣。轼再拜。

【注】

①苏轼中进士后不久,听说王兵部以伯乐自许,为了广交权贵,早进仕途,苏轼写了这封干谒(为某种目的而求见地位高的人)信。

②执事:书信中对对方的敬称,后文“左右”意同。

③轩轾:高低。此句意思是拉车上坡,车不后仰;下坡,车不前倾。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    B.    C.   D.

2.将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②段画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而志不存乎刍粟

远望目若视日

去而不知所止

若是者飘忽腾踔

A②,③;④,①。

B.②,①;④,③。

C④,③;②,①。

D.④,①;②,③。

3.第③段画线部分的数目字是为了强调                     

4.第④段画线句看似不礼貌,实则措辞巧妙,请对此加以赏析。

5.此信有求于人,但写得不卑不亢;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文后各题。

庾敳传

【唐】房玄龄

①敳字子嵩。长不满七尺,而腰带十围,雅有远韵。为陈留相,未尝以事心,从容酣畅,寄通而已。处众人中,居然独立。尝读《老》《庄》,曰:“正与人意暗同。”太尉王衍雅重之。

②迁吏部郎。是时天下多故,机变屡起,敳常静默无为。参东海王越太傅军事,转军谘祭酒。时越府多俊异,敳在其中,常自袖手。豫州牧长史河南郭象善《老》《庄》,时人以为王弼之亚。甚知之,每曰:“郭子玄何必减瘐子嵩”。象后为太傅主簿,任事专势。谓象曰:“卿自是当世大才,我畴昔之意都已尽矣。”

重名,为缙绅所推,而聚敛积实,谈者讥之。都官从事温峤奏之,更器峤,目峤“森森如千丈松,虽礧砢多节,施之大厦,有栋梁之用。”

④时刘舆见任于越,人士多为所,惟敳纵心事外,无迹可间后以其性俭家富,说越令就换钱千万,冀其有吝,因此可乘。越于众坐中问于敳,而敳乃颓然已醉,帻堕机上,以头就穿取,徐答云:“下官家有二千万,随公所取矣。”舆于是乃服。越甚悦,因曰:“不可以小人之度君子之心。”

⑤石勒之乱,与衍俱被害,时年五十。

【选自《晋书》卷五十·庾敳ái传,有删节)

【注】

①东海王越:司马越,时为东海王,

②何必减:未必比……差。

③礧砢:读léi luǒ原指树术多节,这里比喻人才卓越。

④间:非难,诋毁。

1.解释下列加横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1)未尝以事         

(2)豫州牧长史河南郭象《老》《庄》(        

(3)人士多为所         

4不可以小人之度君子之心              

2.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处众人中,居然独立

B.敳在其中,常自袖手

C有重名,为缙绅所推

D.都官从事温峤奏之

3.将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读《老》《庄》,曰:“正与人意暗同。”

(2)后以其性俭家富,说越令就换钱千万,冀其有吝,因此可乘。

4.第①段说庾敳“有远韵”,由全文内容可知,庾敳的“韵”是指他□□□□的风度。

5.对郭象和温峤的评价表现了庾敳对待人才的态度,请对此进行概括并简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文后各题。

春阴

【宋】朱弁

关河迢递绕黄沙,惨惨阴风塞柳斜。

花带露寒无戏蝶,草连云暗有藏鸦。

诗穷莫写愁如海,酒薄难将梦到家。

绝域东风竟何事,只应催我鬓边华。

【注】①朱弁:(公元1085年—公元1144年)江西婺源人。高宗时出使金国,被拘禁十五年。思念故国乡关的诗歌婉转缠绵。

1.根据律诗对仗等相关知识,推测颈联“将”的词性是      ,词义是    

2.对全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虽然春天来了,遥远的塞北还是黄沙弥漫,冷风阵阵。

B.颔联写没有蝴蝶给花儿做伴,乌鹤也深藏在无边的草丛之中。

C.颈联的“穷”字是说诗人境遇窘迫,哪怕在春无也无限愁苦。

D.尾联发出“竟何事”的悲怆之词,感叹东风使诗人徒增白发。

3.“酒薄难将梦到家”借“梦”写思家,含蓄委婉,请加以赏析。

 

查看答案

默写

(1)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                     。(《诗经·蒹葭》)

(2)不义而富且贵,                     。(《论语》)

(3)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孟子》)

(4)                      ,金就砺则利。(《劝学》)

(5)悦亲戚之情话,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6)                     ,此心吾与白鸥盟。(黄庭坚《登快阁》)

(7)二十四桥明月夜,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8)五月渔郎相忆否?小轻舟,                     。(周邦彦《苏幕遮》)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文后各题。

一个坚定的叛逆者

①大夫第在浏阳的市中心。浏阳人说,到浏阳,不可不到大夫第。因为大夫第不仅是一座精美绝伦的明清古建筑,更是戊戌变法第一烈士谭嗣同的故居。

②大夫第建于明朝末年,在谭嗣同父亲谭继洵担任湖北巡抚的时候,得以大规模扩建。因谭继洵地位显赫,当地人称之为“大夫第”。现存的建筑仅仅是原来的一小部分,但也有近八百平方米。今天,外面的街道已经是现代化的闹市,而一走进大夫第的大门,就如同走进了一个迥然不同的历史时空。在雕梁画栋之中,在从天井射进来的丝丝柔和的阳光之中,还能不能寻觅到谭嗣同矫健的身影呢?

③其实,谭嗣同生前在大夫第居住的时间并不算长。他出生在北京,青少年时代大多陪伴父亲宦游在外。随着父亲任职地方的变化,他几乎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回湖南老家几次,都是短暂的居住。但是,谭嗣同很喜欢这座老宅,他给自己的房间取名为“石菊影庐”。所谓“石菊”,也就是浏阳闻名全国的菊花石,因石头青灰如玉,有雪白的花瓣状似菊花,故名。谭嗣同的著作“旧学四种”之一便取名为《石菊影庐笔识》。他还喜欢使用菊花石制作的砚台,并写过多首砚铭,在友人之间唱和。菊花石的纯洁和坚硬,不正是谭嗣同自己品格的象征吗?

④虽然经过了百年风霜的洗礼,大夫第的精美与讲究依然让人叹为观止。每一扇门窗上面都有细腻的木雕,鱼儿像在水里游动,鸟儿像在空中飞翔。遥想当年的街道上,除去这家豪宅之外,大概一般都是低矮、阴暗、破败的民房。大夫第内的主人,位居一品,当然是冠冕堂皇;大夫第外的世界,民不聊生,饥寒交迫。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不算贪官,一生保守而谨慎,但官位到了那一级,制度自然会给予他这样的房产和其他一切物质利益。作为谭家公子的谭嗣同,为什么不安安稳稳地享有大夫第里的醇酒美人,而毅然选择“叛徒”的身份,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呢?

⑤有关心灵的奥秘,是难于言说的。谭嗣同曾经跟随父亲在陕西赈济灾民,在给老师欧阳中鹄的一封信中,他这样写道:

见难民作种种状,悚然忆及去年家乡之灾。幸有人焉以维持之,不然,大乱一作,惨毒当不止此。……又自念幸生丰厚,不被此苦,有何优劣,致尔悬绝?犹曰优游,颜之厚矣!遂复发大心:誓拯同类,极于力所可至。

⑥这里,谭嗣同隐然具有基督教的“原罪意识”,在自己的幸福与他人的苦难对比中产生严重的“不安”心理,从而开始反思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我享有的一切是理所当然的吗?我应该承担的责任究竟有那些?这时候,一扇一扇的门次第打开了,光芒射得人睁不开眼睛。这也是一种“觉”和“悟”,与当年佛祖在菩提树下的顿悟相似。谭嗣同推开了大夫第的窗户,也推开了自己心灵的窗户。有一种等待是上苍专门为自己设定的,人的命运便是欣喜地向它奔跑过去。

⑦漫步在大夫第内,徘徊在石菊影庐前,寝具、书桌和笔墨犹在,而主人早已离去。他与父亲的关系是微妙的,父亲忠于传统,忠于僵硬的专制秩序,却清楚地知道儿子惊世骇俗的才华和冰清玉洁的人格。谭嗣同虽然拒绝了父亲给他安排的平坦的仕途,却依然对父亲拥有那一份天生的血缘之爱。在他决定为失败的变法事业献身的时候,并没有忘记父亲。他模仿父亲的口吻,写了一封痛斥自己“不忠不孝”的信件,借以让朝廷日后在清查家属时,不至于连累父亲。而父亲呢?在儿子遇难以后,谭继洵被从轻处罚,提前退休回到浏阳,回到大夫第。一个小小的生活细节说明谭继洵的内心是雪亮的:一天,谭嗣同的遗孀李闰因为想念死去的丈夫,禁不住在房中哭泣。谭继洵经过门外,听见哭声便止步劝说道:“媳妇不必悲伤,别看我是朝廷的一品大员,但我儿日后在青史上的地位,不知道比我要高多少倍呢!”

⑧阳光透过窗框,投射到青石板铺就的光滑的地面上,宛如顽童涂抹的小方格。多少人的脚步,沉重或者轻盈,在这块地板上走过。许多年前,一个坚定的叛逆者,走过长长的天井,鞋底带着天井里的青苔。

                    

1.对第①②③段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谭嗣同让故乡人感到自豪,表现了其价值追求在后世得到认同。

B以浏阳城已成为现代化的闹市,反衬大夫第的寥落和备受冷遇。

C谭嗣同命名房间和著作“石菊”,暗示其追求纯洁坚硬的品质。

D由城到宅逐步聚焦,引出下文对大夫第内为何出“叛徒”的迫问。

2.分析第⑤段引用谭嗣同书信的作用。

3.第⑥段巧用修辞,语意层层推进,请对此加以赏析。

4.请紧扣“微妙”一词,评析谭嗣同和他父亲的关系。

5.根据作品内容推断,最适合作为本文结尾的一句话是   

A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B他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C他再也没有回来过。

D他走向了光明和自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