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小题。 大有·九日 潘希白① 戏马台②前,采花篱下,问...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题。

大有·九日

潘希白①

戏马台②前,采花篱下,问岁华、还是重九。恰归来、南山翠色依旧。帘栊昨夜听风雨,都不似、登临时候。一片宋玉情怀③,十分卫郎清瘦。

红萸佩,空对酒。砧杵动微寒,暗欺罗袖。秋已无多,早是败荷衰柳。强整帽檐欹侧⑤,曾经向、天涯搔首。几回忆、故国莼鲈,霜前雁后⑥。

【注】①潘希白,宝佑元年1253进士,授士办临安节制司公事,德祐中(1275至1276),起用他任史馆检校,他不肯赴任,三年后,宋朝灭亡。

②在江苏铜山县南,晋义熙中,刘裕大会宾僚,赋诗于此。

③宋玉,屈原的学生,曾入仕楚顷襄王。他期望对国家有所作为,受到黑暗势力的排挤而失职穷困,在他的作品《九辩》中,表示叹老嗟卑的伤感与哀愁。“

1.词的上阕,作者是怎样抒发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2.与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相比,本词中词人“红萸佩,空对酒”用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1.用典抒情,上阕开头用宋武帝重阳登戏马台及陶潜重阳日把酒东篱的事实点明节令。接着表达向往隐逸生活的意趣。“一片宋玉情怀,十分卫郎清瘦。”他内心里充满了宋玉般忧国伤时的情怀和卫郎般的愁瘦。这两句反映了宋代末世知识分子的苦恼情绪。(也可答对比,言之成理即可) 2.王诗:重阳与家人一起登高插茱萸是一种习俗,这说明了作者自己在重阳节不能跟家人团聚,反映了作者内心极其孤独,渴望回到故乡的心情。 本词:下阕第一句承开头咏重阳事,暗含自叹老大伤悲之意。意思是说,我佩戴了红色的茱萸草,空对着美酒,在这个国家遭到异族的侵略,濒于灭亡的前夕,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空对酒”用一个“空”字,表现了他无限的忧愁与苦闷。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目问词的上阕,作者是怎样抒发情感的?属于考查表达技巧,是暗考。解答此题要在结合注释在翻译诗词的基础上进行。其次学生要了解表达技巧是指诗歌为更好的表现主旨而采用的艺术手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描写手法②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借古讽今、用典抒情。③表达手法④结构手法⑤修辞手法。经分析可知上阕用典抒情,分析忌空洞,一定要结合具体诗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题目问本词中词人“红萸佩,空对酒”用意与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相比,有何不同?其实是考查诗句的内容及抒发的情感。要就两首诗作答,可在翻译诗句的基础上进行。比如王诗是说重阳与家人一起登高插茱萸是一种习俗,这说明了作者自己在重阳节不能跟家人团聚,反映了作者内心极其孤独,渴望回到故乡的心情。而“红萸佩,空对酒” 意思是说,我佩戴了红色的茱萸草,空对着美酒,在这个国家遭到异族的侵略,濒于灭亡的前夕,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空对酒”用一个“空”字,表现了他无限的忧愁与苦闷。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

韩维,字持国。以进士奏名礼部,方亿辅政,不肯试大廷,受荫入官。父没后,闭门不仕。宰相荐其好古嗜学,安于静退,召试学士院,辞不就。

富弼河东幕府,史馆修撰欧阳修荐为检讨、知太常礼院。礼官议祫享东向位,维请虚室以待太祖。温成后立庙用乐,维以为不如礼,请一切裁去。议陈执中谥,以为张贵妃治丧皇仪殿、追册位号,皆执中所建,宜曰荣灵。诏谥曰恭,维曰:“责难君谓之恭,执中何以得此?”议讫不行,乞罢礼院。以秘阁校理通判泾州。

颍王为皇太子,兼右庶子。神宗即位,维进言:“百执事各有职位,当责任,若代之行事,最为失体。天下大事不可猝为,人君设施,自有先后。”因释滕文公问孟子居丧之礼,推后世礼文之变,以伸规讽,帝皆嘉纳。除龙图阁直学士。

初,僖祖主已迁,及英宗祔庙,中书以为僖祖与稷、契等,不应毁其庙。维言:“太祖戡定大乱,子孙遵业,为宋太祖,无可议者。僖祖虽为高祖,然仰迹功业,非有所因,若以所事稷、契事之,惧有未安,宜如故便。”王安石方主初议,持不行。

王安石罢会绛入相加端明殿学士知河阳复知许州帝幸旧邸进资政殿学士曾巩当制称其纯明亮直,帝令改命词。维知帝意,请提举嵩山崇福宫。帝,赴临阙庭。宣仁后手诏劳问。

维处东省逾年,有忌之者密为谗诉,诏分司南京。尚书右司王存抗声帘前曰:“韩维得罪,莫知其端,臣窃为朝廷惜。”乃还大学士、知邓州。兄绛为之请,改汝州。久之,以太子少傅致仕,转少师。

绍圣中,坐元祐党,降左朝议大夫,再谪崇信军节度副使,均州安置。诸子乞纳官爵,听父里居。哲宗览奏恻然,许之。元符元年,以幸睿成宫,复左朝议大夫,是岁卒。年八十二。徽宗初,悉追复旧官。

(节选自《宋史·韩维传》)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罢/会绛入相/加端明殿/学士知河阳/复知许州/帝幸旧邸/进资政殿学士/曾巩当制/称其纯明亮直

B王安石罢/会绛入相/加端明殿学士/知河阳/复知许州/帝幸旧邸/进资政殿学士/曾巩当制/称其纯明亮直

C.王安石罢会/绛入相/加端明殿学士/知河阳复知许州/帝幸旧邸/进资政殿学士/曾巩当制/称其纯明亮直

D.王安石罢会绛/入相/加端明殿学士/知河阳/复知许州/帝幸旧邸/进资政殿学士/曾巩当制/称其纯明亮直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征召。如辟召、辟引、辟书、辟除。本文指帝王召见并授与官职。

B.袝,原指古代帝王在宗庙内将后死者神位附于先祖旁而祭祀。太庙。供神佛或历史上有名人物的地方。

C.崩,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帝王死称“崩”

D致仕,旧时指交还官职 即辞官。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汉以后形成制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维博学多识,不慕名利。他起初凭借祖上的功德做官,后因为喜好学习和古礼,得到宰相的推荐,安心静退,不去朝廷任职。

B.韩维富于胆识, 敢于进谏。他在得到欧阳修推荐做检讨、知太常礼院时,认为陈执中的谥号不应享受恭的称号,议论完后没能成行,被免去知礼院一职。

C.韩维深得大家认可,知恩图报。他在为资政殿学士时,曾得到曾巩的夸赞并深得神宗的器重。当神宗驾崩后,他为报知遇之恩,奔赴朝廷。

D.韩维仕途坎坷,死后尽享哀荣。绍圣年间因元祐党案,他被降职,后因儿子们的请求,哲宗回复左朝议大夫的官职。死后受徽宗追赠并恢复以前所任官职。

4.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因释滕文公问孟子居丧之礼,推后世礼文之变,以伸规讽,帝皆嘉纳。

(2)尚书右司王存抗声帘前曰:“韩维得罪,莫知其端,臣窃为朝廷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前几年,我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设想,这是我的心愿。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容易。比如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历史上大多遭受过西方殖民主义的欺凌,这些国家的民众,由于受一种被扭曲的心理的影响,容易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一种是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一种是闭关排外,甚至极端仇视西方。目前,这种仇视西方的状况似乎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从另一方面说,作为强势文明的发达国家,容易妄自尊大,热衷于搞“传教”,一股脑儿地推销自己的“文明”,其实这样做会蒙住自己的耳目,成了不了解世界大势的井底之蛙。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出现过“盲目崇拜”和“闭关排外”的现象。希望今天的中国学术界,能够彻底拋弃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或者妄自尊大、闭关排外的心理。

中华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积聚了无数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宝贵经验,我想我们今天尤其需要下大力气学习、研究和总结。面对今天这种“信息爆炸”、形形色色“异文化”纷至沓来的时代,我们需认真思考怎么办。全盘接受、盲目排斥都不是好的方法,我们应该用一种理智的、稳健的,不是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来“欣赏”它。要知道,不论哪种文明,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精华和糟粕,因此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我们既要“理解”,又要有所“选择”。

为了人类能够生活在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上,从现在起就必须提倡在审美的、人文的层次上,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树立起一个“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这是人们文化观念上的一场深刻大变革,它可能与当前世界上很多人习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相抵触。在这场变革中,一定会因为不被理解而引起一些人的非议甚至抵制,特别是当触动到某些集团的利益的时候,可能还会受到猛烈的攻击。但是,当我们看到人类前进的步伐已经迈上全球化、信息化的道路;已经到了一个必须尽快解决全球化和人类不同文明如何相得益彰、共同繁荣的紧要关头,这些抵制和攻击又算得了什么。

选自《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费孝通,有删节

1.下列对“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在文中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的心愿在几年前就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设想,但是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情。

B面对今天的“信息爆炸”纷至沓来的形形色色的“异文化”,我们需认真思考怎么办,而不是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

C在树立“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这场文化观念上的变革中,我们要警惕因为不被理解而引起的一些人的非议甚至抵制。

D“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是一种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既要“理解”,又要有所“选择”的心态。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天下大同”即人类能生活在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上,从现在起就必须树立起一个“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

B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中的历史上大多遭受过西方殖民主义欺凌的国家的民众,仇视西方的状况似乎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

C我们今天不仅要欣赏本民族的光辉灿烂的文化,还要发自内心地欣赏异民族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D人类前进的步伐已经迈上全球化、信息化的道路,“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会与当前世界上很多人习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相抵触。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今天形形色色“异文化”,要想处理好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首要的条件应该是各自能够保持一种平和、谦逊的态度。

B作为强势文明的发达国家,往往妄自尊大,现在容易成为不了解世界大势的井底之蛙。

C我们不只要以本民族文化的标准去衡量异民族文化的“优劣”, 还需要下大力气学习、研究和总结。

D中华文化经历了几千年,要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还要走很长的路甚至要付出代价。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承认自己的不足,是一种勇敢也是一种智慧,否定自我,或者开创未来或者一蹶不振。

有人说,不要总在否定自己的过去。若如此,你的一切今日,将成为永远被明日否定的昨日。

有人说,今天的成功往往是建立在自我否定的基础上,人总是在自我否定中不断成长。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思考和感想?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注意】①观点明确,自拟题目。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查看答案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阿房宫赋》)

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寡人之于国也》)

3)青泥何盘盘,                        ,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4)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则芥为之舟。庄子《逍遥游》

5         ,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            。(韦庄《菩萨蛮》)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

墨子之言: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

西汉刘向《说苑·杂言》中有言: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1.上面两则材料有异曲同工之妙,让人想到一句古语“                    ”。

2.概括上面两则材料的观点,并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