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前几年,我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前几年,我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设想,这是我的心愿。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容易。比如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历史上大多遭受过西方殖民主义的欺凌,这些国家的民众,由于受一种被扭曲的心理的影响,容易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一种是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一种是闭关排外,甚至极端仇视西方。目前,这种仇视西方的状况似乎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从另一方面说,作为强势文明的发达国家,容易妄自尊大,热衷于搞“传教”,一股脑儿地推销自己的“文明”,其实这样做会蒙住自己的耳目,成了不了解世界大势的井底之蛙。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出现过“盲目崇拜”和“闭关排外”的现象。希望今天的中国学术界,能够彻底拋弃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或者妄自尊大、闭关排外的心理。

中华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积聚了无数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宝贵经验,我想我们今天尤其需要下大力气学习、研究和总结。面对今天这种“信息爆炸”、形形色色“异文化”纷至沓来的时代,我们需认真思考怎么办。全盘接受、盲目排斥都不是好的方法,我们应该用一种理智的、稳健的,不是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来“欣赏”它。要知道,不论哪种文明,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精华和糟粕,因此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我们既要“理解”,又要有所“选择”。

为了人类能够生活在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上,从现在起就必须提倡在审美的、人文的层次上,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树立起一个“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这是人们文化观念上的一场深刻大变革,它可能与当前世界上很多人习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相抵触。在这场变革中,一定会因为不被理解而引起一些人的非议甚至抵制,特别是当触动到某些集团的利益的时候,可能还会受到猛烈的攻击。但是,当我们看到人类前进的步伐已经迈上全球化、信息化的道路;已经到了一个必须尽快解决全球化和人类不同文明如何相得益彰、共同繁荣的紧要关头,这些抵制和攻击又算得了什么。

选自《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费孝通,有删节

1.下列对“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在文中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的心愿在几年前就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设想,但是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情。

B面对今天的“信息爆炸”纷至沓来的形形色色的“异文化”,我们需认真思考怎么办,而不是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

C在树立“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这场文化观念上的变革中,我们要警惕因为不被理解而引起的一些人的非议甚至抵制。

D“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是一种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既要“理解”,又要有所“选择”的心态。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天下大同”即人类能生活在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上,从现在起就必须树立起一个“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

B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中的历史上大多遭受过西方殖民主义欺凌的国家的民众,仇视西方的状况似乎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

C我们今天不仅要欣赏本民族的光辉灿烂的文化,还要发自内心地欣赏异民族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D人类前进的步伐已经迈上全球化、信息化的道路,“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会与当前世界上很多人习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相抵触。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今天形形色色“异文化”,要想处理好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首要的条件应该是各自能够保持一种平和、谦逊的态度。

B作为强势文明的发达国家,往往妄自尊大,现在容易成为不了解世界大势的井底之蛙。

C我们不只要以本民族文化的标准去衡量异民族文化的“优劣”, 还需要下大力气学习、研究和总结。

D中华文化经历了几千年,要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还要走很长的路甚至要付出代价。

 

1.B 2.D 3.C 【解析】 1. 试题分析:B项所答非所问,是概括和比较概括地阐述面对纷至沓来的的形形色色的“异文化”我们需持的态度。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等。解答此题,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进行比对辨析,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选项D原文是推测之意,应为“可能与当前世界上很多人习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相抵触”。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①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C项“我们不只要以本民族文化的标准去衡量异民族文化”错,应为“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我们既要理解,又要有所选择”。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以偏概全、偷换概念等。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承认自己的不足,是一种勇敢也是一种智慧,否定自我,或者开创未来或者一蹶不振。

有人说,不要总在否定自己的过去。若如此,你的一切今日,将成为永远被明日否定的昨日。

有人说,今天的成功往往是建立在自我否定的基础上,人总是在自我否定中不断成长。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思考和感想?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注意】①观点明确,自拟题目。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查看答案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阿房宫赋》)

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寡人之于国也》)

3)青泥何盘盘,                        ,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4)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则芥为之舟。庄子《逍遥游》

5         ,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            。(韦庄《菩萨蛮》)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

墨子之言: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

西汉刘向《说苑·杂言》中有言: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1.上面两则材料有异曲同工之妙,让人想到一句古语“                    ”。

2.概括上面两则材料的观点,并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题。

与东吴生相遇

韦庄

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

老去不知花有态,乱①来唯觉酒多情。

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

且对一尊开口笑,未衰应见泰阶②平。

【注】①乱:指唐末战乱。 泰阶:古星座名。即三台。上台、中台、下台共六星,两两并排而斜上,如阶梯,故名。古人认为泰阶星现,预兆风调雨顺,民康国泰

1.这首诗的第三联“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2.作者在这首诗中流露出哪些思想感情?请作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赠钱献之序

姚鼐

孔子没而大道微,汉儒承秦灭学之后,始立专门,各抱一经,师弟传受,侪偶怨怒嫉妬,不相通晓,其于圣人之道,犹筑墙垣而塞门巷也。久之,通儒渐出,贯穿群经,左右证明,择其长说。及其敝也,杂之以谶纬,乱之以怪僻猥碎,世又讥之。盖魏晋之间空虚之谈兴以清言为高以章句为尘垢放诞颓坏迄亡天下然世犹或爱其说辞不忍废也。自是南北乖分,学术异尚,五百余年。唐一天下,兼采南北之长,定为义疏,明示统贯,而所取或是或非,未有折衷。宋之时,真儒乃得圣人之旨,群经略有定说。元明守之,著为功令。当明佚君乱政屡作,士大夫维持纲纪,明守节义,使明久而后亡,其宋儒论学之效哉!

且夫天地之远,久则必变。是故夏尚忠,商尚质,周尚文。学者之变也,有大儒操其本而齐其弊,则所尚也贤于其故,否则不及其故,自汉以来皆然已。明末至今日,学者颇厌功令所载为习闻,又恶陋儒不考古而蔽于近,于是专求古人名物制度训诂书数,以博为量,以窥隙攻难为功。其甚者,欲尽舍程朱,而宗汉之士,枝之猎而去其根,细之蒐而遗其巨,夫宁非蔽与?

嘉定君献之,强识而精思,为今士之魁杰,余尝以余意告之,而不吾斥也。虽然,是犹居京师庬淆之间也。君将归江南而适岭表,行数千里,旁无朋友,独见高山大川乔木,闻鸟兽之异鸣,四顾天地之内,寥乎茫乎,于以俯思古圣人垂训教世先其大者之意,其于余论,将益有合也哉。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没而大道                        衰败

B.自是南北                          乖违

C.有大儒操其本而其弊                 整齐

D.以窥隙攻为功                        辩难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圣人之道                       寡人之国也

B.乱之怪僻猥碎                     樊哙侧其盾

C.真儒得圣人之旨                   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D.枝之猎而去根                      无忘乃父之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鼐对汉学持绝对排斥的态度,责怪他们各家抱住一部经书,不肯互相交流理解彼此的学术,并用比喻的手法生动指出各家对于圣人的道理理解的隔阂

B宋代以后,真儒才领会了圣人的要旨,各种经书才大致有了确定的解释,并制定了求取功名的法令,这与“通儒渐出”有着很大关系。

C作者认为,明末以来学者博洽当成量识,以相互挑毛病、相互批驳为能耐,想以汉儒为正宗全部抛弃程朱理学,太糊涂了。

D此文极力维护宋学,认为宋儒真正“得圣人之旨”,批评汉学家“枝之猎而去其根,细之蒐而遗其巨”,代表着桐城文家在汉宋之争中的基本态度。

4.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空 虚 之 谈 兴 以 清 言 为 高 以 章 句 为 尘 垢 放 诞 颓 坏 迄 亡 天 下 然 世 犹 或 爱 其 说 辞 不 忍 废 也

5.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者颇厌功令所载为习闻,又恶陋儒不考古而蔽于近。

(2)嘉定君献之,强识而精思,为今士之魁杰,余尝以余意告之,而不吾斥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