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医 者 周国华 读高二那年,我妈病了,疼得满床打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周国华

读高二那年,我妈病了,疼得满床打滚。我背着她到赤脚医生那里,医生为她打了针止疼剂,手一摊:怕是大病,赶紧送县医院。

我家离县城远,又没车。我借了辆三轮车,把我妈拉到县医院。医生诊断后,把我叫到一边:你妈得的是癌症,晚期了,花再多钱也没用,你自己决定吧。

癌症?!我好似挨了一记闷棍,眼前发黑。我爸走得早,这些年来,我妈就靠种那点承包田供我上学,如今……

不能就这么放弃!我刚想办住院手续,我妈含笑进来说:医生,给我开点药吧,止疼的就行,我命硬,能挺过去。

拗了半天,我还是按我妈的意思做了。我知道,我妈要是决定了的事,没人能改过来。拉着我妈回家的路上我拼命憋着,不让眼泪掉下来。兜里只有三百块钱,那是全家仅剩的那么一点儿。

救不了妈,我想让她在不多的日子里,尽量过得好点。我去村里小店买东西,无意中听到有人说,隔壁乡有个老中医挺神的,治好过一些大医院都没法治的怪病。我立马找了过去。

老中医家坐着很多病人,得什么病的都有。老中医话不多,而且很轻,只是在搭脉后简单问上几句,就摇头晃脑开起方子,完了,又叮嘱几句,也看不出有啥高明之处。最后一个轮到我,老中医瞅了我一眼:病人呢?

我拿出医院的诊断书,讲了我妈的病情和家里的情况。我说来得急,我妈也下不了地,先来问问。说到最后,我的眼泪扑簌簌往下掉。

老中医瞪了我一眼:这么大了还哭,没出息,走,带我去看看。

老中医给我妈搭完脉,捋着花白的山羊须在屋里踱来踱去。我垂手,惶惑地盯着他。老中医让我把三轮车上的那个蛇皮袋拿进来,一打开,里面全是草药。老中医告诉我,把这几种药分均匀,半年服完,大致就可以了,不行的话,再去找他。

我连连点头,掏出三百块钱:只有这些了,别嫌少。

老中医没接钱,双手把玩着桌上的青花瓷瓶,左看右看,还不住点头:不用了,你留着做学费吧,这个东西卖给我吧。

我妈连忙摇手:不,这是我的嫁妆,几块钱买来的,乡下人没闲心插花,我常说,还不如碗勺来得实用呢。

老中医晃着头,捻着须,说:实用不实用我不管,家里有一个,正好配个对。

送走老中医,我和我妈还不敢相信天下竟有这种好事,诊费、药费没付不说,还白白拿了一千块钱!

半年后,我陪着我妈去了医院,诊断结果让我欣喜若狂,我妈竟痊愈了!

我拿着锦旗去谢老中医,老中医一笑:有钱了,就把瓶子赎回去,价钱嘛,翻倍。我点头。

我如愿考上了医学院。用那些钱,我撑过了第一个学期。之后,我勤工俭学,再没用过家里一分钱。毕业后,我凭借优异的成绩,被省城一所大医院聘用。我接我妈进城,贷款买房,娶妻生子,进修深造……

二十多年后的一天,我偶然观看了《鉴宝》节目,一个青花瓷瓶引起了我的注意,那个瓶子,看上去跟我家的一模一样。专家几百万元的估价让我又吃惊又愤恨,原来老中医早就知道瓶子的价值。我想起了老中医眯着眼的神情,哼,狡诈,虚伪!

我憋着满肚子怨气去找老中医。老中医已去世,他儿子接过我的字条,一笑:家父说你定会成为医生,果然没错。

我突然想起,那天我对老中医说,我想放弃学业,赚钱养活我妈。我有点发蒙,是不是自己太“小人”了?

里屋的橱柜上,摆放着两个青花瓷瓶,花纹一样,成色迥异。老中医的儿子取过那个釉色发暗的瓶子:民国的,不过也值几千块钱。

我脸红了。瓶子的内壁上,依稀还能看到我儿时调皮的涂鸦,是我家的那个!我疑惑地望着另一个青翠欲滴的花瓶。

“这个是我祖上为一官宦人家就诊时,那家主人给的。”

我掏出一万块钱,老中医的儿子执意只收下两千:家父嘱咐,不敢有违。

对着老中医的遗像,我郑重地磕了三个头。泪眼婆娑中,我又看到了那双似笑非笑的眼睛,温馨,深邃。

一块匾额悬在壁上,上面的两个字熠熠生辉——医者。

(原载《文苑》2016第一期)

1.下列对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情节曲折,并讲究铺垫和伏笔,如写老中医"双手把玩着桌上的青花瓷瓶,左看右看,还不住点头",表明老中医颇喜爱这一宝物,也为后文他预测我会当医生埋下伏笔。

B.小说写母亲着墨不多,但是人物形象鲜明。如“医生,给我开点药吧,止疼的就行,我命硬,能挺过去。”,母亲的坚强的性格却凸显出来了,并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C.小说段落都很短小,甚至使用一句一段的形式。便于密集且清晰地组织、传达信息;也便于加快叙事节奏,适合本文迅速推进小说情节发展的需要。

D.小说语言华丽典雅,颇有张力。如对成色迥异的两个青花瓷瓶的描写,我家的"釉色发暗"暗示并不值钱,官宦人家送的"青翠欲滴"暗示价值不菲。

E.我去找老中医看病给母亲看病时,写到“老中医家坐着很多病人,得什么病的都有。老中医话不多,而且很轻”。这种叙事中的闲笔,增加了作品的生活气息。

2.“青花瓷”是小说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重要物件,请从这个角度梳理故事情节,并指出故事的高潮部分。

3.老中医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结合小说内容简析老中医这一形象特征。

4.结合你对小说的理解,分析作者为什么以“医者”作为小说的标题?

 

1.BC(选C得3分;选B得2分) 2.从故事表面来看,故事主人公是一位老中医,我母亲的病,乡里赤脚医生拒绝,大医院视为绝症,老中医却神奇的给治好了,所以非一般医生可比,堪称“医者”;从深处分析,老中医医治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疾病,他医治的更是道德人心。小说中的“我”心地狭隘,以小人之心看人,老中医医者仁心,是“我”的恩人,“我”却把老中医怀疑成骗子,是老中医用他的大德大爱“医治”了“我”。所以称他为“医者”。 3.①慈悲仁爱;老中医看到“我”贫困的家境,以买我家青花瓷为名支助我完成学业。②医德高尚;“我”母亲因故不能到老中医家来看病,就主动出诊,亲自到“我”家来给母亲看病。③有识人之明;(睿智精明)对我有很深的理解,推断“我”将来一定是一个医生。④医术高明;被人尊称为“医者”,治好了“我”母亲的病,平时给人看病不慌不忙。 4.在情节安排上 “青花瓷瓶”是小说的线索,故事围绕“青花瓷瓶”展开:老中医来我家看到青花瓷——老中医以一千元买走青花瓷——二十年后“我”看一个鉴宝节目时怀疑老中医高价卖了青花瓷——“我”在老中医家看到青花瓷——“我”赎回青花瓷。在人物塑造上,小说通过青花瓷的故事,生动地刻画了老中医和“我”两个人物形象。老中医不愧“医者”称号,他医德高尚,宅心仁厚,以买青花瓷瓶之名支助我完成学业;而“我”心胸狭隘,对人缺乏信任,误解老中医,是一个典型的“小人”。 【解析】 1. 试题分析:选A得1分,A项中前面是对的,但并未暗示“他还预测我会当医生”;选DE不得分,D小说语言华丽典雅,不对;E这篇小说节奏紧凑,并无闲笔,这样写体现了老中医稳重少言却医术高明。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此题的选项B考核内容,选项ACDE考核手法。其中ADE理解或分析出现偏差。 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文章的情节的题目,注意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额简单划分,然后简单的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情节概括的题目是小说常见的题目,注意有直接要求概括情节,通过哪些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人物的心理或情感的变化过程怎样等提问方式,答题时注意分清题干的要求概括的什么情节,是关于哪个人物的情节。注意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单的段落的划分,重点注意文中表现情感变化的重点词语。此题注意注意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额简单划分。 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老中医看到‘我’贫困的家境,以买我家青花瓷为名支助我完成学业”等情节中概括出其“慈悲仁爱”的性格特征。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此题从“慈悲仁爱”“医德高尚”“有识人之明”“医术高明”的角度概括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 4. 试题分析:注意从全文的情节,人物的塑造、主旨的表达的角度进行概括。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和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学习贵在积累,没有积累,难以成事。“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唐代社会,士大夫之族耻于相师,两个人如果年龄、知识差不多,那么,谁要是向对方学习,就会产生一种“                 ”的阴暗心理。

(3)李白想象蜀道之难,不但人难以攀越,飞禽走兽也很难通过,诗中写道:“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

薛氏瓜庐

赵师秀

不作封侯念,悠然远世纷。

惟应种瓜事,犹被读书分。

野水多于地,春山半是云。

吾生嫌已老,学圃未如君。

1.颈联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2.有人评论本诗“章法布置有序”,请简要说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唐介字子方,江陵人。知莫州任丘县,当辽使往来道,驿吏以诛索破家为苦。介坐驿门,令曰:“非法所应给,一切勿与。稍毁吾什器者,必执之。”皆帖伏以去。沿边塘水岁溢,害民田,中人杨怀敏主之,欲割邑西十一村地猪①涨潦。介筑堤阑之民以为利。通判德州,转运使崔峄取库绢配民而重其估。介留牒不下,且移安抚司责数之。峄怒,数驰檄按诘,介不为动,既而果不能行。

入为监察御史里行,转殿中侍御史。张尧佐骤除宣徽、节度、景灵、群牧四使,介与包拯、吴奎等力争之,又请中丞王举正留百官班庭论,夺其二使。无何,复除宣徽使、知何阳。介谓同列曰:“是欲与宣徽,而假河阳为名耳,不可但已也。”而同列依违,介独抗言之。仁宗谓曰:“除拟本出中书。”介遂劾宰相文彦博守蜀日造间金奇锦,缘阉侍通宫掖,以得执政;今显用尧佐,益自固结,请罢之而相富弼。又言谏官吴奎表里观望,语甚切直。

帝怒,却其奏不视,且言将远窜。介徐读毕,曰:“臣忠愤所激,鼎镬不避,何辞于谪?”帝急召执政示之曰:“介论事是其职。至谓彦博由妃嫔致宰相,此何言也?进用冢司,岂应得预?”时彦博在前,介责之曰:“彦博宜自省,即有之,不可隐。”彦博拜谢不已,帝怒益甚。梁适叱介使下殿,修起居注蔡襄趋进救之。贬春州别驾,王举正以为太重,帝旋悟,明日取其疏入,改置英州,而罢彦博相,吴奎亦出。又虑介或道死有杀直臣名命中使护之梅尧臣李师中皆赋诗激美由是直声动天下士大夫称真御史必曰唐子方而不敢名。

----宋史:《唐介传》

注:①猪,同“潴”,水停聚处。

1.对下列文中划线句子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虑介或道死/有杀直臣名/命中使护之/梅尧臣李师中皆赋诗激美/由是直声动天下/士大夫称真御史/必曰唐子方而不敢名。

B又虑/介或道死有杀直臣/名命中使护之梅尧/臣李师中皆赋诗/激美由是直声动天下/士大夫称真御史必曰唐子方/而不敢名。

C又虑介或道死/有杀/直臣名命中使护之梅尧/臣李师中皆赋诗激美/由是直声动/天下士大夫称真御史必曰唐子方/而不敢名。

D又虑/介或道死有杀直臣/名命中使护之梅尧臣李师中皆赋诗激美/由是直声动/天下士大夫称真御史/必曰唐子方/而不敢名。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唐介“刚直无畏”性格的一组是    

①稍毁吾什器者,必执之           民以为利    

③遂劾宰相文彦博                明日取其疏入,改置英州   

⑤峄怒,数驰檄按诘,介不为动     彦博拜谢不已,帝怒益甚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③⑤⑥     D①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介是刚直不阿,不畏权势的谏官,他对张尧佐为笼络同党突然任命四个地方官的行为据理力争,毫不考虑个人的安危。

B从文中可以看出,统治集团内部不乏种种卑劣行径,有的人明哲保身,不敢直言,有的人通过不正当手段谋一己之利,相比之下,唐介的精神更显得可贵。

C皇帝虽几次发怒,但在理智上不能不承认唐介是尽到了职守,还是接受了谏议,直臣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D唐介的时代,朝廷里仍有些秉公无私的官吏,他们或据理力争,或奋不顾身,表现了一身正气,这也是皇帝最终肯定了唐介的原因之一。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介谓同列曰:“是欲与宣徽,而假河阳为名耳,不可但也。

(2)介徐读毕,曰:“臣忠愤所激,鼎镬不避,何辞于谪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文无定法,是说文章如何写没有固定的法则——大体则有,具体则无。人无常师,是说在人的一生求学过程中,老师不可能是固定的、恒常不变的——能者为师,德者为师。其实,为文和求师也还是有关联的。

先说文无定法。

写文章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写法。所谓“大体则有”,首先是指写文章跟世上万事万物一样,有一个总体上的基本要求。苏轼在《答谢民师书》中亦云:写文章“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可见,写文章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也就是说当应该放笔写来、充分描写尽情表达时,就一泻千里,泼墨如云;当意思表达完了时,便意尽笔收,戛然而止,惜墨如金。

所谓“大体则有”的另外一层意思,就是指不同的文体有大体上各自不同的写作要求。如写格律诗,在内容和结构布局上,得有起、承、转、合,这样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才能井然有序、照应自如。至于写作过程中具体如何行文,如何措辞等,则没有固定不变的范式,随作者才情和适时灵感而自由发挥。只要是有利于深化主题、能给人理性启迪或陶冶性情的写法,便是好写法;这样写出来的作品,便是好作品。

文无定法的另外一点就是,写之前没有固定法则,一旦写成了好文章,为人们所称道,于是乎其文的写法,就成了人们效仿的典范,这就是文成法立。学习效法的人多了,便成为一种新的写法。宋代的科举要考策论,苏轼的策论在写法上能够随机应发,翻空出奇,影响很大,以至于成了北宋中叶后举子们应试的敲门砖。

再说人无常师。

首先是人必有师。“人非生而知之”,任何人都得向他人学习,向前人学习,从学习中获取知识,不断地成长起来;故人皆有师。

其次是人无常师。一个人从小到大,老师不能恒常不变;不能只向某个人学习。一定得向很多很多人学习;人生的这个阶段或者这一件事情上,向这一些人学习;而在人生的另一个阶段或者另一件事情上,则又得向另一些人学习。即便是长大之后、或者成名之后,也还必须“活到老,学到老”,向各有专长的人学习,方能成大学问家。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矣。”连圣人都是如此,常人则更不用说了。

接下来就是什么样的人才能为师,才是良师。窃以为——能者为师,德者为师。所谓能者的“能”指才能、才智、能力、力量等;凡是比自己“能”的人,都是学习的老师。所谓德者的“德”,则一是指品德,二是指善行。为师者当崇德尚善、品德高尚。善行指的是,为师者要有诲人不倦、循循善诱之德,要有无私奉献、忘我利他之德!

古人云“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传授知识的老师好得到,而教育做人、砥砺德行的老师难寻求。能者为师的“能者”好找,比比皆是;而德者为师的“德者”难求,凤毛麟角。

泼墨为文追求随意挥洒,适性自如,行止有度——这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为学求师追求谦虚自抑,海纳百川,博采众长——这样的学生才是好学生。

(摘编自程郁缀《文无定法  人无常》)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体则有”就是指不管什么文体,它们在内容和结构布局上都有各自规定的基本写作要求,如写格律诗,得有起、承、转、合。

B.“文成法立”是说好文章会为人们所称道,其写法会成为人们效仿的典范。而学习效法的人多了,便成为一种新的写法。

C.“人无常师”是说老师不是固定的,一生之中要向很多人学习,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或遇到不同的事情都要向不同的人学习。

D.德者为师的“德”,指为师者既要崇德尚善、品德高尚,还要有诲人不倦、循循善诱,无私奉献、忘我利他的善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是写文章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在恰当的时候泼墨如云,你当意思表达完了就惜墨如金。

B.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没有固定不变的范式,能够自由发挥。但是好写法要有利于深化主题、能给人理性启迪或陶冶性情。

C.一个人从小开始,能够向很多人学习;长大或者成名之后,还能终身学习,向各有专长的人学习,就能成为大学问家。

D.传授知识的老师好找,比比皆是;而教育做人、砥砺德行的老师难求,凤毛麟角。所以古人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文章虽然没有固定的写法,不同的文体各有不同的写作要求,但是都有一个基本要求—— “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

B宋代的科举要考策论,策论有不同于其它文体的写作要求,但是也没有固定法则。不过像苏轼那样写得好的策论会成为效仿的典范。

C选择老师的前提条件是“德”,我们学习的老师首先要有品德和善行,其次才看老师的才能、才智、能力、力量等方面的“能”。

D文无定法,人无常师。我们写文章要适性自如,没有固定的写法;在求学过程中要博采众长,没有固定的老师。为文和求师是有关联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储蓄”是把节约下来或暂时不用的钱或物积存起来,多指把钱存到银行里,其实人的一生也是在不断地储蓄。储蓄知识,储蓄情感,储蓄审美……应当储蓄人生中那些宝贵的事物。

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