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唐介字子方,江陵人。知莫州任丘县,当辽使往来道,驿...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唐介字子方,江陵人。知莫州任丘县,当辽使往来道,驿吏以诛索破家为苦。介坐驿门,令曰:“非法所应给,一切勿与。稍毁吾什器者,必执之。”皆帖伏以去。沿边塘水岁溢,害民田,中人杨怀敏主之,欲割邑西十一村地猪①涨潦。介筑堤阑之民以为利。通判德州,转运使崔峄取库绢配民而重其估。介留牒不下,且移安抚司责数之。峄怒,数驰檄按诘,介不为动,既而果不能行。

入为监察御史里行,转殿中侍御史。张尧佐骤除宣徽、节度、景灵、群牧四使,介与包拯、吴奎等力争之,又请中丞王举正留百官班庭论,夺其二使。无何,复除宣徽使、知何阳。介谓同列曰:“是欲与宣徽,而假河阳为名耳,不可但已也。”而同列依违,介独抗言之。仁宗谓曰:“除拟本出中书。”介遂劾宰相文彦博守蜀日造间金奇锦,缘阉侍通宫掖,以得执政;今显用尧佐,益自固结,请罢之而相富弼。又言谏官吴奎表里观望,语甚切直。

帝怒,却其奏不视,且言将远窜。介徐读毕,曰:“臣忠愤所激,鼎镬不避,何辞于谪?”帝急召执政示之曰:“介论事是其职。至谓彦博由妃嫔致宰相,此何言也?进用冢司,岂应得预?”时彦博在前,介责之曰:“彦博宜自省,即有之,不可隐。”彦博拜谢不已,帝怒益甚。梁适叱介使下殿,修起居注蔡襄趋进救之。贬春州别驾,王举正以为太重,帝旋悟,明日取其疏入,改置英州,而罢彦博相,吴奎亦出。又虑介或道死有杀直臣名命中使护之梅尧臣李师中皆赋诗激美由是直声动天下士大夫称真御史必曰唐子方而不敢名。

----宋史:《唐介传》

注:①猪,同“潴”,水停聚处。

1.对下列文中划线句子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虑介或道死/有杀直臣名/命中使护之/梅尧臣李师中皆赋诗激美/由是直声动天下/士大夫称真御史/必曰唐子方而不敢名。

B又虑/介或道死有杀直臣/名命中使护之梅尧/臣李师中皆赋诗/激美由是直声动天下/士大夫称真御史必曰唐子方/而不敢名。

C又虑介或道死/有杀/直臣名命中使护之梅尧/臣李师中皆赋诗激美/由是直声动/天下士大夫称真御史必曰唐子方/而不敢名。

D又虑/介或道死有杀直臣/名命中使护之梅尧臣李师中皆赋诗激美/由是直声动/天下士大夫称真御史/必曰唐子方/而不敢名。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唐介“刚直无畏”性格的一组是    

①稍毁吾什器者,必执之           民以为利    

③遂劾宰相文彦博                明日取其疏入,改置英州   

⑤峄怒,数驰檄按诘,介不为动     彦博拜谢不已,帝怒益甚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③⑤⑥     D①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介是刚直不阿,不畏权势的谏官,他对张尧佐为笼络同党突然任命四个地方官的行为据理力争,毫不考虑个人的安危。

B从文中可以看出,统治集团内部不乏种种卑劣行径,有的人明哲保身,不敢直言,有的人通过不正当手段谋一己之利,相比之下,唐介的精神更显得可贵。

C皇帝虽几次发怒,但在理智上不能不承认唐介是尽到了职守,还是接受了谏议,直臣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D唐介的时代,朝廷里仍有些秉公无私的官吏,他们或据理力争,或奋不顾身,表现了一身正气,这也是皇帝最终肯定了唐介的原因之一。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介谓同列曰:“是欲与宣徽,而假河阳为名耳,不可但也。

(2)介徐读毕,曰:“臣忠愤所激,鼎镬不避,何辞于谪

 

1.A 2.D 3.A 4.1)唐介对同僚说:“这是皇上要给张尧佐宣徽使这一职位,而借河阳知府这个虚名罢了,我们不能就此罢休啊。”(2)唐介慢慢地把他的奏疏读完,说:“我被忠愤所激发,即使对我处以烹刑我也不回避。贬谪远方又有什么可推辞的?” 【解析】 1. 试题分析:又虑介或道死,有杀直臣名,命中使护之,梅尧臣李师中皆赋诗激美,由是直声动天下,士大夫称真御史,必曰唐子方而不敢名。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虑”的对象是“介或道死”,“杀”的对象是“直臣”“梅尧臣”人名,“天下”是“声动”的状语。注意这些地方的断句。 2. 试题分析:②写百姓得利;④写唐介被皇帝改迁;⑥写文彦博谢罪。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技巧点拨】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还有是某人的什么做法,某人做事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的分析分析,答题方式和人物性格分析类似。此题是人物是“唐介”,品质是“刚直无畏”, 然后分析列出的各项②写百姓得利;④写唐介被皇帝改迁;⑥写文彦博谢罪,排除这三项,自然得到答案。 3. 试题分析:“张尧佐为笼络同党突然任命四个地方官”的说法不对。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如此题选项A“张尧佐为笼络同党突然任命四个地方官”的说法不对。 4. 试题分析:重点词语:“同列”“是”“假”“已”“徐”“所激”“鼎镬不避”“辞”。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同列”“是”“假”“已”“徐”“所激”“鼎镬不避”“辞”等实词,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如(1)中的被动句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 唐介,字子方, 是江陵人。(唐介)任莫州任丘县知县,正处在辽使往来的道路上,驿吏被辽使勒索以致无法维持生计,苦不堪言。唐介坐在驿站门口,下令说:“不是规定所应该给的,一切都不给。(只要)谁稍微毁坏我们的什物器具,就把他抓起来。”(辽使)都顺从地离开了。沿着田边的池塘每年泛滥,毁坏了民田,宦官杨怀敏负责处理这件事,想要划城西十一村的田地作为积水的地方,唐介(主持)筑了堤来拦住洪水,百姓都认为办得好。在德州当通判时,转运使崔峄拿府库里的绢配给百姓,但提高了价钱,唐介扣留文书不下发,而且交给安抚司指责崔峄。崔峄发怒,屡次发公文责问唐介,唐介不为所动。不久果然不能实行。 (唐介)入朝担任监察御史里行,又转任殿中侍御史。张尧佐骤然之间被任命为宣徽使、节度使、景灵使、群牧使四使,唐介与包拯、吴奎等极力争谏,又请中丞王举正纠合百官集体在朝廷上向皇上论争,削去了他的两个使职。没多久,又任命张尧佐为宣徽使,兼任河阳知府。唐介对同僚说:“这是皇上要给张尧佐宣徽使这一职位,而借河阳知府这个虚名罢了,我们不能就此罢休啊。”同僚们都模棱两可,只有唐介上言抗争。仁宗对他说:“任命的提议出自于中书省。”唐介趁机弹劾宰相文彦博在蜀州做郡守时制造了一种镶金的绸缎,用这种绸缎通过宦官打通后宫,而得到执政要职;现在重用张尧佐, 是用来加强自己的势力,请求皇上罢免文彦博的宰相职务而任命富弼为宰相。又说谏官吴奎表里不一,看风行事。唐介的话都诚垦正直。 皇上大怒,推开他的奏疏不看,而且说要把他贬谪远方。唐介慢慢地把他的奏疏读完,说:“我被忠愤所激发,即使对我处以烹刑我也不回避。贬谪远方又有什么可推辞的?”皇上连忙召来执政给他们看奏文说:“唐介上疏谈论大事是他的责任。至于说文彦博靠嫔妃的力量做了宰相,这是什么话呢?任用官员,她们怎么可参预呢?”当时文彦博在面前,唐介责问他说:“文彦博应当自己反省一下,如果有这回事,就不能隐瞒。”文彦博拜倒在地,不住地谢罪,皇上更加愤怒。梁适呵斥唐介叫他下殿,修起居注蔡襄连忙向前替唐介开脱 。结果,唐介被贬到春州。王举正向皇上说这种处罚太重,皇上马上有所醒悟,第二天把唐介的奏疏取来,改贬英州,同时罢免了文彦博的宰相之职,吴奎也被贬京外。皇上又担心唐介可能在路上死去而使自己担了杀害忠直大臣的名声,就叫近侍大臣护送唐介到任所。梅尧臣、李师中都写诗赞美唐介,从此他的忠直声誉传遍天下,士大夫都称他是真正的御史,称呼他时一定称他唐子方而不敢直呼他的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文无定法,是说文章如何写没有固定的法则——大体则有,具体则无。人无常师,是说在人的一生求学过程中,老师不可能是固定的、恒常不变的——能者为师,德者为师。其实,为文和求师也还是有关联的。

先说文无定法。

写文章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写法。所谓“大体则有”,首先是指写文章跟世上万事万物一样,有一个总体上的基本要求。苏轼在《答谢民师书》中亦云:写文章“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可见,写文章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也就是说当应该放笔写来、充分描写尽情表达时,就一泻千里,泼墨如云;当意思表达完了时,便意尽笔收,戛然而止,惜墨如金。

所谓“大体则有”的另外一层意思,就是指不同的文体有大体上各自不同的写作要求。如写格律诗,在内容和结构布局上,得有起、承、转、合,这样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才能井然有序、照应自如。至于写作过程中具体如何行文,如何措辞等,则没有固定不变的范式,随作者才情和适时灵感而自由发挥。只要是有利于深化主题、能给人理性启迪或陶冶性情的写法,便是好写法;这样写出来的作品,便是好作品。

文无定法的另外一点就是,写之前没有固定法则,一旦写成了好文章,为人们所称道,于是乎其文的写法,就成了人们效仿的典范,这就是文成法立。学习效法的人多了,便成为一种新的写法。宋代的科举要考策论,苏轼的策论在写法上能够随机应发,翻空出奇,影响很大,以至于成了北宋中叶后举子们应试的敲门砖。

再说人无常师。

首先是人必有师。“人非生而知之”,任何人都得向他人学习,向前人学习,从学习中获取知识,不断地成长起来;故人皆有师。

其次是人无常师。一个人从小到大,老师不能恒常不变;不能只向某个人学习。一定得向很多很多人学习;人生的这个阶段或者这一件事情上,向这一些人学习;而在人生的另一个阶段或者另一件事情上,则又得向另一些人学习。即便是长大之后、或者成名之后,也还必须“活到老,学到老”,向各有专长的人学习,方能成大学问家。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矣。”连圣人都是如此,常人则更不用说了。

接下来就是什么样的人才能为师,才是良师。窃以为——能者为师,德者为师。所谓能者的“能”指才能、才智、能力、力量等;凡是比自己“能”的人,都是学习的老师。所谓德者的“德”,则一是指品德,二是指善行。为师者当崇德尚善、品德高尚。善行指的是,为师者要有诲人不倦、循循善诱之德,要有无私奉献、忘我利他之德!

古人云“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传授知识的老师好得到,而教育做人、砥砺德行的老师难寻求。能者为师的“能者”好找,比比皆是;而德者为师的“德者”难求,凤毛麟角。

泼墨为文追求随意挥洒,适性自如,行止有度——这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为学求师追求谦虚自抑,海纳百川,博采众长——这样的学生才是好学生。

(摘编自程郁缀《文无定法  人无常》)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体则有”就是指不管什么文体,它们在内容和结构布局上都有各自规定的基本写作要求,如写格律诗,得有起、承、转、合。

B.“文成法立”是说好文章会为人们所称道,其写法会成为人们效仿的典范。而学习效法的人多了,便成为一种新的写法。

C.“人无常师”是说老师不是固定的,一生之中要向很多人学习,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或遇到不同的事情都要向不同的人学习。

D.德者为师的“德”,指为师者既要崇德尚善、品德高尚,还要有诲人不倦、循循善诱,无私奉献、忘我利他的善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是写文章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在恰当的时候泼墨如云,你当意思表达完了就惜墨如金。

B.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没有固定不变的范式,能够自由发挥。但是好写法要有利于深化主题、能给人理性启迪或陶冶性情。

C.一个人从小开始,能够向很多人学习;长大或者成名之后,还能终身学习,向各有专长的人学习,就能成为大学问家。

D.传授知识的老师好找,比比皆是;而教育做人、砥砺德行的老师难求,凤毛麟角。所以古人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文章虽然没有固定的写法,不同的文体各有不同的写作要求,但是都有一个基本要求—— “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

B宋代的科举要考策论,策论有不同于其它文体的写作要求,但是也没有固定法则。不过像苏轼那样写得好的策论会成为效仿的典范。

C选择老师的前提条件是“德”,我们学习的老师首先要有品德和善行,其次才看老师的才能、才智、能力、力量等方面的“能”。

D文无定法,人无常师。我们写文章要适性自如,没有固定的写法;在求学过程中要博采众长,没有固定的老师。为文和求师是有关联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储蓄”是把节约下来或暂时不用的钱或物积存起来,多指把钱存到银行里,其实人的一生也是在不断地储蓄。储蓄知识,储蓄情感,储蓄审美……应当储蓄人生中那些宝贵的事物。

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谪戍之众

B.聚之咸阳

C.尝以十倍之地

D.铸以为金人十二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的“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句是(   

A.辍耕之垄上                 B.郯子之徒

C.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D.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查看答案

下列各题的加横线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圣人无                         常:常常 

B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不必:没有必要

C作《师说》以                  贻:赠送

D孔子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师:老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