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无定法,是说文章如何写没有固定的法则——大体则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文无定法,是说文章如何写没有固定的法则——大体则有,具体则无。人无常师,是说在人的一生求学过程中,老师不可能是固定的、恒常不变的——能者为师,德者为师。其实,为文和求师也还是有关联的。

先说文无定法。

写文章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写法。所谓“大体则有”,首先是指写文章跟世上万事万物一样,有一个总体上的基本要求。苏轼在《答谢民师书》中亦云:写文章“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可见,写文章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也就是说当应该放笔写来、充分描写尽情表达时,就一泻千里,泼墨如云;当意思表达完了时,便意尽笔收,戛然而止,惜墨如金。

所谓“大体则有”的另外一层意思,就是指不同的文体有大体上各自不同的写作要求。如写格律诗,在内容和结构布局上,得有起、承、转、合,这样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才能井然有序、照应自如。至于写作过程中具体如何行文,如何措辞等,则没有固定不变的范式,随作者才情和适时灵感而自由发挥。只要是有利于深化主题、能给人理性启迪或陶冶性情的写法,便是好写法;这样写出来的作品,便是好作品。

文无定法的另外一点就是,写之前没有固定法则,一旦写成了好文章,为人们所称道,于是乎其文的写法,就成了人们效仿的典范,这就是文成法立。学习效法的人多了,便成为一种新的写法。宋代的科举要考策论,苏轼的策论在写法上能够随机应发,翻空出奇,影响很大,以至于成了北宋中叶后举子们应试的敲门砖。

再说人无常师。

首先是人必有师。“人非生而知之”,任何人都得向他人学习,向前人学习,从学习中获取知识,不断地成长起来;故人皆有师。

其次是人无常师。一个人从小到大,老师不能恒常不变;不能只向某个人学习。一定得向很多很多人学习;人生的这个阶段或者这一件事情上,向这一些人学习;而在人生的另一个阶段或者另一件事情上,则又得向另一些人学习。即便是长大之后、或者成名之后,也还必须“活到老,学到老”,向各有专长的人学习,方能成大学问家。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矣。”连圣人都是如此,常人则更不用说了。

接下来就是什么样的人才能为师,才是良师。窃以为——能者为师,德者为师。所谓能者的“能”指才能、才智、能力、力量等;凡是比自己“能”的人,都是学习的老师。所谓德者的“德”,则一是指品德,二是指善行。为师者当崇德尚善、品德高尚。善行指的是,为师者要有诲人不倦、循循善诱之德,要有无私奉献、忘我利他之德!

古人云“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传授知识的老师好得到,而教育做人、砥砺德行的老师难寻求。能者为师的“能者”好找,比比皆是;而德者为师的“德者”难求,凤毛麟角。

泼墨为文追求随意挥洒,适性自如,行止有度——这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为学求师追求谦虚自抑,海纳百川,博采众长——这样的学生才是好学生。

(摘编自程郁缀《文无定法  人无常》)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体则有”就是指不管什么文体,它们在内容和结构布局上都有各自规定的基本写作要求,如写格律诗,得有起、承、转、合。

B.“文成法立”是说好文章会为人们所称道,其写法会成为人们效仿的典范。而学习效法的人多了,便成为一种新的写法。

C.“人无常师”是说老师不是固定的,一生之中要向很多人学习,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或遇到不同的事情都要向不同的人学习。

D.德者为师的“德”,指为师者既要崇德尚善、品德高尚,还要有诲人不倦、循循善诱,无私奉献、忘我利他的善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是写文章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在恰当的时候泼墨如云,你当意思表达完了就惜墨如金。

B.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没有固定不变的范式,能够自由发挥。但是好写法要有利于深化主题、能给人理性启迪或陶冶性情。

C.一个人从小开始,能够向很多人学习;长大或者成名之后,还能终身学习,向各有专长的人学习,就能成为大学问家。

D.传授知识的老师好找,比比皆是;而教育做人、砥砺德行的老师难求,凤毛麟角。所以古人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文章虽然没有固定的写法,不同的文体各有不同的写作要求,但是都有一个基本要求—— “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

B宋代的科举要考策论,策论有不同于其它文体的写作要求,但是也没有固定法则。不过像苏轼那样写得好的策论会成为效仿的典范。

C选择老师的前提条件是“德”,我们学习的老师首先要有品德和善行,其次才看老师的才能、才智、能力、力量等方面的“能”。

D文无定法,人无常师。我们写文章要适性自如,没有固定的写法;在求学过程中要博采众长,没有固定的老师。为文和求师是有关联的。

 

A 1.C 2.C 3. 【解析】 1. 试题分析:文中第三段说:所谓“大体则有”,首先是指写文章跟世上万事万物一样,有一个总体上的基本要求。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此题选项A对应的文中第三段说:所谓“大体则有”,首先是指写文章跟世上万事万物一样,有一个总体上的基本要求。选项以偏概全,混淆范围。 2. 试题分析:文中的“方能”是必要非充分条件,选项中的“就能”是充要条件。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此题选项C对应的文中“方能”是必要非充分条件,选项中的“就能”是充要条件。选项混淆逻辑范围。 3. 试题分析:“能者为师”和“德者为师”是并列关系,文中说“凡是比自己‘能’的人,都是学习的老师”。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是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此题C项对应的原文“能者为师”和“德者为师”是并列关系,文中说“凡是比自己‘能’的人,都是学习的老师”。选项曲解文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储蓄”是把节约下来或暂时不用的钱或物积存起来,多指把钱存到银行里,其实人的一生也是在不断地储蓄。储蓄知识,储蓄情感,储蓄审美……应当储蓄人生中那些宝贵的事物。

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谪戍之众

B.聚之咸阳

C.尝以十倍之地

D.铸以为金人十二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的“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句是(   

A.辍耕之垄上                 B.郯子之徒

C.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D.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查看答案

下列各题的加横线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圣人无                         常:常常 

B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不必:没有必要

C作《师说》以                  贻:赠送

D孔子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师:老师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纸”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载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被赋予越来越丰富的内涵。纸上创意艺术展于2015年首设,每年举办一次,旨在以“纸”为载体,                      

①关注纸上艺术所具有的时代性、观念性、发展性等问题

②通过智慧性的创意设计实践唤醒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与环保意识

③帮助受众了解更多的纸类创意成果和最新的创意理念

④以实现“有限的资源与无限的发展愿景”

⑤从而实现印刷创意产业的价值升华与发展空间拓展

⑥通过创意设计来提升印刷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

A.②③⑥④⑤①    B.②④⑥③①⑤    C.⑤①②⑥③④    D.⑤②③⑥④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