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乡贤的道德精神是可以“看见”的 乡贤文化是中华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乡贤的道德精神是可以“看见”的

乡贤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资源。费孝通先生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乡土性的中国,对传统文化的追怀必然要重视乡贤文化。

谁是乡贤?或者说谁有资格被称为乡贤?大致来说,乡邑有道德声望和卓越建树的人方可被称为乡贤。有没有一个标准呢?因时代不同而标准不同,但总的说来,古代标准的尺度,权衡在地方人心,落实在乡贤祠的祭祀上。一个乡邑中人,品学为地方所推崇,死后被提请祀于其乡,入乡贤祠,受春秋致祭,便称乡贤。乡贤文化是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乡贤所创造的具有人文价值的物质成果和精神财富。当我们称乡邑某前人为“贤”的时候,是包含道德层面的肯定和赞誉的,所以乡贤文化无疑是人文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源。

清代史学家全祖望对乡贤文化的认知让我们很受启发,他辞官回乡以后,花了很多的精力对乡贤事迹深入发掘,为地方文化谱系建立永存的标识,其目的正如他在《感怀》诗中所说:“古人观世道,首重在人心。天地纵多故,此志终昭森。”这里的人心,是乡贤的道德高度,是一种至善大有、忠贞正直、悲天悯人、推己及物的典型人格。

当然,乡贤文化是一种地方性人文标识,我们评价乡贤文化应有切实的地方视角,以“地方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来观察地方乡贤的道德风范和精神高度,并发掘出其地方文化根性。就此而言,我们可以将乡贤大致分为“当地的贤达”和“与乡邑具有地缘关系的贤达”。前者一般指乡邑士绅,他们在人格精神上保持高风亮节,在为人处世上谨慎谦退,在行为姿态上勇于担当,因此在地方享有很高的威望和信誉,是乡邑发展、稳定、和谐的主导力量。很多地方的文化精英走出了乡邑,但他们从方言音声到性格风尚、观念行为都带有乡园烙印,其实践成果和道德文章可能在更广泛的范围产生影响,但都与其乡园有着天然联系,因此应注意乡贤文化与整个历史传统文化的关系。举例来说,范仲淹的“先忧后乐”思想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表达出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和道德高度,具有历史的典型意义,如果将其放到吴文化的范畴中,他们都是苏州的乡贤,其思想观念都和苏州乃至江南之地域、人文密切相关,自然属于乡贤文化。

在乡贤的人文道德力量传播影响方面,文献、文物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地方文献是乡贤事迹的载体,地方志中各类《人物志》往往首重乡贤,历代《乡贤考证》类的专书林林总总,谱牒家集更是汗牛充栋。这类文献的收集工作历来受到重视。文物是乡贤文化的物质遗存。庙祠、故居、碑志等故物是乡贤生活和思想的实证,其存在就是一种历史叙述。明人李东阳认为,乡贤与自己同生于一方水土,成长于同样的人文环境,如果知其名、晓其事,目睹其庙祀遗貌,崇敬、仰慕、效法之情就更易产生。这说明,乡贤的道德精神是可以“看见”的,而“看见”能产生感召力,形成亲近感,使人见贤思齐。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乡贤文化的建设上,应该对乡贤文物遗存给予足够的重视。

文献和文物使乡贤的道德精神“看得见”,其实乡贤文化之所以产生影响,除“目染”之外,还在于“耳濡”。基层社会的文化常常通过口耳相传,人们在习得中形成精神熏陶。言偃作为孔子的“南方夫子”的事迹随着常熟“言子巷”的地名而自然为今人默念不忘,范仲淹设义庄、建义学也早已成为民间佳话而流传,周顺昌“好为德于乡”的事迹则与《五人墓碑记》同样深入人心。

当然,古今文人重视乡贤,努力建构乡贤文化,其化育影响的作用亦不可忽视,这方面的工作应当加大力度。建构乡贤文化,要有足够的地域文化修养,同时以深厚情感投射于乡贤人物,用时代语言和历史逻辑构筑起思想的河床,用可以感知的乡贤事迹铺垫出道德文化的高地。

(选自《新华文摘》2015年版,有删改)

1.下列有关“乡贤”“乡贤文化”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乡贤所创造的具有人文价值的物质成果和精神财富,都带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性,是人文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源。

B.“乡贤”是乡邑有道德声望和卓越建树的人,包含人们对其道德层面的肯定和赞誉,乡贤文化对于地方人文道德建设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C.乡贤文化的物质遗存是文物,这些文物的存在能产生感召力,使人见贤思齐。因此,建设乡贤文化,应高度重视对乡贤文物的保护。

D.自古以来评价谁是乡贤,谁有资格称为乡贤的标准尺度,权衡在地方人心,落实在乡贤祠的祭祀上。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乡贤包括“在当地的贤达”和“与乡邑具有地缘关系的贤达”,一般前者指在地方享有很高威望的乡邑士绅,后者一般指走出了乡邑的一些文化精英。

B.乡贤文化的化育作用很早就为学人所认识,清代史学家全祖望深入发掘乡贤事迹,就是要推崇至善大有、忠贞正直、悲天悯人等道德品格。

C.名贤故事让乡贤佳话“耳濡”,文献、文物使乡贤精神“目染”。乡贤文化就这样通过耳濡目染,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精神熏陶。

D.乡贤文化是一种地方文化,在本质上属于中华传统文化,发掘乡贤文化的文化根性,其审视评价的视角其实与一般文化别无两样。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贤与同乡邑的人们所处的生活环境、人文环境相同,乡贤的道德精神更容易令人崇敬、仰慕、效法,因此构建乡贤文化意义重大。

B.离开了乡邑的乡贤,他们的实践成果和道德文章可能在更广泛的范围产生影响,从而使乡贤文化与整个中华历史传统文化密切相关。

C.乡贤的评判标准既有地域性,亦有时代性。但不管处在哪个地域、哪个时代,品学成就、道德风范、精神高度始终是评判乡贤的重要尺度。

D.乡贤人文道德力量的传播离不开文献和文物,它们是乡贤文化的文字载体和物质遗存,如果流失、毁灭,乡贤文化自然就会随之消亡。

 

1.C 2.D 3.D 【解析】 试题分析: 1.A.“都带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性”,错误。原文说“乡贤文化是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乡贤所创造的具有人文价值的物质成果和精神财富”。 B.“对于地方人文道德建设有着决定性的作用”错,原文第二段说的是“乡贤文化无疑是人文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源”;D“自古以来评价谁是乡贤”错,原文说“谁是乡贤?或者说谁有资格被称为乡贤?因时代不同而标准不同,但总的说来,古代标准的尺度,权衡在地方人心,落实在乡贤祠的祭祀上”。没有说自古以来评价的标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D项 “其审视评价的视角其实与一般文化别无两样”的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符,文中第四段说“评价乡贤文化应有切实的地方视角,以‘地方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来……”,由此可知,审视评价乡贤文化的视角与一般文化是有区别的。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D项 “如果文献流失、文物毁灭,乡贤文化自然就会随之消亡”的说法过于绝对,文中说“文献和文物使乡贤的道德精神‘看得见’,其实乡贤文化之所以产生影响,除‘目染’之外,还在于‘耳濡”’,由此可知,文献流失、文物毁灭只会让乡贤文化无法“看得见”,并不会使其消亡。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曾有许多人向一个从偏远大山走出来的青年才俊讨教成功的经验,这位年轻人总是会说起自己的母亲。尽管生活贫困,他的母亲也总是把家里家外收拾得干干净净,从不允许孩子乱扔乱放自己的东西。母亲经常对他说:“生活可以简陋,但却不可以粗糙。”这位年轻人说,母亲的话让他受益匪浅。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题。

医学人文医生思考人的价值

郭莉萍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医学在基础医学研究领域和临床治疗领域都获得重大突破。人们在为这些新知识和新技术带来的新能力而欢呼的时候,越来越意识到人的 价值和尊严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技术理性的发展正在背离人文精神的需求——生物医学的迅猛发展为人类带来了始料未及的伦理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医学界的有识之士意识到自己的实践和医学教育中存在着“价值问题”,只靠他们自己的专业训练来解决这些问题是很困难的,也是不现实的,他们需要人文学者的广阔视野。

医学人文最早关注的是医学的本质问题和最基本的人类价值问题。此前,医学生接受的教育要求他们在情感上与病人保持距离,因为医学教育者认为情感具有主观 性,会干扰医学实践中的“科学”判断。但美国医学人文教育先驱之一多尼·塞尔夫提出了医学教育要同时培养认知能力和情感能力的观点。他指出,认知能力包括 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情感包括对患者、同事以及对自己的同情、敏感性和共情,医生的情感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与他人进行情感上的沟通、更好地提 供病人照护,但是现代医学教育中却忽视了情感能力的培养。

从一开始,美国学者就认为文学是医学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与医学从古典时代起就有亲密的关系,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医学生可以意识到慢性病、残疾、死 亡、抑郁和苦难不会屈服于技术和科学,这是人类生存状况的问题,需要技术以外的力量和智慧来面对;文学有助于培养想象力,而想象力是作出伦理决策的重要基 础(想象自己处在不同的位置会带来不同的视角);此外,文学为医学生提供宝贵的内省机会,只有省察自己才可以了解自己的能力、局限、对苦难和死亡的态度, 这些都是好医生需要的品质。

而对没有多少生活经历的年轻医学生来说,文学创造了一个可以近距离探索人的价值、人际关系、人的情绪的模拟环境,关于疾病、衰老、死亡的文学作品可以使年 轻健康、没有经历过疾病折磨、甚至没有经历过家人死亡的医学生去感受这些经历给人带来的痛苦和恐惧,反思医生在这些人生关键时刻的作用;阅读并分析文学作 品中的人物有助于医学生深入病人的内心世界,产生共情。

面对当前医疗体制改革带来的问题,国内医学界也开始反思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为老生常谈的论调和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时,如果病 人能够遇到以解决病人的问题为己任、在压抑的环境中愿意倾听他们的痛苦,能够给予他们关爱和希望的医务工作者,病人的求医经历也就会因此得到改善。

(选自2013年12月1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概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2.简要概括文学对于医学具有哪些价值?

3.请联系全文探讨这篇文章的写作意图。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题。

 

铁凝

多年前的一个秋天,我因事去天津。行前朋友嘱我带封信给孙犁老师。我脸上竟显出了难色,我怕见大作家,尽管他的优美篇章有些我几乎可以背诵。我还听人说过,孙犁的房间高大幽暗,人也很严厉,少言寡语,连他养的鸟在笼子里叫得都不顺畅。向我介绍孙犁同志很注意细节的渲染,而细节是最能给人以印象的。我怎么也忘不掉这点:连孙犁的鸟都怕孙犁。

我带了信,终于走进了孙犁老师的“高墙大院"。这是一座早已失却了规矩和章法的大院,如今各种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着,稍显平整的一块地,一户人家还种了一小片黄豆。

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我先看到老人的侧面,就猜出了那是谁。

看见我,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说话时目光很少朝你直视,你却时时感觉到他的关注。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写作、工作情况。很快就如释重负。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

再次见到孙犁老师,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还刮着风。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准备糊窗缝。见我进屋,孙犁老师迎过来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

“您是见老。”我说。

接着我便发现,孙犁老师两只袄袖上,仍旧套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套袖的颜色是凝重的,但人却洋溢着一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   

我又见孙犁老师,是和六七位同行一道。那天他没捡豆子,也没糊窗缝,正坐在写字台前。桌面摊开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坐。我还是先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

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却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这次我才意识到,戴套袖并不是老人的临时“武装”。

一副棉花套袖,到底联系着什么,我说不清。我没问过孙犁老师为什么总戴着套袖。也许,他也会说是为了爱护衣服,但我深信,孙犁老师珍爱的不仅仅是衣服。不然,为什么一位山里老人的靛蓝衣裤,就能引他写出《山地回忆》那样的名篇?尽管《山地回忆》里的一切和套袖并无联系,但它联系着织布、买布。作家没有忘记,战争年代山里一个单纯、善良的女孩子为他缝过一双结实的布袜子。而作家更珍爱的,是那女孩子为他缝制袜子所付出的劳动和在这劳动中倾注的难以估价的感情,展现的中华民族乐观向上、坚忍不拔的天性。是这种感情和天性,滋养着作家的心灵。

正月已近。“正月里来是新春”,春天是开拓、创造的季节。春天永远属于勤劳、质朴、潜心创造着的人。春天离珍惜它的人最近。

【注】孙犁: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极富盛名的小说、散文大家,他崇高的文品、人品,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1.简要分析文章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2.作者为何要提及孙犁在《山地回忆》中写的“布袜子”?

3.探究文章以“套袖”为标题的作用?

4.有人认为这篇文章的结尾段与全文内容联系不大,可以删掉。你认为可以删掉吗?请表明观点并阐述理由。

 

查看答案

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夜深忽梦少年事                  。(白居易琵琶行》)

2__________    ____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庄子逍遥游》)

3吾师道也                  。(韩愈师说》)

4                  ,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5野芳发而幽香                  。(欧阳修醉翁亭记》)

6                  ,不宜妄自菲薄。(诸葛亮出师表》)

(7)                  ,待时而动。(《周易》)

8历览前贤国与家                  。(李商隐咏史》)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题。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 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 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 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 遥寄海西头。

【注释】海西头指扬州。

1.首联中的“急”字因“引人遐思、情意深切”历来被人赞赏,请简要分析。

2.颔联写景有何特色?请简要赏析。 

3.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诗歌表达的情感内涵。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