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下题 左忠毅公逸事 方苞 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

左忠毅公逸事

方苞

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崇祯末,流贼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或劝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

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横线字。

指左公处(              

之寺僧(              

试,吏呼名至史公(           

必躬左公第(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久,闻左公被炮烙         ②国家事糜烂至此

B.①则席地倚墙             ②史前跪抱公膝呜咽

C.①乃奋臂指拔眦            ②史公凤庐道奉檄守御

D.①公辨声,而目不可开       ②后常流涕述事以语人

3. 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另外三项的是(  )

A.呈卷,即署第一。

B.背筐,长镵,为除不洁者。

C.每寒夜起上,披衣裳。

D.吾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4.下列句子中省略部分添补并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省略介词,“于”是“在”的意思)

B召入,使(之)拜夫人(省介词宾语,“之”代史可法。)

C久之,(史可法)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史可法)持五十金……(省主语)

D史朝夕(候于)狱门外〔省略谓语〕

5.下列各句都能直接表现左光斗“刚毅爱才”的是(   

①即解貂覆生,为掩户

②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

③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

④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毗

⑤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

⑥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③⑤

6.下列对文章的叙述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逸事”表明文章并非全面地记述左光斗一生,本文仅选取京畿视学、狱中斥史、史可法治兵等典型事迹,表现左光斗识才、选才、惜才的崇高品格。

B.“风雪严寒”中“微行”探访这一行动既表现左光斗能深入民间了解民情、不愿惊动当地官民的工作作风,又通过看了史可法“方成草”的文章,“即解貂覆衣,为掩户”等行动,反映他对人才的爱护。

C.左光斗口头说“吾今即扑杀汝”,而动作上“因摸地下刑具作投击势”,这矛盾的言行固然可以看出他对史可法的爱护,但也表明他在狱中受尽折磨后的神志不清。

D.写史可法统兵作战忠于职守和敬事左公的父母及夫人的3.4两段,明写史暗写左,间接表现左光斗“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的预言之正确;以史可法忠孝两全的事迹表现左光斗的高风亮节。

 

1. ①微(悄悄地) ②叩(询问) ③及(等到) ④造(拜访) 2.D 3.B 4.B 5.A 6.C 【解析】 试题分析: 1.文言文中重点实词意思的判断方法有:(1)语境分析法(2)联想迁移法(3)结构分析法(5)字形分析法(4)语法分析法(6)成语词语印证法(8)通假代入法(7)邻词推断法等。本题中“微”应是“悄悄地”;“叩”应是“询问”;“及”是“等到”;“造”是“拜访”。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C项都解释“他的”; A.音节助词\结构助词;B.表修饰\表承接;C.用\凭。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B项的用法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其他三项均为名词活用用状语。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4.B项应是省略动词宾语。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5.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①爱才;②得才后的惊奇;④⑤刚毅;③⑥是说史可法,间接表现左忠毅公。由此可以得出答案。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6.C项表述错误,这是看似矛盾的言行,表现左光斗在受尽折磨后依然神志清晰,对史可法极为爱护。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先父曾经说,同乡前辈左忠毅公在京城担任主考官时,有一天,风雪交加,严寒彻骨,他带着几个卫兵骑马扮成平民外出,来到一座古庙里。见廊下的小屋中,有个书生伏在书桌上睡着了,桌上有他刚写成草稿的文章。左公拿来看完后,就脱下貂裘盖在书生的身上,又为他关上了门;向和尚一打听,才知道他叫史可法。到考试时,小吏叫到史公的名字,左公用惊喜的目光注视着他。等考卷交上来,就当面批为第一名。又把他召入家中拜见左夫人,说:“我的几个儿子都庸碌无能,将来继承我的志向和事业的,只有这个书生。” 等到左公关进了东厂监狱,史可法早晚候在监狱门外。篡权祸国的魏忠贤防守非常严密,就是左家仆人也不得接近。过了一段时期,听说左公惨遭炮烙酷刑,快要死了。史拿着五十两银子,流着泪请求狱卒帮忙让他进去,狱卒被感动了。一天,叫史换上破衣,穿上草鞋,背着篓筐,手拿长柄铲子,装做打扫垃圾的人,领他进了监狱,轻声地指点一下左公的位置。史见有个人着地靠墙而坐,脸额焦黑腐烂,无法辨认,左腿膝盖以下,筋骨都脱落了。史向前跪 下,抱着左公的膝盖低声哭泣。左公听到声音知道了是谁,而眼睛却睁不开,于是使劲抬起手臂用手指拨开眼眶,目光如火一般,怒不可遏地说:“没用的奴才,这是什么地方?你却前来!国家 大事已腐败到如此地步,我是完了,你再不顾生命危险来到狱中而不明救国的责任更重,天下事靠谁来支撑呢!还不快走,那就不必等奸人来陷害,我今天就打死你!”随即摸起地上的刑具,作出投掷的姿势。史公闭口不敢作声,赶快跑了出去。后来常常流着泪对人讲起这件事,说:“我的老师的肺肝,都是铁石所铸造的啊!” 崇祯末年,流寇张献忠率兵出没于蕲春、黄冈、潜山、桐城一带,史公以凤阳、庐州二府道员身份奉命去防守。每次得到警报,经常几个月不睡觉,夜里让士兵轮流休息,而自己坐在帐篷外面。挑选十个身强力壮的士兵,让两人蹲着,自己靠在他们背上,过了一更,就替换两人。在寒冷的深夜每次站起来,抖动衣裳,战袍铁片上的冰霜掉下来,声音清脆响亮。有人劝他稍作休息,史公说:“我唯恐对上有负朝廷,对下有愧于老师。”史公领兵,往来于桐城,必定亲临左公的府第,向左公的父母请安,在堂上拜见左夫人。我的同族前辈方涂山,是左公的外甥。他和先父友好,所说的狱中的话,是他亲自听史公说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题。

小寒食舟中作

(唐)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①小寒食:指寒食的次日,清明前一天。因禁火,所以冷食。②这首诗作者写于公元770年(大历五年)春,这时他停留于潭州(今湖南长沙)。靠着小桌几。鹖(hé)冠:传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后指隐士的冠帽。直北:正北。

1.颈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简析其艺术效果。

2.参考注释,联系全诗,分析尾联“愁”字包含的感情。

 

查看答案

默写

                       ,开国何茫然!(李白《蜀道难》)

②西当太白有鸟道,                       。(李白《蜀道难》)

③寒衣处处催刀尺,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生长明妃尚有村。(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血色罗裙翻酒污。(白居易《琵琶行》)

⑧岂无山歌与村笛,                       。(白居易《琵琶行》)

⑨此情可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

                       ,无复鸡人报晓筹。(李商隐《马嵬(其二)》)

 

查看答案

下面对《老人与海》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弄死鱼罪与非罪的思考,一方面体现了老人的心地善良,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他对人生存的思考。

B.在小说中,主人公一直自言自语,这说明长期的孤独与困境的压力,使老人深感悲苦无处倾诉,只能自己说给自己听,作者对其寄予了极大的同情。

C.小说中的老人体现了现代人面对一个异己世界时的“意志力”。命运对他来说是严峻的,但他并不屈从于命运,而是以不息的斗志去迎战命运和眼前这个世界。

D.在小说中,海就是世界的象征,它有美丽的外表,却有凶险的实质;鲨鱼群的到来象征着厄运的降临;老人与鲨鱼的搏斗是他不屈于命运的象征。

 

查看答案

对题目“祝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镇人对“祝福”这一传统祭祀仪式的重视说明了他们思想的封建守旧。

B.题目暗含着作者对社会的祝福,希冀能有一个新的社会来取代这个“礼教吃人”的社会。

C.题目暗含讽刺。鲁镇上的人们“杀死”了无罪的祥林嫂,却反而祈求上天的祝福。

D.人们在“祝福”的欢乐中很快就忘却了祥林嫂的不幸,以“祝福”为题暗含了作者的批判,也加深了小说的悲剧意味。

 

查看答案

在《祝福》的尾声部分,“我”在“祝福”的鞭炮声的拥抱中觉得“懒散而且舒适”。对此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里用了“曲笔”,暗含着作者对鲁镇的人们沉浸于“祝福”的欢乐中而忘却了祥林嫂的不幸的愤怒、无奈之情。

B.“我”沉浸于“祝福”的氛围中,暂时忘却了祥林嫂的不幸。

C.这是作者对“我”这个人物批判,“我”面对祥林嫂的不幸一味地逃避,是个懦弱的知识分子。

D.“我”沉浸于“祝福”的氛围中,希望以后的鲁镇不会再有祥林嫂这样的不幸出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