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下题。 小寒食①舟中作② (唐)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题。

小寒食舟中作

(唐)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①小寒食:指寒食的次日,清明前一天。因禁火,所以冷食。②这首诗作者写于公元770年(大历五年)春,这时他停留于潭州(今湖南长沙)。靠着小桌几。鹖(hé)冠:传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后指隐士的冠帽。直北:正北。

1.颈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简析其艺术效果。

2.参考注释,联系全诗,分析尾联“愁”字包含的感情。

 

1.这联运用了反衬(衬托、对比)手法;以嬉戏的蝴蝶柔美飘动飞过窗幔、轻捷的沙鸥飞过激流反衬诗人病卧舟中的烦闷,乐景衬哀情,语言含蓄,韵味无穷。 2.“愁”字是全诗情感的总结。联系全诗可包含: ①感伤自己年迈多病,无官无职,穷愁潦倒。首联“强饮”二字不仅说多病之身勉强饮酒,也透露着漂泊中勉强过节的心情;“鹖冠” “隐几”点出作者失去官职、无所依凭的孤寂。 ②感慨时局动荡,变乱无常,真相不明。“天上坐”写春来水涨,江流浩漫,以此突出坐在舟中犹如在天上云间漂荡起伏的特点,象征时局动荡;“雾中看”表达了对这种时局真相难明的感慨。 ③卧病舟中、困居江湖的内心苦闷。颈联“戏蝶”“轻鸥”之往来自如倍显诗人卧病困居的苦闷压抑。 ④身在江湖、心系朝廷、关注国家安危。“云白山青”,天高地远,相隔千山万水,却直看长安,正体现着诗人永志不忘的家国深情。(答对一点得2分,两点得4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得满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分析诗歌所用的艺术手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描写手法:包括虚实相生(作用是拓展了词的意境,丰富了画面内容)、动静结合、白描、工笔、点面结合、衬托、渲染、触觉和视觉等多种感觉描写等。②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借古讽今、用典抒情。衬托(衬托有两种,一是正衬、二是反衬,反衬有以声衬静和以动衬静)、渲染、象征、托物言志、抑扬、以小见大。③结构方式,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伏笔照应、铺垫。④修辞手法:夸张、比喻、比拟、借代、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反复、双关、用典、互文等。明确了以上内容,结合具体诗句对号入座即可。本诗颈联“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通过写“娟娟戏蝶”“片片轻鸥”,反衬的是作者自己年老病卧的情景,因此手法属于反衬,即乐景衬哀情。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默写

                       ,开国何茫然!(李白《蜀道难》)

②西当太白有鸟道,                       。(李白《蜀道难》)

③寒衣处处催刀尺,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生长明妃尚有村。(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血色罗裙翻酒污。(白居易《琵琶行》)

⑧岂无山歌与村笛,                       。(白居易《琵琶行》)

⑨此情可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

                       ,无复鸡人报晓筹。(李商隐《马嵬(其二)》)

 

查看答案

下面对《老人与海》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弄死鱼罪与非罪的思考,一方面体现了老人的心地善良,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他对人生存的思考。

B.在小说中,主人公一直自言自语,这说明长期的孤独与困境的压力,使老人深感悲苦无处倾诉,只能自己说给自己听,作者对其寄予了极大的同情。

C.小说中的老人体现了现代人面对一个异己世界时的“意志力”。命运对他来说是严峻的,但他并不屈从于命运,而是以不息的斗志去迎战命运和眼前这个世界。

D.在小说中,海就是世界的象征,它有美丽的外表,却有凶险的实质;鲨鱼群的到来象征着厄运的降临;老人与鲨鱼的搏斗是他不屈于命运的象征。

 

查看答案

对题目“祝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镇人对“祝福”这一传统祭祀仪式的重视说明了他们思想的封建守旧。

B.题目暗含着作者对社会的祝福,希冀能有一个新的社会来取代这个“礼教吃人”的社会。

C.题目暗含讽刺。鲁镇上的人们“杀死”了无罪的祥林嫂,却反而祈求上天的祝福。

D.人们在“祝福”的欢乐中很快就忘却了祥林嫂的不幸,以“祝福”为题暗含了作者的批判,也加深了小说的悲剧意味。

 

查看答案

在《祝福》的尾声部分,“我”在“祝福”的鞭炮声的拥抱中觉得“懒散而且舒适”。对此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里用了“曲笔”,暗含着作者对鲁镇的人们沉浸于“祝福”的欢乐中而忘却了祥林嫂的不幸的愤怒、无奈之情。

B.“我”沉浸于“祝福”的氛围中,暂时忘却了祥林嫂的不幸。

C.这是作者对“我”这个人物批判,“我”面对祥林嫂的不幸一味地逃避,是个懦弱的知识分子。

D.“我”沉浸于“祝福”的氛围中,希望以后的鲁镇不会再有祥林嫂这样的不幸出现。

 

查看答案

下列对诗句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四短句,危言耸听,迷离恍惚,亦实亦虚,令人捉摸不定,让人不寒而栗,而总归为“凶险”二字。

B.《登高》首联第一句是一个全景描写,写出了三峡疾风猎猎、秋高气爽、猿啼悲秋的特点。第二句转写眼前景物,“渚清”对“沙白”,色彩如画,加以飞鸟盘旋其中,静中有动,描绘出一幅艳丽热烈的峡江秋景图。

C.《琵琶行》中“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既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了秋江月夜的背景,创造出了一种苍凉凄清的气氛,又有以静衬动的效果,如中间一句凝固了琵琶曲的强大感染力。

D.李商隐的咏史诗《马嵬(其二)》,从章法来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写玄宗的“招魂之举”、再写马嵬之变后的凄凉;颈联两句也是事发在前的“笑牵牛”与事发在后的“同驻马”颠倒着写。同时,全诗也用了对比反衬的艺术手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