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朋友送给张先生一只十分珍贵的野羚羊角,张先生很爱惜...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朋友送给先生一只十分珍贵的野羚羊角,先生很爱惜这件礼物,将它放在客厅里。可是不久后发现,由于当初没有把里面的肌肉组织弄干净,这只角开始发臭。先生用水煮,用硫酸洗,用铁刷子刷……想尽各种办法也没有解决问题,臭味仍然弥散在家里。先生一筹莫展,为此郁闷了很长时间。有一天,先生终于找到彻底去除家里臭味的办法——把羚羊角扔了!

放弃,总是伴随着不舍、不甘,可有时候却是解除困境的最好办法。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学会舍弃 鸣蝉奋力地甩掉了外壳,因而获得了高空自由的歌唱,壁虎勇敢地挣断了尾巴,因而在危难中保全了它弱小的生命;算盘若填满自己的空位,变得座无虚席,将丧失自己的运算功能。放弃,总是伴随着不舍、不甘,可有时候却是解除困境的最好办法。 对那些不该拥有的东西,我们应该舍弃。现实生活是复杂的,而我们的承受力有限。如果大脑是一个仓库,不管仓库多大,一种东西充斥其中时,另一种东西定然无法进入。比如读书,当我们痴醉于金庸古龙梁羽生的刀光剑影中,我们又怎能专注于复杂的几何方阵,怎能用心于浩繁的英语单词呢?想读的和该读的,你必须在两者间作出选择。 人的一生中有很多事情需要作出类似的选择。舍弃应该舍去的,你便是智者;舍弃不该舍去的,你就是愚夫。世界文豪高尔基在他的房间失火时,没有顾及家具、财产、衣物,甚至没有顾及生命,却从熊熊大火中救出了几箱书。舍弃了凡夫俗子眼中的财富,守住了那些启迪心智、净化心灵的真正的财富。而有些人,终生抱着“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信条,追逐着金光闪闪的财宝。为了庸俗的追求,他们舍弃了人格和道德,舍弃了人性中的真善美。错误的舍弃,使他们的一生龌龊卑鄙。 正确的舍弃,往往需要青松秋菊般的高尚风格。据说安徽桐城有一条“六尺巷”,原本是张、叶两家争执之地。张家主人乃当朝宰相,张老夫人致信给他。他回信却说“千里家书只为墙壁,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张家让出三尺。叶家深感惭愧,也让出三尺,便成了“六尺巷”。那位宰相舍弃了自己面子上的威严,以宽仁礼让的胸襟,大度能容的气慨,化干戈为玉帛,止争斗于未起。如果不是有超出常人的高风亮节,怎会作出如此的舍弃? 正确的舍弃,不会像随手扔掉废纸团那样轻而易举,它还需要勇气、决心和果敢。赵武灵王废除旧制,提倡胡服骑射时,许多人反对阻挠,但他有决心有勇气,坚决果敢,最终创下名垂青史的千秋伟业。 不是每一株苗都能长成参天大树,不是每一朵花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生活要求我们必须学会舍弃。算盘要想具有运算功能,必须舍弃多余的算珠。你向往山居的清静,就必须舍弃都市的繁华;你仰慕奋斗者的成功,就必须舍弃安逸闲散的生活;你希望走遍千山万水,就必须舍弃乡土乡音的温馨与柔美。 我们应该学会舍弃。让我们记住,放弃,虽然总是伴随着不舍、不甘,可有时候却是解除困境的最好办法。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审题时,要根据材料内容及关键信息构思立意。读后可知,这则材料主要讲述了张先生最终选择放弃野羚羊角这一个个珍贵的礼物的故事。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可参考材料中的议论性语句“放弃,总是伴随着不舍、不甘,可有时候却是解除困境的最好办法”。根据命题意图,可参考以下立意:要学会放弃;要勇于放弃;放弃也是一种智慧等。根据题干要求,本次写作,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写记叙文要注意以情感人,议论文要注意观点鲜明,论证充分,事例典型。拟写一个出彩的题目。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易错警示】考生在审题时,固然可以从多个角度立意,但考生写作时,首先要读懂材料,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没有读懂材料必然会模糊作文,以致出现偏题或者离题的现象,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明白内容,理清关系,理解中心,为立意奠定一个较好的审题基础。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但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这对于把握材料的中心很有帮助。立意时要求准,力求新颖。立意好坏直接影响到作文的深刻与否和创新程度,因此,写材料作文,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要尽量在立意上求准求新。所谓求准,就是要把握住材料的内容,牢记主题必须从材料中得来,切不可脱离材料,否则就容易写出失败之作。所谓求新,就是要努力突破思维定势,超越一般人的惯常思路,应该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不能言,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新”字上下功夫,这样写成的文章才有希望焕发出创造的光彩。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目。

《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 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 ‘不。’问马。”

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

2.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最后的较量

欧·亨利

手段高明的惯偷杰米,因在狱中表现好被提前释放。出狱那天,杰米暗暗下定决心,再不回那个该死的监狱了。可是,不久后他又重操旧业,并且连连得手。

杰米与探长班激烈较量后,差点失手被擒。为了躲避班的追捕,杰米逃到艾尔摩小镇上。一天杰米在大街上闲逛,听人谈论起艾尔摩镇银行家亚当很有钱,心中不觉一动。

然而,一件意外的事情改变了他的计划。那天,杰米正在亚当家门口转悠,忽然“嘎”的一声,一辆汽车在他的身边急刹车,差点撞到杰米身上。杰米刚想发火,从车里跳下来一个身材窈窕的女子,杰米完全被她的风采迷住了。这天晚上,杰米失眠了,眼前总浮现出那位女子微笑的问候:“先生,您没事吧?”一阵突如其来的烈火把杰米烧成了灰烬,从灰烬中重生的凤凰“宾塞”先生在艾尔摩安顿下来。他开了一家鞋店,买卖很兴隆。杰米第一次感到正常人生活的美好。他还交了许多朋友,而且如愿以偿,他赢得了姑娘的爱情。原来,他是亚当的宝贝女儿,名字叫安娜。

一年后,他赢得了当地人士的尊敬,他的鞋店很发达,他和安娜已经决定在两星期后结婚。亚当先生很器重宾塞。安娜非但爱他,并且为他骄傲。他在亚当一家和安娜的已经出嫁的姊姊家里都很受欢迎,仿佛他已是他们家的成员了。

这天,杰米来到亚当这里,并且把自己以前做案用的那个工具箱也带来了。他准备和安娜一起到小岩商业区去购买结婚纪念品,顺便将这只工具箱送给一个修保险箱的朋友。因为杰米再也用不上这个工具箱,他要开始新生活了。亚当对这个未来女媚非常喜欢,他觉得这个小伙子事业心强,人也正直,安娜和他一起生活一定会很幸福。他倒了一杯红酒给杰米说:“宾塞,时间还早,我们先来看看我新做的保险柜如何?”

杰米这才发现在大厅的右墙角,有一个巨大的保险柜立在那里。安娜的两个小侄子正在这里摸摸,那里摸摸,对这个大家伙好奇得不得了。杰米内行地赞叹道:“的确很牢固。”亚当非常得意地说:“是的,它相当牢固,等我安上它,除了我,任何人也休想打开它,连那个大名鼎鼎的专撬保险柜的高手杰米也不例外。”

杰米没想到自己的名声传得这么远,不觉一阵心慌。好在亚当没有注意到他的脸色,仍在兴致勃勃的介绍他的新保险柜:“除去报警系统不说,单是这密码锁,恩恩,你看这还有三道不锈钢的门……”杰米一边品着红酒一边不地点头。“的确,这保险柜和其它的保险柜比起来,相当先进!”

安娜笑着走过来说:“爸爸,不要老谈您的保险柜了,我们还要去买东西呢。”一家人说说笑笑,谁也没注意到,此时,一个小老头悄悄进了银行大厅,但是杰米注意到了,并认出这个老头就是一直追捕他的探长——班!

原来,班打听到杰米到了艾尔摩小镇,并即将成为银行家的乘龙快婿。于是追踪而来,准备揭穿杰米的老底,把他投入监狱。

杰米挽着安娜故作镇定地向门外走去。班手柱拐杖,站在门口,准备逮捕杰米。就在此时,传来亚当的惊叫声。

杰米和安娜转身一看,不觉得惊呆了。原来两个小侄子一时玩得兴起,竟然钻进保险柜,不小心将柜门关上了。

杰米跑过去着急地说:“快点打开柜门,保险柜密封太严,里面空气不足,用不了一会,孩子们就会没命的!”亚当急得团团转,杰米大声问道:“您冷静点,密码是多少?”

“密码还没设呢!”

“那定时锁呢?”

“定时锁也没装!”

内行的杰米立刻感到了事态的严重。

孩子的母亲发疯似地用手捶打着保险柜的门。有人甚至提议用枪。

安娜转过头,焦急地看着杰米:“你能试试吗?宾塞?你一定有办法,是不是?”

杰米看了看身后的班,心里像翻了五味瓶。他又转头看了看安娜,安娜正满怀希望地看着他。他瞅着她,嘴唇上和急切的眼睛里露出了一抹古怪的柔和的笑容。

永别了,我的爱情!!!

“安娜,”他说,“把你戴的那朵玫瑰给我,好不好?”

安娜惊讶地看着杰米,她以为自己听错了他的话,但还是从胸襟上取下那朵玫瑰,交到他手里。杰米把花放在左侧衬衣口袋里靠近心口的地方,挽起袖子。于是文质彬彬的“宾塞”不见了,代替他的是杰米。

真是轻车熟路,不到十分钟,杰米打开了保险柜。两个孩子得救了,亚当一家围着孩子又哭又笑。杰米深情地看了一眼安娜,转身对身后的班说:“班,你赢了,我们走吧!”“你认错了人吧,宾塞先生,”他说,“别以为我认识你。那辆马车还在等着你呢,不是吗?班转过身,朝街上走去。

杰米看着远去的班,无声地流下了眼泪。这时,安娜从身后紧紧抱住他说:“宾塞,什么也不要说,我永远爱你!”

1.探长班在小说中起了什么作用?

2.根据上下文,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一阵突如其来的烈火把杰米烧成了灰烬,从灰烬中重生的凤凰“宾塞”先生在艾尔摩安顿下来。

(2)“安娜,”他说,“把你戴的那朵玫瑰给我,好不好?”

3.请简要分析这篇小说主要用了哪些结构技巧?

4.“最后的较量”的结果是什么?请结合全文,探究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意图?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

你常喝纯净水吗?

英国科学家研究发现:人体血液中60多种化学元素,与地壳化学元素含量、分布规律是一致的。而饮水是提供人体必须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些元素在天然水中的比例与人体中的构成比例基本上相同,容易被人体吸收。如果人体与环境中的水源的某些矿物相互交换的动态平衡遭到破坏时,就会发生某些疾病。

在生命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人体形成了较稳定的呈微碱性的内环境。正常人血液的PH值应在735—745左右。人的细胞活动必需在这个环境中进行。水中的矿物质,能维持体液酸碱平衡。而如果饮用的是不健康的水,就会导致人体酸化。美国诺贝尔获奖者称,人体酸化是百病之源。

有了饮水机和纯净水,喝水似乎变得方便多了。现在城市中,越来越多的人们饮用纯净水。纯净水(或称超纯水、蒸馏水)一般以城市自来水为水源,主要是用反渗透法技术处理制成。在生产过程中把有害物质过滤的同时,也去除了钾、钙、镁、铁、锌等人体必需的矿物元素,而分解的氧、硫酸、硫磺等酸元素则保留在水中,因而增加了氢离子(H)的浓度成为酸性水。

纯净水在失去矿物质元素以后,它的水结构和功能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水分子过分串联,变成链状线团结构,不仅不易通过细胞膜被人体吸收,相反,细胞内的生命动力元素的离子还会逆向渗透到细胞膜外侧,进到纯净水的“线团”中,致使人体内有益的生命相关元素外流失。纯净水对正在成长的青少年及儿童,负作用更大。水营养学专家强调说:青年及儿童钙的需要量30%来自于水,不是完全来自于食物,喝纯净水,30%的来源就没有了,这是第一点影响;第二点,食物中的钙比水中的钙吸收要来得慢,要低得很多,水中的钙吸收率可以达到90%以上,而食物中的钙受其他营养元素,粗纤维,包括植酸的影响,钙吸收率都很低,只有30%。水生理专家金日光教授指出,有些敏感的人感觉纯净水越喝越不解渴、越想喝,长久下来感觉四肢无力,那是因为常喝纯净水,不仅不能补充钙、锌等微量元素,体内已有的矿物质反而被纯净水都带走了,降低了人的免疫功能,甚至引发高血压、心脏病、癌症等疾病。需要注意的是,桶装密封的纯净水,一旦启封与空气接触,24小时后,就开始滋生细菌,因此,把一桶纯净水喝上几周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1.下面有关“纯净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纯净水一般以城市自来水为水源,通常采用反渗透法技术处理制成。

B.纯净水在矿物微量元素的含量上与人体中的构成比例是一致的。

C.长期饮用纯净水会使人体免疫力下降,引发高血压、心脏病、癌症等多种疾病。

D.链状线团结构的纯净水不易吸收,而且能致使人体内一些有益的元素流失。

2.对人们,尤其是少年儿童和老人不宜长期饮用纯净水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期饮用纯净水破坏了人体与环境中的水源的某些矿物相互交换的动态平衡。

B.纯净水在净化过程中,虽过滤了有害物质,但也去除了对人体有益的矿物元素。

C.少年儿童饮用纯净水难以获得必需的钙的补充。

D.人体对纯净水中钙的吸收要比天然水中的低得多,慢得多。

3.根据文章内容,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充分获得人体必需的各种矿物元素,尽可能地喝天然水是重要途径之一。

B.人体内环境呈酸性时,就不要喝纯净水了,其余情况下是没有关系的。

C.剧烈运动后,大量饮用纯净水可以及时补充水分和人体必需的各种微量元素。

D.纯净水对儿童负作用更大是因为他们自身的免疫力不强,因此要加强身体锻炼。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走尽这雨巷。(戴望舒《雨巷》)

(3)又前而为歌曰:“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

(4)寻梦?撑一支长篙,               。(徐志摩《再别康桥》)

(5)                              ;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查看答案

阅读诗歌并做下列题目。

秦中吟·歌舞

白居易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贵有风云兴,富无饥寒忧。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

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岂知阌乡①狱,中有冻死囚!

【注释】①阌乡:旧县名。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详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

1.这首诗揭露了中唐尖锐的社会矛盾,表现了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与杜甫诗名句“————,—————”一脉相承。

2.赏析这首诗对比艺术的特色。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