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后面题 寒冷也是一种温暖 迟子建 ①在北方,一年的开始和结束...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后面

寒冷也是一种温暖

迟子建

①在北方,一年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在寒冷时刻,让人觉得新年是打着响亮的喷嚏登场的,又是带着受了风寒的咳嗽声离去的。但在这喷嚏和咳嗽声之间,还是夹杂着春风温柔的吟唱,夹杂着夏雨滋润万物的淅沥之音和秋日田野上农人们收获的笑声。

②故乡是我每年必须要住一段时日的地方。在那里,生活因寂静、单纯而显得格外有韵致。八月,我回到那里。每天早晨,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拉开窗帘,打开窗,看青山,呼吸着从山野间吹拂来的清新空气。吃过早饭,我一边喝茶一边写作,或者看书。累了的时候,随便靠在哪里都可以打个盹,养养神。大约是心里松弛的缘故吧,我在故乡很少失眠。每日黄昏,我会准时去妈妈那里吃晚饭。我怕狗,而小城街上游荡着的威猛的狗很多,所以我走在路上的时候,手中往往要攥块石头。妈妈知道我怕狗,常常在这个时刻来接我回家。家中的菜园到了这时节就是一个蔬菜超市,生有妖娆花纹的油豆角、水晶一样透明的鸡心柿子、紫莹莹的茄子、油绿的芹菜、细嫩的西葫芦、泛着蜡一样光泽的尖椒,全都到了成熟期,不过这些绿色蔬菜只是晚餐桌上的配角,主角呢,是农人们自己宰杀的猪,是刚从河里打捞上来的野生的鱼类。这样的晚餐,又怎能不让人对生活顿生感念之情呢?吃过晚饭,天快黑了,我也许会在花圃上剪上几枝花:粉色的地瓜花、金黄色的步步高或是白色的扫帚梅,带回我的居室,把它们插入瓶中,摆在书桌上。夜深了,我进入了梦乡,可来自家园的鲜花却亮堂地怒放着,仿佛想把黑夜照亮。

③如果不是因为十月份要赴港,我一定要在故乡住到飞雪来临时。

④在香港,我每天晚上跟妈妈通个电话。她一跟我说故乡下雪的时候,我就向她炫耀香港的扶桑、杜鹃开得多么鲜艳,树多么绿,等等。但时间久了,尤其进入十一月份之后,我忽然对香港的绿感到疲乏了,那不凋的绿看上去是那么苍凉、陈旧!我想念雪花,想念寒冷了。有一天参加一个座谈,当被问起对香港的印象时,我说我可怜这里的“绿”,我喜欢故乡四季分明的气候,想念寒冷。他们一定在想:寒冷有什么好想念的?而他们又怎能知道,寒冷也是一种温暖啊!

⑤十一月上旬,我从香港赴京参加作代会,会后返回哈尔滨。当我终于迎来了对我而言的第一场雪时,兴奋极了。我下楼,在飞雪中走了一个小时。能够回到冬天,回到寒冷中,真好。

⑥年底,我收到了一份沉甸甸的礼物,是艾芜先生的儿子汪继湘先生和儿媳王莎女士为我签名寄来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南行记》和《艾芜选集》,他们知道我喜欢先生的书,特意在书的扉页盖了一枚艾芜先生未出名时的“汤道耕印”的木头印章。这枚小小的印章,像一扇落满晚霞的窗,看上去是那么灿烂。王莎女士说,新近出版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他们都没有要稿费,只是委托新华书店发行,这让我感慨万千。在我们这个时代,那些垃圾一样的作品,通过炒作等手段,可以获得极大的发行量,而艾芜先生这样具有深厚文学品质的大家作品,却遭到冷落。这真是个让人心凉的时代!不过,只要艾芜先生的作品存在,哪怕它处于“寒冷”一隅,也让人觉得亲切。这样的“寒冷”,又怎能不是一种温暖呢!

1.从第②段看,故乡生活“显得格外有韵致”具体有哪些表现?请简要作答。

2.第④段叙写“香港的绿”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3.作者说“寒冷也是一种温暖”,请联系全文,说说具体缘由有哪些。

 

1.①亲近自然。(答“景色清新”之类亦可得分)②身心放松。(答“心情松弛”之类亦可得分)③亲情浓郁。(答“享受亲情,享受母亲的关怀照顾”之类亦可得分)④物产丰富,充满诗情画意。(答“晚餐丰富美味,鲜花美丽动人”之类亦可得分)(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三点即可) 2.叙写作者对“香港的绿”由“炫耀”到“疲乏”的感受,是为了反衬(1分)故乡四季分明、寒冬飞雪的特点(1分),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1分)。 3.①在故乡,天气虽然寒冷,但让人感受到故乡的热闹与亲情的温暖。②在香港,总不凋谢的绿显得那么苍凉、陈旧,让人感到疲乏,故乡寒冬飞雪万木凋零却让人怀念,想起故乡,温暖之情倍增。③在大师作品备受冷落而让人心凉的时代,能收到朋友寄来的心仪已久的大师之作,感受到大师深厚的文学品质,感受大师亲人的情谊和操守,这更是一种温暖和激励。(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此题考查物象的鉴赏能力和概括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故乡生活在第二段中的具体表现概括作答,描述性的可用自己的话概括,修饰性的语句可提炼作为答案。例如,“每天早晨,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拉开窗帘,打开窗,看青山,呼吸着从山野间吹拂来的清新空气。”可以概括为亲近自然;“吃过早饭,我一边喝茶一边写作,或者看书。”可以概括为生活单纯自由;“累了的时候,随便靠在哪里都可以打个盹,养养神。大约是心里松弛的缘故吧,我在故乡很少失眠。”可以概括为身心放松;每晚去妈妈那里吃饭以及妈妈到门口接我可以概括为享受亲情,享受母亲的关怀照顾。只要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此类分析和概括的能力题,应根据文章中关于物象的描写性语句、议论性、抒情性的语句分析概括,描述性的词语或语句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答,修饰性的词语或语句,可以直接提取为答案。读后可知,文本第二段都是一些描述性的语句,因此答题时,要根据描写性的语言,用简洁的话从亲近自然、身心放松、亲情浓郁、物产丰富等角度概括作答即可。 2.此题考查重要语句在文中的作用的分析能力。根据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作者借助对寒冷的喜爱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而第四段作者开始写“香港的绿”由“炫耀”到“疲乏”的感受,自然是为了下文写自己对故乡的四季分明及寒冷的雪天,进而表达对故乡的思念服务的,因此这里起着反衬的作用。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答句子作用分析题一般从以下三个角度切入:(1)内容角度。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奠定感情基调),与全文主旨有怎样的联系。(2)结构角度。这是重点。既要考虑句子在段落中的位置,更要考虑句子所在段落在全文中的位置。如果句子所在的段是开头段,则要考虑:①点明题目;②开门见山;③总领全文;④为下文作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使文章有波澜;⑤交代思路等作用。如果句子所在的段是在文章中间,则其句子作用有:①过渡,②照应(呼应),③转折(换)——全文内容或思路的转折,④总结。如果句子所在的段是在文章结尾,则其句子作用有:点明中心、升华主题、呼应开头、收束全文、引人深思等。(3)表达作用角度。若所给句子表达上运用了一定的技巧,如句式上的整散长短、感叹疑问,修辞上的比喻拟人,表现手法上的对比反衬等,则要考虑其表达作用。本题就要结合着具体内容,从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表达上的反衬作用角度组织答案。 3.此题考查探究文章标题含义及文章主题的探究能力。读后可知,“寒冷也是一种温暖”既是文章的标题,也在文章中多次提到,根据文章中有关“寒冷也是一种温暖”的含义,可联系不同的段落内容与背景分析作答。例如,在故乡的时候,在香港的时候,在备受冷落的时代,“寒冷”有着不同的含义,作答时注意叙述语言的精炼。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在理解题目本意的基础上,首先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比喻象征意义。其次要注意它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语意双关或文章主旨意义。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和表现力,这类提问表面看是就词、句设问,但考查的大都是词句在文中的含义,答题时需要结合上下文意,整合作答。例如本题,只要找到了“寒冷”的具体体现和温暖的原因的结合点,也就找到了这篇散文的精髓。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题。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既白。

(选自苏轼《赤壁赋》)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上,履巉岩,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选自苏轼《后赤壁赋》)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吾与子之所共      食:享用

B.是造物者之无尽    藏:宝藏

C.履巉岩,蒙茸        披:拨开

D.掠予舟而西也          西:向西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未尝往也           予乃摄衣

B.不知东方既白       攀栖鹘危巢

C.飘飘如遗世独立     其不可留也

D.是造物者之无尽藏   掠予舟而西

3.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客亦知夫水与月乎”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紧扣上文的“水”与“月”,以答客的方式,展开了富有哲理的议论。

B.甲文中苏轼认为,无论宇宙还是人生,变与不变都是相对的,皆有短暂与永恒的两面,人对天地万物不必“羡其无穷”。

C.乙文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动态美,与《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静态美,展现了赤壁景物的多姿多态。

D.乙文道士化鹤的故事与“羽化而登仙”的道教思想有关,作者借此寄寓对超凡脱俗、自由自在的境界的向往。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2)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

5.请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名况,春秋时期赵国人,时人尊称为“荀卿”。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诸子中的集大成者。

B.赋是我国古典文学中一种讲究辞采、体物铺陈的文体,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其主要特点在于:语句上以四六句为主,并追求骈偶;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苏轼的《赤壁赋》属于文赋,其较之传统的辞赋,更富于灵活变化。

C.词,起于宋且达到鼎盛,故称“宋词”。一般而言,一首词的创作遵照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的原则。按风格来分,词可分为婉约词和豪放词两大类。如苏轼、辛弃疾,就是宋代豪放词的创作大家。

D.朦胧诗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暗示等手法,变诗歌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叠加,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代表诗人有戴望舒、舒婷、北岛、顾城等。

 

查看答案

从文言句式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A.客有吹洞箫者

B.不拘于时,学于余

C.渺渺兮予怀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A.①鱼虾而友麋鹿          孤舟之嫠妇

B.①假舟楫者,非能水      ②望西山,始指

C.①扣弦而              ②顺流而

D.①入深林,回溪          小学而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古之学者必有师

C.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D.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