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必做题) 蔡元培:引领时代风气的大先生 1 9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必做题)

蔡元培:引领时代风气的大先生

1 9 1 6年,蔡元培是应教育总长范源濂的电报回国的。这位他当年的旧部言辞恳切:“国事渐平,教育宜急。现以首都最高学府尤赖大贤主宰……”当时的北大还是老样子,是个“臭虫窝”、“大染缸”。对于北大这种状态,几任校长都无能为力。或许是“国事渐平,教育宜急”打动了蔡元培,这与他这么多年来教育救国的奋斗历程不谋而合。

1 9 1 7年1月4日,蔡元培踏入北大。从此,北大这一潭死水掀起大波澜。蔡元培开始了他一生最为辉煌和伟大的教育改革。先生在此,北大重生。他广延积学与热心的教员,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术为天责的前提下,他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随后,陈独秀来了,胡适来了,梁漱溟来了……一时间,北京大学集合了当时最优秀的学术头脑。

蔡元培留学德国,发现德国的大学管理十分民主,而且,他发现学校不会因为校长的去留而出现教学秩序、教学质量大的波动,因为学校是由教授来管理的校长和各学科长由教授会公选出来。

早在1 9 1 2年,蔡元培起草颁布的《大学令))中就提出教授治校的相关内容,如第十六条提出:“大学设评议会,以各科学长及各科教授互选若干人为会员,大学校长可随时召集评议会,自为议长。”

蔡元培来到北大当校长时,北大仍没有评议会,因为当时的教育部始终不允许成立。这次蔡元培据理力争,得到当局的同意。在北大的第一年,蔡元培就制定了《北京大学评议会规则》,组建了大学评议会,作为学校最高立法机关和权力机关,以让更多的教授议决立法方面的事。随后,北大评议会决定在北大各学科(系)设立教授会,规划各学科的工作。

从此,旧北大官僚衙门般的管理体制被教授治校的体制取代。经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教授治校的洗礼,北京大学脱胎换骨。蔡元培被誉为引领时代风气的“大先生”。

蔡元培成功地革新了北大,他的办学理念深得高等教育界的认同和效仿。蔡元培之后的北大校长蒋梦麟,在任期间始终奉行先生的办学理念和主张。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抗战后期筹划复校时重温蔡元培的经验,刻意模仿。

直至今日,蔡元培改革北大的往事仍被反复提起,后人渴望予以复制甚至超越,但人们往往失望地发现,有很多无法复制的东西,比如先生的人格魅力。

他是一位谦谦君子,但仍时有金刚怒目的一面。1922年1 0月,北大发生了“讲义风潮”,蔡元培的校长室外聚集了几百名学生,起哄呐喊,要求废除收取讲义费的决定,蔡元培对学生破坏纪律十分生气,他向学生吼道,“我跟你们决斗”,直到逼得学生慢慢散去。

更多时候,先生是个“老好人”,冯友兰、罗家伦在回忆文章中多次提到聆听先生的教诲时如沭春风的感觉。蔡元培经常写介绍信,哪怕只有一面之缘,只要有一技之长无不相助,其提携后辈之心让人为之动容。

在混乱的民国时代,争名逐利、爱财弄权是时代的底色。蔡元培是开国功臣,是教育总长,是北大校长,是中央研究院院长,足可谓位高权重,但大先生蔡元培竟没有自己的房子。

从绍兴山阴县笔飞弄走出来,求学、入仕、从教、革命、游学,到回到教育,蔡元培怀着救治病中之家国的热切,努力培养大写的人,为时代营造风气。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相关链接:

①蔡元培改革北大的影响不仅局限于教育领域。孙中山先生也从北大改革中受到巨大启发,认识到思想学术带动社会政治变革的内在规律,于是他后来大力改组国民党采取切实举措为国民党注入了新的活力。可见,北大在思想文化方面的改革影响到中国社会层面的变化。(摘自  《我们怎样才能更靠近蔡元培》)

②在北大改革中,祖父遵循“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他主张,“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任他们自由发展”。为了扭转北大的学术风气,祖父凭借其渊博的学识,融合中西文化的眼界,以兼容并包的用人方针,使北大聚拢了一批学有专长的教授。(摘自蔡磊砢《我是祖父的追随者》)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蔡元培一直渴望“教育救国”。 1 9 1 6年,教育总长范源濂邀请蔡元培回国主持北大,这与蔡元培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欣然应邀。

B.蔡元培努力改革学校的管理方式。他起草《大学令》提出设立大学评议会;任职北大时,不顾教育部反对,组建了大学评议会。

C.在北大改革中,蔡元培主张的开放、包容,并非没有限制。各种学派首先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才听任它们自由发展。

D.蔡元培治理北大,具有国际化的视野。他借鉴德国民主管理大学的经验,由教授管理学校,大学评议会规划各学科的工作。

E.他是一位谦谦君子,但在处理特殊情况时,也有自己的底线。他面对不守纪律的学生,毫不退缩,最终使“讲义风潮”平息。

2.文中说“先生在此,北大重生”,请简要概括蔡元培是如何使北大获得“重生”的。

3.为什么说蔡元培在北大的改革“引领时代风气”?请结合材料,简述其原因。

4.蔡元培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1.C E 答C或E给2分。多答不给分。 2.①在师资方面,延揽积学与热心的教员;②在治校理念上,坚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③在管理方式上,推行教授治校。 3.①蔡元培通过改革,改变旧北大官僚衙门般的管理体制,使北京大学脱胎换骨;②蔡元培的办学理念深得高等教育界的认同和效仿;③北大的改革影响到中国社会层面的变化。 4.①心系国家,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归国主政北大;②坚守原则,斥退不守纪律的学生;③热心提携后辈,经常写介绍信推荐人才;④淡泊名利,身在高位却没有自己的房产。从绍兴山阴县笔飞弄走出来,求学、入仕、从教、革命、游学,到回到教育,蔡元培怀着救治病中之家国的热切,努力培养大写的人,为时代营造风气。 【解析】 试题分析: 1.A项,偷换概念。蔡元培的想法是“教育救国”而不是主持北大。B项,“不顾教育部反对”错。D项,“大学评议会规划各学科的工作”错。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考核的内容就是文意的理解,注意找到选项对应的文段比较差异,找到相应的错误,此题A项,偷换概念。蔡元培的想法是“教育救国”而不是主持北大。B项,“不顾教育部反对”错。D项,“大学评议会规划各学科的工作”错。 2.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注意根据题干锁定区位,然后提取关键词语作答,主要从“师资”“治校理念”“管理方式”三个方面作答。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信息筛选题的关键首先是是审清题干明确答题方向,此题“蔡元培是如何使北大获得‘重生’的”应该是他在北大的具体的做法,然后根据题干所动区位,文中的句子“北京大学脱胎换骨。蔡元培被誉为引领时代风气的‘大先生’”,这是一句标志性的句子,前面部分为此题的答题区域,最后提取挂念词语分条作答,关键词语:“师资”“延揽积学与热心的教员”“理念”“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管理”“教授治校”。 3.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注意根据题干锁定区位,然后提取关键词语作答,主要从“北京大学”“高等教育界”“中国社会层面”三个方面作答。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信息筛选题的关键首先是是审清题干明确答题方向,此题“蔡元培在北大的改革‘引领时代风气’”应该是他在北大的具体的改革的影响,其中应该包括对北大的影响和对其他方面的影响,然后根据题干所动区位,从题干看因该是一道综合的探究题,答案应该从文中 “北京大学脱胎换骨。蔡元培被誉为引领时代风气的‘大先生’”,这是一句标志性的句子,前后作答,前面部分为对北大的影响,后面是和连接中的是对其它方面的影响。最后提取挂念词语分条作答,关键词语:“北京大学” “脱胎换骨”“高等教育界”“认同和效仿”“中国社会层面”“中国社会层面的变化”。 4.这是一道探究传主的优秀品质的题目,注意通过文章的事件概括品质,答题时先答出品质然后列举材料。主要品质为:心系国家、坚守原则、提携后辈、淡泊名利。答题时注意结合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传主的某些品质,答题时首先概括出传主的品质,然后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此题属于向内挖掘的方式,注意从文中的事件:“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归国主政北大”“斥退不守纪律的学生”“经常写介绍信推荐人才”“身在高位却没有自己的房产”等事件概括出“心系国家”“坚守原则”“提携后辈”“淡泊名利”等品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                  。(《论语·子路》)

(2)                   ,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                 《论语·子罕》

(3)往者不可谏,           。( 《论语·微子》)

(4)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论语·卫灵公》)

(5)学而不思则罔,               。( 《论语·为政 》)

(6)              ,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                 。(李煜《虞美人》

(7)楼船夜雪瓜洲渡,                        。(陆游《书愤》)

(8)                     ,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①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②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③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 ①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柳宗元初任柳州刺史时。柳宗元与漳州刺史韩泰、汀州刺史韩晔、封州刺史陈谏、连州刺史刘禹锡因同属革新派王叔文集团而遭贬。 ②飐 Zhăn:吹动。③文身:身上刺的花纹。古时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习俗。

1.从全诗来看,作者的茫茫愁思因何而起?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2.本诗颔联、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黎鉏曰:“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遗君。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季桓子乃语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孔子遂行。桓子喟然叹曰:“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

(五年后)秋,季桓子病,辇而见鲁城,喟然叹曰:“昔此国几兴矣,以吾获罪于孔子,故不兴也。”顾谓其嗣康子曰:“我即死,若必相鲁;相鲁,必召仲尼。”后数日,桓子卒,康子代立。

《史记·孔子世家》节选

1.下列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盍地焉             致:得到

C.由大司寇行相事     摄:代理

B.羔豚者弗饰贾       粥:通”鬻”,卖

D.而见鲁城           辇:乘车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我为先并矣                吾即没,必师

B.陈女乐文马鲁城南高门外    以吾获罪孔子

C.乐其贵下人                夫子罪我群婢故也夫

D.沮之而不可致地            霸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年少好礼,得到了鲁国的大夫釐子的赞誉。厘子要求儿子拜孔子为师,向他学习。

B.孔子为政有方,鲁国上下知礼守序,齐人闻风恐惧。

C.桓子在病重将死时承认当初没有任用孔子是个错误。

D.孔子离开鲁国的原因之一是季桓子耽于女色,怠于政事。

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

(2)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应当说,在中国古代,关注政治统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别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他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的好,被引用得多,被人觉着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你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民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以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因此,对于古代经典,就不必因为他不负传统望而视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他象征着传统而视为金科玉律,我的看法是:第一,经典在和口耳相传里面,他总会借尸还魂,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你不打开它,资源不会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背景”召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第三,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1.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将其转换成“儒家经典”的观念在作者看来则有些狭隘。

B.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是“三教合一”,而“三教合一”正是中国与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为不同的地方之一。

C.中国经典的认定,除了要考虑圣贤、宗教、学派的思想,还需要侧重考虑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名著佳篇。

D.中国经典内容丰富,其中的儒、佛、道思想各有特色,共同构成中国多元的文化,并在古代中国发挥了重大作用。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世界中,封建统治者并不仅仅使用一种思想工具实行统治,比如,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心,用道教思想治身。

B.儒家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都关心社会伦理,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

C.能成为被人们尊崇和仰视的经典的,往往是那些被广泛引用、被认为充满真理、被一再解释的优秀著作,其中有的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

D.经典与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其思想内容总是会留存在社会风俗、人们的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中,如影随形,并不时地表现出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争取的一项是     

A.经典不是天然形成的,它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到神圣经典的层层积累的经典化过程,这一过程正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B.阅读经典时,如果将其放在那个产生它的历史时代里面去重新理解,我们就可以了解人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

C.经典知识如何再生和重建,经典中哪些资源被重新发掘和利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今社会现实、生活环境的需要。

D.对“旧经典”进行重新解释和引申,是为了让它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人去买警犬,香港的要10万元,而德国的要100万元。到底有什么区别呢?买主拿了一包海洛因给它们闻,然后藏起来。两条警犬同时被放出来,它们同时去找海洛因。

“10万和100万的差不多嘛!”买主说。但卖警犬的人提议再试一次。同样是藏海洛因,但这次在路上出现了一条母狗。两条警犬同时被放出后,同样直奔海洛因所在地。区别出来了:香港警犬开始注意母狗,越跑越慢,并且与母狗亲热起来了;而德国警犬视而不见。狂奔至终点。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波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和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