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小题。 万贞文先生传 [清]全祖望 贞文先生万斯同,字季野...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小题。

万贞文先生传

[清]全祖望

贞文先生万斯同,字季野,鄞人也,户部郎泰第八子。少不驯,弗肯帖帖随诸兄,所过多残灭,诸兄亦忽之。户部思寄之僧舍,已而以其顽,闭之空室中。先生窥视架上有明史料数十册,读之甚喜,数日而毕;又见有经学诸书,皆尽之。既出,因时时随诸兄后,听其议论。一日伯兄期年家课,先生欲豫焉,伯兄笑曰:“汝何知?”先生答曰:“观诸兄所造,亦易与耳。”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因杂出经义目试之,汗漫千言,俄顷而就。伯兄大惊,持之而泣,以告户部曰:“几失吾弟。”户部亦愕然曰:“几失吾子。”是日始为先生新衣履,送入塾读书。逾年,遣请业于梨洲先生,则置之絳帐中高坐。先生读书五行并下,如决海堤,然尝守先儒之戒,以为无益之书不必观,无益之文不必为也,故于书无所不读,而识其大者。

康熙戊午,诏征博学鸿儒,浙江巡道许鸿勋以先生荐,力辞得免。明年,开局修《明史》,昆山徐学士元文延先生往,时史局中征士许以七品俸,称翰林院纂修官,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先生请以布衣参史局,不署衔,不受俸,总裁许之。诸纂修官以稿至,皆送先生覆审,先生阅毕,谓侍者曰: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补入;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参校。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明史稿》五百卷皆先生手定,虽其后不尽仍先生之旧,而要其底本,足以自为一书者也。先生之初至京也,时议意其专长在史,及昆山徐侍郎乾学居优,先生与之语《丧礼》,乃知先生之深于经,侍郎因请先生遍成五礼之书二百余卷。当时京师才彦雾会,各以所长自见,而先生最闇淡,然自王公以至下士,无不呼曰万先生,而先生与人还往,其自署只曰“布衣万斯同”,未有尝他称也。

先生为人和平大雅,而其中介然。故督师之姻人方居要津,乞史馆于督师少为宽假,先生历数其罪以告之。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赂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钱忠介公嗣子困甚,先生为之营一衿者累矣,卒不能得,而先生未尝倦也。父友冯侍郎跻仲诸子没入勋卫家,先生赎而归之。不矜意气,不事声援,尤喜奖引后进,唯恐失之,于讲会中惓惓三致意焉,盖躬行君子也。卒后门人私谥曰贞文。

(选自钱仪吉纂《碑传集》,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 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生欲豫焉                       豫:参与。

B.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               援:引用。

C.先生赎而归之                     归:归还。

D.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             爽:差错。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持之而泣,告户部           B.杂出经义目试之

农人告余春及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以其顽,闭空室中          D.知先生之深于经

壮也,犹不如人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斯同小时候十分顽劣,可聪颖异常,过目不忘,常跟兄长们讨论学问,引起父兄重视,被送入私塾读书,又经名师指点,终成大器。

B.万斯同受邀参加《明史》的编纂工作,不计名利,担当修订审核重任;他学识渊博,目光敏锐,态度严谨,出色地完成了繁重的工作。

C.万斯同对经学有精深的研究,应邀编纂礼学之书,贡献很大;他为人也很低调,从不像别人那样炫耀自己,受到当时人们的普遍敬重。

D.万斯同严词拒绝某些人的不合理要求,不遗余力地为困顿者奔走,对失去人身自由者竭力相助,表现出刚正不阿、看重情义的君子之风。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

(2)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贿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

 

1.C 2.A 3.A 4. (1)长兄突然听到他这样说,感到很吃惊,说:“既然这样,那么我要考考你。” (2)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逃跑,在路上死了,这个官员的孙子通过行贿请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的人物中,先生训斥并且赶走了他。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实词的理解,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选项对应的原文。作答本题时要注意结合上下文理解实词的意义,或者是用代入法将加点的实词带入句中去理解,或者以字形推断字的词性和意思。C “归”的对象是人,不是物品,本应该是“返回”的意思,但这里作使动用法,“让……回家”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考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重点掌握文言文中的常见的18个虚词的用法。A项的两个“以”,都是介词,相当于“把”。B项第一个“因”是副词,相当于“于是,就”,第二个“因”是介词,相当于“通过,经由”;C项的第一个“之”是代词,这里指代先生,第二个“之”,是用在主谓之间,不翻译; D项的“乃”是副词,第一个相当于“才”,第二个相当于“竟然”。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命题的原则主要是人、时、地、事的混淆和重点词的翻译。考生在阅读文本是要注意理顺清楚传记人物身上的主要事件,本类试题一般容易犯张冠李戴、妄加推断、强加因果、混淆是非等毛病。通过阅读文章不难发现原文中,A 选项中的“常跟兄长们讨论学问,引起父兄重视,被送入私塾读书”错,“引起父兄重视,被送入私塾读书”是由于先生的文章。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翻译,文言文翻译这个考点在高考中属于必考的考题。考生在翻译的时候注意结合高考文言文对“信、达、雅”的要求,准确把握句子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同时要注意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只有把握好这些才能很好的翻译文言文。本题得分点:(1)“伯兄”(长兄)、“骤闻”(突然听说)、“试汝”(夸奖你)。(2)“走”(逃跑)、“乞”(乞求)、“斥而退之”(呵斥并且赶走他)。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文言文翻译】 贞文先生叫万斯同,字季野,鄞县人,是户部郎万泰的第八个儿子。年少时不恭顺,不肯温顺服帖地随从兄长,所经过的地方多遭毁坏,几位兄长也就不重视他。他的父亲想着把他寄养到寺庙里去,不久,因为他的顽劣,就把他关进一个空房间里。贞文先生看到书架上有几十册明代的历史资料,非常高兴地读着,几天就把它读完了;又看见有关经学之类的书籍,都全部读完。出来后,于是就常常跟随几个哥哥后面,听他们谈论。有一天,大哥要准备一年的学习考核的内容,先生也想参加,大哥笑着说:“你懂什么呢?”先生回答说:“看几位哥哥所要达到的程度,也是很容易的吧。”大哥突然听到这样的话,感到很惊讶,说“既然这样,那么我将要来考考你。”于是就拿经文考他,漫无边际,上千文字,一会儿就完成了。他的大哥非常惊讶,拿着文章流下眼泪,把这情况报告了父亲说:“差点儿耽误了我弟弟。"万泰也很惊愕地说“差点耽误了我儿子。”这天,才给先生穿上新衣新鞋,送到学校读书。过了一年,又送到梨洲先生那里学习。贞文先生读书一目五行,如同决提之水。但还是坚守古代儒者的告诫,认为没有益处的书不必读,没有益处的文章不必写,所以对书没有不读的,却能识精要。 康熙戊午年,皇帝下诏征召学问丰富渊博的人(即开设博学鸿词科),浙江巡道许鸿勋将先生推荐上去,但先生却坚持推辞才得以免除。第二年,官府设立编写书籍的机构来修《明史》,昆山的学士徐元文请先生前往,当时,修史机构征召有学问的人是许以七品官的俸禄的,称之为翰林纂修官,徐学士想按照此例来授给先生,但先生请求以平民的身份参与史书编修,不标示头衔,不接受俸禄,主管的人答应了。所有的编修官把稿子送到先生那里,由先生来审核,先生看完,对身边的人说:拿某本书,某卷某页上记载了某件事,应当补充进来;拿某本书,某卷某页上记载了某件事,应当相互参照与校对。身边的人按照他的话去做,没有差错的。《明史稿》五百卷都由先生亲手裁定,虽然后来没有完全依照先生原来裁定的内容,如果索取那些底本,足够用来自成为一部书的。先生初到京城,当时人们议论他的专长在史学方面,等到昆山侍郎徐乾学居丧在家,先生与他谈论《丧礼》,人们才知道先生对经学有深厚的研究。侍郎于是请先生编成有关五礼的书二百多卷。当时,京城人才济济,各自凭自己的专长展现自己,然而先生娴静淡然。但从王公以至于下层的读书人,没有不称他为万先生的,而先生在与他人来往时,署名只写“布衣万斯同”,未尝有其他的称呼。 先生为人心平气和、儒雅,但性格耿直。曾经督师的姻亲正身居要职,就到史馆请求对督师稍加放宽,先生清楚地列举他的罪过来告诉他们。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而逃跑,在路上死了,他的孙子想用贿赂的办法来请求把祖父列入因为职事而死的人之列,先生斥责并让他退下去。钱忠介公的子女们非常困苦,先生为了表示自己的同情而劳累,最终没能够解决,但先生未尝感到厌倦。父亲的朋友侍郎冯跻仲的子女们被充到勋卫家做家奴,先生就把他们赎出来,并让他们回家。先生不夸耀自己的意气,不宣扬自己的声誉,尤其喜欢劝勉引荐后生,唯恐做的不好,就是在聚会讲学中也是万分恳切,再三表达自己的心意,他就是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啊。他死后,学生后辈们给予的谥号为"贞文"。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小题。

先生姓朱,讳筠,字竹君,顺天大兴人。九岁入都,十三岁通《五经》,有文名。先生少英异,至性过人,与弟文正公珪,俱擅文名,为钜公契赏。及丁父忧,服阕,不肯出仕,欲为名山大川之游。会文正公入觐,上询及先生,乃不敢引疾,谓弟曰:“汝败我雅兴矣。”

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逸书,上览奏,异之,乃命开四库全书馆,御制诗以纪其事。又以《十三经》文字传写讹舛。奏请仿汉熙平、唐开成故事,择儒臣校正,立石太学,奉谕缓办,因著《十三经文字同异》若干卷藏于家。于是皖、闽之士闻绪言余论,始知讲求根柢之学,四海好学能文者,俱慕从先生游。而戴征君震、王观察念孙诸人,深于经术训诂之学,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卒以撰述名于时,盖自先生发之。

先生刚肠疾恶。俗流不敢至其门,寒畯有一善,誉之如不容口。其在都。载酒问字者,车辙断衢路;所至之处,从游百数十人。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其督学安徽,旌表婺源故士江永、汪绂等,祠其主于乡贤,以劝朴学之士。在福建,与弟珪相代,一时传为盛事,而闽士攀辕走送者,数百里不绝。其后文正主持文教,海内名流皆以暗中索拔,多先生所赏契者,故世称据经好古之士为“朱派”云。

先生穷年考古,兼好金石文字,谓可证佐经史。为文仿迁、固,尤长于叙事。书法参通六书,有隋以前体格。藏书万卷,坐客常满,谈辨倾倒一世。所至名山川,搜奇揽胜,都人士传诵吟咏,至今不辍。

(节选自孙星衍《朱先生筠行状》)

先生为人坦无城府,内友于兄弟,外好交游,称述人善,惟恐不至,即有过辙掩覆之,后进之士,多因以得名。室中自辰至夕,未尝无客,与客饮酒谈笑穷日夜,而博闻强识不衰。时于其闲属文,其文才气奇横,于义理事物情态无不包,所欲言者无不尽。为学使时,遇教官诸生贤者,亲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去而人爱思之。所欲著书未就,有诗文集若干卷。

(节选自姚鼐《朱竹君先生别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逸书    逸:散失

B.奏请仿汉熙平、唐开成故事      故事:先例

C.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      殷勤:周到

D.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            遇:得志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经是《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简称,始称于秦始皇时。其中存有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是封建时代教育的必读教科书。

B服阕指的是守丧期满除服,在我国古代对孝悌极为看重,守丧期间不可为官。

C训诂也叫“训故”“诂训”,一般认为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言叫“诂”。

D本文所涉金石指的是金石学,即中国考古学的前身。“金”多指的是有铭文的铜器,“石”多半指的是有文字的石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筠才智过人,淡泊名利。他年少时即通晓《五经》,以善写文章著名,深得赏识;志趣超脱,不汲汲于仕途。

B.朱筠倾心学问,推进学术。他倡导整理文化典籍并身体力行;重视文字训诂之学,对当时学人产生深远影响。

C.朱筠兴趣广泛,豪爽好客。他爱好金石书法、藏书考古,喜游名山大川;家中坐客常满,饮酒论学终日不辍。

D.朱筠致力文教,奖掖后进。他督学地方,尊崇先贤,引领学风;对寒门才俊极口称善,待门下学子亲若同辈。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

(2)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

(3)其文才气奇横,于义理事物情态无不包,所欲言者无不尽。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意大利画家阿马代奥·莫迪里阿尼的肖像画有一个奇怪的特点,许多成年人都只有一只眼睛,令人大惑不解。画家的解释颇有哲理:“我用一只眼睛观察周围的世界,而用另一只审视自己。”

林清玄对窗子和镜子有过精彩的比喻“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时需要的是窗子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

请综合上述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不得脱离材料含义的范围作文。②文体明确,但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抄袭、套作。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

1)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_____             渺沧海之一粟  (苏轼《赤壁赋》)

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王羲之《兰亭集序》

3四十三年,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                      ,腹犹果然。(庄子《逍遥游》)

5)细草微风岸,                  ,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1)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人之求之与!”

(2)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类,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1.材料(1)子贡评价他的老师                   (原文);材料(2)因为子贡这段话,后人将“师门”称为“门墙”,成语         ,谦称自己愧在师门。

2.子贡擅长辞令,在维护老师形象上不遗余力,请结合材料(2)说说子贡的说话艺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摸鱼儿

辛弃疾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更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①,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①长门事: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别居长门宫。

1.在《唐宋词欣赏》中评价此词”肝肠似火,色貌如花。” 在那一层婉约含蓄的外衣之内,让我们感受到诗人一颗热切滚烫的心在跳动。你怎么理解夏承焘的评价?

2.说说这首词的结构特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