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意大利画家阿马代奥·莫迪里阿尼的肖像画有一个奇怪...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意大利画家阿马代奥·莫迪里阿尼的肖像画有一个奇怪的特点,许多成年人都只有一只眼睛,令人大惑不解。画家的解释颇有哲理:“我用一只眼睛观察周围的世界,而用另一只审视自己。”

林清玄对窗子和镜子有过精彩的比喻“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时需要的是窗子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

请综合上述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不得脱离材料含义的范围作文。②文体明确,但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抄袭、套作。

 

窗子与镜子 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开了。一缕阳光透过窗棂泻到屋内,顿时屋内一片光明,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窗是屋的眼睛。 “窗,聪也;于内窥外,为聪明也” 。“双瞳如小窗(Fensterlein),佳景收历历。”同样地只说着一半。眼睛是灵魂的窗户,我们看见外界,同时也让人看到我们的内心。 镜子,面对镜子,我们只能看到自己。而看不见外面的大千世界。看见的只是自己周围的小世界。 窗和镜子都是玻璃作的,分别在于一层薄薄的银子。但是这一点点银子就叫你只看见自己,而看不见外面的世界。 只要我们心是水晶般晶莹透明,我们就能看清外面的缤纷世界,于内窥外,变成一个聪明的人。如果被一层银子蒙住了心,就只能看见自己,事事为自己打算。 带水银的玻璃片耀得眼花缭乱,看不出他们的心境。不带水银的玻璃制成的窗子许里面人看出去,同时也许外面人看进来。 一层银子,两重天。我们要用银子装典自己的小家,每天要照镜子。还要开窗看世界,走出去,溶进大自然。只有打开心灵的窗户,你才能飞向大自然,你才能溶入社会,你才能领悟人生.。 我们生活在世,过得快活不快活,不在于你手中的银子有多少,最快乐的人,往往不是富可敌国的阔人,也不是沿街乞讨的乞丐。而是那些达到温饱的小康人家。是那些住在玻璃窗内于内窥外的小康人家。窗子打通了人和大自然的隔膜,把风和太阳逗引进来,把月光和花香倾泻屋内.无须再到外面去找。古代诗人像陶渊明对于窗子的这种精神,颇有会心。《归去来辞》有两句道:“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他又说:“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意思是只要窗子透风,小屋可居,千万不要让一层银子遮住了窗户。让窗户透明,窗明几净。 我们要创商海,捞世界,但要保持一颗晶莹透明的心,要看看外面的世界。走进大自然,拥抱大自然! 【解析】 试题分析:林清玄比喻中的“窗子”,说的是开阔的视野对个人发展非常重要;而“镜子”,指的是每个人都要审视自己,勇于自我完善。如果从“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时,需要的是窗子”切入题意,具体可写知识上的视野、心灵上的视野、国际视野、文化视野:可以写超越自我、走出个人狭小的天地;可以描写生活中耳闻目睹的事、景、物、情、理给人带来境界上的提升或心灵的顿悟:也可直接论述自己对“视野”的看法、见解。如果从“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入题,可以由己及彼地洞察人生百态,借“镜子”探讨人性的弱点:爱听表扬话,听不进逆耳忠言;追求形式而忽略了实质,等等。像李世民的“铜镜”“人镜”“史镜”论,猪八戒照镜子的故事,《皇帝的新装》中皇帝照镜的故事等都可引用,但要用得恰到好处。分析材料及题目,可确定“窗子”和“镜子”之间应是并列关系,这二者都应涉及,只写一方面的写法不可取。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

1)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_____             渺沧海之一粟  (苏轼《赤壁赋》)

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王羲之《兰亭集序》

3四十三年,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                      ,腹犹果然。(庄子《逍遥游》)

5)细草微风岸,                  ,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1)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人之求之与!”

(2)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类,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1.材料(1)子贡评价他的老师                   (原文);材料(2)因为子贡这段话,后人将“师门”称为“门墙”,成语         ,谦称自己愧在师门。

2.子贡擅长辞令,在维护老师形象上不遗余力,请结合材料(2)说说子贡的说话艺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摸鱼儿

辛弃疾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更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①,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①长门事: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别居长门宫。

1.在《唐宋词欣赏》中评价此词”肝肠似火,色貌如花。” 在那一层婉约含蓄的外衣之内,让我们感受到诗人一颗热切滚烫的心在跳动。你怎么理解夏承焘的评价?

2.说说这首词的结构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筠州学记

曾巩

周衰,先王之迹熄。至汉,六艺出于秦火之馀,士学于百家之后。言道德者,矜高远而遗世用;语政理者,务卑近而非师古。当是时,能明先王之道者,扬雄而已。而雄之书,世未知好也。然士之出于其时者,皆勇于自立,无苟简之心,其取与、进退、去就,必度于礼义。

自此至于魏、晋以来,其风俗之弊,人材乏久矣。以迄于今,士乃有特起于千载之外,明先王之道,以寤后之学者。世虽不能皆知其意,而往往好之。故习其说者,论道德之旨,而知应务之非近;议政理之体,而知法古之非迂。不乱百家,不蔽于传疏。其所知者若此,此汉之士所不能及。

然能尊而守之者则未必众也故乐易惇朴之俗微而诡欺薄恶之习胜其于贫富贵贱之地则养廉远耻之意少而偷合苟得之行多此俗化之美所以未及于汉也。夫所闻或浅,而其义甚高;所知有馀,而其守不足者,其故何哉?由汉之士,察举于乡间,故不得不于自修;今之士选用于文章,故不得不笃于所学。至于循习之深,则得于心者,亦不自知其至也。由是观之,则上所好,下必有甚者焉,岂非欤!令汉与今有教化开导之方,有庠序养成之法,则士于学行,岂有彼此之偏,先后之过乎?夫《大学》之道,将欲诚意正心修身以治其国家天下,而必本于先致其知,则知者固善之端,而人之所难至也。以今之士,于人所难至者既几矣,则上之施化,莫易于斯时,顾所以导之如何尔。

筠为州,在大江之西,其地僻绝。当庆历之初,诏天下立学,而独筠不能应诏,州之士以为病。至治平三年,盖二十有三年矣,始告于知州事、尚书都官郎中董君仪。君乃与通判州事、国子博士君蒨,相州之东南,得亢爽之地,筑宫于其上。经始于其春,而落成于八月之望。既而来学者常数十百人。二君乃以书走京师,请记于予。

予谓二君之于政,可谓知所务矣。使筠之士,相与升降其中,讲先王之遗文,以致其知。其贤者超然自信而独立,其中材勉焉,以待上之教化。则是宫之作,非独使夫来者玩思于空言,以世取禄而已。故为之著予之所闻者以为记,而使归刻焉。

(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蔽于传疏             传疏:指解释儒家经籍的文字

B故不得不于自修       笃:专注

C世取禄而已         :求取

D岂非               :相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乱百家           至激义理者不然

B 人材乏久矣        巫医乐师百工人,不耻相师

C所以导之如何尔     故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殆为此

D 相与升降其中     其闻道也固先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标题为《袁州学记》,却从历史上对先王之道的继承、学习开始谈,肯定了杨雄通晓先王之道,也肯定了汉代人的教化风俗之美。

B.本文对当世的读书人研读典籍,效法古人,极力赞赏。而又觉得现实社会的淳朴之风已经衰微,养廉远耻之心不足,苟合鄙俗之行有余

C.文章的第三段说,汉代的读书人是由乡里举荐出来的,他们比当今人读书多,自我修养高。如果使汉代和当今都开设学校,教化培养人才,那么读书人的学问品德,就没有彼此的偏差了。

D.文章最后两段选材详略得当,交代了筠州地僻,未能应诏建立学校。二十三年后,董、郑两先生才在此地选地建校舍,使学子们一起来上学。

4.用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也。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然士之出于其时者,皆勇于自立,无苟简之心

2以迄于今,士乃有特起于千载之外,明先王之道,以寤后之学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寒冷的味道

黄明山

⑴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⑵有人说,地球变得越来越热了。还说有一种厄尔尼诺现象。对此,我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我只感觉到,曾经是多么可怕的寒冷,现在似乎变得可爱了起来,就像一个被误会了的擦肩而过的老朋友。

⑶也许我对寒冷还只是一知半解。是的,我仅仅接触过南方的寒冷。说得具体一点,是在过去,是在江汉平原

⑷树是江汉平原不可多得的景致,树的旁边有湖或者河流。我想起来了,冬天的水面结了厚厚的冰。我们在河上行走。干净的树枝上也结了冰——不,是穿上了漂亮的琼衣,朔风一吹,发出有如碎玉的声响。那是一种不可模拟、不可复制、不可言状的绝响。我在冰上伫足仰望,在体验寒冷的厚度的同时,又领略到了寒冰的高度。

⑸冷!我的一双手冻成了两个肉包子,脚后跟早冻穿了,分别有一个洞,洞里有凝固的血,用棉絮裹着。我总是想奔跑,疼痛便在后面拼命地拽我。糟了,好像是哪根筋断了……我几乎要跌倒下去。

⑹寒冷培育的疼痛真是刻骨铭心啊!

⑺冬天也看露天电影。通常要到五里以外的地方去看。那天晚上雪刚刚停下,听说要放《冰山上的来客》,我来不及吃饭就跑了去。上身穿的是棉袄,下身穿的是绒裤,脚上穿的是胶鞋。跑了一路,身上发热。开始,人不觉得冷,渐渐,寒气陡生,看到中间,便招架不住了,肚子饿得咕咕叫,浑身冻得打哆嗦。那真正是饥寒交迫啊。我咬着牙,坚持把电影看完。脚已没有了知觉,就稀里糊涂地往前走。一路上,我是弹跳着回去的。我一下子发现了自己的脆弱,又一步步变得坚强起来。那天看了“冰山”,对比之下,这点寒冷算什么?

⑻寒冷,每每使我们的精神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从这一点说,寒冷似乎有了酒的成份。

⑼最幸福的时刻,是围着树蔸烤就的一堆火,炖着狗獾肉(从雪森林的狗獾洞里猎获的战果),或者鸡子、粉条、霉渣巴、干豆角、大白菜……端着暖手的碗香喷喷地吃着,看那门外的雪轰轰烈烈地下着,这时的寒冷又有了一种隽永的滋味。

⑽而回忆中的寒冷更有着异乎寻常的味道。

⑾现在不同了,风也刮得没有了规律,雪也下得没有了条理。瞧,都立春了,雪不知还在哪里开小差。冬天,失却了原来的寒冷。

⑿可孩子们却一个劲地喊冷。冷从何来?上上下下穿得规规矩矩,裹得严严实实,帽子、围巾、耳套、手套,应有尽有。晚上睡觉,要么铺好电热毯,要么灌上热水袋,条件好的,空调一开,暖气就来。本来寒冷就那么一丁点,还把它拒之门外,这就是我们目前的生活。孩子们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寒冷,又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下丧失了体验寒冷的机会。不知冷,何识暖?如此下去,孩子们生命的潜质何以得到发挥,又何以像草木那样蓬勃成人间壮丽的风景?

⒀不仅仅是孩子们。

⒁我们已经有了太多的安逸,衣、食、住、行,还有我们的思想。不让汗水流出来,不让寒冷苦心志,把自己装在五彩缤纷的温室里,然后长成一朵朵精美的花朵,我不知道会有什么好结果。

⒂我真担心,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我们将在不知冷暖的状态下变得弱不禁风。

⒃寒冷,是我们生命所需要的盐啊。

⒄寒冷还会来的。

1.段中,作者说“也许我对寒冷还只是一知半解”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3.从文中概括作者回忆中的“寒冷”有哪些“异乎寻常”的味道

4.说说第⑿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5.段作者说“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最后一段又说“寒冷还会来的”,请探究作者这样表达的理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