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充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 , ”表现自...

补充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                                          ”表现自己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性格品质。(李白《蜀道难》)

2)荀子《劝学》中“                                        ”强调了整日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荀子《劝学》)

3)玉露凋伤枫树林,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4                   ,花冠不整下堂来。(白居易《长恨歌》)

5                   ,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6)出师未捷身先死,                      。(杜甫《蜀相》)

7                      ,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8                  ,乾坤日月浮(杜甫《登岳阳楼》)

 

(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巫山巫峡气萧森 (4)云鬓半偏新睡觉 (5)千呼万唤始出来 (6)长使英雄泪满襟 (7)出师一表真名世 (8)吴楚东南坼 【解析】 试题分析:前两题侧重理解性默写,平时在背诵过程中也要理解诗句内容,同时也要把握一些重点字词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如“摧眉折腰”“须臾”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 后六题题属于一般性默写,难度不大,默写时要把握一些重点字词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如“飏”“萧森”“鬓”“襟”“名”“坼”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平时还要注意多多积累常见的名句名篇。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第题。

[唐]郑谷①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菊花

[唐]黄巢②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尽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注:①郑谷,唐朝末期著名诗人。僖宗时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清新通俗,但流于浅率。

②黄巢,唐末农民起义领袖。公元878年十二月十三日,于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建元金统,大赦天下。公元884六月十五日,黄巢败死狼虎谷。

1.你认为两首诗中的“满”字哪个用得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2.两首诗都写了“菊花”,请简要分析其异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张咏,字复之,濮州鄄城人。太平兴国五年,郡举进士,议以咏首荐。有夙儒张覃者未第,咏与寇准致书郡将,荐覃为首,众许其能让。会李沆、宋浞、寇准连荐其才,以为荆湖北路转运使。奏罢归、峡二州水递夫。就转太博士。太宗闻其强干,召还。张永德为并、代都部署,有小校犯法,笞之至死。诏案其罪。咏封还诏书,且言:“陛下方委永德边任,若以一部校故,推辱主帅,臣恐下有轻上之心。”太宗不从。未几,果有营兵胁诉军校者,咏引前事为言,太宗改容劳之。

出知益州,时李顺构乱,王继恩、上官正总兵攻讨,顿师不进。咏以言激正,勉其亲行,仍盛为供帐饯之。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高考试题库

初,蜀士知向学,而不乐仕宦。咏察郡人张及、李畋、张逵者皆有学行,为乡里所称;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士由是知劝。

成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官属请曰:“不痛绳之,恐无以禁。”咏曰:“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俟秋成,当仍旧法。”五年,真宗以咏前在蜀治行优异,复命知益州。会遣谢涛巡抚西蜀,上因令传谕咏曰:“得卿在蜀,朕无西顾之忧矣。”

咏与青州傅霖少同学。霖隐不仕。咏既显,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至是来谒,阍吏白傅霖请见,咏责之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选自《宋史·张咏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夙儒张覃者未第    第:科举考中

B.推辱主帅            推:追究

C.不痛绳之            绳:捆绑

D.复命知益州          知:掌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议咏首荐          秦武阳奉地图函次进

B.咏悉宽其罚遣之    冰,水为之,寒于水

C乡里所称          天下笑者,何也

D.饥八九            曰师曰弟子云

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B.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C.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D.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抗生素滥用与DNA污染

青霉素问世后,抗生素成了人类战胜病菌的神奇武器。然而,人们很快发现,虽然新的抗生素层出不穷,但是,抗生素奈何不了的耐药菌也越来越多,耐药菌的传播令人担忧。2003年的一项关于幼儿园口腔卫生情况的研究发现,儿童口腔细菌约有15%是耐药菌,97%的儿童口腔中藏有耐4—6中抗生素的细菌,虽然这些儿童在次前3个月中都没有使用过抗生素。

从某种意思上说,现代医学正在为它的成功付出代价。抗生素的普遍使用有利地抑制了普通细菌,客观上减少了微生物世界的竞争者,因而促进了耐药性细菌的增长。

细菌耐药基因的种类和数量增长速度之快,是无法用生物的随机突变来解释的。细菌不仅在同种内,而且在不同的物种之间交换基因,甚至能够从已经死亡的同类散落的DNA中获得基因。事实上,这些年来,每一种已知的致病菌都已或多或少获得了耐药基因。研究人员对一株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分析表明,它的基因组中,超过四分之一的基因,包括所有耐抗生素基因,都是外来的。耐多种抗生素的鲍氏不动杆菌也是在与其他菌种交换基因中获得了大部分耐药基因。

研究人员正在梳理链霉菌之类土壤微生物的DNA,他们对近500个链霉菌品系的每一个菌种都检测了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平均每种链霉菌能够耐受七八种抗生素,有许多能够耐受十四五种。对于实验中用到的21种抗生素,包括泰利霉素和利奈唑胺这两种全新的合成抗生素,研究人员在链霉菌中都发现了耐药基因。研究发现,这些耐药基因与致病菌中耐药基因有着细微的差异。有证据表明,耐药基因在从土壤到重危病人的旅途中,经过了许多次转移。

人类已经认识到滥用抗生素对自身健康的严重威胁,并且也认识到在牲畜饲养中大量使用抗生素的严重危害。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可以促进牲畜的生长,但同时也会是牲畜体内的病菌产生耐药性。世界卫生组织呼吁,为防止滥用抗生素而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抑制耐药菌的传播,世界各国应限制对牲畜使用抗生素。欧盟决定从20061月起,全面禁止将抗生素作为牲畜生长促进剂。

人畜粪便如果流入河道,或是作为饲料的一部分被撒入农田,其中的细菌就更加容易繁殖和传播其耐药基因。目前,研究人员正在调查,人畜粪便是如何在耐抗生素基因的蔓延中起作用的。

抗生素滥用造成的DNA污染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1.对上文划线句子中“付出代价”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各种耐药菌的快速传播现状令人担忧。

B 现在抗生素无法对付的细菌越来越多。

C 细菌耐药基因的种类和数量增长速度很快。

D 细菌能从死亡同类散落的DNA中获得基因。

2.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耐药基因是可以从其体外获得的。

B 土壤中链霉菌品系的每一个菌种对抗生素都有耐药性。

C 只要彻底杀死各种细菌就可阻断耐药基因的传播途径。

D 欧盟已经全面禁止在牲畜饲养过程中使用各种抗生素。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类需要不断开发各种新型抗生素来战胜各种不通的耐抗生素病菌。

B  土壤中的耐药基因经过多次转移,传播给人后其耐药性会逐步下降。

C  检测牲畜排泄物中有无耐药基因即可判定其饲料是否添加了抗生素。

D  只要科学、合理地使用抗生素,人们就不会感染各种耐抗生素病菌。

 

查看答案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类心灵的花园中,最质朴、最美丽和最平凡的花朵是人的教养。

拥有爱心,尊重他人,温文尔雅,心胸宽阔,正派真诚……这些高尚的“教养”在我们的生活中,散发着迷人的芬芳。

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感受,以教养的芬芳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

要求:角度自选; 立意自定; 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         ,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⑵念去去、千里烟波,         。(柳永《雨霖铃》

         ,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蝶恋花》

         ,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大弦嘈嘈如急雨,         。(白居易《琵琶行》)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汩余若将不及兮,       (屈原《离骚》)

⑻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靡有朝矣。(《氓》)

(9)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10)       ,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