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李祥,字元德,常州无锡人。隆兴元年进士,为钱塘县主簿。时姚宪尹临安...

文言文阅读

李祥,字元德,常州无锡人。隆兴元年进士,为钱塘县主簿。时姚宪尹临安,俾摄录参。逻者以巧发为能,每事下有司,必监视锻炼,囚服乃已。尝诬告一武臣子谤朝政,鞫于狱,祥不使逻者入门。既而所告无实,具以白尹,尹惊曰:“上命无实乎?”祥曰:“即坐谴,自甘。”宪具

论如祥意,上骇曰:“朕几误矣,卿吾争臣也。”遂赐宪出身为谏大夫,祥调濠州录事参军。安丰守臣冒占民田,讼屡改而不决,监司委祥,卒归之民。未几,其人易守濠,以嫌换司理庐州;守出改官奏留之,不可。主管户部架阁文字、太学博士、国子博士、司农寺丞、枢密院编修官兼刑部郎官、、大宗正丞、军器少监。言:“忝朝迹八年,在外贤才不胜众,愿更出送入由臣始。”出提举淮东常平茶盐、淮西运判。两淮铁钱比不定,祥疏乞官赐钱米销滥恶者,废定城、兴国、汉阳监,更铸绍熙新钱,从之,淮人以安。迁国子司业、宗正少卿、国子祭酒。

韩侂胄恃功,为丞相赵汝愚所抑,日夜谋引其党为台谏,以摈汝愚。汝愚为人疏,不虞其奸。侂胄逐汝愚而难其名,擢其党将作监李沐为正言。沐奏:“汝愚以同姓居相位,将不利于社稷,乞罢其政。”汝愚出浙江亭待罪,遂罢右相。汝愚以言去国祥上疏争之曰顷寿皇崩两宫隔绝中外汹汹留正弃印亡去国命如发。汝愚不畏灭族,决策立陛下,风尘不摇,天下复安,社稷之臣也。奈何无念功至意,忽体貌常典,使精忠巨节怫郁黯暗,何以示后世?”除直龙图阁、湖南运副,言者劾罢之。于是太学诸生杨宏中、周端朝等六人上书留之,俱得罪。主冲佑观,再请老,以直龙图阁致仕。嘉泰元年八月卒,谥肃简。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汝愚以言去国/祥上疏争之曰/顷寿皇崩两宫/隔绝中外/汹汹留正弃印/亡去国/命如发

B.汝愚以言去国/祥上疏争之曰/顷寿皇崩两宫/隔绝中外/汹汹留正弃印亡去/国命如发

C.汝愚以言去国/祥上疏争之/曰/顷寿皇崩/两宫隔绝/中外汹汹/留正弃印/亡去国命如发

D.汝愚以言去国/祥上疏争之/曰/顷寿皇崩/两宫隔绝/中外汹汹/留正弃印亡去/国命如发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尹临安”的“尹”即府尹,在这里是担任临安府尹。“摄录参”中“摄”是代理的意思,“除直龙图阁”的“除”表示解除官职。

B.“国子祭酒”是古代国立最高学府国子学或国子监主管官的名称,主要负责传授儒家思想,主持最重要的礼仪——祭祀活动。

C.“忝”,辱,有愧于,常用作谦辞,如“忝在知交”“忝属知已”“忝列门墙”“忝为人师”等。“忝朝迹”,意为对在朝做官感到有愧。

D.“致仕”指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

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祥办案求实。他曾阻止逻者的监视锻炼,为一个被诬告的武臣子洗刷了罪名,这事受到了皇帝的称赞。

B.李祥爱护百姓。有安丰守臣冒占民田,打官司多次修正,未能归还。上级将此案交给李祥办理,最终归田于民。

C.李祥治理有方。在治理两淮期间,针对“两淮铁钱比不定”情况,请求更铸绍熙新钱,最终使百姓得以安宁。

D.李祥直言敢谏。丞相赵汝愚被正言李沐所奏而罢相,李祥直言进谏,因此惹得皇帝生气而罢免了他的官职。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具以白尹,尹惊日:“上命无实乎?”祥日:“即坐谴,自甘。”

(2)韩侂胄恃功,为丞相赵汝愚所抑,日夜谋引其党为台谏,以摈汝愚。

 

1.D 2.A 3.D 4.(1)李祥把这件事详细地告诉了府尹,府尹吃惊地问:“皇上的命令不属实(没有实据)吗?”李祥说:“即使因为这件事犯罪被贬谪了,我自己也心甘情愿。”)(“具”“白”“即”“坐”各1分,句意1分,共5分。)(2)韩侂胄依仗自己有功劳,因被丞相赵汝愚压制,整天谋划提拔自己的同党做台谏,来排挤赵汝愚。(“恃”“为…所”“日夜”“摈” 各1分,句意1分,共5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断句,考生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的意思,先准确理解文意才能进行准确的断句。文言断句有其规律可循。一是句末语气词,比如“也、耶、乎……”;二是句首发语词,比如“若夫、至若、盖、唯……”;三是名词或代词,一般在句中做主语或宾语;四是排偶的句式;五是顶真的修辞。先浏览选段,了解大意;然后先易后难。理解本题划波浪线的句子:丞相赵汝愚因为被弹劾贬出朝廷,李祥上疏争辫,说:“不久前寿皇去世,两官消息隔绝,内外议论纷纷,留正弃职离去,国家命运十分危急。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这类考题一般难度不会太大,考生只要在平时学习和练习中多积累即可作答本题。考生平时要积累一些古代的官职、古代年号、辞官和封官(官职升迁)、古代典籍、古代制度等一些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A“除”表示授予官职。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3.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命题的原则主要是人、时、地、事的混淆和重点词的翻译。考生在阅读文本是要注意理顺清楚传记人物身上的主要事件,本类试题一般容易犯张冠李戴、妄加推断、强加因果、混淆是非等毛病。通过阅读文章不难发现原文中,D没有根据,“因此惹得皇帝生气而被罢免了官职”与原文不符。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翻译,文言文翻译这个考点在高考中属于必考的考题。考生在翻译的时候注意结合高考文言文对“信、达、雅”的要求,准确把握句子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同时要注意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只有把握好这些才能很好的翻译文言文。本题得分点:(1)“具以白尹”(介词结构倒装)、无实乎(不属实吗?)、“坐”(因什么而犯罪)。(2)“恃”(依仗)、“为…所”(被动句式)、“日夜”(整天)、“摈”(排挤)。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文言文翻译】 李祥字元德,常州无锡人。隆兴元年考中进士,任钱塘县主簿。当时姚宪担任临安府尹,让他代理录参。皇城司探子把伺机告发作为能事,每有案件下达司法部门,必定监视并罗织罪名,囚禁服刑才罢休。曾经诬告一个武臣的儿子诽谤朝政,在狱中审讯,李祥不让探子进门。后来告发之事查无实据,李祥把这件事详细地告诉了府尹,府尹吃惊地问:“皇上的命令没有实据(不属实)吗?”李祥说:“即使因为这件事犯罪被贬谪了,我自己也心甘情愿。”姚宪按照李祥的意思详细上奏,皇上惊骇地说:“我几乎错了,你是我的诤臣。”于是赐姚宪出身为谏大夫,李祥调任濠州录事参军。安丰守臣侵占民田,官司屡次改动不能判定,监司委托给李祥,最终将田归还给百姓。不久,那人改任濠州太守,因为避嫌换任司理庐州;太守拿出改官的奏折挽留他,不同意。 主管户部架阁文字、太学博士、园子博士、司农寺丞、枢密院缤修官兼刑部郎官、大宗正丞、军器少监。(李祥)说:“愧居朝廷任职八年,在外地的贤才有很多,希望轮换出入从臣开始。”出朝任提举淮东常平茶盐、淮西运判。两淮铁钱的比例不稳定,李祥上疏请求官府赐给钱和米来购销除泛滥流通恶劣的铁钱,废除定城、兴国、汉阳监,重新铸造绍熙新钱,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淮人因此安定。迁任园子司业、宗正少卿、园子祭酒。 韩侂胄依仗自己有功劳,因被丞相赵汝愚压制,整天谋划提拔自己的同党做台谏,来排挤赵汝愚。赵汝愚为人粗疏,没有料到他那么奸诈。韩侂胄驱逐赵汝愚并且败坏他的名誉,提拔他的同党将作监李沐来做正言官。李沐上奏:“赵汝愚与皇上同姓而位于宰相之位,将对国家不利,乞求罢免他的政位。” 赵汝愚出京到浙江亭待罪,于是罢免了他的右相。丞相赵汝愚因为被弹劾贬出朝廷,李祥上疏争辫,说:“不久前寿皇去世,两官消息隔绝,内外议论纷纷,留正弃职离去,国家命运十分危急。赵汝愚不怕灭族的危险,决策拥立陛下,风尘不动,天下重新安定,他是社稷重臣。怎么没有考虑大功的意思,忽视以礼相待的常例,使精诚忠心有崇高节操的人忧愁失望,用什么来示范后世呢?” 授任直龙图阁、湖南运副,谏官弹劾罢免了他。当时太学生杨宏中、周端朝等六人上书挽留他,都被治罪。主管冲佑观,再次请求退休,以直龙图阁身份退休。嘉泰元年八月去世,谧号肃简。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中国人最大的毛病是“私”。说起私,我们就会想到“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俗语。“私”是个群己、人我的界线怎样划分的问题。

西方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团体,团体是有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这种格局不妨称之为团体格局。家庭在西方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朋友说他要“带了他的家庭”来看你,指的是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在中国,这句话模糊得很,“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子侄等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近的人物。

为什么我们对家庭这个概念这样不清不楚呢?因为我们的社会结构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波纹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推的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势力的厚薄而定。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就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就具有这种伸缩能力。

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都得交膳宿费的西方社会,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进入团体得有一定的资格,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这个团体。在他们不是人情冷暖的问题,而是权利问题。在西方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以“已”为中心,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而是像水的波纹,一圈圈推出去。儒家最讲究人伦,“伦”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已及人的“己”,对于这“已”,得以礼克服,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本立而道生。”“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以“已”作为中心的,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团体不能抹杀个人。

中国传统社会里,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族,为了族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这和《大学》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条理上是相通的,不同的只是内向和外向的路线、正面和反面的说法。这种差序的推浪形式,把群己的界限弄成了相对性,也可以说是模棱两可了。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

在西方社会里,做人民的无法逃于该团体之外,像一根柴捆在一束里,他们不能把国家弄成为每个分子谋利益的机构。于是他们有宪法、有法律、有国会。在我们的传统里,“群”的极限是模糊不清的“天下”。可以着手的,具体的只有“己”,克己就成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德行。

                                                  (选自《差序格局》,有删改)

1.下列关于“差序格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差序格局以自我为中心,由自己向外推出去,一圈一圈,波及和自己有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它愈推愈薄,关系越来越疏远。

B.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家庭可以小到只包括一家三口,也可以大到囊括所有亲戚,这个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化。

C.差序格局常常要求一个人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表现为由内向外的推浪形式.把个人的权利与义务界定得很清楚。

D.在传统的差序格局社会中,要求每个人“克己…‘修身”,做到“本立而道生”,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就会是一条通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西方社会,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得给父母交膳宿费,这是团体格局意识的体现,他们对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分得很清楚。

B.西方社会里,任何个人无法逃于团体之外,他们个人不能把国家弄成为每个分子谋利益的机构,这是因为有宪法、法律、国会的约束监督。

C.与中国的差序格局相比,西方团体格局的主要问题是权利问题,争的是权利,主张团体内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

D.朋友说要带全家来看望你,如果这个朋友是西方人,你就能明确知道客人的数目;如果这个朋友是中国人,你就可能不确定会来几个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俗语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看起来是社会公德问题,其实是“私”

的问题,说到底,与社会的差序格局密不可分。

B.我们的“家”讲人情冷暖,有钱有势时可以容纳所有亲戚,大家攀关系、讲交情,其乐融

融;一旦“树倒猢狲散”,就让人感到世态炎凉。

C.中国传统社会也倡导牺牲精神,不过牺牲是为“公”还是“私”不好确定,站在任何一个

圈里,向外看是为私,向内看也可以说是为公。

D.儒家讲求“伦”“推”的前提是先承认“己”,对于“己”,得以礼克服,克己就是修身;君主不同,应该“先治其国,后齐其家,再修其身”。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苏东坡与惠崇和尚戏语,苏东坡说:“我看你像牛粪。”惠崇和尚说:“我看你像如来。”东坡不【解析】
这和尚怎么以德报怨呢?回家后问其妹苏小妹,苏小妹说:“心存牛粪,看人都如牛粪,心存如来,看人都是如来。”东坡有所悟。

你以为苏东坡悟到了什么?他又给你怎样的启发?请联系实际,以“心镜”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外),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流年(节选)

彭学明

我家的吊脚楼,是隐没在一片翠竹丛中的。

竹,是湘西最常见的植物,竹在湘西,最受欢迎。正像一粒火可以燎原一样,一根竹可以发遍千山。它预示着兴旺的人丁,预示着蓬勃的生命,预示着财源的茂盛。因此房前养鱼,屋后栽竹,是湘西人最乐意做的美差。

我家的竹,是母亲和妹妹在修了小屋后栽的。那年,母亲从一个亲戚家挖来两根楠竹栽下,第二年,就变几十根了,第三年,就变几百根了。转眼,就是绿蒙蒙的,一大片了。风一吹,绿意一片片招摇,一片片倒伏,绿色的声音从屋顶上沙沙响过。茂密的绿色,生长出茂密的诗意,坚挺而温柔。坚挺的是齐刷刷拔地而起的身姿,温柔的是整齐齐俯首而立的头。阳光落在翠竹上,阳光是绿的。鸟翅落在翠竹上,鸟翅是绿的。母亲和妹妹的歌声落在翠竹上,母亲和妹妹的歌声是绿的。霞光烧过的时候,母亲和妹妹,总会坐在吊脚楼的坪院里,看绿竹枝头百鸟跳跃,听绿竹枝头百鸟和鸣。那被霞光和绿色染过了的鸟声,一声比一声脆,一声比一声甜。特别是一场春雨过后,当竹笋像诗歌一样,从竹林里密密麻麻地冒出来时,母亲和妹妹听得到竹笋破土的声音,听得到诗歌激动的喘息。那诗尖尖的,小小的,一圈一圈、一寸一寸地从地里旋出来,带着一点点叶芽,含着一点点嫩壳,像成千上万只鸟嘴,对着蓝天,唧唧合唱。

我家的吊脚楼,建起来很简单,也就是在小木屋的两头,各接了一排厢房。也就是说,两头各接了两间悬空和吊脚的楼房。小草一样的母亲,被生活的大山重压了一辈子,她也该在宽敞的吊脚楼里,轻松而敞亮地过她的晚年了。

像一个抱着双手,单腿独立,靠在墙上,望着远方的思想者,我家的吊脚楼,也正背依青山绿水,默默凝望。凝望沧桑的岁月,凝望新生的希望,凝望母亲远去的凤凰。是的,母亲像凤凰一样远去了,母亲的吊脚楼却地久天长地留了下来。吊脚楼的一些章节,吊脚楼的一些画面,吊脚楼的一些质地,都带着母亲的体温,在民间闪光。

开始,我家的木窗都是简单地把十几根木条,一根一根整齐地隔开,留出空隙,透出光亮。母亲从外面请来最好的木匠,把窗子和门,都重新改成花格的,雕上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刻上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把呆头呆脑的木头,硬是变成了一本有生命、生活、生气及艺术的活画图。你看,门框上刻着的草地和树丛里,有一只鹿,有一群蜂,有一只猴浑然地连在一起,那意思是“一路封侯”;门板上的一株腊梅怒放着,有一只喜鹊停在梅梢,就是“喜上眉梢”。想想看,一路封侯了,哪能不喜上眉梢?母亲,真是人间最伟大的写手,任何作家艺术家,都在母亲富于诗意的想象里,黯然失色。

吊脚楼下悬空的两个厢房里,母亲在一个厢房安上了碓、磨,在一个厢房堆放着杂物和柴火。久而久之,那里就成了母亲另一个劳作的空间。舂碓时,一只脚在踏板上使劲一踏一放,碓头就高高扬起,高高落下。人在踏板上起起伏伏,谷在碓窝里越舂越烂。把舂烂的谷米在筛子里一筛,壳是壳,米是米,干干净净。母亲舂碓时,还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篙,竹篙上装着一把弯弯的棕树叶杆子,边舂边用竹篙搅拌碓窝里的谷米,以便受力均匀,把所有的谷米都舂到。母亲在踏板上左右摇晃的身影,母亲边踩踏板边搅匀谷米的姿势,是那么的协调,那么的匀称,那么的优美,简直就像一个天才的舞蹈家,在跳一种别开生面的劳动舞。是的,这是劳动,这是舞蹈,这是母亲的劳动、母亲的舞蹈,是母亲奉献给世界的最质朴伟大的舞蹈。其实,母亲又何止是一个天才的舞蹈家?她脚下踩着的那个踏板不是一把琴吗?她手里拿着的那根竹篙不是一张弓吗?她一弹一拨的声响,不是世界上最动听的音乐吗?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乡村音乐演奏家!

母亲就在这样的舞蹈和音乐里变老变瘦,我们就在这样的舞蹈和音乐里变美变俊,日子就在这样的舞蹈和音乐里变富变好。从流浪的屋檐,到暂住的油坊,从简单的仓库,到温馨的小木屋和宽敞的吊脚楼,我历经艰辛而终获幸福的家,像小小的一滴水,反射着时代的光辉;我看似奇崛但却快乐的平民生活,像淡淡的一点绿,映衬着这个时代的底色。时代在变,家也在变。家,国,和时代,是一根血脉上的同一个细胞,相亲相爱,相生相息。正像老母亲说的,好的时代年头,被我们赶上了,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1.文章前三段对竹子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母亲与吊脚楼有着密切的关系,作者围绕吊脚楼,写了母亲的哪些往事?

3.赏析第段画线的句子。

那诗尖尖的,小小的,一圈一圈、一寸一寸地从地里旋出来,带着一点点叶芽,

含着一点点嫩壳,像成千上万只鸟嘴,对着蓝天,唧唧合唱。

4.文章标题为“流年”(即“光阴”之意),但未在文中出现,你认为标题与文章的内容、

主旨相关吗?请联系全文加以分析。

 

查看答案

根据下表的数据概括出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变化的两个特点。

最近,日本的一位研究人员以小学二至六年级的学生为对象,对他们创造性思

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立性进行测试,所得的结果如下表:

年级

总平均分

流畅性

变通性

独立性

2480

1890

404

2865

2215

915

2138

1657

669

4037

3095

1325

 

3566

2500

1218

 

 

查看答案

仿照下面示例中的画线部分,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另写几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示例:

文学,你是广袤的大地,是辽阔的天空;你是崇山峻岭,江海湖泊。你用彩色

的文字,描绘出世界上可能存在的一切美妙景象。

母亲,               ;你是黄河长江,是日月星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