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太远的那个村子我还是没有去过 崔士学 我一个人的感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太远的那个村子我还是没有去过

崔士学

我一个人的感觉是,村子里东西路总是比南北路亮堂得多,也顺溜得多。要出村,更多的时候都是往东走。

去姥姥家的路,就是从村子里出来,顺着坝垄往东走的。每回都是,走到了姥姥家住的那个村子,妈妈就不会再往前走了。我就是咋嘟囔妈妈都不会再领着我往前去了。妈说到地方了,还往哪走啊。可那时候我一个人的想法是,再往前边走还有个村子的,我想去看看那个村子。看看那个村子到底离我有多远,看看那个村子都有啥新鲜。可我不敢自己一个人走路,也更不敢一个人偷着到前边的村子去看看。因为我怕远,也怕生。

现在想来,远些的那个村子我到底还是没有去过。那么多陌生的村子到最后还是陌生了,就像那些遥远的人到最后也还是遥远着。

从我住的那个村子西面出去是一座山。村里人都叫它西山,西山是我们村最高的山了。站在西山的山顶上,可以看出去很远很远的地方。可以看见西山的西边更远处曲里拐弯的路,可以看见一片片的庄稼长着,可以看见一片片的草忽悠着。还可以看见的,是西山的西面山坡下还是一个村子。傍晚的时候也有炊烟在家家的烟囱上钻出来,早晨的时候也有一群群的羊在那个村子里赶出来。我们几个孩子忽闪着小褂,敞着怀,坐在山顶的石头上争辩着,山下村子里跑着的那些孩子的名字会不会有和我们重名的。山下村子里跑着的那些孩子的模样会不会有和我们相像的。二蛋猜说有,老秃就猜说没有。

我就在想着,我们都没去那个村子问过那些孩子啊,谁知道那些孩子都叫啥呢;我们也都没去那个村子用步量过啊,咋知道那个村子的大碾盘离我们站的山顶有多远呢。只是影绰地看见,山西面坡下的那个村子,也有那么多的房子也是平顶的,和我们住的房子有点像呢;也有那么多的孩子在跑着,和我们离得也不是太远呢。

大人说,山西面的那个村子和我们不是一个大队的,不是一个村部的。我们只会去我们大队的小学上学去,我们只会去有我们村部的集上买东西。一个大队隔着,一个村部隔着。住得那么近,就离了那么远。

我想象着远处那些地方,可我担心天黑,走夜路让我害怕。我总是顺着村子里人走的最多的那条路走,顺着村里那条最平溜的路早晨出去或是晚上回来。我始终是那个规矩的孩子。我怕夜晚苞米棵上的的露水,打湿我的裤脚。我怕凉。

出去村子的路,一定是有很多条。二蛋家的狗知道一条,是从二蛋家的房后出去的。三都家的猫知道一条,是从三都家的房前出去的。除了从二刘家房后可以去西梁的,还有顺着东下坡可以去耳朵沟的。我和大三、宝柱还跟在那头断了一只角的秃牤牛屁股后面出过一次村子,那条道村里人谁也不知道呢。

我相信,有很多道可以让我走出村子,也有很多的路可以让我回到村子。在很远的那些地方,一定有比我住的那个村子还小的村子,也一定有比我住的那个村子还要大得多的村子,我想一定是这样。越是没去过的地方我越是充满想象,想来我犯的毛病和别人也没啥两样。我曾用了那么多的时光,望着村子外的山顶发呆,我多想知道山那边的一个村子是啥模样。

其实,就是自己住的那个村子有多少地方是我都走过的,又有多少的事情可以说得清呢。胡大家的后院的梨树有多少树杈我数不清,冯老六家的井沿边的杏是甜核还是苦核我说不准。

我相信没有谁敢说自己可以说清楚一个村子,谁也不能。活了一百岁的的胡大他爹也做不到,每个人看到的村子都是自己看到的村子。王瘸子说村子里的灯不亮,朱瞎子说村子里的路不平。宋二先生说村子里人太多了,吵得慌。冯老六说村子里人太少了,一点都不热闹啊。

是否总会有些什么在阻隔着,那些想要的出发。是否总有些地方,是永远不能的到达。我知道这些的时候,我已经回不到过去,也已经去不了远方

这就让我一个人想起来,曾经是眺望了那么久的一个地方,我终究还是没有抵达。

1.理解下面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

⑴每个人看到的村子都是自己看到的村子。

⑵我已经回不到过去,也已经去不了远方。

2.文中既说山西面的那个村子“和我们离得也不是太远”,又说它“离了那么远”,这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3.文章前三段写我跟妈妈去姥姥家,从全文来看这部分内容有什么作用?(4分)

4.根据文意并联系实际,探究“太远的那个村子我还是没有去过”的原因。(6分)

 

1. (1)每个人都从自己的角度认识事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2)有些事情过去没做现在已无法弥补,就算想去做也没有了能力。(4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2. 不矛盾。这是从不同角度来认识那个村子的。从实际距离上说,两村只隔一座山,确实离得不远;而从心理距离上说,两村的人不属于村部,做什么事都不在一起,又显得很远。(4分。整体认识恰当2分,具体说明理由2分,只答“不矛盾”不得分) 3. ①前三段写我去姥姥家,看到更远些的村子,想去而没能去,第一次点明文章题目。②引出本文中心话题,为下文描述其他内容和表达感受作铺垫。(4分。每个要点2分) 4. (要点)①只有想法而没有做法,一味沉溺于对远方的想象和向往,不能付诸实际行动。②缺乏勇敢前行的勇气和信心,瞻前顾后,畏手畏脚。(6分。每个要点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对文章中具体句子含意的理解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句子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语句的含意。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句子,答案就在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答案或者是原句,或者需要考生运用“同义互解”和“虚实互解”等方法变通一下即可。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常需要查看它在文中的地位:如果是统领句,那么解释句意时要从后面的语段中梳理内容层次;如果是过渡句,就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准确理解它的内涵;如果是总结句,此时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和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远”和“不远”都是相对而言,注意从虚实和空间上、心理上等方面解读。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分析文段作用可从三个角度去思考:一从内容本身所写。就是看该句段写了什么内容,对表现主旨、抒发情感等有哪些作用。二从上下文关联。即这些句段与材料在上下文起到了什么样的关联作用。这是思考的主体部分。这时的答案应具体。如答“过渡”,必须写出由什么内容过渡到什么内容,“照应”是与哪些内容相照应。三从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题,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一般是观点加分析。要结合对文章的理解,并联系实际,做到言之成理,有理有据。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照片中的情形发生在伊拉克的一所孤儿院里,一个在战争中失去妈妈的小女孩,凭想象在水泥地上画了一个妈妈。她小心翼翼地脱下鞋子,在“妈妈”的胸口睡着了……

请根据画面内容写一段话,阐述照片带给你的感受和认识。要求:立意明确,语言简明、生动,80字左右。(4分)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4分)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大运河”以及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跨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顺利通过评审。从而使我国的世界遗产总数达47项,仅次于意大利,位居世界第二。

大运河、丝绸之路是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号召力的超大型线性文化遗产。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跨国联合申遗的成功进一步增进了中国和哈、吉等中亚国家的传统友谊,为新时期中国与中亚地区各国和平对话、共同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一河一路”申遗的成功,让蕴含丰富精神内涵的大运河流淌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让古老的丝绸之路再次绽放灿烂的光彩。

 

查看答案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将序号填写在横线上。(4分)

①至于一般老百姓,原先只有名,是不配有氏的

②他的母亲连名字也没有,史书上无奈,只能称她为“刘媪”

③有的干脆连正式名也没有,比如汉高祖当初只是随便叫作“刘季”(相当于“刘小”或“刘三”)

④后来他阔起来了,才换了个响当当的名字——“邦”

⑤中国古代的“氏”和“姓”本来是有区别的,只有贵族男子才有氏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总角之宴,____________。               (《诗经·氓》)

(2)____________,集芙蓉以为裳。             (屈原《离骚》)

(3)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____________。     (曹操《短歌行》)

(4)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王羲之《兰亭集序》)

(6)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___________,而卒莫消长也   苏轼赤壁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怀

欧阳修

节物岂不好, 秋怀何黯然!

西风酒旗市, 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 包羞食万钱。

鹿车①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注】①鹿车:佛家所谓“三车”之一,小乘如羊车,中乘如鹿车,大乘如牛车。此处借指归隐山林。

1.“悲”是这首诗的感情基调,从全诗来看,作者所“悲”包括哪些具体内容?(4分)

2.赏析颔联“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在表达上的特点和作用。(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