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中大有佳趣。若至烂漫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

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中大有佳趣。若至烂漫酡酮[注],便成恶境矣。履盈满者,宜思之。(明·洪应明《菜根谭》)

[注]酕醄:máo  táo大醉的样子。

这则材料体现了儒家基本思想的哪一个方面,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示例)这则材料体现了儒家中庸之道思想。这种思想成为中国几千年来的处世哲学。天道忌盈,人事惧满,月盈则亏,花开则谢,这实际上也是处事的盈亏之道。凡事做到七八分处才有佳趣,太过则易衰,正如酒止微醉,花在半开。我们往往在事业初创时小心谨慎;而到成功之时,骄奢之心就来了。所以每个欲有作为的人都应记住“月盈则亏,履满者戒”的道理,否则人类将永远在上演“使后人复哀后人”的悲剧。(答出儒家中庸之道思想,并有具体分析,且联系了实际,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先明确指出材料所体现的儒家思想,再根据文本从语言到内容再到思想逐次分析,指出古代思想对当代生活的指导意义。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河在远方                 魏志远

大自然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一片树林,一条河,或者是一群叽叽喳喳的麻雀。我们住在城市里,我们熟悉的声音是铁器的碰撞。

有孩子问我,叔叔,井?井是什么呢?

我给她讲井。给这个孩子。她九岁了,她的连衣裙是白色的,一层又一层的花边。这个女孩子像个公主。她见过狮子、狐狸,还有蛇,还有孔雀。在动物园里,她知道人和动物不一样。就是不一样,动物关在铁笼里。可是她不知道井,井是什么呢?

我怎能说得清楚?

并是一个深洞,就像这个杯子。井里有水。是的,总是有水,我们放下一个木桶,晃荡一下,水就提上来了。

她不懂,我是说这个女孩子。她穿着白色连衣裙,她就像童话里迷路的小公主。她说,我还能够看到井吗?

几天之后,这个小女孩子敲响了我的门,她说她看到井了。她说,就像我们乘坐的电梯。

她看见的是煤井,有现代化设备的煤井,是在电视显。

想到这个,我的心里就隐隐作痛,为这些孩子,我的孩子,我们的孩子。他们生活在城市里,他们看见小乌在笼里歌唱,看见草地像一张帕子。河在远方,森林和田野在远方,他们无法想象河水奔涌的样子。

大自然啊。

我是看见那些河流,那些树琳和飞禽,那些星星点点的野花是怎样像一枚果子,一口又一口地被我们迫不及待啃掉的。我想我就是一个传说了,在我的儿子的全部思考里,我荒诞而又离奇。

爸,这里真的有过一条河?

是的,孩子。

河水很清亮?河里有鱼鹰和水獭捕鱼?沙滩上有成群的鹭鸶?大片大片的乌鸦在河岸上飞来飞去?

是的,孩子。

真是不可思议。儿子摇着头,儿子的嘴角浮出一丝笑容。那笑容是讥讽的,我看见了。

儿子说,爸,你是在做小说吧?

这是暑假,我的儿子在家里等候一张高中录取通知书。傍晚,我们穿过钢铁和水泥构筑的世界去寻找河的印迹。风向我们吹来,风夹着尘粒和腐烂的气味扑进我们的鼻孔。儿子说,爸,这里真的有过一条河?

我们看脚下的水洼,水绿得发黑。水洼像一个巨大的垃圾箱,浮着纸屑和果皮,以及猫狗的尸体。

儿子,我能说一些什么呢?河是有过的,还有鱼鹰和水獭,还有在你梦中闪现的鹭鸶和乌鸦。那条河蜿蜒而来又蜿蜒而去,它流过我,流过你的爷爷,你爷爷的爷爷。那条给我们乳汁和生命的河流啊。

现在,我似乎看见它掩面抽泣,那条河。它哭着,放声痛哭。它一步步地离开我们,它泪眼婆娑,它频频回头张望,它离开我们就再也不能回来。

儿子14岁了。前些日子,在他考完最后一门功课之后他向我们宣布,他要烧掉所有的中学课本。他说,我可以玩两天了吗?

儿子想玩什么呢?有什么可以让他玩呢?我们住在城市里,我们已经听不见青蛙、听不见蟋蟀的呜叫。我们看电视或者电影,我们为别人快乐或者流泪,我们生活在别人的生活里。公园是有的,游乐场也是有的,而儿子却不喜欢。他说那些地方像集市,那些地方除了看人的面孔又能看一些什么?

儿子说,我可以看我喜欢看的那些书了吗?

儿子喜欢看小说,他在日记中这么写着:我喜欢做梦,梦就是一种生活。我喜欢生活在梦里。我梦想着有那么一座孤岛,就我自己,没有任何人任何动物能够进入。

现在,我的儿子就在我的身边,他陷在沙发里,他的身体弓成一只大虾,他沉醉在一部书里,那是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感谢作家,感谢他们给我几子带来那么贵重的假日礼物,他们给他大海和江河,给他森林和原野,他们给他一个又一个新的世界,儿子,你满意了吗?

我看见另一个少年了,那个少年在沙滩赤条条地来回奔跑;那个少年的弹弓在树林一闪又一闪;那个少年目光像一条纤绳,在地平线上拉着一只只帆船。风吹来,风漫上河岸,风像少年起伏的头发。风吹来,风扬起一树树玉兰花瓣,像纷纷扬扬的雪片,覆盖少年的肩头。那个少年是我。

还是同一片天空,还是同一个太阳,同一个月亮,而河流已经消失,少年也再不是那个少年了。今天的少年靠在窗外眺望远方,他生活在城市里,城市的声音是铁器的碰撞。他说他喜欢做梦,他说,梦就是一种生活。

儿子,我该怎样帮助你?

                                        选自《小作家选刊》

1.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小说中小女孩儿子的性格特点。(4

2.请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

(1)我想我就是一个传说了,在我的儿子的全部思考里,我荒诞而又离奇。

(2)它一步步地离开我们,它泪眼婆娑,它频频回头张望,它离开我们就再也不能回来。

3.小说最后说:儿子,我该怎样帮助你?请简要分析这一问句结尾的好处。(5

4.概括小说主题,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6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福字是最深切的春节符号              冯骥才

①每年最冷的日子里,当那种用墨笔写在菱形的红纸上的大大小小的福字愈来愈多地映入眼帘,不用问,自然是春节来了。福字带来的是人们心中熟稔的年的信息和气息,唤起我们特有的年的情感,也一年一度彰显出年的深意。

②它包含的很多很多,几乎囊括了一切好事。既是丰衣足食,富贵兴旺!,又是健康平安,和谐美满,更是国泰民安,天下太平。可是生活永远不会十全十美,也不会事事如愿,此中有机遇也有意外,乃至旦夕祸福,这便加重了人们心串对福字的心理依赖。福是好事情,也是好运气。再没有一个字能像福字纠结着中国人对幸福生活强烈的渴望与心怀的梦想。它是民间最理想化的一个汉字。人们把这些美好的期望揣在心里,待到新的一年——新的一轮空白的日子来临的时候,禁不住把心中这些期待一股脑儿掏出来,化为一个福字,端端正正、浓笔重墨写在大红纸上,贴在门板、照壁和屋里屋外最显眼的地方。这叫我们知道,人们过年时最重要的不是吃喝穿戴,而是对生活的盛情与企盼。

③关于贴福字的起源传说很多,但我相信的还是民俗学的原理,它是数千年来代代相传、约定俗成、集体认同的结果,它作为一种心灵方式,深切和无形地潜藏在所有中国人的血液里,谁也不可能改变它,谁也不会拒绝它。于是,福字包括贴福字的民俗就成了我们一种根性的文化。

④中国春节的福字早已经是人们喜闻乐见、深具节日内涵的象征性的符号。只要人们需要它,它就不会消失,还会不断被创造。记得多年前一位记者采访我,他想了解此地老百姓怎么过年。我顺手拿一个小福字给他看,这福字比大拇指指甲大一点儿贴在电脑上。平日电脑屏幕是黑的,过年时将这小福字往上一贴,年意顿时来了。这种微型的福字先前是没有的,但人们对它的再创造还是缘自节日的情感,顺由着传统。

⑤再有,民俗都是可参与的,就像写在红纸上的这个福字;真草隶篆怎么好看怎么写,任由人们表达着各自的心愿。因为福字是自己写给自己的;是一种自我的慰藉,自我的支持与勉励,也为了把自己这种生活的兴致传递给别人。

⑥中国人对生活是敬畏的,对福字更是郑重不阿。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大门上的福字不宜倒贴》,是讲中国人对生活的态度。还有一个小故事,我小时候见一位长者写福字,他写好了看了看,摇摇头不大满意,但他并不像写一般字——写坏了就把纸扯掉,而是好好地压在一摞纸下边。他说福字是不能撕掉的。这种对生活的敬重与虔诚、对文化的虔诚,一直记在我心里。这是多美的生活情感,多美的民俗,多美的文化方式与心灵方式。中华民族不就凭着这种执着不灭的生活精神与追求,在东方大地上生生不息了五千年吗?

⑦别小看这小小的红纸上简简单单一个墨写的福字,它竟然包含着我们民族生活情感与追求的全部和极致。它称得上我们一种深切的春节符号。因而,每每春节到来,不论陕北的山村还是江南水乡,不论声光化电的都会还是地远人稀的边城,大大小小耀眼的福字随处可见:一年一度,它总是伴随着繁纷的雪花,光鲜地来到人间,来到我们的生活和生活的希望里。

1.文章从                   、可参与性及敬畏心等四个方面,对福文化的内涵进行了详尽阐释。

2.福字是最深切的春节符号,下列不能支撑作者这个观点的一项是

A字囊括了人们对生活的一切盛情与企盼,纠结着中国人对幸福生活强烈的渴望与心怀的梦想。

B贴福的民俗是一种根性文化,这种无形地潜藏在所有中国人血液里的根性文化是人人可参与的,也是可创造的。

C.福文化具有创新性,如在电脑上贴一个比大拇指指甲大一点的微型福字就是一种创新。

D.春节来了,人们写、贴,是为了对自我慰藉、支持和勉励,并把自己的生活兴致传递给别人。

3.根据文章信息,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门贴字,有迎福”“纳福之意,寄寓了全家人沉甸甸的幸福期望。

B.过年时倒贴字,则不正不恭,有悖中国年文化”“门文化的精神。

C.如同西方圣诞节的圣诞树,万圣节的南瓜灯等,字是中国人喜闻乐见、深具节日内涵的象征性符号。

D.贴字是中国人代代相传、约定俗成、集体认同的文化,所以,是没有学究气、知识味、阶层化差异的。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

(1)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2)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                               李密《陈情表》

(3)可堪回首,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8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送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诗中字貌似寻常,实则别有韵味,请简要分析。(3

2.请简要阐释这首诗中景与情的关系。(5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22分。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

稼说送张琥           ·苏轼

曷尝观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而地力得完;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耰、铚、艾,相寻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此岂能复有美稼哉?

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平居所以自养而不致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婴儿之望之长也。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

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

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子归过京师而问焉,有辙,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语之。选自《苏轼文集卷十》)(11上海卷

[]①古同,何不。②敛:收拾,此处意为收割 。③耰:捣土块的农具。铚:镰刀。艾:通,收割。④闵:勉,勉力。⑤得:此指中进士。⑥这是苏轼赠与同事张琥的一篇杂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之常及其熟            敛:收拾,此处意为收割

B.以待其成者,闵焉        闵:勉,勉力

C.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    爵:爵位

D.其亦以是              语:转告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其田美多,其食足而有余         ②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B.①而敛之常及                   孰能讥之乎

C.①待其成者,闵闵焉               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①如婴儿望之长也                 ②师道不传也久矣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以为庄稼要种得好至少应当做到:土地可以休耕轮作,耕种不能耽误农时,收割一定要等庄稼完全成熟之后。

B.古人超过今人的原因是他们非常重视自我修养和积累,一定要等到思想完全成熟后才出来做事、为官,就像水一定要等到充溢后才流淌出来,弓拉满之后才发箭。

C.苏轼非常羡慕张琥能够有再学习的机会,劝勉他治学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并希望他过问弟弟苏辙是否做到了这一点。

D.这篇文章以种庄稼比喻做学问,以保全地力比喻人生修养,喻义恰当、哲理深刻:文章以为例入文,语气亲切,显示出大师虚怀若谷。

4.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

B.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以为不是而众已妄推之矣

C.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

D.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

5.将文言材料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①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4

②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3

③子归过京师而问焉。(3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