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各题。(共15分) 虹影 山野间童年的我,却常常被美丽而神...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各题。(共15分)

虹影

    山野间童年的我,却常常被美丽而神幻的虹所迷惑。我时常戴一顶大斗笠,仰着童稚的脸,长久地看、认真地读那静卧在山野上空被村人喊做天弓的虹。故乡的虹,大都悬生在午后的天空,彩虹起兮云飞扬,天地间总是微雨细细,雨光氤氲,若有似无,我一低头,汪汪积水中,竟也见有虹影流转。童年的我,以为虹都是从土地里拱起而飘然升空的。大人说地上的蜈蚣,背不总是那么驼吗?在我童年的天空里,虹,仿佛和地上某种东西总有莫名的感应,神性充盈。我甚至想,那虹,是地里蜈蚣升天的么?

及至青年,丰满的物事无止无息,人,总顾不上停歇脚步,仰头读虹。重负的中年即便偶能读读虹,所读出的,恐也多是岁月的况味。 老年时至,夕阳在天。人生舟楫,早早告别了土腴木秀的春夏,急急就滑入了水瘦山寒的秋冬,人与虹,早疏离焉。

虹的色彩,使人漫生想像啊。诗人北岛就有一首诗叫《姑娘》,短得只有两句:“颤动的虹/采集飞鸟的花翎”。姑娘与虹,大抵是皆有照人光彩,诗人才能当上月下老人,将她们红线联姻吧。

虹,也算得上是阳光和雨滴曲折而奇幻的“合作”。 与雨滴“合作”的、射在雨幕上的阳光,是齐刷平行的、集团无边的箭簇。每一根阳光之箭,进入雨滴的位置和角度都不同,因而,每一根阳光之箭的折射以及反射角度相应也不同。 你能否看见虹,取决于经雨滴反射过来的光波,能量是否集中,光色是否够强,最根本的,还在于能否如前所述,正好射入你的眼帘。

陆龟蒙在《和袭美咏臬桥》中咏虹:“横截春流架虹桥。”毛润芝诗曰:“青山着意化为桥”。这些诗词,当然皆是先观虹桥而后作。虹何以常被喻作桥呢?抑或说, 虹何以总是弧形的呢?这是因为,惟有此一弧段之上雨滴反射过来的各色色光,能量才最集中,光色才最强,更重要的,是只有这些斑斓色光,才能被人看到。

作为生命的虹,命运之路总是曲曲折折的。有了光,有了雨幕,有了光在雨幕中的折射,方生虹。虹的光明前途,只能是短暂的。虹的生命多斑斓在夏日雨水的天空。这是因为夏季才多有雷雨或阵雨天气,这类雨范围不大,容易出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睛却有晴”的景象,利于虹生。大雾中,水汽空蒙氤氲,阳光遥遥地、斜斜地射来,霎时彩虹如练,也自在情理之中。 空气干燥的冬季,雨少,阵雨更少,是不太可能出现“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的。雪花纷飞时节,谁能见到虹?

阳光,不是普罗米修斯盗来的天火么?雨滴不是从天上来么?看看虹吧,你还能说“水火不相容”吗?虹,不仅是天上水火相容的交响,更是水火相容的预言。

“东虹日头,西虹雨。”这句谚语,简直就是气象预言。

我们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处于地球的中纬度。我们天天都可看到电视天气预报。那气象小姐所指点的江山,那中纬度地区所出现的系统性的降水天气,多数都自西而东移动。虹的方位又正好与太阳相对,所以,西虹在天,则表明茫茫雨区,正滂滂沱沱、飘飘荡荡朝我们所在地移来,不久天将雨。倘若虹影在东,则说明雨区早已告别了我们东去,我们的天地,可谓风景晴好,艳阳高照,天明地静。                                   

1.联系文章的第一、二段,请分别概括说明作者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虹的态度。(5分)

2.文中句子“作为生命的虹,命运之路总是曲曲折折的”的含义是什么?(5分)

3.虹“是天上水火相容的交响”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5分)

 

1.童年:被美丽而神幻的虹所迷惑。青年:总顾不上停歇脚步,仰头读虹。中年:偶能读读虹,所读出的,恐也多是岁月的况味。老年:人与虹,早疏离焉。 2.虹的生命是短暂的。虹的产生与季节有关,虹的生命多斑斓在夏日雨水的天空,而干燥少雨过天和严寒多雪的季节就不能产生虹,要有阳光和雨幕两个条件才能产生虹。 3.通感。 “水”指空中的雨滴,“火”指阳光。阳光照射雨滴,折射以及反射出各色色光,从而形成了“水”“火”交合的“虹”。“交响”本是音乐术语,借用交响乐的表达复杂乐曲音响的特点来表达虹的七彩斑斓。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的提问目标明确,“第一、二段”;针对性强,“分别概括说明作者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虹的态度”,可见既考查学生的筛选能力,又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首先到文中找到“对虹”的态度,然后结合不同的人生阶段进行概括。第一节“山野间童年的我,却常常被美丽而神幻的虹所迷惑”,第二节的开头“及至青年,丰满的物事无止无息,人,总顾不上停歇脚步,仰头读虹”,紧接着“重负的中年即便偶能读读虹,所读出的,恐也多是岁月的况味”,“老年时至,夕阳在天。人与虹,早疏离焉”。找到这些句子,然后进行概括即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句子的含义。具体方法如下:重点词语分析法、结构分析法、语境分析法等等。“作为生命的虹,命运之路总是曲曲折折的”,重点词主要有“命运之路”“曲曲折折”,然后回归文本,联系这句话后面的内容即可理解,“有了光,有了雨幕,有了光在雨幕中的折射,方生虹。虹的光明前途,只能是短暂的。虹的生命多斑斓在夏日雨水的天空。这是因为夏季才多有雷雨或阵雨天气”“空气干燥的冬季,雨少,阵雨更少,是不太可能出现”。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修辞。通感,就是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使各种审美感官,如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就是指感觉器官的互换。即把各种感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沟通起来,用甲感觉去描写乙感觉。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它往往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凭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用来渲染并深化诗文意境。“是天上水火相容的交响”,这句话中的“水和火”是眼睛所看到的,而“交响”是耳朵所听到的,本句用听觉去写视觉。 考点: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4分)

(1)长桥卧波,            ? 复道行空,            

(2)骊山北构的西折,           。二川溶溶,         

(3)一人之心,                            ,人亦念其家。

(4)哀吾生之须臾,            。挟飞仙以遨游,           

(5)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6)_____________,开妆镜也;_____________,梳晓鬟也;______________,弃脂水也;烟斜雾横,____________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落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其实不然、请你从表现手法方面作简要分析。(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段,完成文后各题(18分)

建中四年,项城为叛军困。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也。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也。君如逃,则人谁肯矣!”侃曰:“兵与财皆无,将何?”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之虏耶?”众皆泣。得数百人,侃率之以城。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贼气吞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贼失势,遂散,项城人无伤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力不足,死焉,也      职:职业

B.重赏以令死士,其必    济:成,有益

C.侃率之以城            乘:登    

D.贼失势,遂散          走:逃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最接近的一组是(  )(3分)

A.①贼气吞                 ②项城之人无伤

B.①君如逃,则人谁肯矣!    ②高城深沟之

C.①兵与财皆无,将何       ②非吏人、百姓然。

D.①夺贼财而食其食         ②项城人无伤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项城县令李侃面对叛军的凌厉攻势束手无策,打算弃城逃跑,所幸其妻杨氏深明大义,及时劝阻。

B.杨氏认为项城虽兵力单薄,但是若发动民众与敌人誓死一搏,项城保卫战一定能取得胜利。

C.杨氏对项城的官员和百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成功地作了战前动员,并以身作则,临阵督战。

D.由于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再加上叛军首领中箭身亡,项城军民奇迹般地取得了保卫战的胜利。

4.翻译下面语句(6分)

①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3分)

②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3分)

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项 城 小 邑 也 无 长 戟 劲 弩 高 城 深 沟 之 固 贼 气 吞 焉 将 超 城 而 下 有 以 弱 弓 射 贼 者中 其 帅 坠 马 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12分 )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一苇之所,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1.选出对下列加点词解释全正确的一项(    )

A.①白露横江(白色的霜露)     

②凌万顷之茫然  (旷远的样子)

B.①击空明兮溯流光(空旷明朗)  

②望美人兮天一方(所思慕的人,指贤臣或圣主)

C.①舳舻千里(首尾相接的船只)        

②举匏樽以相属(互相劝酒)

D.①击空明兮溯流光(江面浮动的月光)  

②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共同适应)

2.选出对下列加点的“之”字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     )

①纵一苇所如   ②不知东方既白   ③倚歌而和  ④驾一叶扁舟

A.只有①②同        B.只有①④同   

C.只有②③同        D.①②③④各不相同

3.选出加点字活用类型与例句加点字相同的一项   (   )

例句:孤舟之嫠妇

A.鱼虾而麋鹿       B.幽壑之潜蛟   

C.扣舷而之      D.顺流而

4.选出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     )

A.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B.月出于东山之上

C.徘徊于斗牛间之                   D.客有吹洞箫者

 

查看答案

把下面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逆境激发起人开发时效的紧迫感

②处于顺境的人往往八方应酬,事务缠身,不免杂事相扰,难以排除无效时间,降低了时间的使用效率

③而且逆境往往能使人更加深刻理解时间的价值和意义,具有更大的时间安排灵活性,更好地促人去珍惜利用

④相比而言,身处逆境却有时间优势,置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而不顾,集中精力思索追求

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③①②④  D.②④③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