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6题,多选则按前6题计分)(6分) 1.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6题,多选则按前6题计分)(6分)

1.                   ,知来者之可追。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木欣欣以向荣,                      。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                    ,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4.                    ,烟光凝而暮山紫。  (王勃《滕王阁序》)

5._____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6.此情可待成追忆,                     。 (李商隐《锦瑟》)

7.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      。 (李商隐《无题》)

8.同是天涯沦落人,________________     ! (白居易《琵琶行》)

 

1.悟已往之不谏 2.泉涓涓而始流 3.落霞与孤鹜齐飞 4.潦水尽而寒潭清 5.艰难苦恨繁霜鬓 6.只是当时已惘然 7.蜡炬成灰泪始干 8.相逢何必曾相识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不谏”、“涓涓”、“孤鹜”、“潦水”、“繁霜鬓” “惘然”、“蜡炬”、等。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 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题目。(8分)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之二)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第二句诗中"深藏"一词很形象,请作简要的赏析。(4分)

2.诗的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给人怎样的哲理启示?(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李密《陈情表》)

1. 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刘侥幸,保卒余年     庶:庶民,百姓。

B.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盘桓:逗留,徘徊不进的样子。

C.但以刘日西山      薄:迫近。

D.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伏惟:俯伏思量。古代下级对上级表示恭敬的用语。

2.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①凡在故老,蒙矜育               ②三径就荒,松菊

B.①州司临门,急星火               ②会会稽山阴之兰亭

C.①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见明知   ②财物无取,妇女无所幸

D.①臣进退,实为狼狈               ②巫医乐师百工

3.对这两段文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第一段开头强调“圣朝以孝治天下”,意在表明对于普通臣民来说,孝比忠更重要。

B.第一段中“况臣孤苦”上承课文首段,又为下段“臣之辛苦”一句张本。

C.第二段开头说“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结尾说刘“保卒余年”之后,当“陨首”“结草”以报,都是就“忠”“孝”二字而言,说得入情入理。

D.文章前两段侧重在虚实中动之以情,所选这两段则侧重在陈情中晓之以理。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3分)

(2)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4分)

(3)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项羽究竟死于何地

《史记》问世至今已两千年,随着这部巨著的流传,项羽自杀于乌江似是无疑的了。其实,这是历史上的讹误。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是乌江而是东城,即今安徽定远东南(距乌江约三百里)。

《史记·项羽本纪》论赞中就曾点明,项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只不过一般人不去注意这点罢了。《汉书·灌婴传》也记载:“项籍败垓下去也,婴以御史大夫将车骑别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皆赐爵列侯。”那么,司马迁何以在《史记》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一段生动的描述呢?

这段描述仅为民间传闻,理由有三。一、项王垓下被围时已兵疲食尽,“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又“汉军围之数重”。当时,项羽已“自度不得脱”,又何以能忽而来到三百里之外的乌江呢?再说,项羽垓下之败,其势是急转直下的,纵乌江亭长有救籍之心,又何以会料事如神,预先舣船以待?二、《史记•项羽本纪》通篇叙事谨严而缜密,尤其是对战事的描述,双方渡江涉河、斩关夺隘时的地理形势,都能于回旋曲折之中,给人以条理分明、江山如望之感。东城之后却为何三百里沙场竟无所交待,情节亦淡然松驰了呢?司马迁只说“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巧借一“欲”字将流传在乌江的一段民间佳话与东城真实的血战情节缝缀弥合了。这就是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多年来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猜测的根源所在。三、项羽崛起于吴中,“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在南征北战中,吴中子弟以及江东父老与项羽是建立了感情的。因而,在他死后即流传着“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司马迁曾游历过此地,自然有充分的机会采撷到这些民间传闻,以完善这个英雄形象,这实在是十分自然的。

其实,项羽“身死东城”,从来有史迹为证。高达数丈的虞姬墓至今犹在,《定远县志》载:“虞姬墓即嗟虞墩,县南六十里近东城。”关于阴陵、东城两地,《定远县志》记载得则更为明确:“阴陵城,县西北六十里,镆邪山南,周围二里。……羽溃围南驰,汉骑将灌婴追羽过淮,羽过阴陵迷失道即此。”“东城,县东南五十里。项羽至阴陵迷失道,汉追及之,羽复引而至东城即此。”

项羽殉难前在定远县境内留下的遗址遗迹,除阴陵、东城,至今仍存有十余处。从霸王寨(项王迷路处)到刘会桥(为汉军追及处),从下马铺到嗟虞墩,构成了项王在这块土地上与汉军周旋的一条完整路线。

 (摘自2007年第3期《新华文摘》,有删改)

1.从文中看,下列不属于项羽殉难于东城的证据的一项是(               )(3分)

A.《史记》《汉书》等史书中都有项羽兵败并死于东城的记载。

B.项羽崛起于吴中,兵败垓下,愧对江东父老,无颜东渡乌江

C.定远县内的许多遗址、遗迹均证实项羽“身死东城”。

D.据史料记载来看,项羽东城突围的可能性极小。

2.下列各项不属于对项羽同情或肯定的一项是(             )(3分)

A.《史记》中有“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生动描写。

B.乌江一带流传着项羽欲东渡,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

C.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猜测。

D.作者认为司马迁利用民间传闻来完善项羽这一英雄形象。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司马迁知道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在乌江而在东城。

B.项羽从嗟虞墩到阴陵,再到东城,最后死在东城。

C.《史记》记述项羽败至东城和从东城到乌江的细致程度不一样。

D.项羽战死前的主要活动都在安徽定远县境内。

 

查看答案

依据下列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60分)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微博于8月23日开设问题征集栏目,向网友征集意见和建议。引用《左传》子产不毁乡校的典故,“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

注意根据来自公众的意见,调整自己的政策和行为。这是子产留下的宝贵遗产,也是广东高院微博发出的听民意、讲真话、听问题的积极信息。

综观历史,历代统治者对民意民情的上传都予以相当重视,并留下不少纳谏利民的佳话。

附录:背景资料:

广东高院微博于8月23日开设问题征集栏目,向网友征集意见和建议,具体内容如下:

【问题征集】开网来纳谏,请君多"拍砖"。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得听民意、讲真话、听问题。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问题,实现公正司法、为民司法,是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广东高院的目标,现向网友征集意见和建议,您的每一句留言都将成为我们改进工作的动力。期待您参与!

《子产不毁乡校》原文:

子产不毁乡校的事迹记载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有关数据,分别得出一个结论,再用一句话表达自己的观点。(6分)

(1)人均耕地:美国11.7亩,印度3.3亩,世界平均水平4.2亩;

(2)中国人均耕地1949年为3亩,目前1. 35亩。

结论(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己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