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首小诗,按要求作文。 在枫叶上,露珠红红地闪烁…… 在荷花上,露珠有着...

阅读下面一首小诗,按要求作文。

在枫叶上,露珠红红地闪烁……

在荷花上,露珠有着泪滴似的苍白……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书写规范 , ② 不少于800字。

 

参考例文 如何正确认识自我价值 自古到今,人无完人,当今世界只有学会了全面看自己,才能够进步,才能有所提高。 我们看自己不能只关注自己的优点,而故意隐瞒自己的错误,这样就会沾沾自喜,自以为是,自然就不会进步。正如有的同学在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一点儿成绩后,就认为自己是最好的,不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和意见,别人在提醒几次不见改正后,就不会再提醒你。你就会停留在已有的成绩上,不再有一点进步,最终就像“龟兔赛跑”一样,落后于别人。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多关注自己的缺点、错误,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和意见,并及时改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快速进步。 我们在查找自己的问题和错误时,还一定要仔细。因为问题和错误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出现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找到问题和错误的根源。当然不能光发现问题和错误而不进行治疗,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我们应当及时想出能起到根本防治作用的应对措施,并且把自己制定的措施长久的坚持下来,这样就能够成功对问题和错误进行准确无误的诊断、治疗。 在对问题和错误对症下药进行治疗时,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在遇到困难时,我们要主动请教他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不耻下问”。有的同学会不好意思去请教他人,把疑问放在心底,疑问越积越多,学习兴趣就会越来越少,最后导致成绩下滑,所以我们要抱着虚心的态度,真诚的请教对方的学习方法、学习技巧等经验。 当家长向你传授知识和学习方法以及做人的道理时,我们也一定要耐心听取,不能满足于似懂非懂,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认为只要我们通过以上的方法把自己看全面,看透彻,并认真改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我们才会有所提高,有所进步。 总而言之,人只有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和错误,全面看待自己,虚心接受别人意见,长大后才能做一个真正的“人”,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即出题者已经把作文的“基本中心(意)”提供给考生了,审题时要认真阅读小诗思考其含意。针对题中材料内容特点,可采用“提炼中心法”。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首先认真阅读材料,结合诗句从中提炼出一个中心来,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如此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 作文立意:小诗用“红红”和“苍白”来表现露珠在不同位置上的感受,“闪烁”一词凸显了露珠在实现自我价值时那种自豪和成就感;“苍白”一词,却体现了露珠对自己湮没在浑然一色之下默默无闻的忧伤。本诗利用对比手法,呈现了露珠不同的生命处境下不同的悲喜态度。 可以生发的立意:由此及彼,由自然表象到人生道理,可以有下面的思路: (1)从露珠的角度:有人处顺境则自得,处逆境则伤感,据此可以“如何正确面对境遇”“如何正确认识自我价值”为主题展开。 A.找准实现自我价值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应该选择能够尽显自己生命光亮的位置。定位准确, 充分显示自己,发挥自己,才能够成就自己。 B.面对人生的各种境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人生不可能永远处在闪光的位置上,面对暗淡的处境, 要坦然、泰然。 C.要正确认识自我价值,不要追求虚幻的价值。露珠真正的价值是滋润别地生命,而不是炫耀自我 的色彩,露珠本无色,“红红地闪烁”其实是一种幻觉。 (2)从叶与花的角度:枫叶与荷花,并无优劣,可见露珠对自己所处的环境的认知并不正确,由此可以从“如何正确看待环境”“如何正确认识事物”等方面立意。 A.生命中的一切都是美的,并不是只有华美的人生才有价值。红色的露珠美,洁白的露珠不美,只是价值的偏见。 B.人应该适时地跟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无往不适。在环境改变的情况下,与其怨天尤人,不如顺应环境的改变。 C.时势造英雄。其实露珠永远是露珠,一个人的人生能否绚烂,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时势。 (3)从露珠与环境的关系角度: A.人生价值取决于自身,而不取决于环境。露珠的价值只能由自身特质决定,在枫叶上显示出红色并不等于露珠就是红色的。 B.要创设人才显现价值的环境。如果人的生命以展现绚烂为价值,就需要为露珠提供更多的“枫叶”,促进人才的“闪光”。 C.要把人用在合适的地方。同样是一滴露珠,放在不同的地方具有不同的价值,这就给我们以此启示。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为下面这段话补写一个结尾,以揭示这个故事给人的启示。(40字以内)(5分)

维奥斯特是美国著名女作家,一次,有人问抱最难忘的是什么,她说:“是我的21岁生日。”接着,维奥斯特很有感触地叙述了那天的情形:父亲带我到纽约去玩,我穿上盛装,自觉漂亮极了。途中,我进了洗手间,在洗手间里照镜子,得意得不能自已。当我从洗手间出来下楼时,人人都在看着我,难道我如此引人注目吗?随后我听到身后有响声,回头一看,原来我的鞋跟上沾着草纸,一卷草纸正跟着我滚下楼。我明白了为什么大家都在看我。“从那天起,”维奥斯特说,“每当我觉得不可一世时,总回头看看。”

回头看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面这段文字是从那几个方面介绍钓鱼岛的?请简要概括,不超过25个字。(5分)

钓鱼岛列岛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北小岛和3块小岛礁等8个无人岛礁组成。距温州市约356千米、福州市约385千米、基隆市约190千米,约6.344平方公里。隋炀帝时,曾派使臣朱宽召琉球王归顺,又曾派陈棱、张镇周等率军进入琉球,途中都经过钓鱼岛。明朝永乐元年的《顺风相送》中,称该岛为“钓鱼屿”,清代名著《浮生六记))中亦有关于钓鱼岛的记录。

钓鱼台列岛及其附近海域,不仅蕴藏有大量石油资源,在其它方面也有巨大的价值。我国浙江、福建和台湾等地的渔民经常到这一带捕鱼。根据《国际海洋法公约》,如果钓鱼岛被日本占据,中日就得按中间线原则划分大陆架,中国不仅丢失大量的海洋管辖区和海底资源,而且美日对中国的战略封堵线.将从第一岛链又前推到中间线以西。

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22分)

藏 书 断 想

梁晓声

我对书籍的“收藏”是很纯粹意思的“收藏”——“收”就是从书架上“请”下来,爱惜地放入纸箱。“藏”则是对更爱惜的书的优待,用钉书器钉在大信封里,大信封再装进塑料袋里……

几天前在整理书籍时,从“藏”的那一类中,发现了一册《连环画报》。一九八六年第十一期……

心里好生纳闷——怎么一册《连环画报》,竟混淆进了我的“藏”书范畴?于是抽出搁置一边……

临睡失眠,想起那册《连环画报》,自己对自己的困惑尚未解释,就躺着翻阅起来。自然先看目录——首篇是《只知道这么多》——土人绘。

《只知道这么多》——哪像是文学作品呢?搜索遍记忆,便排除在了名著以外。非文学更非名著,怎么就选作首篇了呢?

于是翻到了这一篇,迫切地想知道《只知道这么多》能使我知道些什么……

第二十八页,彩页的最后一页——海蓝色的衬底,上一幅,下一幅,其间两小幅,以最规矩的版式排满了四幅连环画。第一幅上面的是在海啸中倾沉着的一艘客轮。第四幅上画的是一位年轻的欧洲姑娘——她回首凝视,目光沉静又镇定,表情庄重,唯唇角挂着一抹似乎的微笑,传达出心灵里对他人的友爱和仁慈……我一下子合上了那册《连环画报》……

我不禁地坐了起来……

我肃然地看着封面——封面上是放大的第三幅绘画——在一些惊恐的人们之间,站立着一位她……

我蓦地想起来了——画的是“泰坦尼克”号客轮一九一二年海上遇难事件啊!……

“坐我的位置吧!我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

她说完这句话,迅速地就离开了救生艇,将自己的位置,让给了两个儿童……她又从救生艇回到正在沉没着的客轮上去了——回到了许许多多男人们中间。在这生死关头,他们表现了种种将活着的机会让给别人,将死亡坦然地留给自己的高贵品质……

她是女人,她有权留在救生艇上,她却放弃了这种权利……

她成了一千五百多不幸遇难者中的一个。

她的名字叫伊文思。伊文思小姐。

她乘船回自己的家。

关于她的情况,活下来的人们——只知道这么多——《只知道这么多》……

《连环画报》中夹着一页白纸。我轻轻抽出——白纸上写着这样几行字:

贵族——我以为,更应做这样的解释——人类心灵中很高贵的那一部分人。或曰那一“族”人。他们和她们的心灵之光,普照着我们,使我们在自私、唯利是图、相互嫉妒相互倾轧相互坑骗相互侵犯的时候,还能受着羞耻感的最后约制……

我自己写在白纸上的。我竟能把这字写得那么工整!使我不免有些怀疑真是自己写的。然而,分明的,那的确是我自己写的。因为下方署着“晓声敬题于一九八六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一行小字……

于是我明白了,为什么我会将这一册十五六年前的《连环画报》归入到自己格外爱惜的“藏”书一类……

如今,“贵族”两个字,开始很被一些人津津乐道了。这儿那儿,也有了中国式的“贵族俱乐部”。更有了许多专供中国式的“贵族”们去享受和逍遥的地方。一旦经常能去那样的地方,似乎就快成“贵族”了。一旦挤进了“贵族俱乐部”,俨然就终于是“贵族”了……

至于“精神”——“精神”似乎早已被“气质”这个词取代了。而“气质”又早已和名牌商品的广告联姻了……

伊文思小姐“贵族”么?——因为世人“只知道这么多”,也就没有下结论的任何根据。

但是,就精神而言,就心灵而言,她乃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贵族”女性啊!……

她从最高尚的含意,界定了“贵族”这两个字令人无比崇敬的概念。

不知我们中国的“新贵族”们,在“贵族俱乐部”里,是否也于物质享受的间歇,偶尔谈论到“贵族”的那点儿“精神”?……

第二天,我又将那一册《连环画报》钉入了大信封,同时“收藏”起我对不知是不是“贵族”的伊文思小姐的永远的敬意。

十五六年来我自己的心灵受着种种的诱惑和侵蚀,它疤疤痢痢的,已越来越不堪自视了。亏我还没彻底泯灭了自省的本能,所以才从不屑于去冒充“贵族”。更不敢自诩是什么“精神贵族”……

愿别的中国人比我幸运,不但皆渐渐的“贵族”起来,而且也还有那么一点儿精神可言……

感谢“土人”先生,正因了他的绘画奉献,那一册《连环画报》才值得我珍藏了这么久。我要一直珍藏下去。我会的……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6分)

A.文中《连环画报》的首篇标题《只知道这么多》,朴实却又新颖,起到了很好地吸引读者眼球的作用。同时,它也很好地衬托了伊文思小姐高贵的精神品质。

B.看到《连环画报》的内容后,“我不禁地坐了起来”这个细节描写,表现了作者看到画上的内容后内心的震惊,也为后面写对“贵族精神”的思考作了铺垫。

C.故事中的伊文思小姐在大危大难之际表现出来的那种对他人的关爱之情和仁慈之心,看得出来她是一个“贵族”。

D.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说,我们现在的物质基础已经很好了,但是精神方面的涵养还不够,需要我们时时自省,以成为真正的贵族。

E.这篇文章从作者的“收藏”开始写起,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进而展开对“贵族精神”的思考,切入点小,但却切中时弊,引人深思。

2.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概括,“贵族精神”的含义有哪些?(4分)

3.文中描述到伊文思小姐的经历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6分)

4.作者在文章最后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愿别的中国人比我幸运,不但皆渐渐的‘贵族’起来,

而且也还有那么一点儿精神可言。”请结合文章,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面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6小题,6分)

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陶渊明《桃花源记》)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

3.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周敦颐《爱莲说》)

4.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晚有儿息。(李密《陈情表》)

5.然后以六和为家,崤函为宫;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

6.寄蜉蝣于天地,                   ,哀吾身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7.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8.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短歌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1.诗中的菊花是怎样的一个形象。(2分)

2.本诗用了什么手法来展现这一形象的,试结合第四句进行分析。(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