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22分) 藏 书 断 想 梁晓声 我对书籍的“收...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22分)

藏 书 断 想

梁晓声

我对书籍的“收藏”是很纯粹意思的“收藏”——“收”就是从书架上“请”下来,爱惜地放入纸箱。“藏”则是对更爱惜的书的优待,用钉书器钉在大信封里,大信封再装进塑料袋里……

几天前在整理书籍时,从“藏”的那一类中,发现了一册《连环画报》。一九八六年第十一期……

心里好生纳闷——怎么一册《连环画报》,竟混淆进了我的“藏”书范畴?于是抽出搁置一边……

临睡失眠,想起那册《连环画报》,自己对自己的困惑尚未解释,就躺着翻阅起来。自然先看目录——首篇是《只知道这么多》——土人绘。

《只知道这么多》——哪像是文学作品呢?搜索遍记忆,便排除在了名著以外。非文学更非名著,怎么就选作首篇了呢?

于是翻到了这一篇,迫切地想知道《只知道这么多》能使我知道些什么……

第二十八页,彩页的最后一页——海蓝色的衬底,上一幅,下一幅,其间两小幅,以最规矩的版式排满了四幅连环画。第一幅上面的是在海啸中倾沉着的一艘客轮。第四幅上画的是一位年轻的欧洲姑娘——她回首凝视,目光沉静又镇定,表情庄重,唯唇角挂着一抹似乎的微笑,传达出心灵里对他人的友爱和仁慈……我一下子合上了那册《连环画报》……

我不禁地坐了起来……

我肃然地看着封面——封面上是放大的第三幅绘画——在一些惊恐的人们之间,站立着一位她……

我蓦地想起来了——画的是“泰坦尼克”号客轮一九一二年海上遇难事件啊!……

“坐我的位置吧!我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

她说完这句话,迅速地就离开了救生艇,将自己的位置,让给了两个儿童……她又从救生艇回到正在沉没着的客轮上去了——回到了许许多多男人们中间。在这生死关头,他们表现了种种将活着的机会让给别人,将死亡坦然地留给自己的高贵品质……

她是女人,她有权留在救生艇上,她却放弃了这种权利……

她成了一千五百多不幸遇难者中的一个。

她的名字叫伊文思。伊文思小姐。

她乘船回自己的家。

关于她的情况,活下来的人们——只知道这么多——《只知道这么多》……

《连环画报》中夹着一页白纸。我轻轻抽出——白纸上写着这样几行字:

贵族——我以为,更应做这样的解释——人类心灵中很高贵的那一部分人。或曰那一“族”人。他们和她们的心灵之光,普照着我们,使我们在自私、唯利是图、相互嫉妒相互倾轧相互坑骗相互侵犯的时候,还能受着羞耻感的最后约制……

我自己写在白纸上的。我竟能把这字写得那么工整!使我不免有些怀疑真是自己写的。然而,分明的,那的确是我自己写的。因为下方署着“晓声敬题于一九八六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一行小字……

于是我明白了,为什么我会将这一册十五六年前的《连环画报》归入到自己格外爱惜的“藏”书一类……

如今,“贵族”两个字,开始很被一些人津津乐道了。这儿那儿,也有了中国式的“贵族俱乐部”。更有了许多专供中国式的“贵族”们去享受和逍遥的地方。一旦经常能去那样的地方,似乎就快成“贵族”了。一旦挤进了“贵族俱乐部”,俨然就终于是“贵族”了……

至于“精神”——“精神”似乎早已被“气质”这个词取代了。而“气质”又早已和名牌商品的广告联姻了……

伊文思小姐“贵族”么?——因为世人“只知道这么多”,也就没有下结论的任何根据。

但是,就精神而言,就心灵而言,她乃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贵族”女性啊!……

她从最高尚的含意,界定了“贵族”这两个字令人无比崇敬的概念。

不知我们中国的“新贵族”们,在“贵族俱乐部”里,是否也于物质享受的间歇,偶尔谈论到“贵族”的那点儿“精神”?……

第二天,我又将那一册《连环画报》钉入了大信封,同时“收藏”起我对不知是不是“贵族”的伊文思小姐的永远的敬意。

十五六年来我自己的心灵受着种种的诱惑和侵蚀,它疤疤痢痢的,已越来越不堪自视了。亏我还没彻底泯灭了自省的本能,所以才从不屑于去冒充“贵族”。更不敢自诩是什么“精神贵族”……

愿别的中国人比我幸运,不但皆渐渐的“贵族”起来,而且也还有那么一点儿精神可言……

感谢“土人”先生,正因了他的绘画奉献,那一册《连环画报》才值得我珍藏了这么久。我要一直珍藏下去。我会的……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6分)

A.文中《连环画报》的首篇标题《只知道这么多》,朴实却又新颖,起到了很好地吸引读者眼球的作用。同时,它也很好地衬托了伊文思小姐高贵的精神品质。

B.看到《连环画报》的内容后,“我不禁地坐了起来”这个细节描写,表现了作者看到画上的内容后内心的震惊,也为后面写对“贵族精神”的思考作了铺垫。

C.故事中的伊文思小姐在大危大难之际表现出来的那种对他人的关爱之情和仁慈之心,看得出来她是一个“贵族”。

D.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说,我们现在的物质基础已经很好了,但是精神方面的涵养还不够,需要我们时时自省,以成为真正的贵族。

E.这篇文章从作者的“收藏”开始写起,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进而展开对“贵族精神”的思考,切入点小,但却切中时弊,引人深思。

2.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概括,“贵族精神”的含义有哪些?(4分)

3.文中描述到伊文思小姐的经历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6分)

4.作者在文章最后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愿别的中国人比我幸运,不但皆渐渐的‘贵族’起来,

而且也还有那么一点儿精神可言。”请结合文章,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1.C、D 2.舍生取义、友爱仁慈、有羞耻心、淡泊名利。(评分标准:1点1分) 3.①内容上,讲述伊文思小姐的经历,(1分)揭示了“贵族精神”的重要表现——舍生取义,充满仁爱,(1分)很好地表现了写作主旨。(1分) ②结构上,承上启下。(1分)承接上文“能使我知道些什么”的具体内容,(1分)引起下文对“贵族”、“贵族精神”的具体论述。(1分) 4.从文章内容来看,中国式的“贵族”已经渐渐多起来,(1分)但其主要表现为“重享受和逍遥”,(1分)其“贵族精神”更多地被物质所取代,缺乏精神涵养。(1分)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进入中国式的“贵族”行列,(1分)然而,我们更应该在精神上丰富自己,使自己具备真正的“贵族精神”,(1分)包括慈爱、仁义、高洁、有廉耻之心等优秀品质。(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 C.“看得出来她是一个‘贵族’”错。D.作者没说“我们现在的物质基础已经很好了”,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也不是想让我们成为真正的贵族,而是希望人们在物质基础越来越好的情况下,慢慢具备“贵族精神” 考点: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分析。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这与阅读中筛选与整合是有一定的关联的。文章的内容,可以是指某词某概念的意思,也可以是语句的含义,也可以是语段的结构内容或全文结构内容的理解分析或概括,也可以是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提炼文中“贵族精神”的含义,一定结合原文关键情节去概括,如重义、仁慈、淡泊等。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很多,体现在不同的层面。从人物性格的塑造方法看,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从故事情节的叙述方式看,有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从情节的安排看,有过渡、伏笔、照应、烘托、铺垫、悬念、突转、抑扬、对比等;分析小说的“主要表现手法”就是通过文本阅读,找出作者表达主题的方法,体悟小说艺术特征,以此提高自身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文中描述伊文思小姐的经历,结合全文可知,从情节上揭示了“贵族精神”的重要表现,在结构上起了过渡作用,即承接上文“能使我知道些什么”,引出下文具体论述“贵族”、“贵族精神”。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必须考虑它在文章中出现的位置,如本题句子为作者在文章最后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内涵丰富、表达技巧多样的句子。关键要找准它的“管辖范围”,且应从全文整体联系中去理解文章语句丰富的内涵,搜取相关内容,或概括,或摘录,或整合,寻求正确答案。可从以下方面理【解析】 中国式的“贵族”已经渐渐多起来,但更多地被物质所取代,缺乏精神涵养,我们更应该在精神上丰富自己。(评分标准:结合文章谈到“中国式的‘贵族’”及其表现得3分,结合文章并联系现实谈到“中国式的‘贵族’”应具备的精神品质得3分)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面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6小题,6分)

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陶渊明《桃花源记》)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

3.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周敦颐《爱莲说》)

4.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晚有儿息。(李密《陈情表》)

5.然后以六和为家,崤函为宫;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

6.寄蜉蝣于天地,                   ,哀吾身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7.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8.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短歌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1.诗中的菊花是怎样的一个形象。(2分)

2.本诗用了什么手法来展现这一形象的,试结合第四句进行分析。(6分)

 

查看答案

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 12 处)(4 分)

孟 懿 子 问 孝 子 曰 无 违 樊 迟 御 子 告 之 曰 孟 孙 问 孝于 我 我 对 曰 无 违 樊 迟 曰何 谓 也 子 曰 生 事 之 以 礼 死 葬 之 以 礼 祭 之 以 礼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张华原,字国满,代郡人也。少明敏,有器度。初为齐神武骠骑府法曹参军,赐爵新城伯,累迁大丞相府属。深被亲待,每号令三军,恆令宣谕意旨。寻除散骑常侍。周文始据雍州,神武使华原入关说焉。周文谓曰:“若能屈骥足于此,当共享富贵;不尔,命悬今日。”华原曰:“殒首而已,不敢闻命。”周文嘉其亮正,乃使东还。寻悔,遣追不及。神武以华原久而不返,每叹惜之,及闻其来,喜见于色。后除相府右长史,迁骠骑大将军、特进,进爵为公,仍徙封新安。后为兗州刺史。华原有干略,达政体。至州,乃广布耳目,以威禁。境内大贼及邻州亡命三百余人,皆诣华原归款。咸抚以恩信,放归田里,于是人怀感附,寇盗寝息。州狱先有系囚千余人,华原科简轻重,随事决遣。至年暮,唯有重罪者数十人。华原各给假五日,曰:“期尽速还也。”囚等曰:“有君如是,何忍背之!”依期毕至。先是,州境数有猛兽为暴。自华原临政,州东北七十里甑山中,忽有六駮食猛兽,咸以为化感所致。卒官,州人大小莫不号慕,为树碑立祠,四时祭焉。赠司空公、尚书左仆射。子宰均嗣。   (选自《北史》)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恆令宣意旨                谕:使……知晓

B.除散骑常侍               寻:不久

 C.寇盗息                   寝:渐渐

D.华原科轻重               简:选择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有君如是,忍背之       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哉?

B.①神武华原久而不返       ②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C.①神武使华原入关说       ②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D.①周文嘉其亮正,使东还   ②今其智反不能及

3.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若能屈骥足于此,当共享富贵;不尔,命悬今日。(4分)

(2)境内大贼及邻州亡命三百余人,皆诣华原归款。(4分)

4.第Ⅰ卷文言文中,张华原有哪些优点和才干?请简要概括。(5 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每题3分,共9分)

微力量:微博彰显影响力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微博在中国快速地发展和普及,大量传统媒体、政府机构、公私企业、公众人物入驻微博。随着微博对社会生活的日益渗透,微博充分彰显了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力。

长期以来,传统媒体一直身兼双重角色——信息中介者和议题主导者。受众作为信息传播的终端,对新闻信息的处置是完全被动的。微博的兴起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专业主义壁垒”,为普通公众提供了一个更为便捷的话语平台。这是一个“人人都能发声,人人都可能被关注的时代”。任何人只要拥有一定的技术知识和设备,都可以成为传播的主体,甚至成为“公民记者”。微博关于突发事件的报道已达到“秒互动”地步,它可在几秒钟内向用户报道事件实况,用户甚至可以不到1分钟就做出反馈,其实时性、现场感以及快捷性,超过了传统媒体。

微博在直接发掘新闻议题的同时,也从传统媒介那里“抢”走了部分议题设置权。目前国内正在形成一种新的舆论机制,即微博率先报道,传统媒体不断跟进,通过议题互动,共同掀起舆论高潮。2011年1月2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某教授设立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仅开通10余天,粉丝数量达到16万多人,有1000余张网友拍摄的乞讨儿童照片被发布在微博上。截至3月8日,通过网上照片辨认,已发现被拐卖儿童6个,目前他们已被解救。

微博带来的改变已经不只是媒介传播方式的改变,而且是新闻传播主体的移位。现代社会快速发展,信息瞬息万变,各种新情况、新问题随时随地都有可能涌现;受人力、物力等条件的限制,任何传统媒体不可能在全国各地都设立分支机构,更不可能将触角延伸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数量庞大的微博则不同,它散布世界各地,就像是无所不在的眼睛,可以深入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以一种旁观和参与兼备的姿态,注视和记录着身边发生的大小事件,并以更为多元化的观点和方式对事件进行传播和诠释。

作为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媒介节点,微博在用“微力量”改变中国媒介生态的同时,也见证着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目前, 微博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数据中心调查报告显示, 微博用户使用微博发布信息、记录心情、消磨时光、结交朋友、拓展知识、讨论同感兴趣的话题、关注有兴趣的名人等。由此,微博延展了社交的网络,重塑了社会关系的总和。它甚至聚集民众的智慧与力量,通过关注来改变社会,微博的社会救助和社会公益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透视中国的“微博热”,碎片化的信息形式、裂变式的传播方式、日益深化的媒介融合,决定了微博的影响力及其发展趋势。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和深化,越来越多的机构与个人入驻微博, 微博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将更为显著。  (摘自《现代传播》2011年第4期)

1.下列有关微博“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专业主义壁垒’”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博的兴起可让普通公众从新闻信息的受众变为信息的传播者。

B.微博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比传统媒体更快捷更易抢得报道先机。

C.微博具有强大的直接发掘议题的能力并决定着公共舆论的走向。

D.微博可以一种更为多元化的观点和方式对事件进行传播和诠释。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微博直接对传统媒体的权威地位形成挑战,独特的优势使受众不再是信息传播的终端。

B.“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事件说明,微博已形成了新的舆论机制且对社会有所改变。

C.微博信息形式、传播方式决定了其影响力和发展趋势,它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D.微博成为了公众新的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它促进了社会的交往,对社会关系的总和进行了重塑。

3.对“微力量”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力量”是指由于微博的快速发展,伴随其对社会生活的日益渗透,微博充分彰显了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力。

B.数量庞大的微博像是无所不在的眼睛深入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比传统媒介对突发事件的报道更快,更有力度和深度。

C.微博的社会救助和社会公益聚集了民众的智慧与力量,通过关注来改变社会,也延展了人们的社交网络。

D.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和深化,微博热将持续, 微博的“微力量”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将更为显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