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打工族创造的无形资产 陈耀明 在四川、贵州等地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打工族创造的无形资产

陈耀明

在四川、贵州等地的一些偏僻小镇上,很多小商店都挂着这样的牌子:“代办到东莞(长安、厚街)直通大巴,×日发车”、“代办到中山(经南海、顺德)直通车,×日入粤”……同时,这些小镇的店铺有不少打着“广式”招牌:“粤美发廊”、“穗雅时装店”、“深圳西饼屋”……

由此不难发现打工大潮对内地的影响,沿海文化对内地的辐射。然而,“打工潮”的意义不仅于此。

人口流动是由种种落差造成的。然而,当农村剩余劳动力莽撞地闯进城市之后,却在不自觉地缩小着工农差别、城乡差别以及地区差别。这些从第一产业分离出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中国城市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提供了重要的劳动力积累。同时,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在城市实现了巨大的商品价值,为中国农村发展第一产业提供了重要的资本积累。

以东莞为例,这里的打工仔打工妹去年汇往家乡的资金达86亿元,平均每天2300多万元。

四川省去年收到出省打工族汇款202亿元,相当于全省全年的财政总收入。其中一些县的汇款数倍于全县的财政总收入。

事实上,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从“打工潮”到“创业潮”的历史跨越也已经清楚地表明:沿海地区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不仅仅是解决了几百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也不仅仅是寄回了几百亿劳务收入问题,更重要的是为中西部地区未来的发展培养了一代人!

中国目前有流动人口8000万,其中青年人口为6000万,平均年龄是23.4岁。从这个意义上讲,“打工潮”堪称又一次“青年大迁徙”。

中国的上一次青年大迁徙是发生在六七十年代的上山下乡运动,迁徙总规模为1800万人。

然而,打工青年却比插队青年幸运得多,打工青年在发达的城市呼吸着商业文明的气息,感应着工业文明的熏陶,体验着竞争时代的冲击,接受着市场经济的洗礼。这几乎是每一位成功人士最基本的原始积累。

四川人喜欢把珠江三角洲比作“中国市场经济学院”,他们根据打工的地点还分出“深圳分院”、“顺德分院”、“中山分院”……根据打工的工种又分出“电子专业”、“制衣专业”、“酒店管理专业”……

湖南人把80年代南下的打工仔叫做“黄埔一期”,把90年代南下的打工仔叫做“黄埔二期”。

贵州人认为“招工等于招生”,他们喜欢把外出的打工仔美其名曰“留粤生”、“留沪生”、“留京生”……

四川省劳务开发办公室副主任沈亮认为:“打工仔返乡创业,意义并不在投资本身,他们带回了比投资更有价值的观念和技术,这是不可估量的‘无形资产’。”

湖南省宁远县一位镇长则把打工仔称为“四有能人”,即:经商办厂有本钱,生产经营有技术,管理企业有经验,产品销售有门路。

当一个打工仔从沿海地区返回故乡的时候,他已经不是原来那个土头土脑的山里娃了,而是见过世面的“城里人”。他所津津乐道的那些东西,就连乡里的干部也不大明白,什么配额、报关、CI、H股、MBA……他不但说话的声音变了,走路的姿势变了,重要的是他的脑壳变了!

四川省委书记谢世杰同志对打工仔评价说:“打工仔从挣钱填肚子、攒钱盖房子,到投资办厂子,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变化。他们是四川未来加速发展的潜力所在。”

的确,中国农村的巨变,也许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打工仔从“打工潮”到“创业潮”的大转变!

“回归”是一次新的进军,当一个打工仔踌躇满志地带着资金、技术、信息,带着规划、设计、方案,从遥远的城市返回故乡的时候,他已经站在了一个更高的起点上。

昨天,他们依靠体力出来打工,只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家庭的命运!

今天,他们依靠资本回去创业,则能改变家乡的命运、农村的命运!

 (节选自《农民工的新选择》,原载《华声报》)

1.阅读全文,分点概括“打工潮”产生了哪些社会效应。(6分)

2.文中四川、湖南、贵州等地对南下打工有各种各样的“美称”,如何理解这些“美称”?(6分)

3.从文本看,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有什么新的变化?如何评价这种新变化?试结合文本、联系现实作简要分析。(6分)

 

1.①使沿海文化辐射到内地,促进了内地农村人的观念的转变。②缩小了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及地区差别。③为城市发展第二、三产业及农村发展第一产业提供了重要的劳动力积累和资本积累。④既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又为中西部地区的未来发展培养了后备人才。 2.这些“美称”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的高度评价,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为内地及广大农村培养了大批人才,反映了人们对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的肯定与向往;另一方面则反映了人们对外出打工行为的理性认识。在人们眼中,外出打工不仅是赚钱谋生的手段,更是学技术、学本领的机会,是打工族提高自身素养与能力的途径。(意思对即可) 3.(1)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新变化:①由因贫困盲目被动(或:莽撞)南下转变为理性主动流向东部等发达地区。②由依靠体力外出打工的“打工潮”转变为依靠资本、技术等回乡创业的“创业潮”。(2)评价:这种变化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人的观念改变产生的必然结果。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与劳动者观念的改变与素质的提高,人们对自身的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国家西部开发及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实施,也为有理想有能力的“打工仔”提供了新的机遇。 【解析】试题分析: 1.这是一道筛选信息的题目,要注意审题干,不要答错方向,此题是“打工潮”的社会效应,也就是“打工潮”对社会的影响。再则还要注意一些非智力因素,比如本题是6分,一般情况是要么3点,要么6点,一定要全面,不要遗漏。还要注意用原文的关键词语作为答案的主体。通过全文分析,可以提出下列关键的词语或句子:“沿海文化对内地的辐射”“缩小着工农差别、城乡差别以及地区差别”“为中国城市提供了重要的劳动力积累”“为中国农村发展第一产业提供了重要的资本积累”“解决了几百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他们带回了比投资更有价值的观念和技术”这些可以直接答出也可以整理成3点答出。 2.这道题实际上是一道表现手法的题目,各地对南下打工的各种美称实际上是比喻的说法,可以按着修辞的答题方式答题,把打工仔比喻成“留学生”,把打工地珠江三角洲比作“中国市场经济学院”等,效果是形象生动的表明人们对外出打工的看法的转变,关键是什么看法,通关文中信息“呼吸着商业文明的气息,感应着工业文明的熏陶,体验着竞争时代的冲击,接受着市场经济的洗礼”“他们带回了比投资更有价值的观念和技术,这是不可估量的‘无形资产’”可以看出,这正和“留学生”正好相似。整理这些可以得到答案。 3.这道题是一道探究题,首先要概括出“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新变化”,然后结合这些变化评价,评价是要结合实际。关键是概括变化,只有这点正确后面才有基础,这种新变化实际上就是“打工潮”到“创业潮”的历史跨越,它们的根本区别就是文章的结尾“昨天,他们依靠体力出来打工,只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家庭的命运!今天,他们依靠资本回去创业,则能改变家乡的命运、农村的命运!”评价类题目一般要限定在文本规定的框架内,结合实际并不是抛开原文信马由缰。文中“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从“打工潮”到“创业潮”的历史跨越也已经清楚地表明:沿海地区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不仅仅是解决了几百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也不仅仅是寄回了几百亿劳务收入问题,更重要的是为中西部地区未来的发展培养了一代人!”这正是这种转变的意义,所以可以围绕这点回答。 文章结尾“‘回归’是一次新的进军,当一个打工仔踌躇满志地带着资金、技术、信息,带着规划、设计、方案,从遥远的城市返回故乡的时候,他已经站在了一个更高的起点上”也可以看出作者的积极评价倾向。文中提到中西部发展,所以可以结合中西部大开发的实际进行论述。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田埂上的精神

张佐香

①麦子把田野的纽扣一粒一粒扣齐。但是,有一粒麦子被人们遗忘了,落在了田埂上,像一只浇了水后丢在堤上的桶。

②秋天继续深入。在清寒的晨气中,秋天的阳光抹在田野上,也抹在这一粒麦子上。它穿透土壤的黑暗,长出如针的小苗。来地里除草施肥的人们,自远方踏步而来,这一株麦苗兴奋地在微风中晃动着绿色的身子,似蝴蝶抖动金色的翅膀。然而,没有人在走近它时停下来,甚至没有闲暇望它一眼。因为田野里有大片的麦子,在等待着他们。

③本来它也应该生长在平整如砖的麦地呀!那儿有着它许许多多的兄妹,它们被调理得丰腴而肥硕。远远望去,它们宏大而又壮观。它们手挽手一起生长,一起成熟,一起走进农家的粮仓,与那些农民一起体验丰收的喜悦。田埂上只有一株孤零零的麦子,一株长错了地方的麦子。它很无奈。

④尽管这株麦子非常纤弱,但它长得非常卖力。它比田地里任何一株麦子都活得用力;它不想放弃自己生长的权利;它甚至还想用它那一片特别的绿,来引起人们的关注,从而获取生长所必需的元素。它大声地对每一位从它身边经过的人呐喊:“你们睁大眼睛瞧瞧!我不是一棵小草,我是麦子,我是一株麦子啊!”但是,没有人理会它。例外的一天,有个人偶然歇息时坐在它身边的田埂上,抽了一根烟,扔下烟蒂时瞅了它一眼,这时才突然记起来似的说:“噢,这儿还有一株麦子!”这时,麦子为有人记起它而高兴,它显得异常兴奋,甚至还有意地直了下它的身子,以便能让人看到它健康向上的样子。它不愿意让人笑话它,或者可怜它。那人只留下了些烟灰,拍了拍沾在裤子上的泥土,走了,就不再有踪影。

⑤这一株麦子已彻底为人们所遗忘,偶尔有小鸟落在它的身边,望着这深秋的大地一动不动。风吹,雨淋,日晒,它在孤独寂寞和无望中艰难地生长。它必须要生长,因为它是一粒落进泥土获得生命的麦子。它的存在属于大地,还有白云和高空飞翔的鸟儿,以及美好的黎明和黄昏。太阳格外地偏爱它,总是用暖暖的光芒映照着它的身子。

⑥尽管它是一株长在田埂上的麦子,被人们忽略,但它依然挚爱着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它能体会到他们泥一脚水一脚跋涉于齐膝的泥淖中的滋味;它能感受到他们担着百余斤的担子压在肩上走上三四里地的分量。抢收抢种的季节,他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顶着最毒的太阳,干着最繁重的活。他们受苦受累似乎是注定的,谁也没觉得不应该。想到此,它的身子一沉,似乎想把自己的根系伸进更深的土壤中,汲取更多的营养,使自己长得更健壮一些。

⑦冬去春来,它终于开始抽穗,并且呈现出金黄的颜色。当一位农人收割了无数麦子后,发现了它,欢喜得了不得,小心翼翼地割下这株麦子,把它捧在手心,喃喃地自言自语:“麦子,田埂上也能长出这么好的麦子,它承的是天惠呀!

⑧一颗明亮而智慧的种子,只要根植于泥土,它就能结出果实,正如这田埂上的一株麦子。它生长的是田埂上的精神。

(选自《人民代表报》,有改动)

1.第一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从全文结构来看,这一段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4分)

2.“麦子,田埂上也能长出这么好的麦子,它承的是天惠呀”,结合原文回答:田埂上为什么能长出这么好的麦子?(6分)

3.用自己的话表述“田埂上的麦子”给了我们哪些人生启示。(4分)

4.本文多处运用对比,请列举两例并探究其作用。(6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纵一苇之所如,                  。 (苏轼《赤壁赋》)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3.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4.                  ,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逍遥游》)

5.                  ,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岳阳楼记》)

6.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良多趣味。(郦道元《三峡》)

7.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欧阳修《新五代史》)

8.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                  。(《三字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问题。(10分)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 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注释】①斛斯山人:隐士,作者的朋友。②翠微:青翠的山坡。③松风:指古乐府《风入松》曲,也可作歌声随风入松林解。 ③机:世俗的心机。

1.“美酒聊共挥”句中的“挥”改为“饮”好不好?为什么?(3分)

2.“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结合全诗分析,让诗人“醉”的原因除了酒,还有哪些?(4分)

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乃见说赵王于华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说,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苏)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炫煌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选自《战国策·秦策一》)

太史公曰: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而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

(选自《史记·苏秦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离开

B.乃夜发书,陈箧数十        打开

C.式于政,不式于勇          同“试”,尝试

D.嫂蛇行匍匐                像蛇一样

2.下列各句,都能表现苏秦“其智有过人者”的一组是(  )(3分)

①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    ②抵掌而谈,赵王大说

③约从散横,以抑强秦         ④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⑤其术长于权变               ⑥式于政,不式于勇

A.①③⑥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秦耗尽资用,游说秦王没有成功,狼狈还家,受到家人蔑视。

B.苏秦不怕失败,发愤读书,刻苦钻研,充满自信,终于成功。

C.苏秦游说赵王,受到重用,一时间合纵策略遍行于天下各诸侯国。

D.苏秦衣锦还乡,家人大事欢迎,他嫂子前倨后恭最让人觉得好笑。

4.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1)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3分)

(2)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4分)

(3)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3分)

 

查看答案

下面这个句子写出了人与人之间应具备的关系,请你仿用这种方式写一个句子,要求能反映出人与自然(环境) 之间应具有的联系。(4分)

示例:理解、信任是填平鸿沟的基石,怀疑、疏远是割开感情的利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