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乃见说赵王于华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说,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苏)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炫煌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选自《战国策·秦策一》)

太史公曰: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而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

(选自《史记·苏秦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离开

B.乃夜发书,陈箧数十        打开

C.式于政,不式于勇          同“试”,尝试

D.嫂蛇行匍匐                像蛇一样

2.下列各句,都能表现苏秦“其智有过人者”的一组是(  )(3分)

①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    ②抵掌而谈,赵王大说

③约从散横,以抑强秦         ④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⑤其术长于权变               ⑥式于政,不式于勇

A.①③⑥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秦耗尽资用,游说秦王没有成功,狼狈还家,受到家人蔑视。

B.苏秦不怕失败,发愤读书,刻苦钻研,充满自信,终于成功。

C.苏秦游说赵王,受到重用,一时间合纵策略遍行于天下各诸侯国。

D.苏秦衣锦还乡,家人大事欢迎,他嫂子前倨后恭最让人觉得好笑。

4.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1)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3分)

(2)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4分)

(3)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3分)

 

1.C 2.B 3.C 4. (1)读书困倦想睡,就拿起锥子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上。 (2)缔结合纵,离散连横,来抑制强大的秦国,所以苏秦在赵国为相,函谷关封闭(秦国不敢出兵函谷关) (3)苏秦出身于民间,却能联合六国一起抗秦,这正表明他的智慧有超过常人的地方。 【解析】试题分析: 1.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此题的答案C即为通假字,D为词类活用中的名词作状语。答题的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尽量不要凭平时的记忆而答题。把“尝试”代入原文不通,“式”应为通假字,通“试”,“用”的意思。 2.此类题目先看题干中有没有“直接表现”的字样,然后分析所给文段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人物的所作所为,再分析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性格,用排除法做准确率高还节省时间,此题中①句是描写苏秦刻苦学习的情景;⑤句是作者对苏秦兄弟三人的评价;⑥句是作者的观点,排除这三项可得到答案,一般排除两项就可得到答案。 3.此类题目一般不会太难,命题方向重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此题选项C“遍行于天下各诸侯国”就包含了秦国,文中讲的是“山东之国”,地点出现错误。 4.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关键点(1)中的“引”要译为“拿起”,“股”要译为“大腿”。(2)中的“约从”要译为“缔结合纵”,“故”要译为“所以”,“相于赵”译为“在赵国为相”,“关”译为“函谷关”。(3)中的“闾阎”译为“民间”,“从亲”译为“结为一体”,“者”译为“……的地方”。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苏秦)十次上书游说秦王都不成功。黑貂皮衣破了,百两金币也用光了。资用匮乏,不得已离开秦国回家。挑着书囊,体态憔悴,面容黑黄,带有惭愧的样子。回到家里,妻子不从织机上下来迎接,嫂子不给他做饭,父母不跟他说话。于是他就在夜间打开书籍(攻读),摆开几十个书箱,找到姜太公的兵书《阴符》来,伏案诵读,选 择其中重要的加以熟读,探求它的真谛。读书困倦想睡,就拿起锥子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上,他说:“哪里有游说君王不能让他们赏赐金玉锦绣,取得卿相尊位的呢?”一年的工夫,钻研成功,自言自语说:“现在我真的可以去游说各国君王了。” 于是苏秦在华丽的殿堂中拜见游说赵王。双方谈得十分投契,赵王非常高兴,封他为武安君,并授给相印,随后赏赐他兵车百辆,锦绣千匹,白璧百双,金币万两。缔结合纵,离散连横,来抑制强大的秦国,所以苏秦在赵国为相,函谷关封闭(秦国不敢出兵函谷关)。这时候,那么广大的天下,那么众多的人民,那么威严的王侯,那么有权势的谋臣,都要取决于苏秦的策略。没有耗费一斗粮食,没有烦劳一兵一卒上阵打仗,没有扯断一根弓弦,没有弄折一支羽箭,诸侯之间和睦相处,甚至比亲兄弟还要亲近。贤能的人得到任用天下人服从,一个人被重用天下人跟随。所以说,(有效的谋略)用在政治上,不用在勇武上,用在朝廷之内,不用在边境之外。当苏秦身在高位的时候,金币万两随他使用,车轮飞转,马队相连,在道路上光彩夺目,崤山以东的六国诸侯,闻风服从,使赵国的地位十分显要。 (苏秦)将要去游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听到消息,收拾房屋清扫道路,安排乐队设置酒宴,到城郊三十里之外迎接;妻子不敢正眼看他,侧着耳朵听他说话;嫂子匍匐在地像蛇那样爬行,行四拜大礼跪地谢罪。苏秦说:“嫂子,为什么先前那样傲慢,如今又如此卑躬屈膝呢?”他嫂子答:“因为现在你地位尊显、钱财多啊。”苏秦长叹一声说道:“唉!一个人如果穷困落魄,连父母都不把他当儿子,然而一旦富贵显赫之后,亲戚朋友都感到畏惧。由此可见,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权势和富贵怎么能忽视不顾呢!” 太史公说:苏秦兄弟三人,都是因为游说诸侯而名扬天下。他们的策略擅长于权变,而苏秦却背着反间的罪名而被杀死,天下人都讥笑他,忌讳学习他的策略。苏秦出身于民间,却能联合六国一起抗秦,这正表明他的智慧有超过常人的地方。所以,我列出他的事迹,依照正确的时间顺序加以陈述,不要让他只是蒙受不好的名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这个句子写出了人与人之间应具备的关系,请你仿用这种方式写一个句子,要求能反映出人与自然(环境) 之间应具有的联系。(4分)

示例:理解、信任是填平鸿沟的基石,怀疑、疏远是割开感情的利刃。

 

查看答案

根据文意排列下面句子的顺序,把正确的序号填在横线上。(5分)

有人说:世界上最难回答的问题往往是孩子提出的问题。因为他们的问题是真正的心灵问题、哲学问题。                                                。

①哲学最终成了极少数对问题穷追不舍的人的专利。

②大人们往往回避问题,或只分析问题。

③于是,哲学思想便在这种环境中很快地夭折了。

④而孩子们往往因为大人们没有给出答案而沮丧,放弃了对问题的追问。

⑤孩子们的问题往往把真理性问题一丝不挂地揪出来,让大人们很尴尬。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亚运会是一个特殊的舞台,既展示体育健儿的竞技水平,又彰显赛场观众的精神风貌。作为东道主,我们不仅要为中国运动员鼓劲,远道而来的客人更需要喝彩。

B.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徽,以中国汉字“世”字书法创意为形,塑造出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

C.在堪称“世界工厂”的珠三角地区,城镇化率已超过80%,各种城市病随之而来。如何纾缓居民生活压力、提高生活质量是一个越来越受到重视的话题。

D.昨日,西藏扎墨公路控制性工程——嘎隆拉隧道顺利贯通,这标志着墨脱即将摘去“全国唯一不通公路县”的帽子。一时间关于墨脱的报道见诸于各大媒体。

 

查看答案

材料概括分析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

近日,“舌尖上的浪费”、“车轮上的浪费”、“会务中的浪费”等现象招致众口痛批,相比之下,文化浪费却未引起足够警觉。即便有人对此有所感触,也大多停留在“巨资大投入”、“高价抢明星”、“豪华大场面”、“争夺收视率”的各类春晚、节会之上。其实,涉及文化方面的浪费还有很多。有的地方在举办文化活动上不计成本讲排场,笔者曾闻,某县为欢庆元宵节,竟耗资近亿元。有的地方在文化设施上舍得投入,可实际利用效果却并不理想。体育场馆建得规模宏大,然而因远离居民区乏人问津;图书馆建得富丽堂皇,然而因书刊数量不足、更新缓慢终致门可罗雀;“农家书屋”、“科技信息服务站”建得像模像样,然而因管理不善以致沦为麻将室、黑网吧。如此徒具其表的文化设施,除了“看起来很美”,有谁细算过其背后的综合效益账?像这样“热在一时”的文化建设举措,不是浪费又是什么?

与餐桌浪费、公车浪费等相比,目前,对于文化浪费似乎还没有哪个部门专门做过统计与研究,没有权威而准确的数据对之加以曝光。而事实上,文化浪费的后果尤其不容忽视,它所带来的不只是资金、资源上的无端损耗,不只是政府相关部门的形象遭损;因了文化浪费,势必给地方文化建设拖后腿,而文化建设的滞后乃至偏差,对于公众文化素养提升、对于集结民智实干兴邦等都将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诚若近期,人们对于餐桌之上、会务招待当中诸多突出浪费行为有目共睹、口诛笔伐,使得类似不良现象正在各地逐步得以改善。窃以为,只要人们对身边种种文化浪费现象也同样保持清醒认识,只要人人愿意为消弭文化浪费付出努力,这一领域的浪费尽快得以遏止就不会是梦。

1.根据材料,概括“文化浪费”的种种表现。(4分)

2.为什么要对“文化浪费”进行“严控”?(5分)

3.结合材料,谈谈如何遏止文化浪费现象。(6分)

 

查看答案

简答题 (10分)

⑴“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这句台词出自《茶馆》中哪一人物之口?请根据剧情简介这一人物。(5分)

⑵“自为红绡帐里,公子情深;始信黄土垄中,女儿命薄!”这句话出自《红楼梦》中的哪一篇祭文?句中的“公子”、“女儿”分别指谁?请概写出最能体现“女儿”生前个性的两个情节。(5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