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材料概括分析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 近日,“舌尖上的浪费...

材料概括分析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

近日,“舌尖上的浪费”、“车轮上的浪费”、“会务中的浪费”等现象招致众口痛批,相比之下,文化浪费却未引起足够警觉。即便有人对此有所感触,也大多停留在“巨资大投入”、“高价抢明星”、“豪华大场面”、“争夺收视率”的各类春晚、节会之上。其实,涉及文化方面的浪费还有很多。有的地方在举办文化活动上不计成本讲排场,笔者曾闻,某县为欢庆元宵节,竟耗资近亿元。有的地方在文化设施上舍得投入,可实际利用效果却并不理想。体育场馆建得规模宏大,然而因远离居民区乏人问津;图书馆建得富丽堂皇,然而因书刊数量不足、更新缓慢终致门可罗雀;“农家书屋”、“科技信息服务站”建得像模像样,然而因管理不善以致沦为麻将室、黑网吧。如此徒具其表的文化设施,除了“看起来很美”,有谁细算过其背后的综合效益账?像这样“热在一时”的文化建设举措,不是浪费又是什么?

与餐桌浪费、公车浪费等相比,目前,对于文化浪费似乎还没有哪个部门专门做过统计与研究,没有权威而准确的数据对之加以曝光。而事实上,文化浪费的后果尤其不容忽视,它所带来的不只是资金、资源上的无端损耗,不只是政府相关部门的形象遭损;因了文化浪费,势必给地方文化建设拖后腿,而文化建设的滞后乃至偏差,对于公众文化素养提升、对于集结民智实干兴邦等都将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诚若近期,人们对于餐桌之上、会务招待当中诸多突出浪费行为有目共睹、口诛笔伐,使得类似不良现象正在各地逐步得以改善。窃以为,只要人们对身边种种文化浪费现象也同样保持清醒认识,只要人人愿意为消弭文化浪费付出努力,这一领域的浪费尽快得以遏止就不会是梦。

1.根据材料,概括“文化浪费”的种种表现。(4分)

2.为什么要对“文化浪费”进行“严控”?(5分)

3.结合材料,谈谈如何遏止文化浪费现象。(6分)

 

1.①各类春晚扎堆、节会泛滥;②举办文化活动不计成本;③文化设施徒具其表而综合效益低下。 2.因为文化浪费①损耗大量资金和资源;②损害政府相关部门的形象;③阻碍地方文化建设;④影响公众文化素养提升;⑤不利于集结民智实干兴邦 3.①全社会在思想上都对文化浪费现象及其后果保持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警觉;②在行动上都对文化浪费行为口诛笔伐;③政府相关部门对各类文化浪费进行专门统计、研究并曝光;④对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兴建各类文化设施实行严格的审批、审计、听证制度;⑤对造成文化浪费的单位、个人实行责任追究甚至采取法律行动。 【解析】 1. 试题分析:答案就在文段第一段,从段中“其次”看,前面也是要点不可丢弃,三个层面,细致归纳可见①各类春晚扎堆、节会泛滥;②举办文化活动不计成本;③文化设施徒具其表而综合效益低下。答案就好写出了。每点1分,答对三点4分。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 试题分析:从第二段的事实上往后看,文化浪费的后果正是要严控的理由,所以答案就在事实上以后内容的概括上①损耗大量资金和资源;②损害政府相关部门的形象;③阻碍地方文化建设;④影响公众文化素养提升;⑤不利于集结民智实干兴邦。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 试题分析:这道题是对前一道的回答,既然严控就要对症下药。结合文段二、三段就行了。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简答题 (10分)

⑴“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这句台词出自《茶馆》中哪一人物之口?请根据剧情简介这一人物。(5分)

⑵“自为红绡帐里,公子情深;始信黄土垄中,女儿命薄!”这句话出自《红楼梦》中的哪一篇祭文?句中的“公子”、“女儿”分别指谁?请概写出最能体现“女儿”生前个性的两个情节。(5分)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三国演义》中,关羽退守麦城,诸葛瑾前来劝降,关羽不为所动,决定向西川撤退,途中遭遇东吴伏兵,寡不敌众,父子被擒。

B.《风波》中,七斤愚昧麻木、驯服盲从,是当时中国农民的典型;赵太爷无政治主见,报复心重,是陈腐守旧的封建顽固派代表。

C.《边城》中,当杨马兵把大老天保在茨滩出事的消息告诉老船夫时,老船夫像被重重掴了一巴掌,不安、痛苦却又对此将信将疑。

D.《家》中,觉慧因为参加学生运动而被祖父囚禁在家,他常常通过吹箫宣泄心中郁积的烦闷,同时借箫声倾诉对鸣凤的爱慕之情。

E.《哈姆莱特》中,作者为突出主人公性格,运用了多重对比,如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哈姆莱特与霍拉旭。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后面的题。(10分)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有客谈麋、驴、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                                           

(选自柳宗元《〈三戒〉并序》)

2.《三戒》是由《黔之驴》、《        》和《         》组成的一组寓言。(2分)

3.试根据上面这段文字,概括《三戒》的主旨。(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红楼梦》这本伟大的经典文学作品, 是我们共同的记忆,它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的精华都凝聚于其中,本身就具有一种无限的力量。(苏童)

影响我最大的作品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多少年过去了, 那些当年活现在我脑海里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莫言)

中国学生必须背诵几种大部的经典,这种聚集成功的大资产,以供中国著名作家任意的使用,在文辞的修饰上自然能得到有效的结果。(瑞典语言学家、世界著名汉学家 高本汉)

请以“品读经典”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 ②角度自选; 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我就是每天翻译一点”

①翻译家王永年精通英语、俄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他勤于翻译,译著等身,《欧·亨利小说全集》《十日谈》《约婚夫妇》,还有《博尔赫斯全集》中绝大部分的篇章都出自他的译笔。

②王永年女儿王绛说:“父亲没有留下什么遗言。只是在照顾他的八个月里,讲到自己的生平,他总是说,你们要做一个正直的人,要好好做学问,要终生学习。”在王绛的印象里,父亲在新华社上班的时候,为了多做一点文学的翻译工作,每天三四点钟就起来。

③翻译家赵德明表示,王永年在外语、中文、历史、文化上具有全方位的才学,并能把原文吃透,译作传神、忠实、精彩,文字也好。尽管因为翻译那些严肃高雅、在文学史上已有定论的作品,王永年得到业界内外的推崇,但他却因为翻译《在路上》,收获了更广泛的关注。英美文学专家陆建德说:“听说他翻译凯鲁亚克的《在路上》,我很吃惊,这本书年轻人很喜欢,他这样一个资深译者翻译的多是经典作品,要翻译嬉皮士文化的代表作,是一种挑战,他的勇气和精神令人钦佩。”

④出版人赵武平回忆说:“以我看,译文的风格再明显,如果没有以准确为基础,就离原作比较远。王先生的翻译没有匠气。他的汉语修养很高,翻译最明显的特点是准确、通俗,不会转文。”事实上,生前接受采访时,王永年多次表示自己并不喜欢《在路上》,但他还是花了十个月时间一点一点把它翻译完。有些人不能理解,为什么不喜欢还要翻译?他表示:“青菜萝卜各有所好,我不喜欢这样消极的小说,但可以介绍它是怎么回事。”

⑤有人问他为何翻译了如此多的文学作品,他想了半日,也只是诚实地说:“为了谋生。”赵武平说:“王先生经历过‘反右’,晚年坦承当时也有‘不由自主’的时候。他翻译作品,在特殊年代里也有一些是‘完成任务’,有些他自己并不满意,但是他能实话实说。”

⑥或许,王永年留给后世的,除了沉甸甸的文学翻译遗产,就是这种堪为典范的职业精神。在他看来,世上没什么不好翻译的东西。“反正你看懂原文,你有一定的中文基础,你就能够表达出来。”“我就是每天翻译一点,定时定量,并不累的。”

(摘自《文学报》,有删改)

1.文章第②段引用王绛的话,有什么作用?(6分)

2.从文中看,王永年因翻译《在路上》而受到更广泛关注的因素有哪些?(6分)

3.结合全文,概括王永年在翻译上取得丰硕成就的主要原因。(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