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我就是每天翻译一点” ①翻译家王永年精通英语、...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我就是每天翻译一点”

①翻译家王永年精通英语、俄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他勤于翻译,译著等身,《欧·亨利小说全集》《十日谈》《约婚夫妇》,还有《博尔赫斯全集》中绝大部分的篇章都出自他的译笔。

②王永年女儿王绛说:“父亲没有留下什么遗言。只是在照顾他的八个月里,讲到自己的生平,他总是说,你们要做一个正直的人,要好好做学问,要终生学习。”在王绛的印象里,父亲在新华社上班的时候,为了多做一点文学的翻译工作,每天三四点钟就起来。

③翻译家赵德明表示,王永年在外语、中文、历史、文化上具有全方位的才学,并能把原文吃透,译作传神、忠实、精彩,文字也好。尽管因为翻译那些严肃高雅、在文学史上已有定论的作品,王永年得到业界内外的推崇,但他却因为翻译《在路上》,收获了更广泛的关注。英美文学专家陆建德说:“听说他翻译凯鲁亚克的《在路上》,我很吃惊,这本书年轻人很喜欢,他这样一个资深译者翻译的多是经典作品,要翻译嬉皮士文化的代表作,是一种挑战,他的勇气和精神令人钦佩。”

④出版人赵武平回忆说:“以我看,译文的风格再明显,如果没有以准确为基础,就离原作比较远。王先生的翻译没有匠气。他的汉语修养很高,翻译最明显的特点是准确、通俗,不会转文。”事实上,生前接受采访时,王永年多次表示自己并不喜欢《在路上》,但他还是花了十个月时间一点一点把它翻译完。有些人不能理解,为什么不喜欢还要翻译?他表示:“青菜萝卜各有所好,我不喜欢这样消极的小说,但可以介绍它是怎么回事。”

⑤有人问他为何翻译了如此多的文学作品,他想了半日,也只是诚实地说:“为了谋生。”赵武平说:“王先生经历过‘反右’,晚年坦承当时也有‘不由自主’的时候。他翻译作品,在特殊年代里也有一些是‘完成任务’,有些他自己并不满意,但是他能实话实说。”

⑥或许,王永年留给后世的,除了沉甸甸的文学翻译遗产,就是这种堪为典范的职业精神。在他看来,世上没什么不好翻译的东西。“反正你看懂原文,你有一定的中文基础,你就能够表达出来。”“我就是每天翻译一点,定时定量,并不累的。”

(摘自《文学报》,有删改)

1.文章第②段引用王绛的话,有什么作用?(6分)

2.从文中看,王永年因翻译《在路上》而受到更广泛关注的因素有哪些?(6分)

3.结合全文,概括王永年在翻译上取得丰硕成就的主要原因。(6分)

 

1. ①借女儿之口,间接说明诚于做人、恒于学问是王永年一生的追求; ②再现王永年生前的活动,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感,有力地证明了作者对王永年的认识; ③为下文王永年在特殊年代里完成不满意的“任务”而能实话实说作铺垫。 评分建议:每点2分。 2. ①资深翻译家挑战非经典作品,勇气和精神令人钦佩; ②王永年的翻译准确、通俗,没有匠气; ③翻译《在路上》,让中国读者(尤其是年轻人)了解了嬉皮士文化。 评分建议:每点2分。 3. ①深厚的语言素养:精通多种语言,有深厚的中文功底; ②学识全面:不仅精通各种语言,在历史、文化上也具有全方位的才学; ③治学严谨:翻译以准确为基础,尊重原文,并形成个人翻译风格; ④勤于工作:定时定量,每天翻译,笔耕不辍。 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文章中心人物是王永年先生,第二段引用女儿的话,自然是侧面描写,增加真实性。内容也自然是写核心人物的,放在开头,从行文看为下文做铺垫,引出下文也是顺理成章。 考点: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完整答题必须精读文章,找准要点。本题不难,小心细致就能理想作答。①资深翻译家挑战非经典作品,勇气和精神令人钦佩;②王永年的翻译准确、通俗,没有匠气;③翻译《在路上》,让中国读者(尤其是年轻人)了解了嬉皮士文化。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原因一般分外在与内在,本题核心在于王永年先生的个人魅力与能力,属于内在①深厚的语言素养②学识全面③治学严谨④勤于工作。外在几乎没有涉及,忽略。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

雪中六盘

张承志

①我感谢六盘山。

②离开沙沟乡和西吉滩,离开了头戴六角帽的哲合忍耶回民的黄土山庄,在大雪纷扬中,我们穿过了一片片斑驳错落的村寨,来到了单家集。一罐茶只喝了一口,我们便又穿过杨茂、姚杜,在暮色中的好水川旁冻硬的土道上,急急地前进了。白雪使晚暮中的好水两岸依然明亮,干燥的雪在脚下喳喳作响,迎接着我们的到来。一路小村瓦顶的高房静静地屹立在庄院一角,切开的山坡上偶有一排废弃的窑洞,仿佛大山的眼睛,含情脉脉地注视着我这个多年前的老友。我们踏着硬硬的薄雪,体味着这一切,继续走向这苍茫雪谷的纵深处。背上行装迈开大步,搭上手扶拖拉机快速前行,我们的心已在六盘。

③人间的事就是这样,当一切都已远逝,当新的世界像江河浪涛一样卷持着自己浮沉而下的时候,人们有时会回忆起一个遥远的印象。随着成年,随着见识和缺憾的积累,人们会开始懂得这印象、这心境的可贵。因为它只这么闪烁一瞬,然后就消失,就熄灭,就永远失而不得了。它在消失和熄灭的时候,带走了你的一份青春和历史,当你知道已经真的失去了它的时候,你会感到额头上又添了一道皱纹,你的生命又衰老了一分。

④我感谢六盘山。因为在我顺着它腰肢的崎岖小道向上攀登时,它为我唤醒了已经沉睡了的一个印象。那是一个十八岁的我,背负着六十斤重的行囊,在岷山山地的一座高山上行走的印象。那一天,我和一个背着一篓煤炭的农民并肩走在大雪覆盖的岷山道上。那农民被压弯的背和煤灰染黑的流淌着道道汗水的脸,还有那双在黑污中朝我闪着善良憨实的目光的眼睛,曾经给年轻的我带来过撞击般的感触。从那以后近二十年过去了,荒凉的岷山道,雪封的远山近村,脚上的冻伤和背上的重负,连同那个脸膛黑污、眼睛和善的驮炭人,都被忙碌的生涯淘去了,淡忘了。我只是朦胧中觉得自己心里似乎还存留着什么,它常常使我在奔波中稍稍定神的一瞬感到惶惑。

⑤所以我感谢六盘山。哪怕是短暂的接触也好,哪怕我还远远不能洞知和理解;尽管我仍然只能再去投身于我的奔波世界,尽管我深知当我们在顶峰欢呼雀跃之后,朝下山道上迈出一步就有可能是对这座山峰的永诀。

⑥我仍然感谢六盘山。它在我成年的心里唤醒的那个印象已经再也不会沉睡了。当我望着在雪幕后雄伟地缓缓升起的、那颜色灰蒙的静默大山,望着它身上鳞甲般的丛丛树木,望着它襟裾下茫茫无际的大地上不可思议的梯田村庄的地图时,我久久地想着这近二十年的时光里经历的一切。从岷山道上那背炭的农民开始,一直到沙沟乡面容坚忍的哲合忍耶回民,许许多多的熟识面影,仿佛在向我启示着什么。

⑦来到和尚铺,回首望六盘,顶峰和山口已经被山峦遮住了。想起昨天夜宿的杨河乡,只觉得天关难越。眼前路道分三岔,固原城举步可接。我知道,此别六盘山就是告别西海固;前面虽路程尚远,但我这次严冬远行的计划已经结束。

⑧巍巍六盘山还在冬雪中无言地默立着,荒瘠的岭脉沿着路左一字排开。我没有多少惊喜或可数的收获,但我的心中是一片踏实的宁静。

⑨再见,我质朴、刚强的六盘山!

(选自《风土与山河》,有删改)

1.文中的六盘山有哪些特点?请加以概括。(4分)

2.文章第②段画线句描写了作者前往六盘山途中所见之景,请分析其表达特色。(6分)

3.文章第④段叙写“我”在岷山道上与背炭农民相遇之事,从全文结构看有何作用?(4分)

4.作者在文中反复表达“感谢六盘山”,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6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2.白头搔更短,             。(杜甫《春望》)

3.东船西舫悄无言,             。(白居易《琵琶行》)

4.山水之乐,                 。(欧阳修《醉翁亭记》)

5.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苏轼《赤壁赋》)

6.元嘉草草,          ,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博学而笃志,             ,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8.              ,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咏史》)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惜余春

贺铸

急雨收春,斜风约水,浮红涨绿鱼文起。年年游子惜余春,春归不解招游子。

留恨城隅,关情纸尾,阑干长对西曛倚。鸳鸯俱是白头时,江南渭北三千里。

【注】西曛:斜阳。

1.从全词看,词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3分)

2.后人评价“春归不解招游子”有“无理之趣”,请对此作简要分析。(3分)

3.请简要赏析“鸳鸯俱是白头时,江南渭北三千里”这两句的艺术特色。(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有位记者曾经采访作家卡波蒂,问他:“你说的‘控制力’的准确含义是什么?”作家回答:“我指的是始终在风格上和情感上掌控你的材料。一个句子,尤其是临近结尾的句子,如果乱了一处节奏,或者分段失败,甚至标点有误,就可能把整个故事给毁了。亨利·詹姆斯就是善用分号的大师,海明威则是一流的分段行家,而弗吉尼亚·伍尔芙从来没写坏过一个句子。”

请以“控制”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查看答案

从下列两题中任选一个,按要求作文。

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感语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易卜生说:“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2.以“影响”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文体特征鲜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