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惜余春 贺铸 急雨收春,斜风约水,浮红涨绿鱼文...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惜余春

贺铸

急雨收春,斜风约水,浮红涨绿鱼文起。年年游子惜余春,春归不解招游子。

留恨城隅,关情纸尾,阑干长对西曛倚。鸳鸯俱是白头时,江南渭北三千里。

【注】西曛:斜阳。

1.从全词看,词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3分)

2.后人评价“春归不解招游子”有“无理之趣”,请对此作简要分析。(3分)

3.请简要赏析“鸳鸯俱是白头时,江南渭北三千里”这两句的艺术特色。(4分)

 

1.由惜春(1分)到思归(1分)再到怀人(1分)。 2.“春归”本是自然现象(1分),词人埋怨春弃己而独归是“无理”的(1分),但无理却有趣,借此把游子游子思归之情表达得委婉、深挚。 3.运用比喻、借代、夸张等修辞手法,以“鸳鸯”喻夫妻(有情人),以“江南、渭北”代指夫妻(有情人)各自所在的地方,以“白头”“三千里”突出分别时间之长、相隔距离之远。意味深远,给读者以强烈的情感震撼和艺术感染力。  评分建议:手法及分析,3分;表达效果分析,1分。若答出其他手法(想像、化虚为实、以景结情等)及表达效果,言之成理亦可赋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情感变化,从题目可见“惜”字,词中有“惜余春”,归纳出惜春,“春归不解”写出思归,“关情纸尾,阑干长对”古典意象写出怀人相思。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2. 试题分析:本题写出无理中的有理就行,矛盾中的统一。“春归”本是自然现象,词人埋怨春弃己而独归是“无理”的,但无理却有趣,借此把游子游子思归之情表达得委婉、深挚。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艺术手法的鉴赏一般从情景、修辞、对比最后到主旨来作答,关于本题,我们看诗句主要在修辞、对比上有特色,故答案易写,运用比喻、借代、夸张等修辞手法。后分析效果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有位记者曾经采访作家卡波蒂,问他:“你说的‘控制力’的准确含义是什么?”作家回答:“我指的是始终在风格上和情感上掌控你的材料。一个句子,尤其是临近结尾的句子,如果乱了一处节奏,或者分段失败,甚至标点有误,就可能把整个故事给毁了。亨利·詹姆斯就是善用分号的大师,海明威则是一流的分段行家,而弗吉尼亚·伍尔芙从来没写坏过一个句子。”

请以“控制”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查看答案

从下列两题中任选一个,按要求作文。

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感语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易卜生说:“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2.以“影响”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文体特征鲜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歌由心飞于淑珍    紫茵

听于淑珍唱歌已有30多年,同于淑珍聊天还是头一回。冬日的午后,我走进她栖身京城的居室。和善的脸庞,银白的卷发,弯弯的笑眼,76岁的老人讲起话来清甜甘润如少女一般。

“老师不是一个,而是所有人”

从小工厂唱到大舞台,于淑珍说自己从未想过当歌唱家。上世纪50年代初,天津歌舞剧院将这个爱唱歌、会唱哥伯小女工招进去,正是看中她的艺术潜质。

于淑珍靠着灵慧悟性,在舞台实践中摸索、进步、成长、成熟。上海音乐学院王品素教授是才旦卓玛的恩师,曾给于淑珍上过课,发现并保护了她的美妙歌喉。于淑珍说:“中国传统戏曲演唱有很多讲究、很多学问。所有人都可能成为我的老师!”京剧、梆子,她学过、唱过,《少家滨》的阿床嫂,《杜鹃山》的柯湘,响当当挂头牌的角儿。“小彩舞”骆玉笙讲话,于淑珍听得很用心,从民间说唱艺术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歌唱艺术。将科学的发声方法与民族民间音乐融会贯通,就是于淑珍的“独门秘笈”。她歌喉纯美甜润,吐字亲切晓畅,行腔流丽柔婉,风格清新淡雅。她最擅长演绎抒情性作品,注重把握地域特点和韵味。北方的健朗舒放,南方的柔婉细腻,她总能恰如其分地表现作品的意境和内涵。“高如行云,低若流水;声从情发,歌由心飞”,人们褒扬称道。

“首唱作品非常多,传唱很有限”

从艺58年,于淑珍同施光南、吕远、唐柯、冯国林等作风家成功合作,经由她首唱的作品已超过400首。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已故音乐家施光南为于淑珍写了很多优秀的歌曲作品。“他写完一首,就在钢琴上边弹边唱给我听。我再试唱给他听,直到大家都满意。”《漓江谣》、《姑娘的爱情》………一向抒情柔婉的于淑珍,演唱河北梆子风格的《七律·长征》另有一番硬朗与豪放。《月光下的凤尾竹》是作曲家在云南采风写的一首傣族音乐风格的歌曲。有人曾提出,优美抒情的歌曲不应有直白浅显的语言,应将原作“一起走向啊,结婚登记处”改为“一起走向啊,那绿色的雾”。一向温和的于淑珍,内心始终操守艺术标准与原则底线。无论什么场合,她坚持按原词演唱,“我要尊重历史,尊重作者”。1980年2月16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听众最喜欢的15首广播歌曲”揭晓,《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荣谁前三。这首电影插曲为于淑珍带来最高声誉,并首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亚太地区音乐教材。歌唱家的精妙演绎,通过1984年CCTV春晚更加影响远播、深入人心。“幸福的花儿”一开30多年了,于淑珍说:“我还有好多好听的歌的儿,可不止这一首啊!”在中国文联2013年春节联欢晚会上,76岁的于淑珍再次挥洒“阳光”,歌声依旧清润甘甜。

“学生不可随便收,歌要继续唱”

功成名就的于淑珍,“从来没有感觉自己有多不起”,在她心里,是许多人的辛苦换来了这一切。有些年轻人慕名而来登门拜师,她一概婉言相拒。“我不敢随便收学生。一是自己没有正式进过音乐学院,学得不够厚实;二是怕她们徒有虚名,不是真心学本事,举着‘我是于淑珍的学生’当招牌。”于淑珍不收私人学生,但乐意去音乐学院开讲座,她喜欢和现在的年轻人说心里话:“同学们,千万另只学一首歌,一定要多唱新作品,一定要有自己首唱、原唱的歌”。现在的民族声乐演员,“共性多了些,个别就差了些。”她最爱听的一句话:一群人唱歌,闭着眼睛就能听出来,这是于淑珍!“无论唱民歌还是通俗,都要唱出自己的特点、自己的味道。一个毫无个性特征的人,一定不会在艺术上成功。”

一位“自学成才”的女高音歌唱家,古稀之年仍葆有艺术青春,难以可贵。现在每逢演出,她仍保持着一个习惯,提出穿好演出服,独自静静地酝酿感情。“我可不敢分神,最怕上台出错。”于淑珍将坚实的功底和超群的实力付诸频繁的舞台实践,“只要观众接受,我就继续唱”。(选自2013年4月4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简要赏析文章第一段中画线的句子。(4分)

2.于淑珍是如何达到“高如行云,低若流水;声从情发,歌由心飞”境界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3.为什么于淑珍最爱听“一群人唱歌,闭着眼睛就能听出来,这是于淑珍”这句话?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原因。(4分)

4.本文在写作方面有何艺术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问卜中华(节选)    余秋雨

一八九九,深秋。离二十世纪只隔着三阵风,一场雪。

十九世纪最后几个月,北京城一片混乱。无能的朝廷、无知的流民、无状的列强,打斗在肮脏的街道和胡同间。商店很少开业,居民很少出门,只有一些维持最低生存需要的粮店和药店,还会闪动几个慌张的身影。据传说,那天,宣武门外的达仁堂药店接到过一张药方,药方上有一味药叫“龙骨”,其实就是古代的龟甲和兽骨,上面间或刻有一些奇怪的古文字。使用这张药方的病人,叫王懿荣。

王懿荣是个名人,当时京城顶级的古文学者,金石学家。他还是一个科技出身的大官,授翰林,任南书记行走,国子监祭酒,主持着皇家最高学府。他对古代容器上的铭文作过深入研究,因此,那天偶尔看到药包里没有磨碎的“龙骨”上的古文字,立即产生敏感,不仅收购了达仁堂的全部“龙骨”,而且嘱人四处搜集,很快就集中了一千五百余块有字甲骨。他收购时出钱大方,又多多益善,结果在京城内外,“龙骨”也就从一种不重要的药材变成了很贵得的文物。

在他之前,也有人听说过河南出土过有字骨版,以为是“古简”。 王懿荣熟悉古籍,又见到了实物,快速作出判断,眼前的这些有字甲骨,与《史记》中“五帝三王”的论述有关。那就太令人兴奋了,遥远的“五帝三王”在中国历史上一直缺少实证,而眼前出现的却是那个时候占卜用的卜辞,而且是实实在在一大堆!

占卜,就是询问天意。大事小事都问,最大的事,像战争的胜败、族群的凶云消雾散、农业的收成,是朝廷史官们必须隆重占卜重。先取一块整修过的龟板,刻上一句问话,例如,几天之后要和谁打伏,会赢吗?然后把龟板翻过来,在背面用一块火炭烤出裂纹,根据裂纹的走向和长短寻找答案,并把答案刻上。等到打完伏,再把结果刻上。

我们的祖先为了维持生存、繁衍后代,不知遇到过多少灾衲和挑战。现在,终于可以听到他们向苍天的一句句问卜声了。问得单纯,问得具体,问得诚恳。问上帝,问宗祖,上帝也就是宜祖。有祭礼,有巫祝,日月星辰,风霜雨雪,问天也就是问地。

为什么三千多年前的声声问卜,会突然涌现于十九世纪最后一个深秋?为什么在地下沉默了那么久的华夏老先人,会在这个时候咣当一声掷出自己当年的问卜甲骨,而哗啦啦地流泻出这么一大堆?

我想,一定是华夏先人强烈地感知到了,他们的后代正面临着可能导致万劫不复的危难。

他们显然有点生气,掷出甲骨提醒生代:这是多少年的家业了,怎么会让外人糟蹋成这样?

他们甚至恼怒了,掷出甲骨责斥后代:为何这么垂头丧气?至少也要问卜几次,最后探询一下凶吉!

王懿荣似乎有点听懂。他放下甲骨,站起身来。

门外要王懿荣关心的事情太多。

就在王懿荣发现甲骨文的半年之后,八国联军进攻北京。一九OO年八月十五日早晨,王懿荣被告,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已经逃离北京。

王懿荣,这位大学者这时又担负着北京城的防卫职务。在中国历代关及民族安危的战争中,开始总有不少武将在战斗,但到最后还在抵抗的,经常是文官,这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恐怕也与中华文化的气节传承有关。王懿荣又是这样,他觉得首都沦陷、朝廷逃亡,是自己的失职,尽管责任完全不在他。他知道越是在这样的时刻自己越不应该离开职守,但又不能以中国首都防卫官员的身份束手就擒,成为外国侵略者进一步证明他们胜利的道具。于是,唯一的选择是,在外侵略者还滑来到眼前的这一刻,自杀殉国。

我一直认为,王懿荣是真正的大丈夫,在国难当头的关口上成了民族英雄。他研究的是金石,自己却成了中国文化中的铿锵的金石。他发现的龙骨,自己却成了中华民族真正的龙骨(有删改)

1.简要赏析文章第一段中画线句子(4分)

2.为什么是王懿荣而不是别人,最初发现了“龙骨”里的秘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3.如何理解下面句子在文中的含意?(4分)

⑴他们显然有点生气,掷出甲骨提醒后代:这是多少年的家业了,怎么会让外人糟蹋成这样?

⑵他研究的是金石,自己却成了中国文化中的铿锵的金石。他发现的是“龙骨”,自己却成了中华民族真正的“龙骨”。

4.本文在写作方面有何艺术特点?请结合文本概要分析。(6分)

 

查看答案

某校高三(6)班要召开“我的梦·中国梦”的主题班会,请你以班会主持人的身份,烈军属一段开场白。(5分)

要求:(1)主题鲜明,将“我的梦·中国梦”有机结合起来;(2)符合班会主持人的身份;(3)80字左右。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