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天上的星星 贾平凹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天上的星星

贾平凹

(1)大人们快活了,对我们就亲近,虽然那是为了使他们更快活,我们也乐意呢;但是,他们烦恼了,却要随意骂我们,似乎一切烦恼都要我们负担,这便是我们做孩子的,千思万想也不曾明白的。天擦黑,我们才在家捉起迷藏,他们又来烦了,大声呵斥,我们只好蹑蹑地出来,在门前树下的竹席上,躺下去,纳凉了。

(2)闲得实在无聊极了。四周的房呀、墙呀、树的,本来就不新奇,现在又模糊了,看上去黝黝的似鬼影。天上的月亮还没有出来,也不见星星,昏亮亮的一个大大的天空。我们伤心了,垂下了脑袋,不知道这夜该如何过去,痴呆呆守着瞌睡虫爬上眼皮。

(3)“星星!”妹妹突然叫了一声。

(4)我们都抬起头来,原本是无聊得没事可做,随便看看罢了。但是,就在我们头顶,出现了一颗星星,小小的,却极亮极亮,分明看得出是有无数个光角儿的。我们就好奇起来,数着那是四个光角儿呢,还是五个光角儿。但就在这个时候,那颗星星的周围又出现了几颗星星,就是那么一瞬间,几乎不容察觉,就明亮亮地出现了。呵,两颗、三颗……不对,十颗、十五颗……奇迹是这般迅速地出现,愈数愈多,再数亦不可数,一时间,漫天满空,一片闪亮,像陡然打开了百宝箱,灿灿的,灼灼的,目不暇给了呢。我们只知道夜晚天上要有星星,但从没注意到星星是这么出现的。那是雨天的池塘霎时浮了万千水泡,还是无数沉睡的孩子,蓦地睁开了光彩的眼睛?它们真是一群孩子呢,一出现就要玩一个调皮的谜儿啊!这些鬼精灵儿,从哪儿来的?是一个家庭的兄妹,还是从天涯海角集合起来,要开什么盛会呢?

(5)我们都快活起来了,一起站在树下,扬着小手。星星们似乎很得意,向我们挤弄着眉眼,鬼鬼地笑。

(6)过了一会儿,月亮从村东口的那个榆树丫子里升上来了。它总是从那儿出来,冷不丁地,常要惊飞了树上的鸟儿。先是玫瑰色的红,像是喝醉了酒,刚刚睡了起来,蹒跚地走。接着,就黄了脸,才要看那黄中的青紫颜色,它就又白了,极白极白的,夜空就笼上了一层淡淡的乳白色。我们都不知道这月亮怎么啦,却发现那些星星怎么就少了许多,留下的也淡了许多,原是灿灿的笑,变成了弱弱的光。这竟使我们大吃了一惊。

(7)“这是怎么啦?”妹妹慌慌地说。

(8)“月亮出来了嘛。”我说。

(9)“月亮出来了,为什么星星就少了呢?”

(10)我们面面相觑,闷闷不得其解。坐了一会儿,似乎就明白了:这漠漠的夜空,恐怕是属于月亮的,它之所以由红变黄,由黄变白,一定是生气星星们的不安分,在吓唬它们哩!

(11)“哦,月亮是天上的大人了。”妹妹说。

(12)我们突然又回想起了一切:原来天上并不甚好,月亮睡着了的时候,它才让星星出来,它出来了,就要星星退去。那纷纷扬扬的雪片,五个角的,七个角的,全是薄亮亮的,不就是星星的尸骸吗?或许,就燃起晚霞的大火来烧它们,要不,星星为什么从来就没有叶,没有根,只是那么赤裸裸的星呢?

(13)我们再也不忍心看那些星星了,低了头走到门前的小溪边,要去洗洗手脸。

(14)溪水浅浅地流着,我们探手下去,才要捞起一些来,但是,我们差不多全看见了,就在那水底,有着无数的星星。

(15)“啊,它们藏在这儿了!”妹妹大声地说。

(16)我们赶忙下溪去捞,但无论如何也捞不上来,看那哗哗的水流也依然冲不走它们。我们明白了,那一定是星星不能在天上,偷偷躲藏在那里了。我们就不再声张,不让大人们知道,让它们静静地躲在那里好了。

(节选自《青春美文》2011年第4期)

1.文中“我们”的情感经历了那四个阶段的变化?请分别简述。(4分)

                                                                                          

2.文中的“我们”有什么特点?请选取3点结合原文事例分点简析。(5分)

                                                                                          

3.第四段画线语句“无数沉睡的孩子,蓦地睁开了光彩的眼睛”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和作用?(6分)

                                                                                           

 

1.(4分)一、看见星星前,面对昏亮的天空,郁闷伤心;二、数星星,快活得意;三、月亮出来后,看到星星稀少了,郁闷惊疑;四、在溪流中发现星星,喜出望外。(答对1点给1分) 2.(5分)1.渴望大人理解和尊重(在大人盲目威压下感到压抑苦闷):我们捉迷藏,大人却来干扰呵斥,毫不讲理,我们无可奈何,害怕顺从。2.富有好奇心。星星出现引起我们惊呼,我们很想知道有多少星星、星星有多少光角儿、它们有怎样的来历。3.充满快乐。捉迷藏、数星星,都是寻找快乐、表达快乐的方式。4.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稀少的星星、帮星星藏在水里,表现了“我们”的同情心。5.想象力强。觉得星星是一群孩子、觉得星星稀少是因为受了月亮的惊吓、认为雪片是星星的尸骸、认为晚霞是焚烧星星的大火、认为溪流里的星星是在躲避月亮,这些都是奇特有趣的想象。(有观点有分析答对1点得2分,有观点无分析答对1点得1分。本题最多得5分。) 3.(6分)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或“用了人格化的表现手法”)(1分),写出了“我们”眼中星星活泼可爱的特点(1分);表现了“我们”对星星的欣赏、喜爱之情(1分)。与前文“我们”“痴呆呆守着瞌睡虫爬上眼皮”构成对比(2分),表现“我们”数星星时兴奋活跃的情状(2分)。为后文月亮出来之后星星稀少无光彩的情形张本并构成对比(2分),揭示威权对于鲜活个性生命的压抑,引起读者的思考(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比喻和拟人”说成“比喻”或“拟人”亦可;本题最多给6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 阅读时抓住第二段“我们伤心了,垂下了脑袋,不知道这夜该如何过去,痴呆呆守着瞌睡虫爬上眼皮”,第五段“我们都快活起来了”,第六段“原是灿灿的笑,变成了弱弱的光。这竟使我们大吃了一惊”,第十五段“‘啊,它们藏在这儿了!’妹妹大声地说”这些关键句子加以揣摩体会概括。解答此类题一定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到原文中找到关键句子,然后细细揣摩蕴含在其中的情感。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考虑人物身份、年龄、主要性格特点,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加以概括。答题时要规范:先概括特点,然后结合原文事例简析。简析时要扣住文本的主要内容,答题时要分条作答,而且要尽量多答。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答题时要抓住题干中“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和作用来考虑”。“表达上”意味着考虑表现手法,特点要围绕“星星”与“孩子”来考虑,作用从文章本身与对读者的感染等角度展开。组织答案时要先点明手法,再分析概括特点与作用。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6分)

“好声音”的精神追求

张颐武

最近,《中国好声音》的出现既获得了诸多好评,也引发了对于选手的经历等方面的争议。好评和争议交错,热播和分歧共存,这其实是近年来中国选秀文化变化和发展的一个新的状况的投射,也是中国电视文化的新的变化的投影。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中国的选秀文化经过了2005年以后的第一波的高潮之后,在相当程度上进入了某种困局。一是造就超级明星的功能业已减退。通过选秀为公众所认识好像越来越难。这既是由于这些年唱片业在互联网时代的转型的问题复杂,也是由于歌手的形象风格都相当接近,难以脱颖而出。一开始通过选秀的梦想舞台选出青春偶像的情况已经不再出现,反而是许多参加各电视台选秀的选手都差不多,观众的印象模糊。二是观众的新奇感消退之后,对于选秀的形式已相当熟悉,各个电视台的选秀节目也都有重复之嫌,使得观众产生了疲劳感,觉得没有什么新意了。这几年选秀一直处在瓶颈之中。

当下引发观看热潮和争议的《中国好声音》一出现就引发了轰动效应。它力求超越粉丝和明星的关系,从音乐专业方面着力,从“好声音”中寻求新的可能性。让刘欢、那英等这样最有声望的音乐人来指点新人,让迷人的好声音得以展现。通过这些华语歌坛的最重量级的人物收徒,而选手也可以选择导师的做法,使普通人能够成为音乐人,进入这一专业领域得到更多的培养和深造,从而能够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其实是从普通人中选择真正的“好声音”让他们得以进入专业领域。这个构思另辟蹊径,让选秀不再一下子就能实现梦想,也不仅仅展现梦想;而是让梦想通过一个专业的路径,通过较为严谨的程序得以延伸,最终成为一个职业生涯的选择。这是将梦想的实现转换为实实在在的修业和学习的长期的努力的过程,节目正是在这一点上赢得了公众。

今天的80后90后面对的是一个竞争激烈,生活和事业发展的压力较大的社会环境,而独生子女的适应和抗压能力又相对较弱。一举成名的冲动,展示自我的激情如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具体的路径,正是青年一代的焦虑所在。诸多选秀节目尚未从这一方面加以具体的指点,而青年的职业生涯的内在需求和成长渴望在《中国好声音》中得到了展现。这很像是一个音乐的职场节目,激励青少年更好地学习,更艰苦地磨练,给他们提供更加积极和向上的价值。这样,音乐大家和青年选手的双向选择就有了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它所标举的是脚踏实地,所倡导的是一种正面而积极的价值观。通过艰苦的奋斗实现梦想的路径是非常值得肯定的。这里不是梦想止步之处,也不是梦想遽然实现的展台,而是一个走向梦想实现的起点,一个修业和锻炼的开始。幸福感来自奋斗和梦想的力但这个节目引起的质疑和思考也值得我们反思。“好声音”的几位选手的经历和过去的生活引发了一些争议,这些问题曾经是电视节目为了制造效果而经常存在的,但这一次引发的争议似乎相当大。这其实说明,这些年来公众对于诚信的要求有了更严格的标准,并要求电视节目有更严格的自律,要求出现在屏幕的上的人更为真实。人们越来越不能容忍曾经相当盛行的“托儿”或者胡乱编造的情节。因为人们越来越明白,诚信的缺失造成的损害和冲击是社会无法承受的。只有诚信,社会才能向更高处进发。年青一代所需要的是更真实的人生的反映,而不是戏剧化的表演。这其实也给这个优秀的节目一个更为苛刻的要求。只有更加真实,更加让每一个选手的过去都经得住追问,节目才可能赢得更多的成功,因为只有真实的人的努力和梦想才有价值。这其实凸显了今天社会的必然要求。

(综合《中关村》2012年第9期同名文章和作者张颐武的博客整理而成)

1.下列选项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    )

A.《中国好声音》的出现,标志着我国选秀文化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B.我国的选秀文化从2005年后一直处于瓶颈之中。

C.观众对选秀节目产生疲劳感,是因为他们对选秀的形式相当熟悉,而且选秀节目又大同小异,缺乏新意。

D.选秀节目要赢得更多的成功,就必须更加真实,更加让每个选手的过去都经得起追问。

E.人们越来越不能容忍曾经相当盛行的“托儿”或者虚假的情节,显示公众对于诚信的判断标准过于苛刻。

2.下列关于“中国好声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中国好声音》不同于那些让年轻人当即实现明星梦,或是仅仅让普通人在舞台上展现梦想的选秀节目。

B.《中国好声音》让刘欢、那英等这样最有声望的音乐人在节目中指点新人,从而赢得了公众。

C.《中国好声音》中展现了青年一代的职业生涯的内在需求和成长渴求。

D.《中国好声音》引起的反响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对于真实和诚信的关注。

3.第二段画线句子“许多参加各电视台选秀的选手都差不多,观众的印象模糊”在论述中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述。(4分)

4.近年来,各大卫视之间展开了激烈而纷乱的选秀之争,请结合本文的观点,简述怎样让选秀节目走上良性的发展之路。(4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月明星稀,                          ,何枝可依?              (曹操《短歌行》)

2.子曰:“志士仁人,                               。             (《论语》)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李密《陈情表》)

4.               ,江月何年初照人?             ,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7分)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请简述诗歌的三、四两句所表现的内容。(3分)

                                                                                       

2.这首诗歌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就其中的一种手法,结合相关诗句做具体分析。(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7小题,共35分。)

余村居无事,喜钓游。钓之道未善也,亦知趣焉。当初夏、中秋之时,蚤食后出门,而望见村中塘水,晴碧泛然,疾理钓丝,持篮而往。至乎塘岸,择水草空处投食其中,饵钓而下之,蹲而视其浮子,思其动而掣之,则得大鱼焉。无何,浮子寂然,徐牵引之,仍自寂然;已而手倦足疲,倚竿于岸,游目而视之,其寂然者如故。盖时始得一动,动而掣之无有。余曰:“是小鱼之窃食者也,鱼将至矣。”又逾时动者稍异,掣之得鲫,长可四五寸许。余曰:“鱼至矣,大者可得矣!”起立而伺之,注意以取之乃一得,率如前之鱼,无有大者。日方午,腹饥思食甚,余忍而不归以钓。见村人之田者,皆毕食以出,乃收竿持鱼以归。归而妻子劳问有鱼乎?余示以篮而一相笑也。饭后仍出,更诣别塘求钓处,逮暮乃归,其得鱼与午前比。或一日得鱼稍大某所,必数数往焉,卒未尝多得,且或无一得者。余疑钓之不善,问之常钓家,率如是。

嘻!此可以观矣。吾尝试求科第官禄于时矣,与吾之此钓有以异乎哉?其始之就试有司也,是望而往,蹲而视焉者也,其试而不遇也,是久未得鱼者也;其幸而获于学官、乡举也,是得鱼之小者也;若其进于礼部,于天官①,是得鱼之大,吾方数数钓而又未能有之者也。然而大之上有大焉,得之后有得焉,劳神侥幸之门,忍苦风尘之路,终身无满意时,老死而不知休止,求如此之日暮归来而博妻孥之一笑,岂可得耶?

夫钓,适事也,隐者之所游也,其趣或类于求得。终焉少系于人之心,不足可欲故也。吾将唯鱼之求,而无他钓焉,其可哉!

(清·吴敏树《说钓》)

注:①天官:吏部列六部之首,后世因以“天官”为吏部的通称。吏部掌全国官吏之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盖时始得一动                  逾:更加

B.注意以取之,乃一得     间:间隙

C.其试而不遇也      数:多次

D.若其进于礼部,于天官          吏:官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钓之道未善也,亦知趣焉          ②而无他钓焉,可哉

B.①浮子寂然,徐牵引之              ②动而掣之无有

D.①或一日得鱼稍大某所              ②终焉少系于人之心

3.下列各句中,都用具体行为表现作者“喜钓”特点的一组是           (    )

①疾理钓丝,持篮而往   ②问之常钓家,率如是

③日方午,腹饥思食甚,余忍而不归以钓     ④忍苦风尘之路

⑤更诣别塘求钓处,逮暮乃归               ⑥吾将唯鱼之求,而无他钓焉

A.①②③       B.③④⑥       C.①⑤⑥       D.①③⑤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段记叙了钓鱼时可能发生的情况与钓者相应的心情,多用细节描写,特别是对浮子的动静以及钓不到鱼时的那种急于求成的心情的刻画,更是细致入微。

B.第二段是作者发出的慨叹,而结尾的“吾将唯鱼之求,而无他钓焉,其可哉”,也写出了作者的无奈。表明作者喜于归隐,乐于垂钓的情怀,是作者一生不求功名的总结。

C.作者用“鱼”比喻官职,人人求官心切,都希望通过科举后步步高升。用具体的垂钓来阐发抽象的求官心理,然后再通过议论点出文章的主旨所在,更能表明作者的观点。

D.作者认为,有些人醉心于功名,就像一心想钓大鱼一样,大的欲望之上还有更大的欲望,得到之后还有更多的奢求,永不满足,到死都不会停止。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起立而伺之,注意以取之。(3分)

                                                                                               

②逮暮乃归,其得鱼与午前比。(3分)

                                                                                           

③夫钓,适事也,隐者之所游也,其趣或类于求得。(4分)

                                                                                              

 

查看答案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①疏疏的高干子,英气隐隐逼人。

②我想月下的海棠,大约便是这种光景吧。

③我爱繁花老干的杏,临风婀娜的小红桃,贴梗累累如珠的紫荆;但最恋恋的是西府海棠。

④可惜没有趁着夜色看过;王鹏运有两句词道:“只愁淡月朦胧影,难验微波上下潮。”

⑤海棠的花繁得好,也淡得好;艳极了,却没有一丝荡意。

A.③①⑤②④        B.③⑤①④②        C.⑤①③②④        D.①⑤③④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