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6分) “好声音”的精神追求 张颐武 最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6分)

“好声音”的精神追求

张颐武

最近,《中国好声音》的出现既获得了诸多好评,也引发了对于选手的经历等方面的争议。好评和争议交错,热播和分歧共存,这其实是近年来中国选秀文化变化和发展的一个新的状况的投射,也是中国电视文化的新的变化的投影。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中国的选秀文化经过了2005年以后的第一波的高潮之后,在相当程度上进入了某种困局。一是造就超级明星的功能业已减退。通过选秀为公众所认识好像越来越难。这既是由于这些年唱片业在互联网时代的转型的问题复杂,也是由于歌手的形象风格都相当接近,难以脱颖而出。一开始通过选秀的梦想舞台选出青春偶像的情况已经不再出现,反而是许多参加各电视台选秀的选手都差不多,观众的印象模糊。二是观众的新奇感消退之后,对于选秀的形式已相当熟悉,各个电视台的选秀节目也都有重复之嫌,使得观众产生了疲劳感,觉得没有什么新意了。这几年选秀一直处在瓶颈之中。

当下引发观看热潮和争议的《中国好声音》一出现就引发了轰动效应。它力求超越粉丝和明星的关系,从音乐专业方面着力,从“好声音”中寻求新的可能性。让刘欢、那英等这样最有声望的音乐人来指点新人,让迷人的好声音得以展现。通过这些华语歌坛的最重量级的人物收徒,而选手也可以选择导师的做法,使普通人能够成为音乐人,进入这一专业领域得到更多的培养和深造,从而能够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其实是从普通人中选择真正的“好声音”让他们得以进入专业领域。这个构思另辟蹊径,让选秀不再一下子就能实现梦想,也不仅仅展现梦想;而是让梦想通过一个专业的路径,通过较为严谨的程序得以延伸,最终成为一个职业生涯的选择。这是将梦想的实现转换为实实在在的修业和学习的长期的努力的过程,节目正是在这一点上赢得了公众。

今天的80后90后面对的是一个竞争激烈,生活和事业发展的压力较大的社会环境,而独生子女的适应和抗压能力又相对较弱。一举成名的冲动,展示自我的激情如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具体的路径,正是青年一代的焦虑所在。诸多选秀节目尚未从这一方面加以具体的指点,而青年的职业生涯的内在需求和成长渴望在《中国好声音》中得到了展现。这很像是一个音乐的职场节目,激励青少年更好地学习,更艰苦地磨练,给他们提供更加积极和向上的价值。这样,音乐大家和青年选手的双向选择就有了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它所标举的是脚踏实地,所倡导的是一种正面而积极的价值观。通过艰苦的奋斗实现梦想的路径是非常值得肯定的。这里不是梦想止步之处,也不是梦想遽然实现的展台,而是一个走向梦想实现的起点,一个修业和锻炼的开始。幸福感来自奋斗和梦想的力但这个节目引起的质疑和思考也值得我们反思。“好声音”的几位选手的经历和过去的生活引发了一些争议,这些问题曾经是电视节目为了制造效果而经常存在的,但这一次引发的争议似乎相当大。这其实说明,这些年来公众对于诚信的要求有了更严格的标准,并要求电视节目有更严格的自律,要求出现在屏幕的上的人更为真实。人们越来越不能容忍曾经相当盛行的“托儿”或者胡乱编造的情节。因为人们越来越明白,诚信的缺失造成的损害和冲击是社会无法承受的。只有诚信,社会才能向更高处进发。年青一代所需要的是更真实的人生的反映,而不是戏剧化的表演。这其实也给这个优秀的节目一个更为苛刻的要求。只有更加真实,更加让每一个选手的过去都经得住追问,节目才可能赢得更多的成功,因为只有真实的人的努力和梦想才有价值。这其实凸显了今天社会的必然要求。

(综合《中关村》2012年第9期同名文章和作者张颐武的博客整理而成)

1.下列选项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    )

A.《中国好声音》的出现,标志着我国选秀文化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B.我国的选秀文化从2005年后一直处于瓶颈之中。

C.观众对选秀节目产生疲劳感,是因为他们对选秀的形式相当熟悉,而且选秀节目又大同小异,缺乏新意。

D.选秀节目要赢得更多的成功,就必须更加真实,更加让每个选手的过去都经得起追问。

E.人们越来越不能容忍曾经相当盛行的“托儿”或者虚假的情节,显示公众对于诚信的判断标准过于苛刻。

2.下列关于“中国好声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中国好声音》不同于那些让年轻人当即实现明星梦,或是仅仅让普通人在舞台上展现梦想的选秀节目。

B.《中国好声音》让刘欢、那英等这样最有声望的音乐人在节目中指点新人,从而赢得了公众。

C.《中国好声音》中展现了青年一代的职业生涯的内在需求和成长渴求。

D.《中国好声音》引起的反响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对于真实和诚信的关注。

3.第二段画线句子“许多参加各电视台选秀的选手都差不多,观众的印象模糊”在论述中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述。(4分)

4.近年来,各大卫视之间展开了激烈而纷乱的选秀之争,请结合本文的观点,简述怎样让选秀节目走上良性的发展之路。(4分)

 

1.C.D 【小题2】B 【小题3】用于证明“歌手的形象风格都相当接近,难以脱颖而出”的观点,从而论证选秀文化“造就超级明星的功能业已减退”的判断。 【小题4】①积极发现并呈现有个性形象风格的歌手;②应该在形式、程序上不断创新,避免重复;③关注点可根据专业特点做出改变;④应该引导公众将梦想的实现转换为实实在在的修业和学习的长期努力的过程;⑤应该关注公众的需求(如青年一代的焦虑),标举脚踏实地,倡导正面而积极的价值观;⑥应该严格自律,自觉奉行诚信的社会准则。 【解析】 1. 试题分析:A项,是对原文第一段“这其实是近年来中国选秀文化变化和发展的一个新的状况的投射”的曲解和过度发挥;B项,是对第二段第一句的曲解,“2005年以后的第一波的高潮之后”不能说成“2005年以后”;E项,“过于苛刻”不符合作者的态度。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原文“节目正是在这一点上赢得了公众”说的是因“将梦想的实现转换为实实在在的修业和学习的长期的努力”而赢得了公众,“在节目中指点新人”与此抵牾。解答“小题1”与“小题2”类似的选择题,阅读时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句子,再比较、分析、判断。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找到上下文的语境,然后再筛选、整合重要信息。表述时句子一定要规范。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此类题为探究题,解答时一定要结合文,不能游离文本。另外要关注分值,如果要点较易答出三点,就要考虑第四点,即要揣摩命题者的分值分配。(1点1分,本题最多得4分)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月明星稀,                          ,何枝可依?              (曹操《短歌行》)

2.子曰:“志士仁人,                               。             (《论语》)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李密《陈情表》)

4.               ,江月何年初照人?             ,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7分)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请简述诗歌的三、四两句所表现的内容。(3分)

                                                                                       

2.这首诗歌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就其中的一种手法,结合相关诗句做具体分析。(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7小题,共35分。)

余村居无事,喜钓游。钓之道未善也,亦知趣焉。当初夏、中秋之时,蚤食后出门,而望见村中塘水,晴碧泛然,疾理钓丝,持篮而往。至乎塘岸,择水草空处投食其中,饵钓而下之,蹲而视其浮子,思其动而掣之,则得大鱼焉。无何,浮子寂然,徐牵引之,仍自寂然;已而手倦足疲,倚竿于岸,游目而视之,其寂然者如故。盖时始得一动,动而掣之无有。余曰:“是小鱼之窃食者也,鱼将至矣。”又逾时动者稍异,掣之得鲫,长可四五寸许。余曰:“鱼至矣,大者可得矣!”起立而伺之,注意以取之乃一得,率如前之鱼,无有大者。日方午,腹饥思食甚,余忍而不归以钓。见村人之田者,皆毕食以出,乃收竿持鱼以归。归而妻子劳问有鱼乎?余示以篮而一相笑也。饭后仍出,更诣别塘求钓处,逮暮乃归,其得鱼与午前比。或一日得鱼稍大某所,必数数往焉,卒未尝多得,且或无一得者。余疑钓之不善,问之常钓家,率如是。

嘻!此可以观矣。吾尝试求科第官禄于时矣,与吾之此钓有以异乎哉?其始之就试有司也,是望而往,蹲而视焉者也,其试而不遇也,是久未得鱼者也;其幸而获于学官、乡举也,是得鱼之小者也;若其进于礼部,于天官①,是得鱼之大,吾方数数钓而又未能有之者也。然而大之上有大焉,得之后有得焉,劳神侥幸之门,忍苦风尘之路,终身无满意时,老死而不知休止,求如此之日暮归来而博妻孥之一笑,岂可得耶?

夫钓,适事也,隐者之所游也,其趣或类于求得。终焉少系于人之心,不足可欲故也。吾将唯鱼之求,而无他钓焉,其可哉!

(清·吴敏树《说钓》)

注:①天官:吏部列六部之首,后世因以“天官”为吏部的通称。吏部掌全国官吏之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盖时始得一动                  逾:更加

B.注意以取之,乃一得     间:间隙

C.其试而不遇也      数:多次

D.若其进于礼部,于天官          吏:官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钓之道未善也,亦知趣焉          ②而无他钓焉,可哉

B.①浮子寂然,徐牵引之              ②动而掣之无有

D.①或一日得鱼稍大某所              ②终焉少系于人之心

3.下列各句中,都用具体行为表现作者“喜钓”特点的一组是           (    )

①疾理钓丝,持篮而往   ②问之常钓家,率如是

③日方午,腹饥思食甚,余忍而不归以钓     ④忍苦风尘之路

⑤更诣别塘求钓处,逮暮乃归               ⑥吾将唯鱼之求,而无他钓焉

A.①②③       B.③④⑥       C.①⑤⑥       D.①③⑤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段记叙了钓鱼时可能发生的情况与钓者相应的心情,多用细节描写,特别是对浮子的动静以及钓不到鱼时的那种急于求成的心情的刻画,更是细致入微。

B.第二段是作者发出的慨叹,而结尾的“吾将唯鱼之求,而无他钓焉,其可哉”,也写出了作者的无奈。表明作者喜于归隐,乐于垂钓的情怀,是作者一生不求功名的总结。

C.作者用“鱼”比喻官职,人人求官心切,都希望通过科举后步步高升。用具体的垂钓来阐发抽象的求官心理,然后再通过议论点出文章的主旨所在,更能表明作者的观点。

D.作者认为,有些人醉心于功名,就像一心想钓大鱼一样,大的欲望之上还有更大的欲望,得到之后还有更多的奢求,永不满足,到死都不会停止。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起立而伺之,注意以取之。(3分)

                                                                                               

②逮暮乃归,其得鱼与午前比。(3分)

                                                                                           

③夫钓,适事也,隐者之所游也,其趣或类于求得。(4分)

                                                                                              

 

查看答案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①疏疏的高干子,英气隐隐逼人。

②我想月下的海棠,大约便是这种光景吧。

③我爱繁花老干的杏,临风婀娜的小红桃,贴梗累累如珠的紫荆;但最恋恋的是西府海棠。

④可惜没有趁着夜色看过;王鹏运有两句词道:“只愁淡月朦胧影,难验微波上下潮。”

⑤海棠的花繁得好,也淡得好;艳极了,却没有一丝荡意。

A.③①⑤②④        B.③⑤①④②        C.⑤①③②④        D.①⑤③④②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

A.互联网不仅能浏览信息、收发电子邮件,还可以提供网上视频点播和远程教学等智能化、个性化。

B.深圳民营医院有70家之多,数量超过公立医院,已成为国内民营医疗开放程度最高、服务份额最大的城市。

C.作为一名武警官兵,我决心用十八大精神武装头脑、净化灵魂、完善自我,自觉坚持和发扬军队的优良传统,用出色的工作成绩报效国家和人民。

D.“核光谱望远镜阵列”(NUSTAR)日前首次对位于银河系核心部位的巨型黑洞进行了观测,并抓拍到该处发生的一次爆发事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