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走失的老井 ①老家村中,有一口老井,听上了岁数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走失的老井

①老家村中,有一口老井,听上了岁数的老人说,这口井还是在清光绪年间打的呢,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②老井呈圆形,井径约三尺,井深五六丈,井壁用青石砌成,由于年深日久,井壁的青石上都已长满了青苔,呈黑绿色。井台上,两根呈十字架的圆木托起一个圆圆的木制辘轳,插一根半弓形的棹木棍,算是辘轳把儿,柳罐斗子上系一根井绳垂于井下,用力摇晃辘轳,井绳便在辘轳上一圈一圈地缠绕,稍顷,一桶水便打了上来。

③井的旁边有一棵合抱粗的大柳树,树上,有一个很大很大的喜鹊窝,喜鹊一家就常年住在这里。

④大柳树饱含一脸的沧桑,枝桠遒劲,扭曲着婆娑向上,夏日,给人们遮上一地阴凉,秋天,又落了一地鹅黄。

⑤大柳树的旁边,照样用两根呈十字架的圆木托起一个长长的木槽,是用来盛水饮牲口用的。夏日里,每当老饲养员饮完他的牛们马们离开这里的时候,常见一群群燕子飞来戏水。还有那一群群喜鹊、乌鸦也时常光顾,站在水槽的边沿上,一边喝着水,一边说着村子里刚刚发生的事儿。

⑥老井,幽深的井底,犹如一面镜子,白天流过天上的云,夜里数过银河里的星,百多年来,和老树依偎在一起,用它们穿透时空的眼,时刻注视着村庄的古往今来。用它们清冽的甘泉和一栖的荫蔽也给村庄的泥墙草盖、土路荒坡平添了几多凉意和灵异之气。

⑦清晨,一声鸡啼,小村就掀开了一天的门帘儿。

⑧只听到朦胧的村街上,到处传来吱吱扭扭的水桶摇动声,只一会儿,就见井台边站满了挑水的人们。老饲养员总是最早牵着他的牛们马们来到井台上,这时候,不管谁来得多早,都要让给老饲养员,等到老饲养员饮完他的牛啊马的,方才能轮到人们打自家的水。

⑨饲养员也不客气,松开辘轳把儿,任凭柳罐斗子一路惯下到井底。稍等片刻,感觉到井绳僵直有下坠感,就知道水已打满,慢打逍遥地向上摇动着辘轳,一边摇着,一边还和人们搭讪说着话儿,任凭那井绳在辘轳上排列缠绕。

⑩水打上来了,老饲养员拎着柳罐往水槽子里一倒,那牛们马们便争先恐后地抢着喝水。

11这个时候,人们放下水桶,把扁担横在两只水桶上,一屁股坐在扁担上。带烟的,掏出烟纸,慢打逍遥地开始卷烟;没带烟的,看到别人在卷烟,也从腰兜里把纸拿了出来,用手捋了捋,往带烟的跟前一凑,自然,那个带烟的也就捏了一小捏烟放在没带烟的那个人的纸上。于是,人们一边抽着烟,一边南朝北国,古今中外地侃着大山。

12是啊,人们整天起早贪黑地忙碌,除了吃饭睡觉,很可能这工劲儿是一天里最悠闲的时刻吧,所以,尽管老饲养员动作很迟缓,人们也不去催促他,但愿老饲养员慢些,再慢些……

13太阳冉冉升起,人们把欢乐洒满了井台,小村也被这欢声笑语荡漾着。男人们把一桶桶水挑回家,把一个个踏实的日子从井台上挑回,女人们开始煮饭,苞米粥,大饼子,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山野菜,照样,煮出一锅锅的温馨。

14贫穷的生活里也有悠然自在,舒心惬意,就因为村外有田,村里有井,他们一代又一代在这里劳动、繁衍、生息,厮守着村庄,厮守着老井、老树,厮守贫穷而又温暖的家,苦中作乐,直到生命凋谢。虽然隔三岔五地歉收,米缸里也时常见底儿。

15应该说,是老井、老树浇灌、荫泽了一方乡村文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就是他们与生俱来的生存理念。

16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日益腾飞,乡村的生活结构也在不断的变化,其生活节奏也在逐步加快。看到人们都已用上了压水井,老井自知没趣,忽一日,老井忙完了自己的事之后,也没问问乡亲们还有没有啥事儿,就鸟儿悄地携着那棵老树一起从这个世界消失了。

17离开故乡已多年,记忆中的老井和老树依然在梦里萦绕着。它们不仅仅是浇灌、荫泽了一方乡土文化,也时时刻刻地在滋润着我干涸的思维。

18如今,老井、老树真的不复存在了,昔日井台上挑着水桶的人们大多早已作古,井台上人们的笑声,还有那悠悠的辘轳声,早已被岁月的风吹散。

19清晨,喜鹊夫妻飞来,叽叽嘎嘎,叫着喊着,盘旋着,因为,它已找不到它们曾经栖息的家园。

20黄昏,一只乌鸦口渴了,只见它站在曾经的老树遗骸上,凝望着这片土地,凝望着村庄一动不动,因为,它已找不到曾经的那口井……

21老井,从村庄里走失,从人们的亘古思维里淡出,就像一个盲人的一双眼睛,深深地凹进故乡的泥土里,湮灭在曾经的家园,让我们从此再也找不到一汪有根之水。

22我在想,没有井的家园,是不是少了点儿什么?井的概念是不是随着时光的流逝,渐渐地淡出人们的记忆?如今那些要出外谋生的年轻后生们,当他们一个个离开家园,是否还算“背井”离乡?

23哦,走失的老井、老树,还有那远去的辘轳声……

1.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本篇散文融回忆想象与现实感怀为一体,增添了几分厚重感与文化内涵。

B.本文选取平常的乡村意象——老井,对老井的描写采取了有详有略的技巧,并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手法。

C.作者以细节描写描绘出了自己熟悉但又毫不起眼的民俗民风,着力刻画了故乡人文和地理的风貌,凸显的是老井浇灌一方乡村文化。

D.出外谋生的年轻人无法 “背井”离乡说明农村传统的生命状态、田园生活的朴素与美好,随着社会的发展,都在日益消失。

E.老井见证了人们的生活,也铭刻着人们的记忆,而文章对大柳树进行了浓彩重抹的对比描写,进一步突出了主题。

2.请简要概括①②段的内容,并分析这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

3.请分析1920段的表达特色。(6分)

4.读了题目“走失的老井”,再联系全文,你赞成作者在文中的感情倾向吗?为什么?(6分)

 

1. C  E 2.⑴①②内容:较为详细地描写了老井的悠久历史(1分),老井的形状构成,井台的构成(1分)。⑵作用:开篇引出话题(1分),为下文写在井边的农村生活做铺垫(1分);表明作者对老井的印象深刻(1分),为老井的“走失”做铺垫(1分)。 3.(6分)这两段选取了农村常见的事物喜鹊与乌鸦(1分),从视觉、听觉多角度描写(1分),写了喜鹊的叫喊、盘旋,乌鸦的凝望,生动活泼、栩栩如生,富于美感(2分);运用比拟的修辞方法(1分),赋予了人的情感,突出了对老井的依恋和老井消失的失望。(1分) 4.  观点一:赞同作者的痛心和担忧。 ①老井浇灌一方乡村文化,祖祖辈辈围绕它生活劳作、繁衍生息,使人们在艰辛贫穷的日子里过的踏实温暖。 ②老井同时也象征故乡,作为精神支柱,能时时刻刻地在滋润着外出的游子,在异乡打拼的人。 ③老井是乡村文化、传统的象征,老井的消失,意味着乡村文化、传统就在消失,作者是痛心和担忧的。 观点二:不赞同作者的痛心和担忧。 ①老井在过去浇灌一方乡村文化,是有贡献的。现在人们用上了压水井,是社会的进步。 ②故乡的象征并不仅仅是老井,现在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同样会有乡愁,同样对故乡会有牵挂。 ③文化是需要继承得,但更需要发展。老井的消失,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就彻底消失,我们可以继承老井的内涵,不需要坚守老井的形式。 【解析】 1. 试题分析:C.没有着力刻画地理风貌;E.不是对比描写。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①段写老井的悠久历史,②段写老井的形状和构成。解答开头两段的作用,可从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总领全文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文本内容具体解答。 考点: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第19段“喜鹊夫妻飞来”“盘旋着”以及第20段是从视觉角度描写景物,第19段的“叽叽嘎嘎,叫着喊着”是从听觉角度描写景物;并且作者在描写喜鹊时用“夫妻”来形容,写乌鸦时用“凝望”来形容,这属于比拟的修辞。 考点: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赞成与不赞成均可,但观点一定要鲜明,理由的阐述要充分、合理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按要求写出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6句,多选则按前6句评分。 共6分)

1.子曰:“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2._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告子下》)

3. 先帝不以臣卑鄙, ______。(诸葛亮《出师表》) 

4.影布石上,______。(柳宗元《小石潭记》)

5. ______,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6.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7.同心而离居,______。(《古诗十九首》)

8. 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1.首联中的“润”字非常传神。请简要赏析。(2分)

2.诗人的情感集中在“喜”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6分)

 

查看答案

(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吕大器,字俨若,遂宁人。崇祯元年进士。授行人,擢吏部稽勋主事,更历四司,乞假归。以邑城庳恶,倡议修筑,工甫竣,贼至,佐有司拒守,城获全。

十四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甘肃。劾总兵官柴时华不法,解其职,立遣副将王世宠代之。时华乞兵西部及土鲁番为变,大器令世宠讨败时华及西部,时华自焚死。塞外黄台吉等拥众乞赏,谋犯肃州。大器假赏犒名,杀其众无算,又讨群番为乱者,抚三十八族,西陲略定。

十五年六月,擢兵部添注右侍郎。时畿辅未解严,大器及诸将和应荐、张汝行驰扼顺义牛栏山。总督赵光抃集诸师大战螺山,应荐阵亡,他将亦多败,唯大器所部无失事。

五月,以保定息警,罢总督官,特设江西、湖广、应天、安庆总督,驻九江,大器任之。湖北地已失,武昌亦陷,左良玉驻九江,称疾不进,疑大器图己。大器诣榻前与慰劳,疑稍释。而张献忠大躏湖南,分兵陷袁州、吉安。大器急遣部将及良玉军连破之樟树镇,峡江、永新二郡皆复。

十七年四月,京师报陷,南京大臣议立君。大器主钱谦益言,立潞王。议未定而马士英及阮大铖拥福王至。福王立,迁大器吏部左侍郎。大器以异议绌,自危,乃上疏劾士英。言其拥兵入朝,翻先皇手定逆案,欲跻阮大铖中枢。女弟夫未履行阵,授总戎。“夫吴甡、郑三俊,臣不谓无一事失,而端方谅直,终为海内正人之归;士英、大铖,臣不谓无一技长,而奸回邪慝,终为宗社无穷之祸”。疏入,以和衷体国答之。

未几,泽清入朝,劾大器怀异图。大器遂乞休去,以手书监国告庙文送内阁,明无他。士英憾未已,令太常少卿李沾劾之。遂削大器籍,复命法司逮治之。以蜀地尽失,无可踪迹而止。大器既去,沾得超擢左都御史,独縯祚论死。

明年,唐王召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道梗,久之至。汀州失,奔广东,与丁魁楚等拥永明王监国,令以原官兼掌兵部事。进少傅,尽督西南诸军,据夔州。大器檄占春、大海、云风讨杀容籓。大器至思南得疾,次都匀而卒,王谥为文肃。

(《明史·吕大器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唯大器所部无失事        部:部属

B.欲跻阮大铖中枢    跻:使……晋升

C.独縯祚论死   论: 判决

D.次都匀而卒   次:临时驻扎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劾总兵官柴时华不法,解其职               秦王恐其破壁

B. 议未定而马士英及阮大铖拥福王至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 大器以异议绌                             少以父任

D. 道梗,久之至                             为之奈何

3.把第Ⅰ卷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大器假赏犒名,杀其众无算,又讨群番为乱者,抚三十八族,西陲略定。(5分)

(2) 夫吴甡、郑三俊,臣不谓无一事失,而端方谅直,终为海内正人之归(5分)

4.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8处)(4分)

眉山在西南数千里外,一日父子隐然名动京师而苏氏文章遂擅天下君之文博辩宏伟读者悚然想见其人既见而温温似不能言及即之与居愈久而愈可爱间而出其所有,愈叩而愈无穷。呜呼!可谓纯明笃实之君子也。(欧阳修《老苏先生墓志铭》)

5.根据第Ⅰ卷文言材料,请简要分析吕大器被福王撤职并要求法办的原因。(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文章。

一位学生请教老师对自己的评价,老师手指园中的翠竹说:“你看那一竿长得那么长,这一竿却这么短,可他们都是美丽的竹子啊!”学生恍然大悟。

相信你也悟到了什么,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②不要脱离材料的主旨,不得套作和抄袭;③用规范汉字书写;④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什么是“幸福”?每个人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请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句话,表达你对幸福的看法。(4分)

对老师来说,幸福是看到学生听讲时专注的眼神,是下课时听到学生一声声亲切的问候;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