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小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9分。) 音色里的中国人文 中国音乐...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小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9分。)

音色里的中国人文   

中国音乐里音色表现的一个内涵即是“音即一切”的音色观。音色的表达是在音色里就完成的,不需要假借任何外在的旋律、曲式、结构的发展。音色里的实音、虚音、合音,就有层次。如《思春》,由一个音的五种音色变化就可以带出心有戚戚,但欲言又止,最后终于倾吐出来的心情变化。一个“音”在这里事实上就具足了一切。

就中国音乐“音即一切”的音色特质,我们做几点介绍。任何音乐系统都有它喜欢的音色。中国音色虽然比较多元,但还是有它基础音色的存在。这基础音色跟桐木音色有关。中国人在音乐上比较不讲究共鸣,它要的是材质本身的音色。而梧桐软硬适中,较能传达出很淳厚中和的感觉,而在这点基础上再做变化。

中国音乐重视音的本质,以《阳春》为例,它所以有那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就因琵琶“多骨少肉”的音色,这首曲子不能拿到吉他上弹。也许当吉他弹出第二十个音时,它第一个音的共鸣恐怕还在那里。所以吉他很适合伴奏,而琵琶只能做主体的、独奏的表现。中国的乐器都有这个特色,它的音色虽然站在梧桐木的基础上面,但个性很清楚、颗粒很清楚地直接表现出来。所以我们常说中国乐曲的音色是非常个性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再有,音色还常体现一个较音色更基底的角色出来。过去琴人讲,散音不动,像地;泛音空灵,像天;按音是人来变化它的,代表人。一个好的乐曲一定要在天地人中间得到协调。所有的古琴曲,一开始不是散音,就是泛音。最后的结束一定是泛音,为什么,因为散音代表地,泛音代表天,代表音乐来自天地。最后好的音乐,要回归于天。这里体现出了中国人特殊的创作观。

“音即一切”还涉及中国音乐对下指落弦的功力讲究。中国音乐,讲软弦对软弓。最好的民间胡琴家用的乐器,弓拿起来,弓毛是垂在下面的,弓毛可以缠三匝。其好处是可以在瞬间达到最大的张力位差。

我们听20岁的人唱的《塞上曲》,中年人唱的《塞上曲》,老年人唱的《塞上曲》,这样一种因音色的变化而产生的情怀对应,必须在具体实践中才能感受到。乐谱是没有办法表现音色的。所以从谱子认知一个中国作品,可能那个原点就缺了。而这样一个原点的缺失,就会导致中国音乐里可能最重要的一块就从根柢流失了。

(节选自《文汇报》林谷芳《音色里的中国人文》)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音乐里的音色表达,与旋律、曲式、结构无关。

B.中国的乐器都是梧桐木制成的,是因为中国音乐音色的需要。

C.中国人独特的创作观是要体现乐曲在天地人之间的协调。

D.中国乐曲是不能从谱子去认知的,乐谱难以表现中国音色。

2.文段中作者列举了三首中国乐曲,谈谈作者借这三首乐曲分别说明了中国音乐音色的哪个特点:(对每一首乐曲的说明不超过25个字)(6分)

 

1.B 2.《思春》:说明一个音的音色变化就可以表现心情变化的过程。(2分) 《阳春》:说明中国乐曲的音色具有个性化、颗粒清楚的特点。(2分) 《塞上曲》:说明在实践中才能感受音色的变化所产生的情怀对应。(2分) 【解析】 1.原文意思中有这样几点表述中国音色与梧桐木的关系:①中国音色的基础音色跟桐木质地有关;②中国人在音乐上比较不讲究共鸣,要的是材质本身的音色,而梧桐软硬适中,较能传达出很淳厚中和的感觉;③中国音乐重视音的本质,中国的乐器都有这个特色,它的音色是站在梧桐木的基础上面的。以上三点均不能得出“中国的乐器都是梧桐木制成的”这一结论。 2.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答此题可在通读原文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概括文意,意思相同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燕攻齐,齐破。闵王奔莒,淖齿杀闵王。田单守即墨之城,破燕兵,复齐墟。襄王为太子征①。齐以破燕,田单之立疑,齐国之众,皆以田单为自立也。襄王立,田单相之。

过菑水,有老人涉菑而寒,出不能行,坐于沙中。田单见其寒,欲使后车分之衣,无可分者,单解裘而衣之。襄王恶之,曰:“田单之施,将欲以取我国乎?不早图,恐后之。”左右顾无人,岩下有贯珠者②,襄王呼而问之曰:“汝闻吾言乎?”对曰:“闻之。”王曰:“汝以为何若?”对曰:“王不如因以为己善。”曰:“奈何?”曰:“王嘉单之善,下令曰:‘寡人忧民之饥也,单收而食之;寡人忧民之寒也,单解裘而衣之;寡人忧劳百姓,而单亦忧之,称寡人之意。’单有是善,而王嘉之,单之善,亦王之善已。”王曰:“善。”乃赐单牛酒,嘉其行。

后数日,贯珠者复见王曰:“王至朝日,宜召田单而揖之于庭,口劳之。乃布令求百姓之饥寒者收谷之。”乃使人听于闾里,闻丈夫之相与语,举曰:“田单之爱人,嗟!乃王之教泽也!”

《战国策·齐策六》          

注:① 征:证明。②贯珠者,采集珍珠的人。

1.下列语句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单之立疑:迟疑

B.襄王之恶:憎恶

C.不早图,恐之后:落在后面

D.乃布令求百姓之饥寒者收之谷:给粮食吃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线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齐破燕今有一言,可解燕国之患

B.出不能行,坐沙中燕、赵、韩、魏闻之,皆朝

C.王不如以为己善于是相如前进缶,跪请秦王

D.赐单牛酒,嘉其行不知又汉,无论魏晋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欲使后车分之(以)衣。

B.田单之施,将欲以(之)取我国乎?

C.(皆)称寡人之意。

D.(单)乃使人听于闾里。

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能直接表现贯珠者的智慧的一组是

①岩下有贯珠者,襄王呼而问之。

②王不如因以为己善。

③单有是善,而王嘉之,单之善,亦王之善已。

④乃赐单牛酒,嘉其行。

⑤王至朝日,宜召田单而揖之于庭,口劳之。

⑥田单之爱人,嗟!乃王之教泽也!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④⑤⑥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破燕之后,“田单之立疑”,为后来襄王猜忌他埋下了伏笔。

B.见田单爱护百姓的举动,“襄王恶之”,君臣关系出现危机。

C.襄王呼贯珠者而问之,表明他渴求一个能给他出主意的人。

D.闾里百姓的话,显示出贯珠者的智慧使君臣危机已趋化解。

 

查看答案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11分)

晚次鄂州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①估客:指乘船商人。②三湘:指湘江的三条支流,此泛指洞庭湖和湘江一带。

1.这首诗在体裁上属于近体诗中的         。它在语言形式方面要求必须对仗的是诗中的       联和       联。(3分)

2.这首诗写了作者在舟行途中的所见所闻,情绪较为低沉。具体而言,流露出诗人□□□□、□□□□、□□□□、□□□□等复杂的心情。(每条不超过4个字)(4分)

3.“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一联在写景抒情上有何特点?请结合诗意作简要赏析。(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18分)

词的文化品格

从文化的角度考察,宋词的荣耀得力于其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相互影响的双重品格。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词的别名入手加以探讨。词又称“诗余”或“长短句”。前者循着文化嬗变的脉络而言,后者就其形式立名。至于“曲子词”“曲子”“今曲子”的别名,则强调其音乐属性。从隋唐至宋,这一属性上造就词的双重文化品格的基础。南北朝上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阶段,伴随这一过程的完成,西域音乐在隋唐时代传入中土,并与汉族的传统音乐融合产生出与雅乐对立的燕乐,燕乐即俗乐,词在初期就是与之相配的歌词,其市井文化的品格不言而喻。明俞彦《爱园词话》云:“诗亡,然后词作,故曰余也;非诗亡,所以歌咏诗者亡也。”此论也从音乐入手探讨词的产生。反言之词之所以能够继诗之后获得演唱者或者吟咏者的青睐,又与其表现形式的灵活多样密不可分。词打破了古近体诗较为齐整的句式,参以变化错落,因而更适于倚声弦歌与抒情达意。

作为配乐的歌词,词作者必须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进行创作,才能用于演唱实践,于是“倚声”“填词”等相关术语就应运而生了。词的句法参差错落,又有多种词牌可供创作时选择,因而在传达人们复杂隐私的内心世界时,它就有了诗所难以比拟的灵活性。古人作文吟诗,往往正襟危坐,以体现“诗言志”的尊严;却独于倚声填词较少顾忌,这就是“诗庄词媚”或“词为艳科”说之由来,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或许词不如诗,但若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词又有胜于诗的优越性。王国维曾就此论道:“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他概括出诗与词的不同文体特征,的确很有见地。

词的文体特征与其音乐属性密切相关,而其接受方式也有了双重选择的可能。当其宛转于歌伎之口以娱悦听众时,听众成分的复杂要求词的写作须向俚俗靠拢。除字句易于听懂外,情趣的共鸣也是不可或缺的。此外,耳听与目治的接受方式的不同,也要求词的写作不宜晦涩艰深,而要有一定的口语化基础。所以这些要求都无疑会令词的市井文化品格得到加强,否则,词将失去其赖以发展的土壤,而成为纯粹的供文人欣赏的案头文学。柳永“假使重相见,还得似旧时么?”李清照的“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前者写伊人细语温柔,缠绵悱恻;后者感人生苍凉,寓愁于乐。词句浅显易懂,毫无费解之处,便于听唱;如果用诗的形式表现,就很难传达出个中细腻微妙的情愫。当然,词也并非只局限于风月情怀或身世之愁的抒发中。在言志咏史与挥洒壮志有关的题材中,也有区别于诗的潇洒风度,苏轼“大江东去”的放歌,辛弃疾“千古江山”的抒怀,皆可佐证。

1.第1段中“词在初期就是与之相配的歌词,其市井文化的品格不言而喻”一句的“之”“其”所指代的内容是什么?(2分)

2.答:“之”指代                                         (1分)

“其”指代                                         (1分)

3.第2段中,王国维所说的“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中的“境”和“言”分别指的是什么?试加以具体说明。(4分)

答:“境”指的是                                 (不超过6个字)

“言”指的是                               _(不超过6个字)

4.第3段开头说“词的文体特征与其音乐属性密切相关,而其接受方式也有了双重选择的可能”一句中“双重选择”指的是什么?试加以具体说明。(4分)

5.试概述宋词的市井文化品格的特点。(列出其中3点即可)(6分)

6.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2分)

A.词又称为“诗余”或“长短句”,都是就它由古近体诗的整齐句式演变为参差错落的句式而言的。

B.词之所以又称为“诗余”是指古近体诗发展到唐代的顶峰时期之后,到了宋代便开始逐渐消亡。

C.耳听和目治的接受方式的不同,但都无疑会令词的市井文化品格得到加强。

D.“诗庄词媚”或“词为艳科”说,都是从诗和词两种体裁所表现的内容方面进行评析的。

E.词在咏史言志的有关题材中,具有区别诗的潇洒风度,是因为其反映社会生活更有深度和广度。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恰同学少年,               ;书生意气,                。(《沁园春·长沙》)

2.那河畔的金柳,              ;波光里的艳影,               。(《再别康桥》)

3.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                  ,她飘过,像梦一般的,                 。(《雨巷》

4.又前而为歌曰:“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

5.                ,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6.山光悦鸟性,__________________。(常建《题破山寺禅院》)

7.          ,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滁洲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有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自”“横”二字,用得极妙,充满情趣。试析“自”“横”二字的妙处。(3分)

2.这首诗一系列自然景物构成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