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燕攻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燕攻齐,齐破。闵王奔莒,淖齿杀闵王。田单守即墨之城,破燕兵,复齐墟。襄王为太子征①。齐以破燕,田单之立疑,齐国之众,皆以田单为自立也。襄王立,田单相之。

过菑水,有老人涉菑而寒,出不能行,坐于沙中。田单见其寒,欲使后车分之衣,无可分者,单解裘而衣之。襄王恶之,曰:“田单之施,将欲以取我国乎?不早图,恐后之。”左右顾无人,岩下有贯珠者②,襄王呼而问之曰:“汝闻吾言乎?”对曰:“闻之。”王曰:“汝以为何若?”对曰:“王不如因以为己善。”曰:“奈何?”曰:“王嘉单之善,下令曰:‘寡人忧民之饥也,单收而食之;寡人忧民之寒也,单解裘而衣之;寡人忧劳百姓,而单亦忧之,称寡人之意。’单有是善,而王嘉之,单之善,亦王之善已。”王曰:“善。”乃赐单牛酒,嘉其行。

后数日,贯珠者复见王曰:“王至朝日,宜召田单而揖之于庭,口劳之。乃布令求百姓之饥寒者收谷之。”乃使人听于闾里,闻丈夫之相与语,举曰:“田单之爱人,嗟!乃王之教泽也!”

《战国策·齐策六》          

注:① 征:证明。②贯珠者,采集珍珠的人。

1.下列语句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单之立疑:迟疑

B.襄王之恶:憎恶

C.不早图,恐之后:落在后面

D.乃布令求百姓之饥寒者收之谷:给粮食吃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线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齐破燕今有一言,可解燕国之患

B.出不能行,坐沙中燕、赵、韩、魏闻之,皆朝

C.王不如以为己善于是相如前进缶,跪请秦王

D.赐单牛酒,嘉其行不知又汉,无论魏晋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欲使后车分之(以)衣。

B.田单之施,将欲以(之)取我国乎?

C.(皆)称寡人之意。

D.(单)乃使人听于闾里。

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能直接表现贯珠者的智慧的一组是

①岩下有贯珠者,襄王呼而问之。

②王不如因以为己善。

③单有是善,而王嘉之,单之善,亦王之善已。

④乃赐单牛酒,嘉其行。

⑤王至朝日,宜召田单而揖之于庭,口劳之。

⑥田单之爱人,嗟!乃王之教泽也!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④⑤⑥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破燕之后,“田单之立疑”,为后来襄王猜忌他埋下了伏笔。

B.见田单爱护百姓的举动,“襄王恶之”,君臣关系出现危机。

C.襄王呼贯珠者而问之,表明他渴求一个能给他出主意的人。

D.闾里百姓的话,显示出贯珠者的智慧使君臣危机已趋化解。

 

1.C 2.C 3.D 4.B 5.C 【解析】 1.“落在后面”不符合襄王此时的情感,应是“来不及(除掉)”。 2.都当“趁机”讲。A:前一个通“已”,后一个当“认为(让)”讲。B:前一个当“在”讲,表静态;后一个当“到”讲,表动态。D:前一个当“于是”讲,表示两个动作前后相承;后一个当“却(竟)”讲,表转折。 3.应该是“襄王”。 4.贯珠者的智慧在于三言两语就化解了一场君臣之间的危机,也免去了自己的杀身之祸。直接表现他的智慧的就是他给襄王出的主意。①句只是襄王发现贯珠者可能听到了自己的自言自语,召他来询问。④句是襄王的做法。⑥句是百姓的反映。 5.“襄王呼贯珠者而问之”是恐怕自己心中的秘密被人知道,已经暗伏下杀机,而不是想找人出主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11分)

晚次鄂州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①估客:指乘船商人。②三湘:指湘江的三条支流,此泛指洞庭湖和湘江一带。

1.这首诗在体裁上属于近体诗中的         。它在语言形式方面要求必须对仗的是诗中的       联和       联。(3分)

2.这首诗写了作者在舟行途中的所见所闻,情绪较为低沉。具体而言,流露出诗人□□□□、□□□□、□□□□、□□□□等复杂的心情。(每条不超过4个字)(4分)

3.“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一联在写景抒情上有何特点?请结合诗意作简要赏析。(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18分)

词的文化品格

从文化的角度考察,宋词的荣耀得力于其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相互影响的双重品格。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词的别名入手加以探讨。词又称“诗余”或“长短句”。前者循着文化嬗变的脉络而言,后者就其形式立名。至于“曲子词”“曲子”“今曲子”的别名,则强调其音乐属性。从隋唐至宋,这一属性上造就词的双重文化品格的基础。南北朝上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阶段,伴随这一过程的完成,西域音乐在隋唐时代传入中土,并与汉族的传统音乐融合产生出与雅乐对立的燕乐,燕乐即俗乐,词在初期就是与之相配的歌词,其市井文化的品格不言而喻。明俞彦《爱园词话》云:“诗亡,然后词作,故曰余也;非诗亡,所以歌咏诗者亡也。”此论也从音乐入手探讨词的产生。反言之词之所以能够继诗之后获得演唱者或者吟咏者的青睐,又与其表现形式的灵活多样密不可分。词打破了古近体诗较为齐整的句式,参以变化错落,因而更适于倚声弦歌与抒情达意。

作为配乐的歌词,词作者必须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进行创作,才能用于演唱实践,于是“倚声”“填词”等相关术语就应运而生了。词的句法参差错落,又有多种词牌可供创作时选择,因而在传达人们复杂隐私的内心世界时,它就有了诗所难以比拟的灵活性。古人作文吟诗,往往正襟危坐,以体现“诗言志”的尊严;却独于倚声填词较少顾忌,这就是“诗庄词媚”或“词为艳科”说之由来,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或许词不如诗,但若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词又有胜于诗的优越性。王国维曾就此论道:“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他概括出诗与词的不同文体特征,的确很有见地。

词的文体特征与其音乐属性密切相关,而其接受方式也有了双重选择的可能。当其宛转于歌伎之口以娱悦听众时,听众成分的复杂要求词的写作须向俚俗靠拢。除字句易于听懂外,情趣的共鸣也是不可或缺的。此外,耳听与目治的接受方式的不同,也要求词的写作不宜晦涩艰深,而要有一定的口语化基础。所以这些要求都无疑会令词的市井文化品格得到加强,否则,词将失去其赖以发展的土壤,而成为纯粹的供文人欣赏的案头文学。柳永“假使重相见,还得似旧时么?”李清照的“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前者写伊人细语温柔,缠绵悱恻;后者感人生苍凉,寓愁于乐。词句浅显易懂,毫无费解之处,便于听唱;如果用诗的形式表现,就很难传达出个中细腻微妙的情愫。当然,词也并非只局限于风月情怀或身世之愁的抒发中。在言志咏史与挥洒壮志有关的题材中,也有区别于诗的潇洒风度,苏轼“大江东去”的放歌,辛弃疾“千古江山”的抒怀,皆可佐证。

1.第1段中“词在初期就是与之相配的歌词,其市井文化的品格不言而喻”一句的“之”“其”所指代的内容是什么?(2分)

2.答:“之”指代                                         (1分)

“其”指代                                         (1分)

3.第2段中,王国维所说的“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中的“境”和“言”分别指的是什么?试加以具体说明。(4分)

答:“境”指的是                                 (不超过6个字)

“言”指的是                               _(不超过6个字)

4.第3段开头说“词的文体特征与其音乐属性密切相关,而其接受方式也有了双重选择的可能”一句中“双重选择”指的是什么?试加以具体说明。(4分)

5.试概述宋词的市井文化品格的特点。(列出其中3点即可)(6分)

6.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2分)

A.词又称为“诗余”或“长短句”,都是就它由古近体诗的整齐句式演变为参差错落的句式而言的。

B.词之所以又称为“诗余”是指古近体诗发展到唐代的顶峰时期之后,到了宋代便开始逐渐消亡。

C.耳听和目治的接受方式的不同,但都无疑会令词的市井文化品格得到加强。

D.“诗庄词媚”或“词为艳科”说,都是从诗和词两种体裁所表现的内容方面进行评析的。

E.词在咏史言志的有关题材中,具有区别诗的潇洒风度,是因为其反映社会生活更有深度和广度。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恰同学少年,               ;书生意气,                。(《沁园春·长沙》)

2.那河畔的金柳,              ;波光里的艳影,               。(《再别康桥》)

3.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                  ,她飘过,像梦一般的,                 。(《雨巷》

4.又前而为歌曰:“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

5.                ,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6.山光悦鸟性,__________________。(常建《题破山寺禅院》)

7.          ,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滁洲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有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自”“横”二字,用得极妙,充满情趣。试析“自”“横”二字的妙处。(3分)

2.这首诗一系列自然景物构成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计不知所出耳顾:不过,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

B.今行而无信:诚信。

C.秦王必见臣说:通“悦”,喜欢,高兴。

D.进兵北地略:掠夺、夺取。

2.下列句中加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秦遇将军可谓深矣臣壮也犹不如人

B.今行无信秦王必喜善见臣

C.樊於期前曰今得闻教

D.樊将军穷困来归丹组长愿得将军之首献秦

3.从后两段文字内容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

A.擅长辞令,一席话以诚感人,终使樊将军甘心自刎献首。

B.果断坚决,见太子丹“不忍”,便“私见樊於期”以促成其事。

C.工于心计,正确判断行刺秦王的关键在于取信秦王。

D.心狠手辣,为取“信物”诱使樊将军自刎。

4.将下列文言文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4分)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