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物理试题 >

如图所示,倾角为37°的固定斜面与足够长的水平面平滑对接,一劲度系数k=18N/...

如图所示,倾角为37°的固定斜面与足够长的水平面平滑对接,一劲度系数k=18N/m的轻质弹簧的上端固定于斜面顶端,另一端固定连接在一质量m=1kg的光滑小球A上,跟小球紧靠的物块B质量也为m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075,且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01,图中施加在物块上的力F=18N,方向沿斜面向上,A和B均处于静止状态,且斜面对B恰无摩擦力,当撤掉F,A和B一起沿斜面下滑到木处分离,分离后A一直在斜面上运动,B继续沿斜面下滑,已知sin37°=06,cos37°=08,重力加速度

1A和B分离后A能否再回到出发点?请简述理由。

2A和B分离时B的速度为多大?

3求B最终停留的位置距斜面底端多远?

 

(1)不能(2)(3) 【解析】 试题分析:(1)A不能回到出发点,因为小球与物块一起下滑过程,物体对小球的弹力做负功而使小球和弹簧的机械能减少 (2)未撤去力F时,对A和B整体,根据平衡条件得:,其中弹力为: 解得弹簧的压缩量为: 分离时,AB之间无弹力作用,但速度和加速度相等,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对B:,其中,联立解得 对A:,其中弹力 由,解得分离时弹簧的伸长量为: 可见,AB整体运动到分离弹簧的弹力做功为零,根据动能定理有: 带入数据解得: (3)分离后由动能定理得:,代入数据解得: 考点:考查了牛顿第二定律,动能定理, 【名师点睛】本题要抓住临界状态,分析临界条件,即小球与挡板刚分离时,B对小球的作用力为零,这也是两物体刚分离时常用到的临界条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一传送带装置如图所示,其中AB段是水平的,长度,BC段是倾斜的,长度,倾角37°,AB和BC在B点通过一段极短的圆弧连接图中未画出圆弧,传送带以v=4m/s的恒定速率顺时针运转,已知工件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重力加速度,现将一个工件可看做质点无初速度地放在A点,求:

1工件第一次到达B点所用的时间;

2工件沿传送带上升的最大高度。

 

查看答案

如图所示,质量为M=8kg的小车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在小车左端加一水平推力F=8N,当小车向右运动的速度达到时,在小车前端轻轻放上一个大小不计,质量为m=2kg的小物块,小物块与小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已知运动过程中,小物块没有从小车上掉下来,取,求:

1)经过多次时间两者达到相同的速度;

2)小车至少多长,才能保证小物块不从小车上掉下来

3)从小物块放上小车开始,经过t=15s小物块对地的位移大小为多少?

 

查看答案

如图所示,在倾角为37°的粗糙斜面底端,一质量m=1kg可视为质点的滑块压缩一轻弹簧并锁定,滑块与弹簧不相连,t=0时解除锁定,计算机通过传感器描绘出滑块的速度时间图像如图乙所示,其中Oab段为曲线,bc为直线,在=01s时滑块已上滑s=02m的距离,,求:

1)滑块离开弹簧后在图中bc段对应的加速度a以及动摩擦因数μ

2=03s=04s时滑块的速度的大小

 

查看答案

如图所示,小车、打点计时器等器材置于高度可调节的长木板上。

1)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除打点计时器(附纸带,复写纸)、小车(其上可放置砝码)、细线、钩码(质量已知)、附滑轮的长木板、导线外,在下面的仪器和器材中,必须使用的有_______。(填写序号)

电压合适的50Hz交流电源电压可调节的直流电源刻度尺秒表天平

实验通过改变________,可验证质量一定时,加速度与力成正比的关系,通过_______,可验证力一定时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的关系

2)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若平衡摩擦力时,长木板的一端调节过高,使得偏角偏大,则所得到的a-F关系图像为____。(a是小车的加速度,F是细线作用与小车的拉力)

3)实验中得到一条纸带,在纸带上便于测量的地方选取第1个计数点,其下表面A,第6个计数点下标明B,第11个计数点下标明C,第16个计数点下标明D,第21个计数点下表面E。若测得AC长为1456cmCD1115cmDE长为1373cm,则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打C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大小为_________m/s。(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查看答案

为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情况如图(a)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筋的图钉,O为橡皮筋与细绳的结点,OBOC为细绳,图(b)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

1)图b中的________-是为的合力的理论值;________是力的合力的实际测量值。

2)在实验中,如果将细绳也换成橡皮筋,那么实验结果是否会发生变化?答:________(选填不会

3)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__________

A.理想实验法

B.等效替代法

C.控制变量法

D.建立物理模型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