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物理试题 >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并通过实验测量计算出引力常量G...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并通过实验测量计算出引力常量G
B.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揭示了电与磁的联系
C.胡克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
D.用点电荷来代替实际带电体是采用了等效替代的方法
解答本题应掌握: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卡文迪许通过扭秤实验,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揭示了电与磁的联系;胡克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点电荷来代替实际带电体是采用了理想化模型的方法. 【解析】 A、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卡文迪许通过扭秤实验,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故A错误. B、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揭示了电与磁的联系;故B正确. C、胡克认为:只有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故C正确. D、点电荷来代替实际带电体是采用了理想化模型的方法,不是等效替代的方法.故D错误. 故选B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如图,一质量不计,可上下移动的活塞将圆筒分为上下两室,两室中分别封有理想气体.筒的侧壁为绝缘体,上底N、下底M及活塞D均为导体并按图连接,活塞面积S=2cm2.在电键K断开时,两室中气体压强均为p=240Pa,ND间距l1=1μm,DM间距l2=3μm.将变阻器的滑片P滑到左端B,闭合电键后,活塞D与下底M分别带有等量导种电荷,并各自产生匀强电场,在电场力作用下活塞D发生移动.稳定后,ND间距l1′=3μm,DM间距l2′=1μm,活塞D所带电量的绝对值q=εSE(式中E为D与M所带电荷产生的合场强,常量ε=8.85×10-12C2/Nm2).求:
(1)两室中气体的压强(设活塞移动前后气体温度保持不变);
(2)活塞受到的电场力大小F;
(3)M所带电荷产生的场强大小EM和电源电压U;
(4)使滑片P缓慢地由B向A滑动,活塞如何运动,并说明理由.

manfen5.com 满分网 查看答案
如图,宽度为L=0.5m的光滑金属框架MNPQ固定于水平面内,并处在磁感应强度大小B=0.4T,方向竖直向下的匀强磁场中,框架的电阻非均匀分布.将质量m=0.1kg,电阻可忽略的金属棒ab放置在框架上,并与框架接触良好.以P为坐标原点,PQ方向为x轴正方向建立坐标.金属棒从x=1m处以v=2m/s的初速度,沿x轴负方向做a=2m/s2的匀减速直线运动,运动中金属棒仅受安培力作用.求:
(1)金属棒ab运动0.5m,框架产生的焦耳热Q;
(2)框架中aNPb部分的电阻R随金属棒ab的位置x变化的函数关系;
(3)为求金属棒ab沿x轴负方向运动0.4s过程中通过ab的电量q,某同学解法为:先算出经过0.4s金属棒的运动距离s,以及0.4s时回路内的电阻R,然后代入q=manfen5.com 满分网=manfen5.com 满分网求解.指出该同学解法的错误之处,并用正确的方法解出结果.

manfen5.com 满分网 查看答案
倾角θ=30°,质量M=5kg的粗糙斜面位于水平地面上.质量m=2kg的木块置于斜顶端,从静止开始匀加速下滑,经t=2s到达底端,运动路程L=4m,在此过程中斜面保持静止(sin37°=0.6,cos37°=0.8,g取10m/s2).求:
(1)地面对斜面的摩擦力大小与方向;
(2)地面对斜面的支持力大小;
(3)通过计算证明木块在此过程中满足动能定理.

manfen5.com 满分网 查看答案
如图,ABC和ABD为两个光滑固定轨道,A、B、E在同一水平面上,C、D、E在同一竖直线上,D点距水平面的高度为h,C点的高度为2h,一滑块从A点以初速度v分别沿两轨道滑行到C或D处后水平抛出.
(1)求滑块落到水平面时,落点与E点间的距离sC和sD
(2)为实现sC<sD,v应满足什么条件?

manfen5.com 满分网 查看答案
某同学利用DIS、定值电阻R、电阻箱R1等实验器材测量电池a的电动势和内阻,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实验时多次改变电阻箱的阻值,记录外电路的总电阻阻值R,用电压传感器测得端电压U,并在计算机上显示出如图2所示的manfen5.com 满分网-manfen5.com 满分网关系图线a.重复上述实验方法测量电池b的电动势和内阻,得到图2中的图线b.
(1)由图线a可知电池a的电动势Ea=______V,内阻ra=______Ω.
(2)若用同一个电阻R先后与电池a及电池b连接,则两电池的输出功率Pa______Pb(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manfen5.com 满分网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