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物理试题 >

一个按正弦规律变化的交变电流的 i-t 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可以断定( ) ...

 一个按正弦规律变化的交变电流的 i-t 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可以断定(     )

6ec8aac122bd4f6eA.交变电流的频率f=0.2 Hz

B.交变电流的有效值I=14.1 A

C.交变电流瞬时值表达式 i=20sin0.02t A

D.在t=T/8时刻,电流的大小与其有效值相等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交变电流的产生实验中,关于中性面,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此时线圈各边都不切割磁感线,感应电流等于零

B.磁感线垂直于该时刻的线圈平面,所以磁通量最大,磁通量的变化率最大

C.线圈平面每次经过中性面时,感应电流的方向一定会发生改变

D.线圈平面处于跟中性面垂直的位置时,磁通量的变化率最大,感应电动势、感应电流均最大,电流方向不变

 

查看答案

 、如图所示,一竖直固定且光滑绝缘的直圆筒底部放置一可视为点电荷的场源电荷A,已知带电量Q=+4×10-3 C的场源电荷A形成的电场中各点的电势表达式为6ec8aac122bd4f6e,其中k为静电力恒量,r为空间某点到A的距离。现有一个质量为m = 0.1 kg的带正电的小球B,它与A球间的距离为a = 0.4 m,此时小球B处于平衡状态,且小球B在场源电荷A形成的电场中具有的电势能表达式为6ec8aac122bd4f6e,其中rqQ之间的距离。另一质量也为m的不带电绝缘小球C从距离B的上方H = 0.8 m处自由下落,落在小球B上立刻与小球B粘在一起以2 m/s向下运动,它们到达最低点后又向上运动,向上运动到达的最高点为P(已知k = 9×109 N·m2/C2),求:

(1)小球C与小球B碰撞前的速度大小v0为多少?    

(2)小球B的带电量q为多少?    

(3)P点与小球A之间的距离为多大?      

(4)当小球B和C一起向下运动与场源电荷A距离多远时,其速度最大?速度的最大值为多少?

6ec8aac122bd4f6e

 

 

 

 

 

 

 

 

 

 

 

 

 

 

 

 

 

 

查看答案

 6ec8aac122bd4f6e、如图所示,一弹丸从离地高度H=1.95m的A点以v0=8.0m/s的初速度水平射出,恰以平行于斜面的速度射入静止在固定斜面顶端C处的一木块中,并立即与木块具有相同的速度(此速度大小为弹丸进入木块前一瞬间速度的)共同运动,在斜面下端有一垂直于斜面的挡板,木块与它相碰没有机械能损失,碰后恰能返回C点。已知斜面顶端C处离地高h=0.15m,求:(1)A点和C点间的水平距离?(2)木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 (3)木块从被弹丸击中到再次回到C点的时间t

 

 

 

 

 

 

 

 

 

 

 

 

查看答案

 如图所示,两根间距为L的金属导轨MNPQ,电阻不计,左端向上弯曲,其余水平,水平导轨左端有宽度为d、方向竖直向上的匀强磁场I,右端有另一磁场II,其宽度也为d,但方向竖直向下,磁场的磁感强度大小均为B。有两根质量均为m、电阻均为R的金属棒ab与导轨垂直放置,b棒置于磁场II中点CD处,导轨除CD两处(对应的距离极短)外其余均光滑,两处对棒可产生总的最大静摩擦力为棒重力的K倍,a棒从弯曲导轨某处由静止释放。当只有一根棒作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它速度的减小量与它在磁场中通过的距离成正比,即6ec8aac122bd4f6e。求:

(1)若a棒释放的高度大于h0,则a棒进入磁场I时会使b棒运动,判断b 棒的运动方向并求出h0为多少?     

(2)若将a棒从高度小于h0的某处释放,使其以速度v0进入磁场I,结果a棒以6ec8aac122bd4f6e的速度从磁场I中穿出,求在a棒穿过磁场I过程中通过b棒的电量q和两棒即将相碰时b棒上的电功率Pb为多少?

 

6ec8aac122bd4f6e

 

 

 

 

 

 

 

 

 

 

 

查看答案

 6ec8aac122bd4f6e如图所示,开口处有卡口、内截面积为S的圆柱形气缸开口向上竖直放置在水平面上,缸内总体积为V0,大气压强为p0,一厚度不计、质量为m的活塞(m=0.2p0S/g)封住一定量的理想气体,温度为T0时缸内气体体积为0.8V0,先在活塞上缓慢放上质量为2m的砂子,然后将缸内气体温度升高到2T0,求:(1)初始时缸内气体的压强P1 =?   (2)在活塞上放上质量为2m的砂子时缸内气体的体积V2 =?  (3)最后缸内气体的压强P4=?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