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战国产生了丝织品和竹简、木简,西汉有了纸张,文字的存在形式直接以手写形式出现,汉...

战国产生了丝织品和竹简、木简,西汉有了纸张,文字的存在形式直接以手写形式出现,汉字书写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把文字的书写工作从文物形式制作工艺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环节中解放了出来,成为独立的书法行为。在书写时可以追求简捷和随意,并融入书者的思想感情或个性化的东西及艺术审美的要求。材料说明了

A.文字载体的变革促进了书法发展

B.中国书法开始成为有意识的创作行为

C.字体简化推动了文化教育的传播

D.科技进步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普及

 

A 【解析】 从丝织品和竹简、木简,到纸张,这体现的是汉字书写载体的变化,这是书法独立的条件,由此使得汉字的书写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故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书写载体的变化促进的书法的发展,因此书法开始成为有意识的创作行为不符合材料主旨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不涉及汉字简化,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书法艺术的发展普及,故D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代中国的贵族政治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通过层层分封,权力分散在各级贵族中,并世袭享有特权。因此,战国时代魏国和楚国通过变法削弱世袭特权,秦国通过军功爵制取消世卿世禄制度,强调军功而淡化世袭身份。这些做法

A.标志着世袭制走向消亡 B.标志着封建生产关系的开始出现

C.催生了分散的小农经济 D.推动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转型

 

查看答案

    材料  东汉名将马援由长兄抚养,后见其兄长“家用不足”而自动退学,为减轻兄长家庭负担,“乃辞兄欲就边郡畜牧”。其时,兄终,马援为兄守孝一年。后转场于陇、汉地区,经营并扩大牧业并兼营农业。富后,其言:“凡殖货财产,贵其能施赈也,否则守钱虏耳!”据《后汉书·马援列传》载,马援在平定南方叛乱后凯旋而归时说:“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在儿女子手中耶”。在后来的作战指挥中,他一直以“马革裹尸”精神自勉自励。东汉建武八年,在征讨陇西隗器时,马援在光武帝刘秀和众将面前“聚米为山谷”,指画山川道路,陈述两军态势,坚定了汉军作战胜利的信心。马援还向汉武帝谏言:“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把饲养马匹和发展骑兵提上日程。不难看出,马援在为维护国家统一与安全方面建立了卓越的功勋。

——摘编自张文才《略论东汉名将马援及其军事学上的主要贡献》

(1)根据材料,概括马援在军事学方面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马援的主要贡献。

 

查看答案

    材料二  战后,美国专职经济动员的机构曾多次变动。1979年7月,在原国防动员局等部门的基础上成立了联邦紧急管理局;1981年,里根总统主持建立了“联邦紧急动员准备委员会”,在总统直接领导下制定动员政策,协调各部门的动员活动。海湾战争时期,在弹药、给养方面,美国除动用国内储备外,还动用西欧、菲律宾等军事基地的储备,既达到了满足战区需要的目的,又实现了储备轮换更新。对新鲜食品、帐篷等,同当地公司、商人签订采购合同。由于对巡航导弹需求量大增,国内储备不足,紧急动员国内工厂24小时生产。强大的经济动员能力是美国应对国内外紧急情况的重要保障。

——摘编自《海湾战争全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后美国经济动员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后美国经济动员的作用。

 

查看答案

    材料  南京国民政府在九一八国难之后,为救亡图存,充实国力之迫,发起农村复兴,开启了由政府主导乡村建设的新时期。其突出表现是江宁、兰溪、邹平、定县等实验县的设定,其主旨即为贯彻总理关于地方自治之遗教,“作三民主义之政治的示范建设”。在一系列建设大政实施过程中,蒋介石强调建设复兴的根本要务是致力于教、养、卫,以“达到建设国家复兴民族完成革命的目的”。在对国民党、军官、民众的训词中,蒋介石多次强调:“我们要救国家,就要革命;革命就是要实现三民主义”,“要实行三民主义,一定要努力国民经济的建设”。“欲求建设,非先复兴农村不可”。蒋介石的乡村革命是对总理遗志继续者与实践者角色的极力证明,以稳固自己在党内的地位,但其更是借革命建设之说,通过心理建设加强对个人权威的服从,通过国防建设加强个人的军事实力

——摘编自柳敏《国民政府时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革命诉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复兴乡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复兴乡村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剧,以文化为载体的意识形态因素愈加复杂、多变,使对于世界各国乃至对各种社会问题的研究,都离不开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考虑。意识形态作为精神文化的特殊系统,往往把文化作为它的积聚地。当前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争相在国际舞台上通过推销自己的文化以实现其意识形态扩张的战略企图。面对咄咄逼人的文化霸权主义,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中国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何在全球化的潮流中维护本国的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及文化自信,已成为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一项重大课题。

——摘编自郝保权《对全球化背景下美国文化霸权及其意识形态意涵的战略沉思》

根据材料并结合二战后的相关史实,围绕“全球化”“文化霸权”“文化自信”等关键词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