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材料 东汉名将马援由长兄抚养,后见其兄长“家用不足”而自动退学,为减轻兄长家庭负...

    材料  东汉名将马援由长兄抚养,后见其兄长“家用不足”而自动退学,为减轻兄长家庭负担,“乃辞兄欲就边郡畜牧”。其时,兄终,马援为兄守孝一年。后转场于陇、汉地区,经营并扩大牧业并兼营农业。富后,其言:“凡殖货财产,贵其能施赈也,否则守钱虏耳!”据《后汉书·马援列传》载,马援在平定南方叛乱后凯旋而归时说:“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在儿女子手中耶”。在后来的作战指挥中,他一直以“马革裹尸”精神自勉自励。东汉建武八年,在征讨陇西隗器时,马援在光武帝刘秀和众将面前“聚米为山谷”,指画山川道路,陈述两军态势,坚定了汉军作战胜利的信心。马援还向汉武帝谏言:“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把饲养马匹和发展骑兵提上日程。不难看出,马援在为维护国家统一与安全方面建立了卓越的功勋。

——摘编自张文才《略论东汉名将马援及其军事学上的主要贡献》

(1)根据材料,概括马援在军事学方面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马援的主要贡献。

 

(1)贡献:亲身实践,创造了“马革裹尸”这一军事精神;在实践中创立“聚米为山谷”的地图作战方案;国防建设中发展和训练骑兵。 (2)简评:马援胸怀大志,奋发有为;遵守孝悌;舍己济人;其为巩固东汉的统一与安全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军事学的理论及其实践置于国防战略高度来认识,这在当时的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是不多见的,其建立和发展骑兵的思想,促进了后世骑兵武装力量的建设。 【解析】 (1)由材料“后来的作战指挥中,他一直以‘马革裹尸’精神自勉自励”,可得出亲身实践,创造了“马革裹尸”这一军事精神;由材料“马援在光武帝刘秀和众将面前‘聚米为山谷’,指画山川道路,陈述两军态势”,可得出在实践中创立“聚米为山谷”的地图作战方案;由材料“把饲养马匹和发展骑兵提上日程”,可得出国防建设中发展和训练骑兵。 (2)由材料“乃辞兄欲就边郡畜牧”,可得出马援胸怀大志,奋发有为;由材料“兄终,马援为兄守孝一年”,可得出遵守孝悌;由材料“凡殖货财产,贵其能施赈也,否则守钱虏耳”,可得出舍己济人;由材料“马援在平定南方叛乱后凯旋”“征讨陇西隗器”,可得出其为巩固东汉的统一与安全建立了不朽的功勋;由材料“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把饲养马匹和发展骑兵提上日程”,可得出军事学的理论及其实践置于国防战略高度来认识,这在当时的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是不多见的,其建立和发展骑兵的思想,促进了后世骑兵武装力量的建设。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二  战后,美国专职经济动员的机构曾多次变动。1979年7月,在原国防动员局等部门的基础上成立了联邦紧急管理局;1981年,里根总统主持建立了“联邦紧急动员准备委员会”,在总统直接领导下制定动员政策,协调各部门的动员活动。海湾战争时期,在弹药、给养方面,美国除动用国内储备外,还动用西欧、菲律宾等军事基地的储备,既达到了满足战区需要的目的,又实现了储备轮换更新。对新鲜食品、帐篷等,同当地公司、商人签订采购合同。由于对巡航导弹需求量大增,国内储备不足,紧急动员国内工厂24小时生产。强大的经济动员能力是美国应对国内外紧急情况的重要保障。

——摘编自《海湾战争全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后美国经济动员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后美国经济动员的作用。

 

查看答案

    材料  南京国民政府在九一八国难之后,为救亡图存,充实国力之迫,发起农村复兴,开启了由政府主导乡村建设的新时期。其突出表现是江宁、兰溪、邹平、定县等实验县的设定,其主旨即为贯彻总理关于地方自治之遗教,“作三民主义之政治的示范建设”。在一系列建设大政实施过程中,蒋介石强调建设复兴的根本要务是致力于教、养、卫,以“达到建设国家复兴民族完成革命的目的”。在对国民党、军官、民众的训词中,蒋介石多次强调:“我们要救国家,就要革命;革命就是要实现三民主义”,“要实行三民主义,一定要努力国民经济的建设”。“欲求建设,非先复兴农村不可”。蒋介石的乡村革命是对总理遗志继续者与实践者角色的极力证明,以稳固自己在党内的地位,但其更是借革命建设之说,通过心理建设加强对个人权威的服从,通过国防建设加强个人的军事实力

——摘编自柳敏《国民政府时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革命诉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复兴乡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复兴乡村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剧,以文化为载体的意识形态因素愈加复杂、多变,使对于世界各国乃至对各种社会问题的研究,都离不开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考虑。意识形态作为精神文化的特殊系统,往往把文化作为它的积聚地。当前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争相在国际舞台上通过推销自己的文化以实现其意识形态扩张的战略企图。面对咄咄逼人的文化霸权主义,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中国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何在全球化的潮流中维护本国的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及文化自信,已成为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一项重大课题。

——摘编自郝保权《对全球化背景下美国文化霸权及其意识形态意涵的战略沉思》

根据材料并结合二战后的相关史实,围绕“全球化”“文化霸权”“文化自信”等关键词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前期,由于人口激增,内地人地矛盾不断尖锐,于是便出现了向人烟稀少的边远或未经开发的深山老林地区的“长时间,大规模”的流动现象,至鸦片战争前后,由内地诸省迁往边远省份人口总计有700万~800万。同时,游民队伍也在与日俱增,不断扩大。嘉庆八年,滞留北京街头的“无业贫民”就有8万人之众。四川省“游民极多”,仅成都“每日清晨城门启后,四门进城者不下两万人”。苏北一带每到秋冬之际,“游民百十为群”,乞食四方。流民、游民的大量存在,是一个极其严重的社会问题,成为社会不安定的重要因素。

——摘编自胡焕庸、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上册

材料二  拿破仑战争结束后,欧洲各国失业现象愈发严重,为了吸引欧洲移民来美国,186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鼓励外来移民法》,1861年至1920年掀起两次移民高潮,移民人数猛增到2350万,有大约93%是熟练工人,85%的人年龄在14岁到44岁之间,并且以男子居多。美国历史上的移民潮不但对美利坚民族性格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使得美国在短短一百多年里能够迅速崛起;同时也促使美国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成为拥有十分多样化的种族及民族。由于在就业、宗教和民族问题上的矛盾,1920年以后,美国彻底结束了自由移民的时代,开始实行有配额的限制性移民政策。

——摘编自世界人口网《美国人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人口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前期的中国与1920年前的美国人口增长最大的不同,并说明这种不同给两国带来的不同后果。

 

查看答案

20世纪50年代初,戴高乐指出,建设欧洲是要以能行动的、具有权力的、能负担责任的因素为基础的,只有国家才是有权命令并有权要求服从的实体。这说明戴高乐

A.主张以联邦主义推动欧洲联合

B.认为欧洲统一会威胁国家主权

C.反对建立超国家的统一的欧洲

D.欲通过强化主权谋求欧洲霸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