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材料 申纪兰,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建国初期,她挨家挨户动员妇女下地但效果欠佳,于是...

    材料  申纪兰,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建国初期,她挨家挨户动员妇女下地但效果欠佳,于是在村里改革工分制度,首倡男女同工同酬,被《人民日报》详细报道,这原则最终写入五四宪法。1971年被任命为县委副书记时,地坚辞不干;不得不去妇联工作时,提出了“不领工资、不转户口、不要住房、不定级别、不坐专车、不脱离农村”的要求。改革开放后,她根据西沟村的历史与现状,在“个人ロ粮田都放了”的同时,两万多亩山林仍属集体所有,并先后办起了铁合金厂、纪兰饮料公司等村办企业。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地始终代表基层农民说话,“贫困问题、三农问题、修路问题、土地问题等等,年年说”。作为全国劳模,她曾在各地巡回演讲数百场,她坚持“做不到还不如不说”,言行致、始终如一。

——摘编自畅引婷《共和国见证者的生命足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申纪兰对新中国建设做出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申纪兰等劳动模范体现的时代精神。答案

 

(1)调动妇女参加劳动的积极性,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奠定基础;冲击“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有利于男女平等的逐步实现;大力发展农村乡镇企业,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发展现代化;切实履行全国人大代表职能,推动新中国民主法治建设;充分发挥劳模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2)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精神;淡泊名利,谦虚质朴;植根基层农村,坚持群众路线;知行合一,以身作则。 【解析】 (1)根据“她挨家挨户动员妇女下地”得出调动妇女参加劳动的积极性,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奠定基础;根据“首倡男女同工同酬”得出冲击“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有利于男女平等的逐步实现;根据“先后办起了铁合金厂、纪兰饮料公司等村办企业”得出大力发展农村乡镇企业,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发展现代化;根据“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地始终代表基层农民说话”得出切实履行全国人大代表职能,推动新中国民主法治建设;根据“作为全国劳模,她曾在各地巡回演讲数百场,她坚持‘做不到还不如不说’”得出充分发挥劳模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2)根据“在村里改革工分制度”得出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精神;根据“被任命为县委副书记时,地坚辞不干”得出淡泊名利,谦虚质朴;根据“不领工资、不转户口、不要住房、不定级别、不坐专车、不脱离农村”得出植根基层农村,坚持群众路线;根据“坚持‘做不到还不如不说’,言行致、始终如一”得出知行合一,以身作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6年,当“冷战”这个概念流行起来的时候,东亚已经是烽火遍地了。如果以热战为标准。东亚则是独一无二的。不论是列强在二战后期基于外交协调的各种安排,还是战争结束时基于军事占领的现实造成的局面,都没有阻止一个个东亚国家由于内部矛盾采取行动和发生战争,其中包括内战(中国)反殖民主义战争与冲突(越南与法国、印度尼西亚与荷兰)直至大国之间的大规模地区战争(朝鲜战争)也有新兴国家之间规模不大的冲突。以往的论著都将这些事件同美苏爆发冷战紧密联系,以致忽视甚至无视东亚地区内的各种力量的极端重要性。这并不符合历史进程的真实情况,至少在东亚陆地部分的主要地区是这样,在那里美苏也可以说是被各种当地力量加以利用的外部因素。

——摘编自牛军《从开罗到万隆:战后东亚秩序的缘起(1943﹣1955)》

(1)根据材料,概括战后初期东亚秩序发展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后初期东亚秩序特点形成的原因。

 

 

查看答案

    材料:中国探索建立排污许可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老一辈的环保人努力推动将实施排污许可制度的要求写进了《环境保护法》中。自80年代末以来,各地开展了试点工作。2015年,大面积的雾霾牵动着人们的神经,9月11日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随后,改革领导小组成立,并达成了建立统一环境管理平台的基本共识。2016年11月,国务院发布《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排污许可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到2020年,就要完成所有行业的排污许可证发放。2018年1月,《排污许可管理办法》规定了排污许可证核发程序等内容,细化了环保部门、排污单位和第三方机构的法律责任。目前,多个地方试点已经从立法、监督、实施、流域治理、行业改革等角度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建立排污许可制度的中国特色道路。

——摘编自《中国排污许可制度改革:历史、现实和未来》

(1)根据材料,指出中国排污许可制度建立的背景,并概括该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排污许可制度改革的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丛书书名

 

 

从“协和万邦”到“海内一统”—先秦的政治文明

黄土与青铜—先秦的物质文明

奠基与经典—先秦的精神文明

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恢宏与古朴—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物质文明

经世与玄思—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精神文明

创新与再造—隋唐至明中叶的政治文明

辉煌与成熟—隋唐至明中叶的物质文明

鼎盛与革新—隋唐至明中叶的精神文明

倾覆与再造—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政治文明

传承与新变—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物质文明

集成与转型—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精神文明

 

 

历史著作的书名往往可以勾勒出历史的发展面貌和基本线索。请在材料中任意选择一本著作,结合史实对其书名进行阐述。(要求:史论结合,阐述充分,逻辑清晰)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初年,民智低下、民德浇薄。政府制定了一套教育政策,采取开办民众学校、通俗讲演、通俗教育馆等形式对下层民众进行通俗教育。1912~1918年全国开办为失学儿童创设的半日学校共1746所。通俗教育馆主要开展博物、图书、体育、音乐、讲演、出版等活动,民众在购票后即可入内。讲演一直是政府开展社会教育的最重要方法之一,讲演员定时到城镇公共场所讲演国家观念、国民道德、公共卫生等内容。江苏通俗讲演最为兴盛,但其办理成绩优良的也不过三五处,毫无成绩的则为三十一处,其他省份更不及此。

 

——据毛文君《近代中国1911~1937城市民众教育馆述论》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地采取“以民教民、能者为师”的方针,积极开展农村冬学运动和职工教育运动。据统计,仅1953年,全国农民参加冬学(农校)的人数就达到4885万,参加职工业余学校的工人也达到300多万,一些大型的工矿业还办起了职工夜大。当时上到国家级出版社,下到县乡扫盲学校,各地出版了很多种不同文化水平的“识字课本”。有面对工人的,也有面对农民的,还有专门教城市家庭妇女的。在运动中,一位普通解放军战士祁建华发明的“速成识字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扫盲学校的教师每天从报纸上和《时事手册》上找些有关国家大事的文章念给学员听,农校还请农林局的人来讲农业技术课。各地学校经常组织学员协助政府完成一些重要工作,如组织乡村抗旱大队、参加修路、进行社会服务活动等。

——据吴敏先、方海兴《论建国初期的工农教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通俗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民国初年通俗教育相比,新中国初期工农教育的新发展,并分析其影响。

 

查看答案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等西方大国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出发,确定战略控制范围,首先提出了利益边疆的概念,纷纷建立利益边疆。边疆观也随之转型。这反映出

 

类型

内涵

特征

内容

领土边疆

主权国家管辖的地理空间的边缘部分。

空间的地表性,边界的确定性,管辖权的排他性。

陆疆

海疆

空疆

地底疆

利益边疆

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范围所及空间。

空间的利益性、边界的模糊性,权利的交错性。

经济边疆

文化边疆

信息边疆

太空边疆

 

 

A.国际格局与国际秩序即将被重新构建

B.冷战结束后美国力图建立单级世界

C.科技革命影响国家战略选择

D.美苏在科技领域的角逐日益激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