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丛书书名 从“协和万邦”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丛书书名

 

 

从“协和万邦”到“海内一统”—先秦的政治文明

黄土与青铜—先秦的物质文明

奠基与经典—先秦的精神文明

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恢宏与古朴—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物质文明

经世与玄思—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精神文明

创新与再造—隋唐至明中叶的政治文明

辉煌与成熟—隋唐至明中叶的物质文明

鼎盛与革新—隋唐至明中叶的精神文明

倾覆与再造—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政治文明

传承与新变—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物质文明

集成与转型—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精神文明

 

 

历史著作的书名往往可以勾勒出历史的发展面貌和基本线索。请在材料中任意选择一本著作,结合史实对其书名进行阐述。(要求:史论结合,阐述充分,逻辑清晰)

 

 

示例一:书名: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阐述:波峰是指秦汉时期的政治。秦完成统一,虽二世而亡,但之后的两汉疆域得到拓展,对边疆加强了管理,维持了近四百年的稳定和统一。同时,秦以皇帝制度为核心,废除分封制,推广郡县制,设立三公九卿,建立一整套的官吏选拔、考核、监察制度,正式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汉承秦制,不断加以完善。创立中朝,削弱三公,加强皇权。实行推恩令,派遺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实行察举和征辟制,大量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完善官僚制度。总之,秦汉是中国古代国家统一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第一个高峰。 波谷是指魏晋南北朝的政治。魏晋时期,国家分裂,战乱不断,人民流离失所。在政治制度上,门阀士族崛起,九品中正制强化了士族对权力的世袭支配,贵族政治回潮。儒学低落,玄学、佛教、道教流行,在此背景下,星权的独尊和神圣被淡化。由此可见,魏晋时期,国家政治状况掉入低估。 综上所述,波峰与波谷的书名非常准确地描述了秦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状况。 示例二:书名:集成与转型----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精神文明阐述:集成指明清时期的文化总结。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文化领域出现了诸多集大成者的成就。思想上,基于对儒家思想的总结及反思,出现了黄宗羲、顾炎武等伟大思想家。他们反对君主专制,重视商业、提倡经世致用。这既是对传统儒家民本思想的继承,也是对程朱理学的批判,对后世影响深远。在科技领域,出现了一大批总结性的科技巨著,如医药学著作《本草纲目》、农学著作《农政全书》等。文学艺术上,古典小说达到高峰,《红楼梦》等文学巨著问世,融各派所长的京剧产生。总之,明清时期的文化集往昔之大成,出现了文化的高潮。 转型是主要指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的思想变革。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不断侵略中国,向西方学习成为救亡图存之道。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魏源成为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他们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的科技。60年代的洋务派在此基础上提出“中体西用”的思潮,引领了洋务运动。90年代随首甲午战争的惨败,维新派打着传统思想的旗号,认为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才是救亡之遭。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终結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由此可见,近代以来,中国思想经历了巨大的转型,传统思想越来越受质疑,向西方学习成为主流,推动了社会的转型。 综上所述,该书用集成来描述明清的文化,用转型来概括近代的思想状况符合时代特征。 【解析】 本题是小论文试题,考查学生提取获取信息、提出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材料提供了一组丛书的书名,设问提示了书名的作用:勾勒历史的发展面貌和基本线索。试题要求学生用史实阐述书名的内涵,即根据书名提示的某一阶段的历史特征,用史实加以说明。解题过程中,要准确理解书名的含义、所属知识模块(政治、经济、文化)及时间阶段。小结要对书名及阶段特征进行提升,史实运用要准确无误,阐述要有逻辑。评分说明:任选一书名对其两个词阐述,小结。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初年,民智低下、民德浇薄。政府制定了一套教育政策,采取开办民众学校、通俗讲演、通俗教育馆等形式对下层民众进行通俗教育。1912~1918年全国开办为失学儿童创设的半日学校共1746所。通俗教育馆主要开展博物、图书、体育、音乐、讲演、出版等活动,民众在购票后即可入内。讲演一直是政府开展社会教育的最重要方法之一,讲演员定时到城镇公共场所讲演国家观念、国民道德、公共卫生等内容。江苏通俗讲演最为兴盛,但其办理成绩优良的也不过三五处,毫无成绩的则为三十一处,其他省份更不及此。

 

——据毛文君《近代中国1911~1937城市民众教育馆述论》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地采取“以民教民、能者为师”的方针,积极开展农村冬学运动和职工教育运动。据统计,仅1953年,全国农民参加冬学(农校)的人数就达到4885万,参加职工业余学校的工人也达到300多万,一些大型的工矿业还办起了职工夜大。当时上到国家级出版社,下到县乡扫盲学校,各地出版了很多种不同文化水平的“识字课本”。有面对工人的,也有面对农民的,还有专门教城市家庭妇女的。在运动中,一位普通解放军战士祁建华发明的“速成识字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扫盲学校的教师每天从报纸上和《时事手册》上找些有关国家大事的文章念给学员听,农校还请农林局的人来讲农业技术课。各地学校经常组织学员协助政府完成一些重要工作,如组织乡村抗旱大队、参加修路、进行社会服务活动等。

——据吴敏先、方海兴《论建国初期的工农教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通俗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民国初年通俗教育相比,新中国初期工农教育的新发展,并分析其影响。

 

查看答案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等西方大国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出发,确定战略控制范围,首先提出了利益边疆的概念,纷纷建立利益边疆。边疆观也随之转型。这反映出

 

类型

内涵

特征

内容

领土边疆

主权国家管辖的地理空间的边缘部分。

空间的地表性,边界的确定性,管辖权的排他性。

陆疆

海疆

空疆

地底疆

利益边疆

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范围所及空间。

空间的利益性、边界的模糊性,权利的交错性。

经济边疆

文化边疆

信息边疆

太空边疆

 

 

A.国际格局与国际秩序即将被重新构建

B.冷战结束后美国力图建立单级世界

C.科技革命影响国家战略选择

D.美苏在科技领域的角逐日益激烈

 

查看答案

苏联的第二个五年计划规定:在1933—1937年间,轻工业生产的增长率由“一五”计划期间的13.2%提高到18.5%,同一时期重工业生产的增长率则由40.1%降低为14.5%。由此可见苏联政府

A.修改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B.已意识到发展轻工业的重要性

C.扭转了轻重工业发展失调局面

D.对计划经济体制做出重大调整

 

查看答案

《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承认波兰独立,并将波兹南等一部分领土划给波兰。为给波兰一个出海口,在东普鲁士同德国的本部之间划出一条“波兰走廊”(但泽以西),并规定但泽由国际联盟管理(注:当时但泽地区绝大多数人口是德意志人),成立但泽自由市。《凡尔赛和约》这些在波兰问题上的规定主要体现的是

A.民族自决 B.集体安全 C.均势原则 D.委任统治

 

查看答案

近代普鲁士容克贵族实行长子继承制,即爵位土地全部由长子继承,而其余子嗣则需要自谋出路。为了消化这些多余的贵族,国家鼓励参军,让他们凭借军功获得爵位。这导致的结果是近代

A.德意志统一后军事快速发展

B.德国政治有很强的保守性

C.普鲁士的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D.普鲁士操纵德国联邦议会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