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有学者评价说:“虽然王朝以弱者的面貌出现,但在屈辱偏安的背后,却闪耀着人性和智慧...

有学者评价说:“虽然王朝以弱者的面貌出现,但在屈辱偏安的背后,却闪耀着人性和智慧的光芒,由此点燃的文明星火早已照亮世界、彪炳千秋!”以下各项中,属于该“王朝“取得的文明成果的是

A. 实行封国与郡县并行的地方管理体制

B. 开创了既分权又高效的中央政权体系

C. 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度

D. 出现了不同于传统社会的新的经济因素

 

C 【解析】 根据材料“王朝以弱者的面貌出现”、“屈辱偏安”等信息可知该王朝为宋朝,宋朝时期商品经济繁荣,交子诞生、坊市制度被打破、海外贸易繁荣;宋朝时期思想文化科技繁荣,其中理学把儒学发展推到新的高峰、宋词兴起和发展、印刷术和指南针和火药取得划时代的发展;故C项正确。A项是汉代的措施,排除。宋朝时期的中央权力体系庞大,出现了冗官、冗费现象,行政效率不高,排除B。资本主义萌芽于明朝中叶以后,与材料不符,排除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明史•选举志》论选举之法,关于“学校”和“科目”,说天下人才“学校以教育之,科目以登进之……学校者,储才以应科目者也”。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学校培养出所有天下人才    B. 学校对人才选拔影响巨大

C. 科举考试是走上仕途的途径    D. 明朝开创了近代选举制

 

查看答案

《礼记》中说:“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材料主要说明(     )

A.强调统治阶级要实行“仁政                    B.指出尊敬祖宗是人的本性

C.主张实行分封制                               D.指出宗法制对于巩固统治的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人在“救亡”心情下要求以西方“真理”来彻底而迅速地改造中国。康有为“上皇帝书”便说:“守旧不可,必当变法;缓变不可,必当速变;小变不可,必当全变。”这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基本心态,一直到今天都还不失其代表性。依照这种心理发展下去,革命便成了唯一的“救亡”之道。一旦“革命”登场,政治(包括军事)力量便必然上升到主宰的地位,而文化力量则退居于无足轻重的位置。长期的“革命”最后是许多人相信“政治是决定一切的”。

革命是以政治暴力改变现状,其效果是直接的,真可以说是“立竿见影”。革命可以摧毁旧政治秩序,并建立新政治秩序,但这种变动只是表面的、形式的…… 

——引自余英时《中国文化的重建》

(1)为了救亡,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先后以哪些西方的“真理”来改造中国?

(2)康有为提出“全变”主张的原因是什么?为此,他提出了什么办法以实现“全变”?

(3)结合二十世纪初中国的史实说说材料中的“旧政治秩序”和“新政治秩序”分别指什么?

(4分)孙中山为建立“新政治秩序”做出了怎样的努力?你怎样理解“这种变动只是表面的、形式的”

(5)谈谈你对“政治是决定一切的”这一观点的认识。

 

查看答案

人文思想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格拉底说:“如果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那么我们认为知识即美德就将是对的。”孟子(对美德的认识):“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材料二) 我们人类的骨肉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具备着同等的机能和一样的效用

——簿伽丘《十日谈》

(材料三)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康

(材料四)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卢梭的天赋人权说、赫胥黎的进化论对中国最早向西方学习的知识分子来说,具有很强的震撼力…… 

             ——文池《思想的灵光》

(1)苏格拉底和孟子分别代表什么思想流派?他们对美德的认识有何不同?

(2)材料二体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在当时有何积极意义?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将人文思想发展到怎样的新高度?      

(3)为什么说“卢梭的天赋人权说、赫胥黎的进化论对中国最早向西方学习的知识分子来说,具有很强的震撼力”?

(4)你认为倡导人文思想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查看答案

历史学家萧功秦评述邓小平模式时说:邓小平模式是如何从历史上演变过来的?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路径障碍,试错反弹下列各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极左思潮导致新中国从成立后就陷入绝境从而形成路径障碍

B. 邓小平模式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按照预设的蓝图施工而成

C. 走出路径障碍的标志是抛弃了毛泽东模式原有的政治资源

D. 邓小平模式是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调整面临的矛盾与问题而形成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