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夫仁义礼制者,治之本也。法令刑罚者,治之末也。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何则。”...

“夫仁义礼制者,治之本也。法令刑罚者,治之末也。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何则。”作者对儒家和法家思想的态度是

A. 尊儒抑法

B. 抑儒尚法

C. 抑儒抑法

D. 尊儒尚法

 

D 【解析】 试题依据对材料信息的准确理解,可知作者以“以礼为本,以法为末”,本、末皆不可失,而“礼”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故作者态度应为儒法并用,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某文学家把孔子的时代描述为“中国正处于愁闷时期”,“急于求变的她愿意抛弃一切曾经优良的传统与制度,允许有志之士从事变革”。对上述描述解读正确的是

A. “愁闷时期”具有礼崩乐坏的特点

B. “曾经优良”的制度包含郡县制

C. “急于求变”是指要求尽快建立中央集权

D. “变革”的典范是商鞅变法

 

查看答案

“太上(统治的最高境界),不知有之(人民并不感觉到统治者的存在);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材料反映的主要政治主张是

A. 为政以德

B. 刑、德并用

C. 小国寡民

D. 无为而治

 

查看答案

(题文)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

A. 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 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 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 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都按照皇帝的律令和意志办事。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即三公九卿制,就是朝廷,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公九卿制为官僚政治,职事人员各有职分、等级、俸禄,公私分明,政绩有考课,讲效率,有升迁,体制划一,组织完善。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即郡县两级制度。郡县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升迁,地方官僚之间没有战乱、兼并之事。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年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张传玺等《中华文明史》

解读材料,提炼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反之桓。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其为尊卑也微……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適(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

—摘编自《春秋·公羊传》

材料二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间,史之阀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摘编自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吕思勉认为:“封建者,统一之反也。封建之制废,则统一之业成矣。然后世又有为统一之梗者,则叛民、叛将之割据是也。柳子厚(柳宗元)谓秦有叛民,而无叛吏;汉有叛国,而无叛郡;唐有叛将,而无叛州。盖郡县之设,既无世袭,不得私有其土而有其民,而又不假之以兵,其势固无从叛。”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大一统”思想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大一统”国家形式在战国时期面临的困境。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以后维护“大一统”的制度保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